【李競恒】“關市譏而不征”: 原始儒家為何反對征收關卡稅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2-06-23 14:23:16
標簽:關市譏而不征
李競恒

作者簡介: 李競恒,字久道,西元一九八四年生,四川江油人,複旦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師。出版專(zhuan) 著有《愛有差等:先秦儒家與(yu) 華夏製度文明的構建》《幹戈之影:商代的戰爭(zheng) 觀念、武裝者與(yu) 武器裝備研究》《論語新劄:自由孔學的曆史世界》《早期中國的龍鳳文化》。

“關(guan) 市譏而不征”: 原始儒家為(wei) 何反對征收關(guan) 卡稅

作者:李競恒(大學教師、曆史學者)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南方周末》2022年6月16日

 

在張家山漢簡《算數書(shu) 》中,記載了戰國末或漢初的關(guan) 卡收稅算術題,說商人帶著盾、狐、狸、犬出關(guan) ,要繳納租稅“百一十一錢”,百姓如果背著米出關(guan) ,要經過三個(ge) 關(guan) 卡,“三稅之一”,即三分之一的份額都要被榨取。

 

 

 

孟子認為(wei) ,隻要能更好地保護民間商業(ye) ,廢除沉重的關(guan) 卡稅,就會(hui) “商賈皆欲藏於(yu) 王之市,行旅者皆欲出於(yu) 王之塗”。(人民視覺/圖)

 

孟子主張自由貿易。在《孟子·梁惠王下》提出治國需要“關(guan) 市譏而不征”,在《盡心下》中,他提出“古者之為(wei) 關(guan) 也,將以禦暴。今之為(wei) 關(guan) 也,將以為(wei) 暴”,意思是古代建立關(guan) 隘,是為(wei) 了保護社會(hui) ,而不是為(wei) 了多收稅,他主張對民間商業(ye) 不收關(guan) 隘稅。這一點與(yu) 英國《大憲章》第13條,免除各市、區、鎮、港的關(guan) 卡稅,皆享有免費通關(guan) 權的主張是一致的。

 

在商貿道路上設立關(guan) 卡,孟子認為(wei) 其功能是稽查犯罪即可,而不是用來收稅,增加貿易負擔。從(cong) 考古資料來看,當時關(guan) 卡商業(ye) 稅的負擔不小。如包山楚簡《集箸》簡149記載了十個(ge) 邑、四條水道日常都要收取“關(guan) 金”,可見當時官府不但在陸地上收取關(guan) 卡稅,在水路上一樣要榨取一筆。

 

1957年安徽壽縣出土楚王頒發給鄂君啟的車節和舟節,都有錯金銘文,車節銘文雲(yun) “得金節即毋征”,“不得其節即征”,意思是鄂君啟這種特權者拿著楚王頒發的“金節”這一憑證,在通過關(guan) 卡時就能享有不征稅的特權,舟節銘文雲(yun) :“見其金節毋征,毋舍桴飼;不見其金節則征。如載馬、牛,差以出內(nei) 關(guan) ,則征於(yu) 大府,毋征於(yu) 關(guan) 。”意思也是水路關(guan) 卡上,憑借特權金節可以免除征稅,但如果運載牛、馬出關(guan) 則由大府征稅。顯然,鄂君啟這種特權者是極少數,絕大部分的普通商旅、百姓無論是走陸路還是走水路,經過各國關(guan) 卡都是要遭受盤剝的。所謂“平民百姓不似鄂君啟之權貴,通商行旅是要遭到重重關(guan) 卡征斂的”。

 

在張家山漢簡《算數書(shu) 》中,記載了戰國末或漢初的關(guan) 卡收稅算術題,說商人帶著盾、狐、狸、犬出關(guan) ,要繳納租稅“百一十一錢”,百姓如果背著米出關(guan) ,要經過三個(ge) 關(guan) 卡,“三稅之一”,即三分之一的份額都要被榨取,可見是民眾(zhong) 和商旅的沉重負擔。而特權者卻並不繳納通關(guan) 稅,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對於(yu) 沉重的關(guan) 卡之稅,戰國時期的思想中有批評的聲音。如上博楚簡《容成氏》是一篇帶有儒家思想傾(qing) 向的出土文獻,其中就專(zhuan) 門講到了美好的大禹時代“關(guan) 市無稅”,不征收關(guan) 卡稅,而到了夏朝末年的桀王則相反,“以征關(guan) 市,民乃宜怨”(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shu) (二)》。

 

孟子生活在這一時代大背景下,自然會(hui) 對沉重的關(guan) 卡稅提出批評。孟子的主張就是,各個(ge) 關(guan) 卡,無論貴族還是普通商人,都統統不收稅,藏富於(yu) 民,保護自由貿易。所以梁啟超先生對這一主張的評價(jia) 是:“儒家言生計,不采幹涉主義(yi)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90頁),可謂一語中的。孟子認為(wei) ,隻要能更好地保護民間商業(ye) ,廢除沉重的關(guan) 卡稅,就會(hui) “商賈皆欲藏於(yu) 王之市,行旅者皆欲出於(yu) 王之塗”(《孟子·梁惠王上》),天下的百姓、商人都希望來這個(ge) 低稅率和保護自由貿易的國家,行走在暢通無阻的陸路和水道上,市場則會(hui) 進一步繁榮,國家經濟發展了,其實長遠對國家才有好處。

 

《孟子·公孫醜(chou) 上》記載了孟子的商業(ye) 思想:“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yu) 其市矣。關(guan) 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yu) 其路矣。”對於(yu)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有不同說法。

 

筆者認為(wei) ,對這一段解釋比較合理的就是朱熹引用張載的注釋“賦其市地之廛,而不征其貨;或治之以市官之法,而不賦其廛”,“廛”是市場中的商業(ye) 用地(鄔勖:《秦漢商業(ye) 用地製度初探:以出土文獻為(wei) 中心》),意思就是對市場商業(ye) 用地隻征收一點商業(ye) 用地稅就行了,不用征收貨物稅,此外要用市場法律提供守夜人最低秩序,而不再征收其它多的稅賦。這種低稅收和良好公共服務的狀態,能吸引到各國的人都前來參與(yu) 市場活動,促進經濟的繁榮。

 

奧地利學派談到,遠古以來的人無法理解商業(ye) 活動的實質。他們(men) 看到商業(ye) “賤買(mai) 貴賣”,因此將其視為(wei) 一種可怕的魔法。西方柏拉圖與(yu) 亞(ya) 裏士多德,都對商人表示藐視。西方的兩(liang) 希傳(chuan) 統中都鐫刻著蔑視商業(ye) 活動的基因: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嘲諷商人是“是些身體(ti) 最弱不能幹其他工作的人幹的”,耶穌則把商販驅逐出聖殿。與(yu) 之形成對比的是孔子、孟子那裏從(cong) 來沒有對商人或商業(ye) 行為(wei) 的譏諷,相反,孔子經常熟練使用商業(ye) 術語,原始儒學的賢人中更是出了儒商子貢,而到了孟子這裏仍然強烈地為(wei) 自由貿易進行辯護,這種對市場的態度,是原始儒學的重要屬性之一。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