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熾成 著《中國近代道德革命》出版目錄及李錦全先生序言等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2-06-23 12:50:45
標簽:《中國近代道德革命》
周熾成

作者簡介:周熾成,男,西元1961年生,2017年卒,廣東(dong) 鬱南人。曆任華南師範大學政治係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著有《史海探真:為(wei) 中國哲人申辯》《孔子回家——海歸讀<論語>》《荀韓人性論與(yu) 社會(hui) 曆史哲學》《複性收攝——高攀龍思想研究》《荀子韓非子的社會(hui) 曆史哲學》《海歸:中西文化衝(chong) 擊波》《少年留學,三思而行——一個(ge) 大留學生對小留學生的忠告》等。

周熾成 著《中國近代道德革命》出版目錄及李錦全先生序言等

 

 

 

書(shu) 名:《中國近代道德革命》

作者:周熾成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3

 

【內(nei) 容簡介】

 

如何對待中國傳(chuan) 統道德,這是一個(ge) 既有理論意義(yi) 又有現實意義(yi) 的重大課題。本書(shu) 著重論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儒家道德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道德的批判和繼承。作者在本書(shu) 中充分肯定了近代道德革命的曆史意義(yi) ,同時又指出其不足,強調了反對封建道德任務的艱巨性和必要性。(封底)

 

【作者簡介】

 

周熾成(1961-2017),華南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從(cong) 事中國哲學與(yu) 比較哲學的教學和研究,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子學、宋明理學、中國近現代哲學等。主要著作:《荀子韓非子的社會(hui) 曆史哲學》《荀韓人性論與(yu) 社會(hui) 曆史哲學》《孔子回家——海歸讀〈論語〉》《複性收攝——高攀龍思想研究》《史海探真:為(wei) 中國哲人申辯》《海歸:中西文化衝(chong) 擊波》《中國近代道德革命》等。(封麵勒口)

 

【全書(shu) 目錄】

 

●序:用有根據的材料還原真實的曆史(李錦全)

●自序(周熾成)

----------------------

傳(chuan) 統道德鳥瞰

傳(chuan) 統道德可變嗎?

權利意識的覺醒

利己與(yu) 愛他

“欲”的開放

家族倫(lun) 理與(yu) 社會(hui) 倫(lun) 理

進取冒險精神與(yu) 競爭(zheng) 意識

女子解放的理論與(yu) 性道德觀的變革

偶像的破碎

開民智與(yu) 新民德

禮法會(hui) 一的解體(ti)

發現舊道德的新意義(yi)

中國道德的重建

“叛臣”和“逆子”

女子解放的艱難實踐

社會(hui) 習(xi) 俗的革新

理論和實踐的矛盾

個(ge) 人主義(yi) 精神的作用

各種思想流派的影響

道德革命的曆史作用

道德革命的曆史局限性

“儒學複興(xing) 論”簡議

●後記(1988.12.11)

(▲勘誤:正文頁74行1,期末→清末)

 

【內(nei) 容簡介】

 

人民出版社重點圖書(shu) 《中國近代道德革命》推薦語

 

如何對待中國傳(chuan) 統道德,這是一個(ge) 既有理論意義(yi) 又有現實意義(yi) 的重大課題。

 

本書(shu) 就是研究這一課題的學術專(zhuan) 著。本書(shu) 著重論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儒家道德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道德的批判和繼承。他們(men) 批判其為(wei) 專(zhuan) 製政治服務,否定個(ge) 體(ti) 獨立自主性等內(nei) 容,同時又弘揚其“仁”、“恕”、“信”等德性。作者在書(shu) 稿中充分肯定了近代道德革命的曆史意義(yi) ,同時又指出其不足,強調了反對封建道德任務的艱巨性和必要性,同時還對儒學複興(xing) 提出了個(ge) 人看法。本書(shu) 通俗易懂,用有根據的材料還原了真實的曆史。

 

本書(shu) 作者周熾成是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著名學者,2017年病逝。本書(shu) 是他的遺作。https://mp.weixin.qq.com/s/Topr86njU_mgPuUELgLEHA

 

【序言】

 

用有根據的材料還原真實的曆史(李錦全)

 

《中國近代道德革命》是華南師範大學周熾成教授早期的著作。1986年,他碩士畢業(ye) 於(yu) 中山大學哲學係。他的碩士學位論文是《中國近代道德革命研究》。這本書(shu) 稿是在其碩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擴充而成。經過兩(liang) 年多的時間,於(yu) 1988年12月11日定稿於(yu) 廣州。

 

這部書(shu) 稿何以約我寫(xie) 序?可能是在後記中有段話:“我要感謝中山大學哲學係吳熙釗、袁偉(wei) 時、丁寶蘭(lan) 、李錦全、陳玉森諸先生的悉心指導。”其實當時這些老師都會(hui) 給碩士生們(men) 上點課,但真正指導這篇論文的是吳熙釗教授。但吳教授及各位老師多已去世,我也是95歲的高齡老人,思維能力已大大下降,寫(xie) 理論著作的書(shu) 序是有點為(wei) 難了。

 

由於(yu) 這本書(shu) 對傳(chuan) 統道德的批判主要不是靠論理,而是擺事實、說道理,以情感動人,讀者會(hui) 很感興(xing) 趣,可以說這是一部比較接地氣的著作。看過書(shu) 稿後,我覺得“女子解放的艱難實踐”一節,舉(ju) 的事例很動人。下麵舉(ju) 出一些女子爭(zheng) 取婚姻自由,演出的令我們(men) 感動不已的悲劇和喜劇。

 

1919年,長沙趙五貞女士演的是悲劇。她父親(qin) 包辦婚姻,她無力反抗。出嫁那天,在轎中用剃刀自刎,重傷(shang) 送到醫院,不治身亡。這種“血染長沙的慘事對湖南各界震動很大”,毛澤東(dong) 撰文指出:“這件事背後,是婚姻製度的腐敗,社會(hui) 製度的黑暗,思想不能獨立,戀愛不能自由。”正是社會(hui) 、母家、夫家這三麵鐵網的緊圍,才導致趙女士自殺的。

 

至於(yu) 演喜劇的是郭隆真,她也是被迫上了轎,但到男家後卻以另一種方式回敬,她下轎後“向新郎和客人們(men) 發表演講,揭露封建婚姻葬送青年幸福的罪惡,宣傳(chuan) 自由婚姻的好處,然後理直氣壯地離開男家,坐船到天津上學去了”。這些悲喜劇,確實使人悲喜交集,比那些理論文章更感人。

 

作者說還有很多有趣的抗婚喜劇,雖然舊的勢力還很大,但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越來越多接受新教育的女性陸續擺脫包辦婚姻,走上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的道路。

 

如果說女士當時多是受到父母、丈夫即父權和夫權的壓製,那麽(me) 男士則多受製於(yu) 君權和父權。書(shu) 中提出,背叛它們(men) 的會(hui) 產(chan) 生“叛臣”和“逆子”。反對君權當“叛臣”,隨時有殺身之禍;背離父權為(wei) “逆子”,同樣也會(hui) 遇到很多風險。吳虞從(cong) 日本留學回來,因不滿父親(qin) 專(zhuan) 製,與(yu) 其對抗,寫(xie) 了一篇《家庭苦趣》,為(wei) 舊勢力所不容,結果被逐出教育界,清政府還要下令逮捕他。他深切地體(ti) 會(hui) 到孔孟之道和家族製度的害處,在新文化運動中被稱為(wei) “隻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ge) 舊道德革命的英雄是個(ge) “兩(liang) 麵派”。書(shu) 稿中揭露他理論上主張婦女解放、男女平等,把一夫多妻製和蓄妾製稱為(wei) “大病”。但在行動上又以多妻妾和玩弄女性著名。他先後有妻妾五人,同時沉迷妓院,這種“兩(liang) 麵派”人生終於(yu) 為(wei) 世所不容。

 

在這場近代道德革命中也有一些舊文人參加,中國舊文人有三大習(xi) 慣——吟詩、喝酒、狎妓,這些壞習(xi) 慣使得他們(men) 言行相悖,嘴裏說著道德革命、男女平等,行動上卻是納妾狎妓、私德太壞,對道德革命會(hui) 起到消極作用。

 

不過,看深一層,這些舊文人在家族鄉(xiang) 黨(dang) 中是有地位和影響力的,對道德革命言論上的支持,對頑固舊勢力仍會(hui) 起到抵製和消解作用。

 

總之,參加清末民初那場道德革命的人和事都是比較複雜的,在新舊社會(hui) 交替的情況下,出現一批“兩(liang) 麵派”的文人和學者也是不奇怪的。用有根據的材料還原這段真實的曆史,正是這部書(shu) 稿的價(jia) 值所在。

 

這本書(shu) 通俗易懂,適合中學生和有中等文化水平的群眾(zhong) ,這部讓人“很感興(xing) 趣”的書(shu) 稿,還是值得大家閱讀的。

 

書(shu) 裏講的雖是百年前的舊事,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最後我說句老話,祝讀者開卷有益。

 

李錦全

 

2021年6月20日

 

【自序】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有兩(liang) 次外來文化的衝(chong) 擊格外引人注目。第一次是印度文化的衝(chong) 擊,發生在漢唐時代;第二次是西方文化的衝(chong) 擊,自清末始。確切地說,西方文化在明末已開始傳(chuan) 入中國。不過,當時影響不是很大,還不構成對中國文化的衝(chong) 擊。西方文化的大輸入,是鴉片戰爭(zheng) 後發生的事。這兩(liang) 次外來文化的衝(chong) 擊,前者緩慢,後者急速;前者無刀槍相與(yu) ,後者則伴隨著戰艦大炮;前者帶來民族危機,後者則使中國瀕臨(lin) 亡國滅種之困境。

 

在西方文化的衝(chong) 擊下,中華民族的心靈發生了空前的大裂變。本書(shu) 的主要目的,就在於(yu) 考察作為(wei) 民族心靈內(nei) 核的中國傳(chuan) 統道德,在西方文化的衝(chong) 擊下,如何被先進知識分子批判、否定的曆史過程,從(cong) 中展示中西道德的尖銳對立,暴露中國傳(chuan) 統道德的諸多致命弱點。

 

當一個(ge) 民族的心靈發生裂變時,這個(ge) 民族無疑要經受莫大的痛苦。中國近代道德革命,曾重創我們(men) 的民族心靈。可以設想,幾千年來一直作為(wei) 天經地義(yi) 的行為(wei) 規範體(ti) 係一旦被衝(chong) 垮,國民的內(nei) 心該多麽(me) 難受!當然,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看,近代道德革命又猛烈地衝(chong) 滌了民族心靈的汙垢,使之煥然一新。曆史的發展總是要付出代價(jia) 的。我們(men) 犧牲了民族道德的一貫性,卻換來了一種全新的更有價(jia) 值的道德體(ti) 係。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種論調經常出現:西方文明是物質文明,中國文明是道德文明(或精神文明);中國隻在經濟上落後,而在道德上則遠勝西方。時隔近百年,這種看法還為(wei) 不少人所堅持。對工業(ye) 、農(nong) 業(ye) 、國防、科學技術甚至管理製度等的現代化,人們(men) 已談論得很多了。可是又有多少人意識到現代化應該包括道德的現代化呢?學習(xi) 西方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經驗,這當然沒什麽(me) 人懷疑了。但是,如果誰提出今天還要學習(xi) 西方的道德,肯定會(hui) 被很多人視為(wei) 異端。

 

在我們(men) 全力進行現代化建設時,亞(ya) 洲“四小龍”(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韓國)的成功引起世人的矚目。有人認為(wei) ,這些地區保留了較多的儒家倫(lun) 理,它們(men) 不是現代化的障礙,反而是現代化的動力。因此,實現現代化無須破除儒學倫(lun) 理,而應該重建、發揚儒家倫(lun) 理。從(cong) 這種考慮出發,他們(men) 對“五四”以來的“全盤反傳(chuan) 統主義(yi) ”頗有異議,主張儒學的第三次複興(xing) 。

 

在中國今日現代化建設中,是否還需要學習(xi) 西方道德?是否還需要繼承道德革命傳(chuan) 統?是否真的需要儒學複興(xing) ?弄清楚這些問題當然是很有意義(yi) 的。本書(shu) 試圖通過對中國近代道德革命的曆史回顧略呈管見。

 

【後記】

 

周熾成

 

這本小冊(ce) 子是在我的碩士學位論文《中國近代道德革命研究》的基礎上修改、擴充而成的。我要感謝中山大學哲學係吳熙釗、袁偉(wei) 時、丁寶蘭(lan) 、李錦全、陳玉森諸先生的悉心指導。在修改過程中,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馬勇先生提出過很多寶貴意見,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本書(shu) 寫(xie) 作雖然曆時幾載,但由於(yu) 主、客觀條件的限製,其中難免有缺點、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1988年12月11日於(yu) 廣州

 

【以上林桂榛匯編整理】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