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zhuan) 訪:基礎教育的根本宗旨應該是“傳(chuan) 承民族文化”
來源:2011年03月09日羊城晚報
記者 餘(yu) 穎 李丹瑤
從(cong) 商的袁先生有點特別,在他的名片上,除了介紹自己的公司董事長的身份,更顯著的則是“中國儒教網管理委員”、“曲阜儒家文化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廣東(dong) 省孔子研究會(hui) 會(hui) 員”等等。他強調說,自己是“逆向思維”培養(yang) 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做地道的中國人。為(wei) 此,他10歲和7歲女兒(er) 都在“明德堂”私塾接受國學教育,從(cong) 未踏入體(ti) 製內(nei) 小學校門一步。
(1)
記者:兩(liang) 個(ge) 女兒(er) 放棄了學校教育,私塾對您的吸引力主要在哪裏?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這樣的想法?
袁:我想,大部分與(yu) 我30歲移民居住在加拿大近一年的經曆有關(guan) 。我大學讀的英語專(zhuan) 業(ye) ,雖然一直經商,但非常愛好研究中西文化與(yu) 宗教信仰。出國後當你真實地生活在那個(ge) 社會(hui) ,經曆過中西文化的碰撞與(yu) 交融後,我發現兩(liang) 種文化和價(jia) 值觀的差別比想象中要大。這些體(ti) 驗都逐漸讓我明白:一定要有文化歸屬感。隻有在對自己民族的文化有了係統地理解後,才能獲得文化歸屬感,才能知道自己的方向,從(cong) 而也才能深入地理解其他文化的本質,尊重並吸收。因此我希望,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先做一個(ge) 地道的中國人。
記者:您的意思是,變成一個(ge) 自覺的文化意義(yi) 上的中國人。但也有觀點認為(wei) ,經典中蘊藏著豐(feng) 富的人生哲理和為(wei) 人處事的道德標準,但這些並不具有超越特定時代的永久價(jia) 值。其中一些內(nei) 容,早已和現今的時代不相契合,傳(chuan) 授給那些分辨能力還很弱的兒(er) 童是不合時宜的。背誦國學經典,就一定能把傳(chuan) 統文化的根留住?
袁:經典是一個(ge) 民族無數哲人和先輩積累總結的智慧和經驗,是全方位的,包括對宇宙、生命、人性,政治、社會(hui) 、財富、健康、家庭、倫(lun) 理等各方麵內(nei) 容。是經過曆史選擇沉澱下來的,曆久彌新。
時代在變,但人性是不變的,先有了繼承才有發展。小孩接受了傳(chuan) 統教育,不一定也不會(hui) 都照辦,但有了一個(ge) 標準。在將來的現實社會(hui) 中也能適應變通,這個(ge) 完全不用擔心,何況經典當中就有很大的智慧就是教人如何變通。
不是說“背誦國學經典,就一定能把傳(chuan) 統文化的根留住?”,而是說背誦是13歲以前小孩學習(xi) 國學和經典的最佳方式。當然如果他要在國學上深造,可以去類似書(shu) 院去請名師指點解經開示。
記者:您能不能選個(ge) 例子來說明一下您所經曆的文化碰撞?
袁:在加拿大時,我上過一所語言學校。班裏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種族、年齡、身份的移民。有一次老師講篇課文,說的是有一群印第安人居住在某個(ge) 地方,政府希望開發這一片土地,為(wei) 他們(men) 提供很好的條件,讓他們(men) 遷走,但他們(men) 就是不肯走——他們(men) 認為(wei) 這是祖先世代生活、安葬之地,是無比神聖的。當時很多別的國家、民族的學生不理解印第安人的行為(wei) ,紛紛爭(zheng) 論。但是在那一刻,我忽然意識到,在中國文化裏,祖先生活、安葬的地方也是很神聖的,就像中國人對於(yu) ‘根’的尋求一樣。
記者:所以您認為(wei) 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最好的方式,莫過於(yu) 學習(xi) 國學。
袁:為(wei) 什麽(me) 現在這麽(me) 多人對教育感到疑惑?很多是不明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麽(me) 。官方的說法是,培養(yang) 接班人。普通人都說為(wei) 了做人做事、找個(ge) 好工作。
我認為(wei) ,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為(wei) 了傳(chuan) 承自己民族的文化!15歲以前,也就是體(ti) 製內(nei) 小學、初中的基礎教育其實應該是一種文化的集中體(ti) 現與(yu) 核心代表。無論東(dong) 方西方,每個(ge) 國家或民族有什麽(me) 樣的文化,就會(hui) 有什麽(me) 樣的基礎教育;例如:西方的小孩肯定會(hui) 熟知《聖經》,阿拉伯的小孩必然要讀《古蘭(lan) 經》,而中國的傳(chuan) 統教育是《四書(shu) 五經》。
需要強調的是,基礎教育的根本宗旨應該是“傳(chuan) 承一個(ge) 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學會(hui) 做人、提高能力、增加知識技能、考大學找好工作等等,這些都隻是教育的副產(chan) 品。
如果基礎教育把根本宗旨掌握堅持好了,這些副產(chan) 品自然就能實現;反之,如果是直接以副產(chan) 品為(wei) 目標,是難以實現,會(hui) 越走越困惑、艱辛!至於(yu) 知識技能和實用性、職業(ye) 性的教育應該放在“基礎教育”以後,或者在社會(hui) 實踐中學習(xi) 。
(2)
記者:和您一樣,選擇“私塾”的家長大都是對體(ti) 製內(nei) 教育的失望、不滿,但您有沒有想過,您自己也是當年中國應試教育培養(yang) 出來的驕驕者,苦讀後考上名牌大學?
袁:當年我們(men) 的應試教育遠沒有現在嚴(yan) 重,除了高中努力了三年,小學初中基本是玩過來的。而且在思想品德、為(wei) 人處世方麵,相對學校,我們(men) 更多地受到了父母、長輩的家庭教育,才有了一定效果。並且當年除了同齡的同學,我們(men) 有比較多的和兄弟姊妹在一起生活經曆。這些都是對當年體(ti) 製教育欠缺部分的平衡。而現在的獨生子女很難有這種幸運了。
應試教育摧毀了多數學生的自信心。因為(wei) 普遍是大班教學,老師往往隻關(guan) 注成績、表現各方麵都比較優(you) 秀的學生,而其他表現平平的學生經常得不到老師的認可。經過日複一日的作業(ye) 、考試和評比,絕大部分學生在還沒邁出校門之前,就已經對自己喪(sang) 失了自信。而且,現在的教育現狀使學生不會(hui) 理解和包容他人,喪(sang) 失了溝通能力。
記者:為(wei) 什麽(me) 說孩子不會(hui) 溝通,不能理解和包容他人呢?這樣的說法是否有點“一棍子打死”呢?
袁:現在的教育現狀是按年齡分班,年齡的相似決(jue) 定了孩子們(men) 之間想法趨同,所以孩子們(men) 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他的想法始終得到周圍人的認同和印證,於(yu) 是孩子總認為(wei) 自己是對的。但是當他們(men) 出來接受到來自不同年齡層、不同身份的人(包括長輩、幼輩)的觀點時,就很容易產(chan) 生矛盾,無法理解、包容別人,不知道如何溝通。在這一點上,‘私塾’采用的混齡教育恰恰符合教育的本質:老師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之間也有一定年齡差距,這有助於(yu) 他們(men) 更包容、理解周圍的人和環境。”
記者:上麵都是批評的聲音,那對體(ti) 製學校您有什麽(me) 建議?
袁:徹底改變應試教育的局麵,無論學什麽(me) 課程,不要用分數和排名去考核學生,采用模糊分數(如五分製,或A、B、C即可)一年最多一兩(liang) 次去評估學生。否則,應試教育會(hui) 讓絕大數的孩子喪(sang) 失自信;大幅度降低數理難度,沒有特別條件的小學取消英語,大幅增加國學經典和書(shu) 法等相關(guan) 課程;改變同齡、大班教育的現狀,提倡混齡教育。
記者:以廣州來說,私塾都非常低調。民間也有呼聲,對現代私塾都不應該簡單地被取締,有關(guan) 部門有必要、也有責任修改已經過時的法律,滿足學生和家長多樣化的教育需求。作為(wei) 學生家長,您有考慮過,現代私塾是否要規範發展嗎?
袁:近年各地都出現了民間自辦的私塾,完全脫離現行的應試教育體(ti) 係,被稱為(wei) 民間的“教育自救”。私塾的出現不是複古,而是對體(ti) 製教育的無奈和反思,正所謂:山窮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今天私塾的出現,其意義(yi) 好比當年安徽小崗村的十幾位農(nong) 民冒著殺頭風險,按手印將集體(ti) 的地偷偷地分了來搞家庭承包。
當年從(cong) 理論上來講,搞農(nong) 村集體(ti) 化和人民公社,有一萬(wan) 個(ge) 理由應該比私人承包更好、更優(you) 越;但事實情況就是:人民公社弄得大家沒飯吃,土地一承包就靈、重新使農(nong) 村獲得了生機。
私塾當然有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存在硬件設施不足,缺乏師資,經費不夠,沒有合法身份的困難,這些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一些有實力家長的支持,正在得到改善。
更重要的,是希望政府和社會(hui) 對私塾的理解和放鬆約束。讓私塾有一個(ge) 寬鬆、自主的發展和規範過程。
(3)
記者:最大的孩子在私塾都有三年了,她們(men) 是否會(hui) 一直在私塾讀下去?您對培養(yang) 孩子有沒有什麽(me) 具體(ti) 規劃?
袁:我的想法是: 13歲以前,主要學習(xi) “四書(shu) ”“五經”、諸子百家、以及唐詩宋詞、古文名篇,大約有二三十萬(wan) 字。不需要什麽(me) 作業(ye) 、考試、分數、評比,考核以熟讀背誦、爛記於(yu) 心為(wei) 標準。同時用先“讀帖”(名家的書(shu) 法拓片)、後“臨(lin) 摹”的辦法學寫(xie) 字;讀經過程中並不刻意講解,也無須理解。培養(yang) 小孩自主閱讀的習(xi) 慣,要求通過大量閱讀以《史記》、《資治通鑒》以及四大名著為(wei) 代表的各類書(shu) 籍,來領悟理解所學,並獲取其他知識的能力;
13 - 15歲,集中一兩(liang) 年時間,係統學習(xi) 數理化等課程,這時候孩子已經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以自學做題加老師答疑的方式,效率非常高。有朋友試過,小學六年的數學,不到一個(ge) 月學完。中學六年的數理一年學完很輕鬆;
十五六歲以後,孩子有幾種選擇。或在高中適應半年,然後參加高考;或是出國留學;或者是直接進入社會(hui) ;如果父母有自己的生意或企業(ye) ,可以讓孩子去幫忙打理,從(cong) 基層做起、逐漸上手到最終接班。總之,孩子都已經具備足夠的能力,不但飽讀詩書(shu) 、真才實學,而且身心健康、成熟、上進,沒有應試教育造成的叛逆與(yu) 負麵心理問題。
記者:照您講的,在13歲以前,孩子隻學國學,基本不接觸數學、英語等課程,更沒有生物、地理等課程,這樣是否會(hui) 太單一、枯燥乏味?這樣對古代經典的過分倚重,排斥全麵的現代教育,是否也代表可能會(hui) 從(cong) 一個(ge) 極端走向另一個(ge) 極端?
袁:不是不學,而是推後。有的私塾會(hui) 同步教其他課程,但大多都是以讀經典為(wei) 主。國學特別有利於(yu) 語文能力的提高,而語文能力是其他科目的基礎。曆史、地理、生物等文科課程可以當課外書(shu) 閱讀、適當的做做題就能學得很好。數理等課程完全可以降低難度和要求,推後幾年集中學習(xi) 。既有效率,又會(hui) 很輕鬆。何樂(le) 不為(wei) !
記者:再比如,出國留學對英語水平有一定要求,13歲以前不碰英語,將來能跟得上嗎?
袁:英語應該放在孩子的國學基礎打好之後——先學好國學,有了強大的記憶能力,再學習(xi) 英語。如果女兒(er) 要出國留學,那隻要花半年時間先大量背誦、攻破單詞關(guan) ,然後用原文原句來練習(xi) 聽說讀寫(xie) 、這樣才能得到全麵進步、突破瓶頸,甚至學得非常精通。現在許多家長從(cong) 孩子兩(liang) 三歲就開始學外語,或著急孩子的英語水平上不去,逼迫孩子“苦讀”英語。我認為(wei) 是“本末倒置”。英語其實沒有許多人想象中重要,隻有母語才能決(jue) 定一個(ge) 人的人格和思維。外語說到底隻是一個(ge) 工具。
記者:我們(men) 也看到,在私塾裏,背誦是最為(wei) 普遍的教學方式。但是,單純地死記硬背而全然忽視理解,隻是用古代的經典來占據兒(er) 童的大腦,是否會(hui) 堵塞兒(er) 童的想象力、湮沒兒(er) 童的靈性?畢竟,經典裏麵有相當多佶屈聱牙、晦澀難懂、就連專(zhuan) 家學者也難以理解的文獻,讓孩子生吞活剝是否可行呢?
袁:背誦是13歲以前小孩學習(xi) 經典的最佳方式。讀經也就是學語言,而學語言不同於(yu) 學數理等科,並不需要馬上就能理解。所謂“書(shu) 讀百遍,其義(yi) 自現”,讓小孩讀經典與(yu) 古文其實和讓他讀雞鴨小草等淺顯的東(dong) 西是一樣的:其實開始他都讀不懂,但完全可以在反複熟讀後背誦下來,而且很輕鬆。以後隨著年齡增長,自然就能逐步理解。
舉(ju) 例來講,一個(ge) 從(cong) 來沒讀過《論語》的大人,拿到一本《論語》的白話解釋,他可能兩(liang) 年都“啃”不完。而一個(ge) 從(cong) 小熟讀背誦《論語》的小孩在具備了閱讀能力後,可以毫不費力地花兩(liang) 三天時間就看完一本解釋,再換其他人的解釋,然後舉(ju) 一反三、對比得出自己的結論。
記者:你是否有擔心,在私塾教學中培養(yang) 出的孩子會(hui) 否因為(wei) 沒參與(yu) 學校教育而失去接觸社會(hui) 的能力?
袁:磨刀不誤砍柴功!當一個(ge) 小孩飽讀經典、對人性和社會(hui) 有了深刻的積累,再讓他去社會(hui) 接觸、摔打和實踐,可以很快適應並全方位找到答案,這種智慧是聖賢指點的,比父母守在身邊的教誨更加深刻、更加到位。所以不擔心。
(4)
記者:您覺得女兒(er) 在私塾收獲大嗎?是否在按著您預先的設計在成長呢?
袁:她們(men) 在“私塾”讀書(shu) 的獲益有很多。在應試教育下,許多孩子感到痛苦、焦慮,但我女兒(er) 就沒有這種煩惱,最起碼由於(yu) 學習(xi) 方式的簡單,她不用擔心做作業(ye) ,更不擔心考試。除此以外,由於(yu) 長期學習(xi) 國學,她在識字、閱讀和記憶能力上,都比應試教育體(ti) 製下的學生要強。在“私塾”裏寄宿、和老師一同吃住,女兒(er) 從(cong) 睡眠、飲食上來說,都比普通小學生有規律和放心得多。我經常對女兒(er) 說,你讀的書(shu) 是別人沒有福氣讀到的。《論語》是天下最好的書(shu) ;《詩經》是天下最美的書(shu) ;《易經》是天下最有智慧的書(shu) 。”
記者:今後對兩(liang) 個(ge) 女兒(er) 有什麽(me) 期望?
袁:孔子說,十有五而誌於(yu) 學。我管她們(men) 15歲之前的學習(xi) ,打下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國學基礎,但之後的路,都由她們(men) 自己選擇。我最大的期望是,過她們(men) 想要的生活。無論將來能做總理,還是做一名普通的家庭女性,都能勝任並享受,人生隻要得到快樂(le) 、幸福就好。我有信心!
[廣州電視台]采訪視頻: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