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熾成 著《荀子性樸論新探》出版目錄及郭齊勇先生等序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2-06-11 18:58:52
標簽:《荀子性樸論新探》
周熾成

作者簡介:周熾成,男,西元1961年生,2017年卒,廣東(dong) 鬱南人。曆任華南師範大學政治係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著有《史海探真:為(wei) 中國哲人申辯》《孔子回家——海歸讀<論語>》《荀韓人性論與(yu) 社會(hui) 曆史哲學》《複性收攝——高攀龍思想研究》《荀子韓非子的社會(hui) 曆史哲學》《海歸:中西文化衝(chong) 擊波》《少年留學,三思而行——一個(ge) 大留學生對小留學生的忠告》等。

周熾成 著《荀子性樸論新探》出版目錄及郭齊勇先生等序言

 

 

 

書(shu) 名:《荀子“性樸”論新探》

作者:周熾成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3

 

【內(nei) 容簡介】

 

荀子“性樸”論,是本書(shu) 作者的重要學術成果之一。本書(shu) 是作者關(guan) 於(yu) 荀子“性樸”論研究的論文集,作者在本書(shu) 中提出:荀子是主張“性樸”論,而非“性惡”論,“性惡”是荀子後學的主張。從(cong) “性樸”論出發,作者重新梳理和解釋荀子以及董仲舒等漢代思想家與(yu) 荀子的關(guan) 係、荀子在漢唐時代的曆史影響等學術觀點。荀子“性樸”論為(wei) 儒家思想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詮釋,對於(yu) 中國哲學史的再書(shu) 寫(xie) 有不可忽視的學術價(jia) 值。(封底)

 

【作者簡介】

 

周熾成(1961-2017),華南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從(cong) 事中國哲學與(yu) 比較哲學的教學和研究,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子學、宋明理學、中國近現代哲學等。主要著作:《荀子韓非子的社會(hui) 曆史哲學》《荀韓人性論與(yu) 社會(hui) 曆史哲學》《孔子回家——海歸讀〈論語〉》《複性收攝——高攀龍思想研究》《史海探真:為(wei) 中國哲人申辯》《海歸:中西文化衝(chong) 擊波》《中國近代道德革命》等。(封麵勒口)

 

【相關(guan) 討論】

 

林桂榛周熾成丨關(guan) 於(yu) 荀子“性樸”論的通信:史上所有談荀子“性惡”的論述將掃清(2008年12月)

 

【全書(shu) 目錄】

 

●代序一:懷念周熾成兄(郭齊勇)

●代序二:周熾成教授留給我們(men) 的遺產(chan) (曹礎基)

●代序三:勇於(yu) 創新的學術精神與(yu) 求真品格——關(guan) 於(yu) 周熾成教授的二三事(劉鳴)

●致夫熾成(陳自英)

-------------------------------

荀子乃性樸論者,非性惡論者

以性惡論說荀子的困境及其擺脫

《性惡》出自荀子後學考:從(cong) 編輯與(yu) 文本結構等方麵看

荀子非性惡論者新證——兼答黃開國先生

荀子非性惡論者,《性惡》非論說文

逆性與(yu) 順性——荀子人性論的內(nei) 在緊張

荀子教育思想新探:以性樸論為(wei) 中心

新的正統:“唯物主義(yi) ”視野下的荀子

從(cong) 先荀後孟之說看漢唐荀孟關(guan) 係及荀子在儒學中的地位

論韓非子對孔子及其思想的認識和態度

法家的道理之論:從(cong) 管子到韓非子

法家政治思想中的現實主義(yi) 和個(ge) 人主義(yi) 傾(qing) 向

性樸論與(yu) 儒家教化政治:以荀子和董仲舒為(wei) 例

先秦有“法家”嗎?——兼論法家的概念及儒法關(guan) 係

董仲舒對荀子性樸論的繼承與(yu) 拓展

儒家性樸論:以孔子、荀子、董仲舒為(wei) 中心

性樸論:儒家的與(yu) 道家的

性樸論:《荀子》與(yu) 《莊子》之比較

再論儒家的性樸論——兼與(yu) 日本學者和國內(nei) 同行商榷

儒家性樸論思想史發微:從(cong) 先秦到西漢

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荀學研究略議——兼論荀子為(wei) 性樸論者

●附錄

論嚴(yan) 複的儒學素養(yang) 對他引進西學的作用

中國哲學語境中“本體(ti) 論”話語的建構與(yu) 糾正

從(cong) 倪德衛看西方的儒學研究

(▲勘誤:序言頁21行8,存不→沉不)

 

【序一】

 

懷念周熾成兄(郭齊勇)

 

2017年8月8日晨,驚悉熾成兄離世的噩耗,我萬(wan) 分震悼,悲痛莫名!悲痛之餘(yu) ,我強抑哀傷(shang) 之情,當天上午就給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yu) 行政學院領導與(yu) 同仁發去了唁電:

 

驚悉周熾成教授不幸英年早逝,不勝震悼,萬(wan) 分痛惜!今晨驚聞噩耗,簡直不敢相信。周教授是我國中國哲學學科著名專(zhuan) 家,在先秦哲學與(yu) 比較哲學方麵造詣甚深。周教授學貫中西,博通古今,好學深思,新論迭出,辯才無礙,豪氣淋漓。他為(wei) 人熱忱,十分活躍,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ang) 與(yu) 學術交流方麵貢獻甚偉(wei) 。他的辭世不僅(jin) 是貴校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中哲學界的重大損失!他曾多次應邀來敝校講學並出席會(hui) 議,也曾多次邀請在下到貴校演講。他是我親(qin) 密的良師益友,公私事務上對我與(yu) 我的學生支持很大,照顧尤多。他的人格風範、探索精神、音容笑貌、豪爽性情永遠活在我的心中。請允許我借取陳寅恪先生挽王靜安先生詩的首聯“敢將私誼哭斯人,文化神州喪(sang) 一身”,來表達我的哀痛與(yu) 悼念之情!在此,謹代表敝院師生向周先生默哀致敬!請貴院師生節哀!請向周先生家人轉達我們(men) 的深切悼念與(yu) 親(qin) 切慰問!

 

我是以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的身份發的唁電,謹代表武大國學院師生表達悲悼之情,哀婉之思。

 

憶往昔,我與(yu) 周教授見麵的機會(hui) 很多,在北京、武漢、廣州、香港、澳門等地出席學術會(hui) 議時,我們(men) 常見麵聊天,彼此無話不說。我們(men) 武大舉(ju) 辦的第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hui) (2007年)等大小會(hui) 議,都曾請他參加,他每次都應邀與(yu) 會(hui) ,並提交、宣讀論文,也時常用他標誌性的周氏大嗓門向學者們(men) “發難”,當然他從(cong) 來都是以仁心說,以公心辯,討論學術。有周兄在場,會(hui) 場就特別活躍,永遠不會(hui) 冷場。

 

猶記得2004年8月,我們(men) 一起赴京參加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等單位舉(ju) 辦的中國哲學大會(hui) ,他在莊子哲學分場,我去這一會(hui) 場聽會(hui) 、學習(xi) ;他見我去了,一定要我講講對莊子的看法,我毫無準備,就臨(lin) 時倉(cang) 促地講了幾句心得,他很高興(xing) 予以點評。這年年底,我們(men) 又都到香港中文大學出席現代新儒學國際會(hui) 議,在會(hui) 上會(hui) 下,我們(men) 都有討論和深入交流。

 

2011年7月31日至8月2日,我們(men) 在澳門召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中國現代化暨國學學科設立的反思”研討會(hui) ,此會(hui) 由澳門中國哲學會(hui) 主辦,由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武漢大學國學院及《光明日報》國學版協辦,周栢喬(qiao) 教授與(yu) 我主持其事,我們(men) 特邀請了熾成兄參加,他對國學學科的問題發表了很好的觀點和建議。

 

他多次盛情邀我去華南師大作演講。我印象最深的有兩(liang) 次,一次是2005年,另一次是2015年。

 

2005年4月3日,我乘坐夕發朝至的火車赴穗。4日4日晨,周熾成兄和周楨祥兄一起到車站接我。住下後,兩(liang) 位周兄又陪胡澤洪院長來看我,並一道吃飯聊天。當晚與(yu) 次日上午,我在華南師大政治與(yu) 行政學院共作了兩(liang) 場演講:一場對本科生講《“親(qin) 親(qin) 相隱”與(yu) “愛有差等”》,一場對研究生講《郭店與(yu) 上博楚簡研究略評》。5日下午,熾成兄又陪我參觀了長洲島上的大學城和黃埔軍(jun) 校舊址,一路上跟我介紹、聊天,一直都沒有停過。

 

2015年5月,我帶學生住在貴陽孔學堂做研究。應熾成兄邀請,我於(yu) 5月7日由貴陽飛廣州。中午,熾成兄請我吃飯,晚上他又請來胡院長和周書(shu) 記一起用餐。當晚,我為(wei) 華師政行學院的研究生演講《現代三聖:梁漱溟、熊十力與(yu) 馬一浮》。他告訴我,此次是校友捐的“礪儒講座”。尤為(wei) 感謝的是,來往機票都是熾成兄幫我買(mai) 的,讓我“瀟灑”了一回。

 

認識熾成兄的人都知道,他有一顆赤誠的心,對師友弟子盡心盡責。他曾讓我推薦品學兼優(you) 的博士畢業(ye) 生到華南師大工作。2008年,劉體(ti) 勝博士畢業(ye) ,體(ti) 勝的博士論文做的是先秦儒學的“義(yi) ”論研究,經熾成兄和該校考察後,覺得體(ti) 勝不錯,接納了體(ti) 勝。其後,熾成兄對體(ti) 勝一直大力提攜,悉心培養(yang) ,多方幫助照顧,當然也包含一些批評,使得體(ti) 勝在該校順利成長。                              

 

熾成教授的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子學、宋明理學和中外比較哲學。他治學嚴(yan) 謹勤奮,取得了諸多豐(feng) 碩成果,出版了多部精專(zhuan) 的學術著作,如《荀子韓非子的社會(hui) 曆史哲學》(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複性收攝——高攀龍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和《荀韓人性論與(yu) 社會(hui) 曆史哲學》(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等,在學界的影響很大。熾成兄曾出國深造過,視野開闊,中西兼通。他英語很好,翻譯了美國著名漢學家倪德衛的《儒家之道》和著名莊學研究者愛蓮心的《向往心靈轉化的莊子》這兩(liang) 本著作,這兩(liang) 部譯著都被收入到“海外中國研究叢(cong) 書(shu) ”中。

 

熾成兄的學術貢獻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ge) 方麵:1、對中國傳(chuan) 統哲學概念內(nei) 涵的辨析;2、荀子人性論之新探;3、反思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

 

眾(zhong) 所周知,概念是我們(men) 進行詮釋和哲學建構的基本工具;概念的界定若含混不清,爭(zheng) 議、歪曲和錯誤必然發生。基於(yu) 此識見,熾成兄對學界經常使用的一些中國傳(chuan) 統哲學概念,如“法家”、“道統”和“心學”等,進行了細致的考證溯源和內(nei) 涵辨析,厘清了不少學界長期流行的誤解。

 

在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方麵,熾成兄有著極為(wei) 強烈的理論自覺和反思意識。他以梁漱溟、熊十力、馮(feng) 友蘭(lan) 、牟宗三、陳榮捷和愛蓮心等學者為(wei) 例,對學界長期以來濫用西方觀念以強解中國思想傳(chuan) 統的“削足適履”的做法,即極端的“以西釋中”之詮釋模式,進行了猛烈批評,主張中國人文學研究要有自主性的慧覺,疾呼中國學人應自覺地“以中釋西”,並通過“以中評西”來建構能參與(yu) 世界對話的中國哲學。

 

熾成兄最為(wei) 學術界所熟知的觀點,是他力主荀子乃性樸論者而非性惡論者。實際上,早在2002年出版的《荀子韓非子的社會(hui) 曆史哲學》一書(shu) 中,他就已注意到《性惡》篇與(yu) 《荀子》其他篇章的分歧,並初步提出《性惡》篇的作者問題,認為(wei) 其作者並非荀子。後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拓展和深入,他最終提出了《性惡》篇乃出自荀子後學、荀子是“性樸論者”等一係列充滿新知卓見的主張。在此基礎上,熾成兄希冀乘勝追擊,力圖重新撰寫(xie) 一部“中國人性論通史”;但殊為(wei) 憾恨的是,天不遂人願,他不能完成此鴻篇巨製了!

 

熾成兄走了,我與(yu) 中哲史學界的很多朋友都甚感寂寞,倍加懷念他!他是一個(ge) 熱情似火的人,沒有了他,我們(men) 的會(hui) 場不再有那標誌性的周氏笑聲和周氏大嗓門了。

 

我很懷念他,恨不能起熾成兄於(yu) 地下,與(yu) 他爭(zheng) 得麵紅耳赤,如他在世時那樣……

 

2018年10月

 

(作者為(wei) 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

 

【序二】

 

周熾成教授留給我們(men) 的遺產(chan) (曹礎基)

 

周熾成教授離開我們(men) 已過周年,但他的為(wei) 人、為(wei) 學,猶在眼前。由於(yu) 所從(cong) 事專(zhuan) 業(ye) 上的挨近,使我們(men) 較多地交流、研討。我也曾為(wei) 他的研究生多次講授《周易》。他坦誠直爽,盡職施教,兢兢業(ye) 業(ye) ,是一位學生愛戴,同事和親(qin) 的尊者,是學術上頗有成就的學者。

 

我也粗略地拜讀過他的一些著作,令我不能忘懷的,主要有三點:

 

1.有創見的學術精神

 

他不是一個(ge) 人雲(yun) 亦雲(yun) 或者純學術的研究者,而是有思考、有見解的。用王元化先生的話說,就是有思想的學術。你看他發表論文的題目就清楚。他敢於(yu) 質疑“先秦有“法家”嗎?”大膽地為(wei) 尊孔辯護。他說:“我才不怕人家說我是‘反動派’呢!”

 

學術研究要高出一頭或者深入一境才能有所貢獻,但絕不是為(wei) 了標新立異、出人頭地,而是出於(yu) 對社會(hui) 、對事業(ye) 的一種使命感。他看到“尊孔無罪,而二十世紀的太多反孔有罪!” 他論證了從(cong) 戰國末年至晚清,孔子是中華民族全體(ti) 成員的共同的聖人,而不隻是帝王的聖人,不隻是所謂“統治階級”的聖人。所以應該尊重孔子、尊敬孔子、尊仰孔子。

 

在《再論儒家的性樸論》中,周教授明確指出:“學術不能在象牙之塔中自足自美,它必須走向民眾(zhong) 。自然科學需要普及,社會(hui) 科學也需要普及。在心為(wei) 物役、信仰缺失、精神貧乏、功利泛濫的時期,哲學、人文學科、社會(hui) 科學的普及尤為(wei) 重要。在這個(ge) 領域裏,以學者和專(zhuan) 門研究者為(wei) 對象的純學術著作汗牛充棟,而以廣大民眾(zhong) 為(wei) 對象的思想性、學術性著作卻十分稀缺。”他就希望以自己的研究和努力,彌補這種稀缺。他較客觀地評價(jia) 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評法批儒”運動,並提出了從(cong) 傳(chuan) 統“陽儒陰法”到現代“陽法陰儒”的主張。這就是有思想的學術。

 

2.高尚的學術道德

 

正統派的學風,“凡采用舊說,必明引之,剿說則認為(wei) 大不德。”這是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的。所以引用別人的說法,都應該注明出處,否則就被認為(wei) 是非常不道德的行為(wei) 。今天有電腦搜索之便,利用前人成果是常有的事。而隱瞞出處,竊為(wei) 己有者亦多有之,公開地將合作者、從(cong) 學者寫(xie) 好的論文,簽上自己的名字者有之。學術上的明搶暗盜,並不罕見。

 

周熾成教授提出荀子的人性論是性樸論,而非性惡論。這本是他本人探索、思考的結果。有人也說他是此說的“第一人”。但後來他知道前人已有此說,就特別在文章中聲明:“我個(ge) 人淺陋無知,在2002年用性樸論說荀子時尚未看到劉念親(qin) 和六郎的說法。後經師友、同行指點,遂知我的說法並非首創。黃開國先生說:‘以性樸論董仲舒與(yu) 荀子的人性論,周教授是第一人。’這種美譽我實在不敢當。”並具體(ti) 地分析了自己與(yu) 劉念親(qin) 與(yu) 兒(er) 玉六郎的觀點的異同。這種誠懇、科學的態度,是難得的。在當今的學術環境中,確給人以出汙泥而不染的感覺。

 

在指導學生過程中,他細心、認真,啟發學生一層層地深入去認識問題,一遍遍地改寫(xie) 文章,不斷地貢獻自己的意見,更是常有的事。這種精神,都是我們(men) 為(wei) 人師者所必備的。

 

3.正統的學風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十三“樸學”一節中,論述了“正統之學風”的十個(ge) 特色,幾為(wei) 學術界所公認。周熾成教授在這方麵也是做得很不錯的。例如:

 

(1)重版本

 

在論證今流行本《荀子》不是荀子原作時,他舉(ju) 出楊倞把劉向所編《荀子》之篇目的先後順序作了一些調整。楊的編排與(yu) 劉的編排之最突出的不同是:楊把《性惡》排序提前,從(cong) 第26篇升至第23篇。楊倞對此作出了這樣的解釋:“舊第二十六,今以是荀卿議論之語,故亦升在上。”楊倞的話可以讓我們(men) 反推:劉向應該是把《性惡》看作非“荀卿議論之語”。也就是說,從(cong) 這種編排的變動可見,楊倞肯定《性惡》是荀子自己寫(xie) 的,而劉向則認為(wei) 它出自荀子後學之手。

 

在論證荀子性樸論時,他指出劉念親(qin) 1923年引用荀子對“性”的論述時說:“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據宋本應作“人無師法,則隆情矣,有師法,則隆性矣!”

 

(2)重證據,不以孤證定說

 

在論證20世紀有,21世紀也還有漫罵孔子的人時,他除了點出有人說:“儒家文化命運變遷的曆史證明:凡是維護專(zhuan) 製者都尊孔,凡是倡導民主者都反孔。”還查中國期刊網,從(cong) 1990年至2009年上半年,題目中有“尊孔”一詞的文章共60多篇,其中大部分都有與(yu) 這些引的話類似的話,都以該詞為(wei) 貶義(yi) 詞,都堅持或基本上堅持批林批孔運動所形成的那個(ge) 荒唐結論。  

 

(3)選擇證據,以古為(wei) 尚

 

周教授在論證尊孔非自漢武帝起,而是孔子在生時,就有人以他為(wei) 聖人。如《論語•子罕》記載太宰和子貢都以孔子為(wei) 聖人,但孔子自謙,不以自己為(wei) 聖人。《論語·述而》中孔子又明確地說:“若聖與(yu) 仁,則吾豈敢!”到了戰國後期,以他為(wei) 聖人者已經非常普遍。連儒家的對手韓非子都說:“仲尼,天下聖人也,修行明道以遊海內(nei) 。”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更說:“天下君王至於(yu) 賢人眾(zhong) 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chuan) 十餘(yu) 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yu) 夫子,可謂至聖矣!”

 

(4)重比較的研究

 

周教授在論證荀子的性樸論時,用了大量的篇幅將性樸論與(yu) 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有惡論、作了比較,厘清了性樸論的外弦;又專(zhuan) 文論證了荀子性樸論與(yu) 道家性樸論的異同。揭示了荀子性樸論的內(nei) 涵。做到條分縷析,細致入微。是傳(chuan) 統學術研究應有的態度。很值得我們(men) 好好學習(xi) 。

 

不管我們(men) 對周教授在學術上所得出的結論是否認同,但它都可成一家之說。因為(wei) 他的論述有理有據。在周教授逝世一周年之際,我們(men) 希望他的學術思想、學術精神、學術作風得到發揚。

 

2018年8月

 

(作者為(wei) 華南師範大學退休教授)

 

【序三】

 

勇於(yu) 創新的學術精神與(yu) 求真品格

——關(guan) 於(yu) 周熾成教授的二三事(劉鳴)

 

30多年前,我與(yu) 周熾成教授前後腳來到華南師範大學。所不同的是,我於(yu) 1985年來華師心理學係就讀碩士研究生,而周教授1986年已獲得中山大學哲學係碩士學位,同年到華南師範大學政治係工作。其後他又留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哲學係,獲碩士學位,2004年,周老師再獲中山大學哲學係博士學位,後來擔任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yu) 行政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專(zhuan) 業(ye) 碩士和博士生指導組負責人。

 

遺憾的是周教授正值年富力強、教書(shu) 育人成果豐(feng) 碩的時候卻因病去逝,實在是華南師範大學和中國哲學有關(guan) 研究領域的一大損失,令人非常痛心和惋惜。在過去的30多年裏,我與(yu) 周教授直接接觸的時間並不多,但因為(wei) 工作的關(guan) 係,有幾件事情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並因此而對他深表敬意和懷念。

 

第一件事情是評職稱。周熾成教授學術功底深厚,治學嚴(yan) 謹,成果豐(feng) 富。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獨立完成並出版專(zhuan) 著8部、譯著2部,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孔子研究》、《光明日報》等發表文章100多篇,受到中國哲學界的普遍重視和肯定。但由於(yu) 過去評職稱的工作比較行政程序化,條條框框比較死板,缺乏科學合理性,尤其缺乏對有獨立、創新性成果的積極評價(jia) ,所以周老師第一次參評正高職稱時遇到一些周折。

 

由於(yu) 我當時分管人事工作,為(wei) 這事與(yu) 周老師有過一兩(liang) 次麵談。原以為(wei) 談話會(hui) 很困難,因為(wei) 評聘正高職稱對每一位大學老師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至高無上的。結果出人意料,周老師非常平靜、理性並十分大度。他對評審的過程與(yu) 出現的情況表示理解,也實事求是地對一些不太合理的條件和程序提出了一些批評和建議,他說“這次能不能評上正高職稱,相信學校學術和職稱評審委員會(hui) 一定會(hui) 公平公正、實事求是地進行綜合判斷,作為(wei) 一個(ge) 大學教師,我會(hui) 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教好書(shu) ,做好學術研究,多關(guan) 心幫助學生。”一番話表現出一個(ge) 知識分子厚德載物、科學客觀的優(you) 良素質,實在讓人非常感佩。

 

第二件事情是參加一次學術會(hui) 議,有機會(hui) 聽到了周教授關(guan) 於(yu) 荀子是性樸論而非性惡論者的學術報告。周教授在2002年發覺《性惡》篇與(yu) 《荀子》其他篇章的分歧,開始質疑《性惡》篇的作者並非荀子,隨著對《荀子》的研讀和反複考證,他最終提出荀子主張的應是性樸論而非性惡論。周教授的這一觀點受到諸多學者的關(guan) 注與(yu) 重視,他申獲的國家重大課題“中國人性論通史”也以此為(wei) 基礎。性樸論是周教授通過長期細致研讀《荀子》文本和參考許多其他研究而得出的謹慎而又創新的結論。這一學術觀點的提出,也非常鮮明地表現了周教授的治學風格:獨立思考、不人雲(yun) 亦雲(yun) ,實事求是、勇於(yu) 創新。

 

據周教授的同事和同行們(men) 介紹說,他身前發表的不少研究成果都有這個(ge) 特點。例如《白沙學非心學》(《現代哲學》2010年)、《“心學”源流考》(《哲學研究》2012年)、《陸九淵之淵:陸學在宋代非心學》(《廣東(dong) 社會(hui) 科學》2014年)、《唐宋道統新探》(《哲學研究》2016年)等等。周教授指出,心學在曆史上指的從(cong) 來不是“陸王心學”,而是與(yu) “十六字心傳(chuan) ”有關(guan) ,與(yu) 道學或理學的外延一致;唐宋時期的道統論亦非孔曾思孟、周張程朱的單一譜係,而是有各種各樣的道統版本。

 

我本人對中國哲學的學術研究領域可以說是門外漢,對有關(guan) 學術觀點或學術問題沒有資格說三道四,但我對周教授獨立思考、努力探索、實事求是、勇於(yu) 創新的學術精神和品格表示崇敬和欽佩,尤其在學術風氣寧人堪憂的時期,更加使人覺得難能可貴。

 

第三件是我校中層幹部在北京教育部幹部培訓學院學習(xi) 期間發生的事情。那一年,學校組織一批學院和機關(guan) 部處的幹部去參加在職培訓,為(wei) 期十來天。不料在學習(xi) 培訓結束後,有同誌向學校反映,說周教授在接受培訓期間的課堂上,幾次直接公開地向授課專(zhuan) 家提出質疑和批評意見,並且搞的關(guan) 係很緊張,引起了幹部學院甚至教育部有關(guan) 方麵的高度關(guan) 注和不滿,需要學校及時處理善後以免造成不良影響和麻煩。

 

學校對此也絲(si) 毫不敢怠慢,我和另外一位校領導馬上約談周教授本人了解有關(guan) 情況。原來是在一兩(liang) 次培訓課堂上,周教授對授課專(zhuan) 家的一些觀點和看法不讚成不認同甚至認為(wei) 有錯誤,所以當即進行發言表達,結果讓專(zhuan) 家下不了台很尷尬,也引起了其他一些學員的非議。了解具體(ti) 情況後,我認為(wei) 周教授求真求實,不唯書(shu) 、不唯上,敢於(yu) 直言敢於(yu) 批評的勇氣和精神是沒有錯的,但是方式方法值得商榷。周教授當即表示同意我的看法,並且願意給有關(guan) 專(zhuan) 家和培訓校方進行溝通和致歉。周教授坦蕩直率的品格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再一次讓我感受到一個(ge) 優(you) 秀學者的勇氣和擔當。

 

周熾成教授一生熱愛教育事業(ye) ,他自己接受過中西方的教育,因此在學術研究之餘(yu) ,長期而又係統地思考過留學教育問題,並專(zhuan) 門撰寫(xie) 《少年留學,三思而行:一個(ge) 大留學生對小留學生的忠告》一書(shu) ,結合切身的留學經曆並參考中國百年來的四次留學潮,客觀理性地分析了近年來興(xing) 起的少年留學潮的弊端,同時對留學中常常出現的難題提出了可貴的建議。

 

他還十分關(guan) 心中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建設與(yu) 發展,從(cong) 曆史經驗出發,針對不同問題的具體(ti) 情實進行具體(ti) 分析。例如,他重視吸收民國時期的教育經驗,反對基礎教育領域中過分宣傳(chuan) 無私獻身等偏激的教育理念,主張回歸修身育人的正常軌道。對於(yu) 高等教育,他主張結合個(ge) 人的興(xing) 趣、資質、家境等諸多因素選擇專(zhuan) 業(ye) 和職業(ye) ,而不是一味追求名校和高學曆,高校應該設置更多的藍領專(zhuan) 業(ye) ,而非質量不高徒有虛名的白領專(zhuan) 業(ye) 等等。

 

周教授英年早逝令人痛心!而他堅持真理、勇於(yu) 創新的精神,忠誠教育事業(ye) ,獻身教書(shu) 育人的情懷,敢於(yu) 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勇氣,光明磊落、坦率正直的品格更加令人崇敬、學習(xi) 和懷念!謹以此文對周教授表示沉痛哀悼和追思。

 

2018年12月26日

 

(作者為(wei) 華南師範大學原校長)

 

【以上林桂榛匯編整理】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