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紀作者簡介:丁紀,原名丁元軍(jun) ,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山東(dong) 平度人,現為(wei) 四川大學哲學係副教授。著有《論語讀詮》(巴蜀書(shu) 社2005年)《大學條解》(中華書(shu) 局2012年)等。 |
關(guan) 於(yu) “腐儒”的三條備注
作者:丁紀
來源:“欽明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作者: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五月初十日壬辰
耶穌2022年6月8日
一、《史記•叔孫通列傳(chuan) 》
……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製。漢王喜……漢五年,已並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wei) 皇帝於(yu) 定陶,叔孫通就其儀(yi) 號。高帝悉去秦苛儀(yi) 法,為(wei) 簡易。群臣飲酒爭(zheng) 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曰:“夫儒者難與(yu) 進取,可與(yu) 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yu) 臣弟子共起朝儀(yi) 。”
高帝曰:“得無難乎?”
叔孫通曰:“五帝異樂(le) ,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wei) 之節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複也。臣願頗采古禮與(yu) 秦儀(yi) 雜就之。”
上曰:“可試為(wei) 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wei) 之。”
於(yu) 是叔孫通使征魯諸生三十餘(yu) 人。魯有兩(liang) 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麵諛以得親(qin) 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shang) 者未起,又欲起禮樂(le) 。禮樂(le) 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xing) 也。吾不忍為(wei) 公所為(wei) 。公所為(wei) 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汙我!”
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遂與(yu) 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wei) 學者與(yu) 其弟子百餘(yu) 人為(wei) 綿蕞野外。習(xi) 之月餘(yu) ,叔孫通曰:“上可試觀。”
上既觀,使行禮,曰:“吾能為(wei) 此。”乃令群臣習(xi) 肄,會(hui) 十月。
漢七年,長樂(le) 宮成,諸侯群臣皆朝十月。儀(yi) :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誌。傳(chuan) 言“趨”。殿下郎中俠(xia) 陛,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jun) 軍(jun) 吏以次陳西方,東(dong) 鄉(xiang) ;文官丞相以下陳東(dong) 方,西鄉(xiang) 。大行設九賓,臚傳(chuan) 。於(yu) 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chuan) 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複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禦史執法舉(ju) 不如儀(yi) 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讙譁失禮者。
於(yu) 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wei) 皇帝之貴也!”乃拜叔孫通為(wei) 太常,賜金五百斤。……叔孫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賜諸生。
諸生乃皆喜,曰:“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太史公曰:……叔孫通希世度務製禮,進退與(yu) 時變化,卒為(wei) 漢家儒宗。“大直若詘,道固委蛇”,蓋謂是乎?
按:魯兩(liang) 生所言三義(yi) ,皆極正當。一、“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麵諛以得親(qin) 貴”,則製禮作樂(le) ,叔孫通非其人。生逢動蕩之世,事十主未必羞,不能直道為(wei) 去就,所以可羞。人號呂布為(wei) “三姓家奴”,此幾可謂“十姓家奴”矣,豈不可羞?二、“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shang) 者未起”,救死扶傷(shang) 不暇,此所謂時也;“又欲起禮樂(le) ”,禮樂(le) 非此之急。叔孫通之論五帝三王之禮,諸生之稱叔孫通,皆雲(yun) 識時務,叔孫通且自引夫子“損益可知”之義(yi) 以明之。時乎!時乎!或則惟務趨時,或則無不欲其時之歸於(yu) 當,而一視之,可乎?三、“禮樂(le) 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xing) 也。”漢倘肯致力乎德政,百年之後禮樂(le) 必其有興(xing) ,百年所以為(wei) 久大之業(ye) ;惟漢高,則尚非其德,乃可以肇此德之基而已。人非其人,時非其時,德非其德,其如禮樂(le) 何?叔孫通可以“陋儒”之名擅加乎魯兩(liang) 生,於(yu) 此三義(yi) ,其竟何以對之?
《中庸》曰:“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le) 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le) 焉。”無德無位,強行而作,或者雖可自信得免於(yu) 腐儒、陋儒之歸,其能不為(wei) 俗儒、賤儒阿諛奉承者流乎?萬(wan) 世儒宗無須論,方之“宋家儒宗”如範文正、“明家儒宗”如方正學,可知太史公論以“漢家儒宗”,其意亦深微矣!
二、杜少陵《江漢》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雲(yun) 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按:腐儒而曰遠曰孤曰壯,遠則在乎雲(yun) 天,孤則同乎恒月,壯則成一派散綺爛錦塞乎天地。所謂“遠孤壯”者,竟寓“直方大”之義(yi) 。於(yu) 馬曰老驥,於(yu) 人曰腐儒;於(yu) 江漢曰胡不歸,於(yu) 乾坤曰得其所。乾,天;坤,地;腐儒,人。儒也者,人而已;儒而曰腐也者,必不敢一毫有負人之才,乃真可得與(yu) 天地並立而為(wei) 三。然則不陋則庸俗之誌不去,不腐則鄙吝之懷不銷,惟迂而執,始貞而固。
三、金庸《射雕英雄傳(chuan) 》
第三十四回《島上巨變》
……黃蓉哽咽道:“爹,你為(wei) 甚麽(me) 硬要自認殺人?”
黃藥師大聲道:“世人都說你爹邪惡古怪,你難道不知?歹徒難道還會(hui) 做好事?天下所有的壞事都是你爹幹的!江南六怪自以為(wei) 是仁人俠(xia) 士,我見了這些自封的英雄好漢們(men) 就生氣!”
歐陽鋒哈哈大笑,朗聲道:“藥兄這幾句話真是痛快之極。佩服!佩服!”舉(ju) 起酒杯一飲而盡,說道:“藥兄,兄弟送你一件禮物。”右手微揚,將一個(ge) 包袱擲了過去。他與(yu) 黃藥師相隔數丈之遙,但隨手拋擲,包袱便破空而至,旁觀眾(zhong) 人均感駭異。
黃藥師接在手中,觸手似覺包中是個(ge) 人頭,打將開來,赫然是個(ge) 新割下的首級,頭戴方巾,頦下有須,麵目卻不相識。歐陽鋒笑道:“兄弟今日西來,在一所書(shu) 院歇足,聽得這腐儒在對學生講書(shu) ,說甚麽(me) 要做忠臣孝子,兄弟聽得厭煩,將這腐儒殺了。你我東(dong) 邪、西毒,可說是臭味相投了。”說罷縱聲大笑。
黃藥師臉上變色,說道:“我平生最敬的是忠臣孝子!”俯身抓土成坑,將那人頭埋下,恭恭敬敬地做了三個(ge) 揖。
歐陽鋒討了個(ge) 沒趣,哈哈笑道:“黃老邪徒有虛名,原來也是個(ge) 為(wei) 禮法所拘之人。”
黃藥師凜然道:“忠孝乃大節所在,並非禮法!”……
按:嚐論金庸之英雄榜,必推此腐儒為(wei) 第一英雄,次之以喬(qiao) 峰,次之以郭靖。腐儒不必有名,如魯兩(liang) 生亦無名,腐儒正其本名。腐儒別無主張,一個(ge) 渾身隻為(wei) 忠臣孝子做主張,此所以一切亂(luan) 臣賊子、邪魔歪道必疾視之,不除不快,然其頭可斷、身可殺,其所主張可殺乎?乃以其一身,判然為(wei) 善惡邪正分途。
如黃藥師者,既自詡為(wei) “平生最敬的是忠臣孝子”,又謂“忠孝乃大節所在,並非禮法”,然忠孝、禮法原不可分別以大小論,設使論以大小,棄乎小而取乎大,將何用乎大?須是於(yu) 禮法之小一絲(si) 不肯苟,日用萬(wan) 端之間惟求毋出乎此,此非不知忠孝之為(wei) 大,恰為(wei) 行此大者於(yu) 日日時時,行大如小,行奇如常,如此浸潤之深、涵養(yang) 之熟,至於(yu) 臨(lin) 事不得不惟行其大,亦不過行其所習(xi) 聞慣見,既非圖血氣之一逞,亦自不容改節。然則禮法所以為(wei) 禮法,禮法與(yu) 忠孝之不可二分,不可知乎?
黃藥師既不通乎此,其疾視禮法、鄙薄仁人俠(xia) 士之心一同西毒,當其僅(jin) 欲以“大節”之名保存忠孝,反為(wei) 西毒笑,此其見尚不如西毒之“徹底”,蓋忠孝終為(wei) 禮法之屬,守忠孝則必守禮法,毀禮法則必毀忠孝,決(jue) 無二之之餘(yu) 地。黃藥師平日所以自養(yang) 者既如此,到其“平生最敬”無辜遭戮,所為(wei) 不過爾爾,使觀者不禁為(wei) 之氣餒,亦無足怪也。蓋平素之所講習(xi) 服行倘無不在乎禮法,值此必出一段浩然正氣,聲罪討逆,為(wei) 匹夫匹婦複仇,雖力或不給,乃不自量力,為(wei) 所必為(wei) ,殞身捐軀不悔,或招朋引類,鳩合同誌,共其憂戚患難,此其敬則為(wei) 真敬,蓋一出由衷,非矯飾可為(wei) 。以黃藥師視之,其一身正氣蓋幾希,故才聚即潰,虎頭蛇尾,下此亦遠矣,縱為(wei) 一代武學宗師,信乎此物非義(yi) 襲之可得而有也。
故又嚐論人品之高下,曰:第一等人製禮作樂(le) ,“從(cong) 心所欲不逾矩”;第二等人循規蹈矩,“名教中自有樂(le) 地”;第三等人日用不知,而安之若命;禮法並不拘人,禮教並不殺人,然哪怕為(wei) “禮教殺人”之所殺者,亦不妨於(yu) 此占得第四等之地。至若曰“禮教豈為(wei) 我輩設”,自居於(yu) 等上等、等外等者,倨傲怠慢既不自惜其身,於(yu) 一世之人所不得不憑依者又褻(xie) 瀆非毀略不相顧,此則為(wei) 等下之等,其與(yu) 真正凶悖邪惡之屬“臭味相投”,作為(wei) 多在疑似之間。
故當善惡邪正之地,亦豈容人騎牆逍遙,做兩(liang) 不相袒狀?而若非於(yu) 伊始即同水火,相決(jue) 絕以背馳,日後亦豈有不成黏連含混、糊塗頹唐?此儒者所以盡力乎分辨講明,而不得不用乎腐也。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