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哲學意蘊
作者:喻立平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初四日丁亥
耶穌2022年4月4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guan) 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jia) 值的內(nei) 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ei) 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這一重要論述表明,順應時代發展對中華文化內(nei) 涵的改造、補充、拓展和完善,是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任務。那麽(me) ,如何全麵深入把握中華文化的內(nei) 涵呢?其一,要有哲學視角,深入揭示文化背後的哲學意蘊。其二,要有時代視角,根據時代特點和要求揭示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其三,要有人類文明視角,揭示傳(chuan) 統文化在哪些方麵、多大程度上為(wei) 人類文明作出獨特貢獻。這就需要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特質展開全麵深入研究。
中華文化的係統觀。係統觀是以係統的觀點看待自然界和人類社會(hui) ,揭示事物的整體(ti) 性、關(guan) 聯性、層次性、開放性、動態性特征,是馬克思主義(yi) 普遍聯係觀點的體(ti) 現。係統觀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鮮明特征和突出優(you) 勢。中華文化把天地萬(wan) 物視為(wei) 一個(ge) 係統整體(ti) 。一是本源相通,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wan) 物”,天地宇宙萬(wan) 物皆生於(yu) 道,道貫萬(wan) 物而內(nei) 在地聯係在一起。二是本性相通,如荀子言“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yu) 物也”;王陽明言“性一而已”“心也,性也,天也,一也”,天地、萬(wan) 物與(yu) 人雖然呈現不同的形態,但其本性是一致的,中華文化用陰陽五行之性將宇宙時空、萬(wan) 事萬(wan) 物和社會(hui) 人生統一了起來。三是地位功用相通,天地萬(wan) 物層次結構分明,各安其位、各有其用、各盡其責。如荀子所雲(yun)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wan) 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ang) 以成。”在中華文化視野裏,天地萬(wan) 物在各自所處的位置上發揮著作用,沒有一物是多餘(yu) 的、無用的、可以隨意廢棄的。四是運行規則相通,天地萬(wan) 物遵循著共同的運動規律,相生相長、相反相成,普遍聯係、相互作用,構成一個(ge) 和諧的整體(ti) ,即“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因此,中華文化是“一”的文化,儒釋道各家都得出了十分一致的認識,儒家言“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wei) 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不貳”即一;道家言“聖人抱一為(wei) 天下式”;佛家自稱為(wei) “不二法門”,“不二”亦即一。在中華文化裏,從(cong) “道通為(wei) 一”推演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構成中國人的最高信仰追求,為(wei) 大一統的政治觀、家國一體(ti) 的倫(lun) 理觀、知行合一的踐履觀等奠定了堅實的本體(ti) 論基礎。
中華文化的矛盾觀。毛澤東(dong) 同誌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天地萬(wan) 物雖然從(cong) 本源、本性、功能地位來看是一個(ge) 和諧整體(ti) ,但是它們(men) 在實存的呈現中卻是千差萬(wan) 別、各不相同的,所謂“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事物的這種差異甚至對立帶來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毛澤東(dong) 同誌曾指出:“世界上的每一差異中就已經包含著矛盾,差異就是矛盾。”中華文化對事物矛盾的存在、運動及其駕馭把握有著十分深刻的認識和精辟的論斷,與(yu) 唯物辯證法很是相通。從(cong) 現實存在的角度看,“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用陰陽這兩(liang) 個(ge) 具有對立性質的範疇概括世間一切矛盾的存在。老子深刻洞察事物矛盾的辯證關(guan) 係,並作了生動描述:“天下皆知美之為(wei) 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wei) 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qing)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宇宙萬(wan) 物都是相對相反而又相輔相成的。從(cong) 運行的角度看,事物的差異矛盾引發相互作用而導致運動發展,強弱較量、盛衰轉化,“反者,道之動”,物極必反,最終走向反麵,這是宇宙萬(wan) 物逃不脫的命運。正因為(wei) 深刻洞察了事物的這一運轉規律,中華文化具有強烈的曆史意識和時間觀念,孔子被譽為(wei) “聖之時者”。“三十年河東(dong) ,三十年河西”,中國人感歎世事無常而對生活總是抱著一種超然物外的態度。從(cong) 解決(jue) 矛盾的方法來看,中華文化充滿了辯證智慧,這就是儒釋道都十分推崇的中道觀念。儒家主張“執其兩(liang) 端,用其中於(yu) 民”,道家主張“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佛家主張“二道相因,生中道義(yi) ”。儒家更是對“中”這一範疇推崇備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wan) 物育焉”,並作了精深細微的闡述:“中”並不是不偏不倚的騎牆折中,而是用“誠於(yu) 中”的至誠無私之公心和“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久久為(wei) 功之恒心去盡人之性、物之性,進而化育天下。中華文化作為(wei) 尚“中”的文化,既富於(yu) 辯證思維,更崇尚正義(yi) 至上,這是中國人能夠接受並準確領悟曆史唯物主義(yi) 和辯證唯物主義(yi) 的文化根源。
中華文化的價(jia) 值觀。價(jia) 值觀是人對事物的意義(yi) 、價(jia) 值的理解、判斷、選擇。價(jia) 值觀是文化的內(nei) 核,信奉和選擇怎樣的文化,就具有怎樣的價(jia) 值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牢固的核心價(jia) 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chuan) 統、丟(diu) 掉根本,就等於(yu) 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首先應該了解中華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弄清楚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靠什麽(me) 來支撐。中國先人認為(wei) 天地人是一個(ge) 整體(ti) ,人生的價(jia) 值意義(yi) 與(yu) 天地之道相通,人應該效法天地,與(yu) 天地保持同頻共振,即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中用分別代表天和地的乾坤二卦揭示了天地之道及君子的價(jia) 值取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方麵,天道剛健,運行不息,君子要效法天道,銳意進取,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精神貫穿於(yu) 儒、墨、道、法、釋各家,隻是表達形式不同而已,如荀子的“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墨子的強必“治”“寧”“貴”“榮”“富”“飽”“暖”,不強必“亂(luan) ”“危”“賤”“辱”“貧”“饑”“寒”;韓非子的“是以誌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等等,都從(cong) 不同角度肯定了自強不息精神。另一方麵,廣袤的大地厚重包容,君子應效法大地,修養(yang) 寬厚的德性,以包涵載養(yang) 萬(wan) 物。厚德載物體(ti) 現為(wei) 儒家的仁愛精神,如孟子所謂“親(qin) 親(qin) 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也體(ti) 現在老子“上善若水”的包容精神,以及佛家“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救世精神之中。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孕育了向上向善的中華民族和勤勞善良的中國人民,也成為(wei)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崇尚勞動創造、追求共同富裕的價(jia) 值內(nei) 核。
中華文化的主體(ti) 觀。人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ti)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通過批判基督神學而張揚人的主體(ti) 性,確立“現實的個(ge) 人”在哲學研究中的主體(ti) 地位,還原社會(hui) 生活本身。中華文化具有強烈的主體(ti) 意識。首先,中華文化中從(cong) 根本上說沒有對神的信仰,即“子不語怪力亂(luan) 神”,從(cong) 古代神話人物到儒釋道各家所推崇的聖賢、菩薩、真人等都是人中龍鳳而非高不可及的神;中國人也不相信命運的擺布,如“《康誥》曰:‘惟命不於(yu) 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天道無親(qin) ,常與(yu) 善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中國人的最高信仰是“道”,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而道是宇宙社會(hui) 和人生的本源、規律、法則,是可以通過人的主觀努力而把握的,故強調“道不遠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學道、悟道、行道以得道,是中華文化崇尚的最高人生價(jia) 值追求。其次,中華文化高揚人的主體(ti) 性,將人的主觀能動性彰顯得淋漓盡致。儒家的《大學》提出“三綱”“八條目”,揭示“明德”“親(qin) 民”“至善”的目標追求,並指明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徑,標示人皆可以為(wei) 聖賢、為(wei) 堯舜;陸王心學更聲稱“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通過開掘人之內(nei) 在本質力量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與(yu) 儒家大體(ti) 相同,道家亦追求“天地與(yu) 我並生,而萬(wan) 物與(yu) 我為(wei) 一”的境界,佛家也認為(wei) 佛就在心中,人人都是可以成佛成菩薩的,將人的主體(ti) 性推崇到極致。最後,中華文化十分重視責任倫(lun) 理,強調義(yi) 務重於(yu) 權利,不但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wei) 負責,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還要有對家庭、對社會(hui) 、對天下負責的擔當精神,如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顧炎武的“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等,鮮明地表達了這種擔當天下大任的主體(ti) 精神,這也成為(wei) 今天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思想來源。
中華文化的實踐觀。實踐論是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核心範疇,人類通過實踐獲取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知識和規律,又通過實踐把握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的知識和規律,實現人的自由全麵發展。這兩(liang) 個(ge) 層麵的知識,大體(ti) 可對應宋代哲學家張載所區分的“見聞之知”與(yu) “德性之知”。從(cong) 中華文化各家思想來看,墨家是屬於(yu) 較為(wei) 重視前者的一個(ge) 少數派,提出了著名的“三表”,即一是“本之於(yu) ”古者聖王之曆史經驗佐證,二是“原之於(yu) ”百姓耳目之現實評價(jia) 佐證,三是“用之於(yu) ”實際政治運行後的效果佐證。中華文化尤其是儒家最重視的是後者,即道德踐履。知行合一是中華文化一個(ge) 十分重要的哲學範疇,它是天人合一這一本體(ti) 論範疇在人的生命生活中的呈現。《論語》開篇即雲(yun) “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強調“學”與(yu) “習(xi) ”(練習(xi) 、實踐)的統一,孔子最稱許的好學者不是滿腹經綸的學問家,而是能在生活中真正做得好的行動者。後來王陽明將知行合一思想推到極致,他強調知與(yu) 行的統一,也是針對程朱學派“知在行先”的觀點,糾正隻“講之以口耳”的學風。《道德經》開篇即提出“道”與(yu) “名”的關(guan) 係問題,通篇強調“名”如何與(yu) “道”相合,因此多處提到“希言”“貴言”“善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非常鮮明地主張少言多行,反對“自是”“自伐”“自矜”的做派。完成佛教中國化的禪宗強調以心傳(chuan) 心,拈花一笑的典故表達的是“言語道斷”,認為(wei) 語言不能代替對道的切身體(ti) 悟,有時甚至是得道的障礙。中華文化將生活中所經曆的一切都視為(wei) 修養(yang) 身心的機緣,將所從(cong) 事的一切職業(ye) 行當都作為(wei) 完善生命的平台,而不僅(jin) 僅(jin) 是營生的手段,不管是處於(yu) 怎樣的生存境地,都應體(ti) 悟和踐行其中的“道”,即“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這樣一種安貧樂(le) 道、向上向善的人生觀、價(jia) 值觀沉澱為(wei) 世世代代中國人的生命底色。當然,我們(men) 也應該認識到,中華文化這種過於(yu) 偏重道德踐履的實踐觀不可避免帶有時代的烙印。今天,我們(men) 應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實踐觀改造和創新傳(chuan) 統實踐觀。
中華文化的係統觀、矛盾觀、價(jia) 值觀、主體(ti) 觀和實踐觀是一個(ge) 相互聯係的整體(ti) ,反映中華民族把握宇宙社會(hui) 人生的理想信念、價(jia) 值理念和道德觀念,綿延數千年而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wei) 方式,我們(men) 要順應時代呼喚,遵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要求,“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王琦著《朱熹帝學思想研究》出版暨後記
【下一篇】【宋立林】禮,要有情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