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開講儀(yi) 式暨通講第一期舉(ju) 行,宋立林主講
來源:「洙泗社」公眾(zhong) 號
2022年5月21日下午,“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開講儀(yi) 式暨通講第一期在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如期舉(ju) 行。本次通講由曲阜師範大學宋立林教授擔任主講,孔子研究院魏衍華研究員擔任與(yu) 談人。數百位專(zhuan) 家學者、儒學愛好者通過線上的方式參與(yu) 活動。活動由孟子書(shu) 院執行院長殷延祿先生主持。
開講伊始,主持人殷延祿先生首先對活動的緣起與(yu) 策劃作出說明。“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是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與(yu) 曲阜師範大學中華禮樂(le) 文明研究所、喀什大學國學院聯合主辦,洙泗書(shu) 院、孟子書(shu) 院共同承辦,得到中國孟子學會(hui) 和曲阜師範大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心支持。活動旨在閱讀儒家經典,弘揚傳(chuan) 統文化。活動自即日啟動,預計開展40講,延續數月,為(wei) 方便聽眾(zhong) 參與(yu) ,通講定於(yu) 每周六下午進行。
主持人殷延祿先生
孟子研究院副院長袁汝旭先生代表主辦單位致辭。他指出,孟子是中華文明史上影響至深至遠的偉(wei) 大思想家,是中華文化的主幹、儒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對孟子思想的研究、挖掘、弘揚,是我們(men) 當代中國人,特別是我們(men) 每一位文化工作者應當擔負的曆史責任,也是當前落實、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重要內(nei) 容。《孟子》通講這樣的活動,就是為(wei) 了進一步加大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解讀力度與(yu) 認知深度,進一步樹立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跨越時空、曆久彌新、璀璨魅力的文化自信。致辭結束後,袁院長代表主辦單位宣布,“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活動正式開講!
孟子研究院副院長袁汝旭先生
通講第一期由宋立林老師擔任主講。所講內(nei) 容主要涉及“孟子其人其書(shu) 與(yu) 中國文化”“趙岐及其《孟子題辭》”“朱子《孟子序說》”及《梁惠王上》前兩(liang) 章。宋老師首先對孟子其人、《孟子》其書(shu) 和對中國文化的意義(yi) 進行介紹。從(cong) 孔子創立儒學至今,儒學發展大體(ti) 分為(wei) 四個(ge) 階段:先秦儒學、漢唐儒學、宋明理學、現代新儒學,而明晰從(cong) “周孔之教”到“孔孟之道”的轉變,不僅(jin) 有助力理解曆史上孟子升格運動,而且可以看出儒學的形態變化。簡言之,漢唐時代推崇的是“周孔之教”,“教”即教化,側(ce) 重於(yu) 政治。宋明以來,“孔孟之道”越來越成為(wei) 儒家的代名詞,這裏的“道”更具有形而上的哲學意味。
宋老師認為(wei) 儒家的義(yi) 理架構主要分為(wei) 四大板塊,即天道論、心性論、修養(yang) 工夫論和政治論等。孔子作為(wei) 儒學開山者,其思想有四點特征:1.發展性。孔子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存在發展的階段性的。2.豐(feng) 富性。天道論、人性論、修養(yang) 論、政治論在孔子的思想中都有體(ti) 現。3.多歧性。這是因為(wei) 孔子對於(yu) 很多問題沒有明說,且其教授弟子采用因材施教,隨機點撥的方式,弟子們(men) 各自理解不同。4.模糊性。這也是原始儒學的特點。而孟子的對儒學的貢獻就是陸象山所謂“十字打開”,他對於(yu) 孔子思想的繼承是全麵的,“內(nei) 聖外王”兼有,尤其是在心性論上做了一個(ge) 拓展與(yu) 深化。
宋老師還指出,從(cong) 儒學作為(wei) 生命的學問而言,宋儒對於(yu) 孔子、顏子和孟子的精神氣象與(yu) 生命圓滿程度有比較。盡管孟子在思想上的貢獻要大於(yu) 顏子,但是在生命的境界上卻稍遜於(yu) 顏子。孔子的天地氣象、圓融境界當然是最高的,是值得每個(ge) 儒生都去追求的。但是,由於(yu) 氣質的差異,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至高的中和之境。孔子生命之“圓融”是真的“圓融”。宋老師強調,與(yu) 其因達不到那麽(me) “圓融”而“偽(wei) ”而“異化”,不如學一學孟子,保持一點圭角和英氣,追求一下“泰山岩岩”之氣象。
主講人宋立林教授
宋老師特別呼籲,了解孟子及其思想需要借助古人的注釋。在《孟子》的各注本中,流傳(chuan) 最廣的是東(dong) 漢趙岐的《孟子注》。宋老師結合《後漢書(shu) ·趙岐傳(chuan) 》,對《孟子題辭》做了串講。宋老師指出,趙岐之所以注《孟》,可能與(yu) 其精神氣質與(yu) 孟子頗相近有關(guan) 。大家應該注意,孟學史上的這些人物,受到孟子怎樣的影響,又如何推進了孟學的發展。接著,宋老師對朱熹的《孟子集注》做了介紹,對《孟子序說》進行了串講。
對於(yu) 《梁惠王上》第一章,宋老師指出第一章雖然從(cong) 義(yi) 理上來講並不複雜,不如後麵有關(guan) “心性”哲學的章節難讀,但對於(yu) 理解《孟子》全書(shu) 卻非常重要。孟子針對梁惠王的“利”之問,直接回“懟”,提出了“亦有仁義(yi) 而已矣”。如何理解仁義(yi) 和利的關(guan) 係,這就涉及到“義(yi) 利之辯”這一命題。程頤說:“義(yi) 與(yu) 利,隻是個(ge) 公與(yu) 私也”,公私就是義(yi) 利。陸九淵也講:“公私,其實即義(yi) 利也”。關(guan) 於(yu) “何以利於(yu) 吾國”的“利”,朱子說:“王所謂利,富國強兵之類。”孟子所提出的方案並不是順著統治者的想法的,這就是“所如者不合”。《孟子》開篇第一章就是直麵衝(chong) 突,把孟子思想和時代的衝(chong) 突彰顯出來了。民國唐文治先生就說“此節一句辟惠王之言利,一句即提出仁義(yi) ,語意斬釘截鐵”。蔣伯潛先生也說:“‘何必曰利’是孔孟政治學說的基本,也是全部《孟子》的中心。”
宋老師認為(wei) 第一章說的是“仁義(yi) 至上”。朱熹說“義(yi) 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yi) 。”判定一個(ge) 人是不是儒家,就是要看他在義(yi) 利關(guan) 係上持什麽(me) 觀點,是“義(yi) 先於(yu) 利”還是“利先於(yu) 義(yi) ”。孟子對儒學的義(yi) 理貢獻可以大體(ti) 歸結為(wei) 四個(ge) “辯”:第一是人禽之辨,第二是“義(yi) 利之辯”,第三是“王霸之辯”,第四是“華夷之辯”也就是“夷夏之辯”。而“義(yi) 利之辯”是確立儒者和非儒者的首要標準。
宋老師引用朱承先生的觀點,指出儒家所說的“義(yi) ”是指公義(yi) 、正當,帶有公共性,意味著普遍、長遠、全體(ti) 的“好處”。而“利”則更多地指向具體(ti) 的,是短暫的、部分的“好處”,因此有“私”的意味。孟子之所以提出“義(yi) 利之辨”,這與(yu) 其所處的戰國時代有關(guan) ,戰國時期合縱連橫,孟子提出“義(yi) 利之辨”其實是“逆流而上”的“遵道而行”。孟子、儒家所“逆”的就是戰國時期“爭(zheng) 於(yu) 權謀”“爭(zheng) 於(yu) 氣力”的“時代潮流”。這正與(yu) 孔子的“知其不可為(wei) 而為(wei) 之”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是最為(wei) 難能可貴的。
關(guan) 於(yu) 《孟子》中的“義(yi) 利之辨”,宋老師推薦了楊海文老師的《〈孟子〉首章與(yu) 儒家義(yi) 利之辨》。宋老師認為(wei) ,讀經典要關(guan) 注首篇首章。《四書(shu) 》的首章都非常關(guan) 鍵。《論語》首篇首章受到的關(guan) 注最多,詮釋者眾(zhong) 。但是《孟子》的首篇首章卻鮮有專(zhuan) 論。如果有,自“長沙楊子始”。宋老師說的“楊子”即著名的孟學專(zhuan) 家、中山大學教授、孟子研究院特聘專(zhuan) 家楊海文先生。
這是儒家“義(yi) 利之辯”的全部精神,不能僅(jin) 看表麵就認為(wei) 儒家是否定“利”的,其實儒家也談“利”,比如“製民恒產(chan) ”“五畝(mu) 之田,樹之以桑……”等等。這些說的都是百姓之利。儒家講保民,講先富後教,都是把老百姓的物質需求放在第一位。
宋老師認為(wei) “義(yi) 利之辯”不僅(jin) 指向“王道”政治哲學,更指向人心。“義(yi) 利之辯”就是價(jia) 值觀的問題,是道德問題。人的生命包含物質生命與(yu) 精神生命兩(liang) 個(ge) 部分,物質生命主要關(guan) 乎身體(ti) 。“利”歸根結底,和身體(ti) 有關(guan) ,和人們(men) 的欲望有關(guan) ,是人的物質生命的表現。精神生命主要關(guan) 乎心性。“仁義(yi) ”就關(guan) 乎人的心性,關(guan) 乎道德,是人的精神生命。在身心關(guan) 係上,儒家從(cong) 來不像某些宗教一樣否定身體(ti) ,而是傾(qing) 向於(yu) 限製性肯定。物質生命(身)和精神生命(心)是聯係在一起的,不是對立的,基於(yu) 此則義(yi) 利也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
關(guan) 於(yu) 第二章,宋老師解釋本章也是從(cong) 物質享受入手談論大道,前一章講的是“利”,這裏講的是“樂(le) ”。本章是孟子對梁惠王的聖賢是否享受遊樂(le) 問題的回應,孟子率先說:“賢者而後樂(le) 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le) 也。”這便是要對“人生享樂(le) ”問題進行重新闡釋。孟子下麵引《詩》《書(shu) 》來講道理,體(ti) 現了趙岐所謂“孟子通五經,尤長於(yu) 《詩》《書(shu) 》”。
宋老師指出,第二章是接著第一章來講的。這一章實際上同樣是講“義(yi) 利之辨”,與(yu) 民同樂(le) 就是“義(yi) ”就是“公”,獨樂(le) 、獨享就是“利”就是“私”,哪一個(ge) 為(wei) 主導,後果是截然不同的。在“義(yi) 利之辨”中,把公共性有限原則彰顯出來,是儒家政治性原則中非常重要的一個(ge) 方麵。
宋老師提出當讀到第二章的時候,雖不能完全領略孟子政治思想中非常深厚、精華的一些東(dong) 西,但是已經品嚐了孟子思想的基本精神,已經把握到了基本切入口,這就是第一章第二章帶給我們(men) 的基本啟示。
隨後,在主持人殷延祿老師的組織下,現場與(yu) 線上聽眾(zhong) 就自己的感悟和問題積極發言討論。宋老師、殷老師對聽眾(zhong) 的感想與(yu) 疑惑,分享了自己的理解與(yu) 心得。
與(yu) 談人魏衍華研究員
講讀、交流環節結束之後,魏衍華老師就通講內(nei) 容做了點評和補充。魏老師指出:孔子是集大成者,孟子同樣也是集大成者;若單純從(cong) 文本的角度進行闡釋,《論語》和《老子》的闡釋度,其可拓展性與(yu) 可闡釋的空間,比《孟子》《荀子》《莊子》等文本的經典闡釋空間要大得多;讀《孟子》要注重研讀早期的注本,如趙岐的《孟子注》等,把握其中對《孟子》闡釋的精髓。在研讀經典時,也要把自己當成是孔孟的弟子,須玩味背後的意思,不能是單純從(cong) 文字上解讀。就“利”的問題,孟子所理解梁惠王所說的“利”,並非國家正常運轉下的“利”,而是在國家正常治理之外的“大欲”。在梁惠王存有這樣的“大欲”背景下,假如其臣子們(men) 也有同樣的“大欲”,君臣之間交相爭(zheng) 利,那麽(me) 結果必定是國將不國。
本次通講活動的啟動,恰逢小滿,氣溫漸升,活動正承天地上升之氣,秉孟子浩然之意。歡迎有誌同道一起相約慢廬,慢讀經典。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