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大關(guan) 懷的朱熹詮釋研究
——評《朱熹“克己複禮為(wei) 仁”詮釋研究》
作者:肖永明(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五月初一日癸未
耶穌2022年5月30日
“克己複禮為(wei) 仁”是儒學的重要命題。朱熹對這一命題多有措意,進行了創造性詮釋,“克己複禮為(wei) 仁”詮釋在朱熹學術中居於(yu) 重要地位。到清代,朱熹的“克己複禮為(wei) 仁”詮釋成為(wei) 漢宋之爭(zheng) 的焦點,彰顯了儒學的分化和發展。由於(yu) 朱熹“克己複禮為(wei) 仁”詮釋中的“仁”“禮”“克己”牽涉麵廣,對此加以研究,能窺一斑而知全豹,實現小切口大關(guan) 懷,呈現朱熹學術體(ti) 係的整體(ti) 麵貌,彰顯朱熹學術的特征及其在儒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影響與(yu) 鮮活的生命力。這項工作,非常必要,具有重要的學術價(jia) 值。
目前學界相關(guan) 的研究成果多聚焦於(yu) 孔子“克己複禮為(wei) 仁”思想研究,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激烈爭(zheng) 論,更是將這方麵的研究推向了高潮。相比之下,對宋、元、明、清儒者“克己複禮為(wei) 仁”詮釋研究的文獻較少。對朱熹“克己複禮為(wei) 仁”詮釋的研究,也缺乏全麵、係統、深入的成果,為(wei) 進一步的研究留下了較大的空間。有鑒於(yu) 此,郭園蘭(lan) 博士圍繞這一問題撰寫(xie) 了《朱熹“克己複禮為(wei) 仁”詮釋研究:以理學體(ti) 係建構為(wei) 視角》,我認為(wei) ,本書(shu) 有幾個(ge) 方麵非常值得關(guan) 注。
首先,切口小而關(guan) 懷大,對朱熹“克己複禮為(wei) 仁”詮釋進行了係統而全麵的研究。一方麵,本書(shu) 先從(cong) 分的角度,深入挖掘了朱熹“克己”“複禮”“為(wei) 仁”的深刻意涵,在此基礎上,從(cong) 合的角度,全麵探究朱熹對三者關(guan) 係的詮釋,對克己與(yu) 複禮、複禮與(yu) 為(wei) 仁、克己複禮與(yu) 為(wei) 仁,以及仁與(yu) 愛、仁與(yu) 理、仁與(yu) 德、仁與(yu) 本心、禮與(yu) 理等關(guan) 係的詮釋進行了條分縷析的考察。另一方麵,本書(shu) 研究不僅(jin) 關(guan) 涉學術、內(nei) 聖,而且關(guan) 涉政治、外王。如,不僅(jin) 在學術上探討朱熹“克己”詮釋思想的氣稟之私、人我之私、耳目口鼻之欲等內(nei) 涵,而且研究朱熹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身體(ti) 力行,勸導學者以此治心修身,進諫君王,正心窒欲,還以道學之爭(zheng) 為(wei) 例,深入分析了朱熹“克己”詮釋思想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其次,本書(shu) 有著獨到而切合實際的研究視角。
本書(shu) 以理學體(ti) 係建構為(wei) 視角,對朱熹“克己複禮為(wei) 仁”詮釋進行研究,切合儒學發展的實際情況,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仁禮關(guan) 係是儒學的核心問題,是儒學發展和分化的晴雨表,是長期以來聚訟不已的焦點話題。朱熹對“克己複禮為(wei) 仁”這一最能反映儒學仁禮關(guan) 係的命題進行了創造性詮釋,建構理學,振興(xing) 儒學,這是他應對佛道挑戰、回應社會(hui) “人心陷溺”的現實選擇;而到了清代,朱熹理學遭到排斥和漠視,朱熹“克己複禮為(wei) 仁”詮釋甚至因此而成為(wei) 漢宋之爭(zheng) 的焦點之一。從(cong) 這兩(liang) 個(ge) 方麵不難看出,朱熹“克己複禮為(wei) 仁”詮釋不僅(jin) 涉及儒學與(yu) 外部的抗爭(zheng) (儒學與(yu) 佛道之辯),還涉及儒學內(nei) 部本身的爭(zheng) 議(清代漢宋之爭(zheng) )。因而,本書(shu) 的研究視角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抓住了問題的根本。
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shu) 對朱熹“克己複禮為(wei) 仁”詮釋的研究很好地貫徹了理學體(ti) 係建構這一視角。朱熹對“克己複禮為(wei) 仁”命題中的三個(ge) 核心概念“克己”“複禮”“為(wei) 仁”及其三者之間的關(guan) 係皆進行了理學化的詮釋,朱熹以其理學體(ti) 係統領“克己複禮為(wei) 仁”詮釋,在詮釋“克己複禮為(wei) 仁”過程中建構和完善理學體(ti) 係,本書(shu) 對此進行了深刻揭示。如,對朱熹“克己”詮釋的研究始終注重闡釋朱熹為(wei) 何以“身之私欲”而不以“身”訓“己”、以“勝”而不以“治”訓“克”,給“克己”詮釋嚴(yan) 嚴(yan) 實實地披上理學化的外衣,並揭示了朱熹“克己”詮釋如何貫徹其理氣觀、理欲觀等。
此外,本書(shu) 對曆時性考察的重視值得稱道。朱熹“克己複禮為(wei) 仁”詮釋具有動態性、階段性特征。本書(shu) 各章節皆注重梳理朱熹批判吸納前人詮釋思想、與(yu) 儒學內(nei) 部其他學派學者論辯往來、不斷學習(xi) 和思考的發展曆程,注重突出朱熹經典詮釋的動態發展與(yu) 階段性特征及其潛在的問題意識,並深刻揭示其中的矛盾性及其成因。如,朱熹將“(複)禮”分別詮釋為(wei) 天理、節文、天理之節文等內(nei) 容,如果放在同一個(ge) 時間段來看,這些詮釋肯定是自相矛盾的,但就朱熹各個(ge) 時段麵臨(lin) 的問題來看,又顯得合情合理,朱熹早年重在建構理學,中晚年注重現實踐履,晚年兼顧理學建構與(yu) 現實踐履,本書(shu) 對此進行了深入探究,頗具學術價(jia) 值。
作者郭園蘭(lan) 潛心研究,積近十年心力奉上這一高質量的朱熹研究專(zhuan) 著,這是挖掘精華、弘揚傳(chuan) 統的切實有力的實際行動。商務印書(shu) 館將該書(shu) 納入“朱子學文庫”予以隆重出版,也是最好的明證。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先農(nong) 壇:中國農(nong) 耕祭祀文化的載體(ti)
【下一篇】【李林傑】庚子四劄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