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朝暉作者簡介:方朝暉,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樅陽人,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學”與(yu) “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2002)《春秋左傳(chuan) 人物譜》(上下冊(ce) ,2001)《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學統的迷統與(yu) 再造》(2010)《文明的毀滅與(yu) 新生》(2011)《“三綱”與(yu) 秩序重建》(2014)《為(wei) “三綱”正名》(2014)等。 |
重思中學與(yu) 西學的路徑問題
作者:方朝暉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原載《中國教育報》2022年5月25日
現代中國學術體(ti) 係是在學習(xi) 西方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們(men) 在極短的時間內(nei) 引進了幾乎所有的西方學科,包括如哲學、文學、政治學、社會(hui) 學、經濟學、法學……在每一個(ge) 學科內(nei) 容,我們(men) 又模仿西方建立了一係列二級學科,比如在哲學學科內(nei) 部就有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倫(lun) 理學、邏輯學、美學等不同專(zhuan) 業(ye) 。這一整套龐大的學科體(ti) 係,統治了現代中國的教育體(ti) 製和學術研究的全部領域。這種學科體(ti) 係在中國古代是聞所未聞的,這不是指中國古代沒有自己的學問及分科係統,而是指古人的學問係統跟今人差別太大了。比如在先秦有所謂“六藝”的學問分類,漢人有六藝、諸子、詩賦、兵書(shu) 、術數、方技為(wei) 書(shu) 籍分類及其所代表的學問分類,荀勖以來至更是形成了以經、史、子、集為(wei) 代表的圖書(shu) 分類及相應的學問分類。然而,按照近百年來流行的看法,中國古代的學問分類方式是“不科學的”,或者用蔡元培的話說就是“一半斷爛、一半龐雜”(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1918年版蔡序)。因此,用西方現代學科體(ti) 係來全麵替代和重新整理中國古代學問體(ti) 係就成為(wei) 盛極一時的潮流。
然而,接受西方學科並不等於(yu) 接受了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事實上,長期以來我們(men) 還是按照中國人習(xi) 慣的方式或思維來理解和接受西方學問,而對西方相應學問的精神未必能真正理解和消化。比如我們(men) 受日本人影響,把philosophy翻譯成“哲學”,於(yu) 是自然地從(cong) 古漢語中此詞的可能含義(yi) 出發,把它理解為(wei) 一門關(guan) 於(yu) 世界觀、人生觀的學問,理解為(wei) 關(guan) 於(yu) 現實世界和人生最高指導原理的追求;鑒於(yu) 數千年來中國人的學問都受到強烈的現世主義(yi) 和實用精神的主導,我們(men) 從(cong) 一種高度實用的治國方略或人生需要的角度理解西方一係列學問和學科(包括哲學)的精神,無法進入西方人那種為(wei) 求知而求知的精神世界內(nei) 部,也不可能像西方人那樣去安身立命。另一方麵,我們(men) 在拋棄古代學問和學科體(ti) 係的同時,也拋棄了古人學問的功夫傳(chuan) 統,不再按照古人的方式進行嚴(yan) 厲的讀經、修身、踐履等精神修煉或修養(yang) 活動,從(cong) 而也無法像古人那樣追求人格的完善、人生的信仰、精神的不朽。
於(yu) 是一個(ge) 自然而然的後果就是,現代中國學人身上普遍出現了一種邯鄲學步效應:一方麵,不能進入西方學統內(nei) 部,像西方學人那樣找到精神歸宿;另一方麵,又丟(diu) 掉了古人千百年的學統,無法像古人那樣安身立命。那麽(me) ,通過今天所建立的這許多學科,千千萬(wan) 萬(wan) 從(cong) 事其中的學人們(men) 的精神世界該如何安頓呢?既然他們(men) 經過上百年摸索,並未找到安身立命的永恒基礎,那麽(me) 自然地,當代中國學人精神世界的貧困和信仰世界的荒蕪就是無法避免的現實,而現代中國學術研究範式的難產(chan) ,就不能不是每一個(ge) 現代中國學者應當嚴(yan) 肅麵對的大問題。
中西學問及其分類方式差異巨大的根源究竟是什麽(me) ?用西方現代學科體(ti) 係來肢解、重新整理中國傳(chuan) 統學問是不是合適?中國傳(chuan) 統學問體(ti) 係是不是隻有納入西方學科體(ti) 係才是其惟一出路?
今天我們(men) 認識到,希臘以來一開始以哲學為(wei) 代表、後來發展成人文科學、社會(hui) 科學及自然科學的學科體(ti) 係,是建立在希臘人求知、求是的基礎上,是一種典型的以認知為(wei) 宗旨的學問。而千百年來占統治地位的中國傳(chuan) 統學問——以儒家,或者更準確地說,儒、釋、道為(wei) 代表——建立在中國人求善、致用的基礎上。如果套用一個(ge) 勉強的比喻,儒家或儒、釋、道學問與(yu) 西方基督教等為(wei) 代表的宗教傳(chuan) 統更加接近,並不是一個(ge) 以求知為(wei) 最高宗旨或根本追求的學問傳(chuan) 統。正像人類所有宗教傳(chuan) 統所共同具有的特征那樣,中國傳(chuan) 統學問在分類上以經學為(wei) 核心,在宗旨上在求善為(wei) 特征,在精神上以神聖崇拜為(wei) 基礎,在思維方式上以信仰追求為(wei) 軸心,因而屬於(yu) 典型的精神信仰傳(chuan) 統,而不是什麽(me) 以philosophy(今譯為(wei) 哲學)為(wei) 基礎建立起來的知識傳(chuan) 統。
學問的性質不同,所導致的分類方式、精神境界、思維方式自然不同,因此也完全沒有必要把中國傳(chuan) 統學問五馬分屍,然而強行納入以文史哲等為(wei) 代表的西方學問體(ti) 係中去,就像沒有人認為(wei) ,基督教教義(yi) 或佛教經典隻有分解後納入文史哲等現代學科體(ti) 係中去才是它們(men) 的惟一出路一樣。中西方學術及思想本來可以相互碰撞、相互啟發甚至相互結合,但這種結合不應當是以中國傳(chuan) 統學問的肢解為(wei) 前提的。求知與(yu) 求善,本來就代表人類曆史上兩(liang) 種不同性質的學問傳(chuan) 統,沒必要混在一起,按同樣的方式分類和探求。
基於(yu) 上述考慮,筆者20多年前以哲學、本體(ti) 、Ontology、辯證法、形而上學、倫(lun) 理學、儒學等範疇為(wei) 主題,通過深入分析它們(men) 在西方語境中的含義(yi) 及其在現代中國的演變,說明現代中國學人因為(wei) 長期不理解西方學術的精神,習(xi) 慣於(yu) 從(cong) 中國學術慣有的觀點來曲解西學;另一方麵,全麵引進西方學科和概念、將中國傳(chuan) 統學術五馬分屍,又導致了中國傳(chuan) 統學問的人為(wei) 中斷。在此基礎上,筆者討論了儒學是不是哲學、儒學是不是宗教、中國古代有無倫(lun) 理學等涉及中國傳(chuan) 統學問的定位、當下流行的學科體(ti) 係(如中國哲學、中國倫(lun) 理學等)的合法性,以及如何看待新儒家在處理中學與(yu) 西學關(guan) 係上的得失。我以新儒家學者唐君毅的《生命存在與(yu) 心靈境界》、牟宗三的“外王三書(shu) ”等為(wei) 例,試圖說明當代中國學者是如何因為(wei) 誤解西方學術傳(chuan) 統的實質,而在人為(wei) 製造的中西結合問題上虛耗精力。通過剖析其學說在思維方式上的誤區,論證現代新儒家在中學、西學結合方麵所做的理論嚐試失敗的根源,從(cong) 而試圖對中學與(yu) 西學的關(guan) 係,未來中國學術的方向等一係列重大問題提出若幹總結性的說明,認為(wei) 中學與(yu) 西學的結合主要不是一個(ge) 理論問題,而是一個(ge) 實踐問題。
《中學與(yu) 西學》一書(shu) 初版是在一係列專(zhuan) 題論文基礎上形成的。2002年初版以來,逐漸發現不少地方有待改進,而學界在原書(shu) 所涉問題上也有了很大進展。所以新近在吸收近二十年學界成果及自己近年來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幅修改,增加了十餘(yu) 萬(wan) 字,並對原書(shu) 材料作了大量更新和增補,形成了這部增補修訂版。
全麵、深入反省現代中國學術的學統問題或範式危機,今天仍然是一個(ge) 亟需麵對的、關(guan) 係到現代中國學術能否成熟或走向世界、也關(guan) 係到無數學人精神世界能否安頓的大問題。正是基於(yu) 我自認上述問題仍值得關(guan) 注,所以決(jue) 意再版此書(shu) 。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