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玉藻》篇研讀簡報 ————先秦與當代酒文化的對比

欄目:青春儒學
發布時間:2022-05-25 01:29:51
標簽:《禮記·玉藻》、先秦與當代酒文化

《禮記·玉藻》篇研讀簡報

————先秦與(yu) 當代酒文化的對比

來源:“海南落筆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廿三日丙午

          耶穌2022年4月23日

 

 

 

4月17日上午九時,落筆書(shu) 院此次讀書(shu) 會(hui) 為(wei) 落實疫情防控要求,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在書(shu) 山館如期舉(ju) 行。讀書(shu) 會(hui) 第一項程序,師生向至聖先師行禮。禮成後,師生閱讀《禮記玉藻》篇關(guan) 於(yu) 飲酒禮儀(yi) 和服裝禮儀(yi) 的部分,並交換感想和意見,最後由陳彥軍(jun) 、王宏海兩(liang) 位老師對所讀內(nei) 容做補充說明。

 

由於(yu) 與(yu) 同學們(men) 現實生活中的見聞與(yu) 體(ti) 驗更密切,學生間的討論主要圍繞飲酒的禮儀(yi) 、酒文化展開。有的同學對古今酒文化進行對比,來說明古今酒文化之間的斷裂。有的同學則認為(wei) ,新生的現代酒文化也有其土壤和意義(yi) 所在,並非完全荒謬,需要辯證看待。

 

 

 

丁伊迅同學首先提出,不同於(yu) 由權力中心規定的傳(chuan) 統酒文化,現代酒文化是由更多的規訓主體(ti) 產(chan) 生的。規訓主體(ti) 的增加讓人們(men) 陷入越來越多的非正式的要求中,看似我們(men) 擁有了相比古代更自由的生活,其實在個(ge) 人的內(nei) 心層麵,我們(men) 反倒受到越來越多的管束,有時這些約束甚至是相互衝(chong) 突的。祁品嘉同學用人類學的知識闡述了人們(men) 可以通過禮儀(yi) 儀(yi) 式內(nei) 化一種觀念,這是一種構建秩序的方式;以及不同社會(hui) 文化下對酒文化態度的衝(chong) 突。

 

包玉辰同學提出了對水在古代地位的疑問。並列舉(ju) 了一些古代飲酒時的禮儀(yi) 和娛樂(le) ,認為(wei) 無論古今,飲酒是餐桌上的一種社交行為(wei) 。李亦揚同學講述了家鄉(xiang) 河北的酒文化,勸酒是基於(yu) “酒是珍貴的”的認知,但在實際的酒桌上,漸漸演變成一種強迫他人飲酒的助興(xing) 的行為(wei) 。以烈士墓園為(wei) 例,質疑把一套規範設置得高高在上脫離生活、不可侵犯,那麽(me) 這套規範是否還能運行下去。黃輝嬋同學認為(wei) ,現代酒桌文化是基於(yu) 一種社交的需要,如果不投身接受這套規則,就難以在這套規則中滿足自己社交的需要。

 

 

 

魏卓秀同學認為(wei) ,現代的酒桌文化並不是古代的、基於(yu) 關(guan) 照人的酒桌禮儀(yi) ,而是被賦予了許多不屬於(yu) 酒本身的權力的表達,已經失去了酒文化的意義(yi) 。王立葳同學認為(wei) ,酒是一種在社交中能夠增進感情、促進交流的東(dong) 西,應當辯證看待。王浩旭同學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注重人的體(ti) 驗談起,認為(wei) 禮儀(yi) 的之所以在我們(men) 看來繁瑣,是因為(wei) 我們(men) 已然落入了現代以西方為(wei) 主導的生活風格的陷阱。在一種中國式的生活方式下,酒不是擾亂(luan) 理性的需要警惕的東(dong) 西,而是能夠增強人生命體(ti) 驗、靈性體(ti) 驗的質量的事物。

 

陳老師對“說笏”的兩(liang) 種解讀進行了補充說明。同時指出,現代的禮儀(yi) 和生活規範,不應當像過去自上而下地規定下來,而是應當集思廣益,廣泛爭(zheng) 取意見,建立一套既能體(ti) 現文化尊嚴(yan) ,又能獲得獲得文化認同的規範體(ti) 係。

 

王老師提出,飯前祭祀禱告的習(xi) 俗在許多國家以及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中仍然保留了下來,而飯前祭祀有成文規定的漢族反倒失去了這一傳(chuan) 統。平民的酒文化和貴族的酒文化並不在同一個(ge) 發展軌道中,不應一概而論。並結合東(dong) 西方文化介紹了服飾禮儀(yi) 及其象征意義(yi) 。

 

本次所讀內(nei) 容及譯文

 

始冠,緇布冠,自諸侯下達,冠而敝之可也。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緇布冠繢緌,諸侯之冠也。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縞冠玄武,子姓之冠也。縞冠素紕,既祥之冠也。垂緌五寸,惰遊之士也,玄冠縞武,不齒之服也。居冠屬武,自天子下達,有事然後緌。五十不散送,親(qin) 沒不髦,大帛不緌。衣冠紫緌,自魯桓公始也。

 

朝玄端,夕深衣。深衣三袪,縫齊倍要,衽當旁,袂可以回肘。長中繼掩尺。袷二寸,祛尺二寸,緣廣寸半。以帛裹布,非禮也。士不衣織,無君者不貳采。衣正色,裳間色。非列采不入公門,振絺綌不入公門,表裘不入公門,襲裘不入公門。纊為(wei) 繭,縕為(wei) 袍,褝為(wei) 絅,帛為(wei) 褶。朝服之以縞也,自季康子始也。孔子曰:“朝服而朝,卒朔然後服之。”曰:“國家未道,則不充其服焉。”唯君有黼裘以誓省,大裘非古也。

 

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士不衣狐白。君子狐青裘豹褎,玄綃衣以裼之;麑裘青豻褎,絞衣以裼之;羔裘豹飾,緇衣以裼之;狐裘,黃衣以裼之。錦衣狐裘,諸侯之服也。

 

犬羊之裘不裼,不文飾也不裼。裘之裼也,見美也。吊則襲,不盡飾也;君在則裼,盡飾也。服之襲也,充美也,是故屍襲,執玉龜襲,無事則裼,弗敢充也。

 

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見於(yu) 天子與(yu) 射,無說笏,入大廟說笏,非古也。小功不說笏,當事免則說之。既搢必盥,雖有執於(yu) 朝,弗有盥矣。凡有指畫於(yu) 君前,用笏造,受命於(yu) 君前,則書(shu) 於(yu) 笏,笏畢用也,因飾焉。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

 

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韋。圜殺直,天子直,公侯前後方,大夫前方後挫角,士前後正。韠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一命縕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三命赤韍蔥衡。天子素帶朱裏終辟,而素帶終辟,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並紐約,用組、三寸,長齊於(yu) 帶,紳長製,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子遊曰:“參分帶下,紳居二焉,紳韍結三齊。”大夫大帶四寸。雜帶,君朱綠;大夫玄華,士緇辟,二寸,再繚四寸。凡帶,有率無箴功,肆束及帶勤者,有事則收之,走則擁之。王後褘衣,夫人揄狄;君命屈狄,再命褘衣,一命襢衣,士褖衣。唯世婦命於(yu) 奠繭,其它則皆從(cong) 男子。

 

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韋。圜殺直,天子直,公侯前後方,大夫前方後挫角,士前後正。韠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一命縕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三命赤韍蔥衡。天子素帶朱裏終辟,而素帶終辟,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並紐約,用組、三寸,長齊於(yu) 帶,紳長製,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子遊曰:“參分帶下,紳居二焉,紳韍結三齊。”大夫大帶四寸。雜帶,君朱綠;大夫玄華,士緇辟,二寸,再繚四寸。凡帶,有率無箴功,肆束及帶勤者,有事則收之,走則擁之。王後褘衣,夫人揄狄;君命屈狄,再命褘衣,一命襢衣,士褖衣。唯世婦命於(yu) 奠繭,其它則皆從(cong) 男子。

 

譯文:行冠禮時,第一次加的冠是淄布冠,上自諸侯下至士,都是如此。這種細布冠在行過冠禮之後就不再戴,可以任其破敗。夭子行冠禮時,第一次加的冠是玄冠,而以朱紅色的絲(si) 帶作帽帶;諸侯行冠禮時,第一次加的冠雖然是細布冠,但配有彩色的帽帶。玄冠而配以紅色的絲(si) 質帽帶,這是諸侯齋戒時所戴的冠。玄冠而配以青黑色的絲(si) 質帽帶,這是士齋戒時所戴的冠。用白色生絹製冠而冠卷染作玄色,這種以白表凶以玄表吉的凶吉參半之冠,是孫子在祖父去世後父親(qin) 喪(sang) 服未除而自己喪(sang) 服已除時所戴之冠。用白色的生絹製冠,又用白績為(wei) 冠緣鑲邊,這是孝子在大祥以後戴的冠。正在勞教當中的惰遊之民,其所戴冠與(yu) 孝子大祥以後所戴之冠相同,但冠縷隻許有五寸長。玄冠而配以白色生絹作好冠卷,這是解除勞教後的惰遊者在一段時期內(nei) 所戴的冠。閑居時所戴的冠,其冠矮不下垂,而要分別給到冠卷兩(liang) 側(ce) 。這種作法,自天子以下都通用,隻有有事時才垂縷。五十歲的人已進入老年,在送葬時可以不讓腰紐散垂;父母去世以後,做子女的就不須再戴髦了。用白增製的素冠不興(xing) 垂縷作飾,因為(wei) 這是一種凶冠。玄冠而配以紫色帽帶,這是從(cong) 魯桓公開始的。

 

諸侯的大夫士,早晨在家服玄端,晚上在家服深衣。深衣的大小尺寸是:袖圍是立尺四寸,腰圍是袖圍的三倍;深衣的下擺是一丈四尺四寸,是腰圍的加倍。衣襟開在旁邊,左襟掩住右襟。袖子的寬度是二尺二寸左右,不妨礙肘部的自由活動。長衣、中衣和深衣的形製大體(ti) 相同,隻是長衣、中衣的袖子要比深衣長出一尺。曲領寬二寸,袖口寬一尺二寸,衣裳的鑲邊寬一寸半。如果外邊的禮服是用布製成,而中衣卻用、帛製成,形成裏與(yu) 外不相稱,就不合禮。士的階層低賤,不能用先染絲(si) 而後織成的帛做衣料。離開本國的大夫士,上衣與(yu) 下裳應該顏色一致。凡是衣的顏色,要用正色;凡是裳的顏色,要用雜色。穿著衣裳同色的服裝是不可進入公門的,夏天光穿著葛布裹衣也是不可進入公門的,冬天光穿著皮裘這層裹衣也是不可進入公門的,掩住禮服上襟,不使錫衣的領緣露出,這是對國君不夠恭敬的裝束,所以也不可進入公門。用新絲(si) 綿套到夾衣裏製成的衣叫繭,用陳舊絲(si) 綿套到夾衣裏製成的衣叫袍,有麵無裏的單衣叫綱,用帛做麵和裏但中間任何東(dong) 西也不套的衣叫褶。朝服本是用麻布做的,改為(wei) 用編來做,是從(cong) 魯國的季康子開始的。孔子說:“上朝時都應穿朝服。國君在聽朔時要穿皮棄服,、聽朔禮畢又換上朝服。”又說:,‘在國家多災多難的時候,國君的禮服就不必求其全備了。”隻有國君才可以穿著脯裘去參加為(wei) 祭社而舉(ju) 行田獵的儀(yi) 式,而有的人竟然穿著天子祭天的大裘去參加,這不符合古製。

 

國君穿狐白裘的時候,外麵要配以錦衣作罩衣。國君右邊的衛士穿虎裘,其左邊的衛士穿狼裘。士賤,沒有資格穿狐白裘。大夫士如果裏邊穿的是狐青裘,用豹皮給袖口鑲邊,外麵就要配上玄絹衣作罩衣;如果穿的是魔裘,用青殲皮給袖口鑲邊,外麵就要配上編素色的罩衣;如果穿的是黑色羔裘,用豹皮給袖口鑲邊,外麵就要配上黑色的罩衣。如果穿的是狐裘,外麵就要配上黃色的罩衣。用錦衣作罩衣來配狐裘,這是隻有諸侯才能穿的衣服。

 

犬羊之裘是平民穿的,用不著惕。在不需要文飾的場合,也用不著褐。褐裘是為(wei) 了顯露內(nei) 服之美。吊喪(sang) 時要有悲痛的表情,所以要襲,不可顯露文飾。在國君麵前要有恭敬的表情,所以要褐,顯露文飾。襲服是為(wei) 了掩蓋內(nei) 服之美。屍是象征鬼神的,要顯示尊嚴(yan) ,所以要襲;玉和龜甲是寶瑞,所以手執玉和龜甲時要襲。但在行禮完畢後要褐,不敢掩蓋內(nei) 服之美。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