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哲】回望兒童讀經與書院教育

欄目:少兒讀經
發布時間:2022-05-25 01:18:04
標簽:書院教育、兒童讀經

回望兒(er) 童讀經與(yu) 書(shu) 院教育

作者:馮(feng) 哲

來源:“四海孔子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四月二十日癸酉

          耶穌2022年5月20日

 

回望兒(er) 童讀經與(yu) 書(shu) 院教育

 

文/四海孔子書(shu) 院院長 馮(feng) 哲

 

導讀:

1,從(cong) 事出版,遇見經典。

2,兒(er) 童經典誦讀工程:十年時間,百座城市,千萬(wan) 兒(er) 童。

3,四海孔子書(shu) 院:一個(ge) 孤獨的樣本

4,台海二十年的旅程:台海情,文化心。

5,西山晨思,喜悅上路。

 

從(cong) 河南老家來北京30年了,回望這30年,前十年求學並從(cong) 事出版,後20年在海內(nei) 外推動兒(er) 童經典誦讀工程,並在北京西山創辦了四海孔子書(shu) 院。歲月悠悠,猶記得當年北京海澱白頤路上兩(liang) 排高大整齊的白楊樹,白石橋前紫竹院公園的茂盛翠竹與(yu) 中央民族大學校園的斑瀾多姿。還有暑期最喜歡去的國家圖書(shu) 館。

 

 

 

也許是自幼喜愛圖書(shu) 的原因,95年離開大學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到一家剛創辦的文化公司做圖書(shu) 編輯及出版策劃工作,97年夏天在人民大學隔壁的考研一條街與(yu) 內(nei) 人一起創辦了自已的文化公司,與(yu) 人大哲學係的一群博士生合作翻譯出版第一本書(shu) 《康德文集》。透由康德,遇見中國哲學與(yu) 中國經典。這是我人生轉折的關(guan) 鍵時刻。

 

1999年夏天,在武漢大學數學教授留法博士餘(yu) 一彥潘峰夫婦引薦陪同下,攜妻兒(er) 和嶽母去香港拜見國學家南懷瑾先生,在南先生那裏短暫的7天,我深為(wei) 其言中國文化斷層與(yu) 再造文化中國觸動,決(jue) 定回京結束我的出版創業(ye) ,發願學習(xi) 中國經典,推動兒(er) 童讀誦中外經典。隨後幸遇台灣新儒家學者台中師範大學王財貴教授,深受其兒(er) 童讀經理念影響與(yu) 信念提振,開始全力推動兒(er) 童讀經活動。2000年獲著名學者,國學大家時任國家圖書(shu) 館館長的任繼愈先生支持,親(qin) 筆題辭“兒(er) 童經典誦讀工程”。2001年大年初一,北京四海兒(er) 童經典導讀教育中心聯合國家圖書(shu) 館,中華慈善總會(hui) 等機構與(yu) 各界師友在國圖文津廳發起“兒(er) 童經典誦讀工程”,南先生擔任四海中心名譽董事長,任老擔任首席顧問,王財貴,郭齊家,淩孜,牟鍾鑒,錢遜,王殿卿,張祥龍,辜正坤等一批海內(nei) 外學者前輩任導師與(yu) 顧問,這真稱得上我人生轉折的關(guan) 鍵事件。自此,“經典一部,勝雜書(shu) 萬(wan) 本。與(yu) 經典同行,與(yu) 聖賢為(wei) 友。讀聖賢書(shu) ,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今天,你讀論語了嗎?讀書(shu) ,從(cong) 兒(er) 童讀起,從(cong) 經典讀起。”伴隨我左右,成了推廣活動高頻詞。

 

 

 

2002年9月,在海內(nei) 外民間開展的“兒(er) 童經典誦讀工程”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錢其琛領導的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hui) 的關(guan) 注,在其支持指導下,文化部辦公廳發文在山東(dong) 曲阜舉(ju) 辦“首屆華人青少年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大獎賽”,由四海中心與(yu) 山東(dong) 濟寧市政府聯合承辦。海內(nei) 外2000多華人青少年及眾(zhong) 多文教機構負責人和知名學者參加這一盛會(hui) 。央視新聞聯播,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專(zhuan) 題報道。自此,發啟於(yu) 民間的“兒(er) 童經典誦讀工程”進入新階段。兒(er) 童經典誦讀工程推廣廣泛開展活動豐(feng) 富多彩:“全民讀書(shu) 月少兒(er) 讀經典,國家圖書(shu) 館四海經典教育周,中國人民大學孔子文化月,人民大會(hui) 堂經典誦讀全球測評,全國政協禮堂弘揚中華文化路徑學術研討會(hui)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每日經典誦讀時間,光明日報“我與(yu) 經典”專(zhuan) 欄,人民政協報“經典與(yu) 我”專(zhuan) 欄,經典誦讀“齊魯行”,經典誦讀“中原行”,北師大中小學骨幹教師演講培訓,海內(nei) 外公益發行百萬(wan) 套“一場演講,百年震撼”理念光盤,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華書(shu) 局出版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叢(cong) 書(shu) ...,”一時間,大江南北讀經之聲遍及朝野城鄉(xiang) 。我的人生進入激情歲月,後被稱為(wei) “十年足跡遍鄉(xiang) 野,十年讀經暖人心,披星戴月推廣人”。人民日報海外版專(zhuan) 文刊發“十年時間,百座城市,千萬(wan) 兒(er) 童——兒(er) 童經典誦讀工程紀念”。我和兒(er) 童經典誦讀工程獲2006年度中國十大閱讀推廣人和推廣機構。同時透由推廣兒(er) 童讀經的因緣,我也建立了兩(liang) 岸文化紐帶與(yu) 祖國統一的“台灣意識”,我的人生也開啟了20年往來台海的文教旅程。50餘(yu) 次的台灣之行,走遍寶島山山水水。深感兩(liang) 岸經貿是手拉手,而文化是心連心。台灣新儒家學者王邦雄先生在圓山飯店對我說:“台灣鄉(xiang) 土情,中華文化心。”我深表認同,建立在共同傳(chuan) 承與(yu) 弘揚中華文化上的兩(liang) 岸心通最重要。

 

 

 

2006年夏天,四海孔子書(shu) 院在北京西山腳下創辦。經曆了如火如荼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在海內(nei) 外少年兒(er) 童的社會(hui) 普及推廣,種種體(ti) 製教育的流弊讓我和師友同事們(men) 認為(wei) ,要想讓中國文化落地紮根,必須改革教育,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走出體(ti) 製,創辦民間書(shu) 院,是我的人生新境。既構建了我精神與(yu) 生活的桃花源,同時也開啟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2007年秋,光明日報國學版專(zhuan) 門刊發“四海孔子書(shu) 院:一個(ge) 孤獨的樣本”。

 

“建立以中國文化為(wei) 本體(ti) 的中國教育,讓孔子在每個(ge) 中國人心中站立起來。”這是書(shu) 院創立之初的誓言。懸掛於(yu) 書(shu) 院初建誠園走廊,我也曾將此作為(wei) 兩(liang) 會(hui) 提案委托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提交。後也與(yu) 將“繼承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育,開創基於(yu) 文化自信的新時代中國教育”作為(wei) 提案提交兩(liang) 會(hui) ,有關(guan) 部門雖有回複,但遺憾沒有下文,不能落實。

 

夫子之教不僅(jin) 有心性之學,還有禮樂(le) 之教。書(shu) 院教育貫穿夫子之學之教。我曾將書(shu) 院教育總結為(wei) “以人物為(wei) 中心,以經典為(wei) 依歸,以精神為(wei) 傳(chuan) 遞,以博學濟世為(wei) 方向,以學以成人為(wei) 目的。”後來樓宇烈先生說“書(shu) 院如家庭,師徒如父子。”我深表讚同。書(shu) 院教育在中國千年傳(chuan) 承,代代人才輩出,我們(men) 應該繼承這一寶貴曆史文化教育遺產(chan) 。書(shu) 院教育不同於(yu) 工業(ye) 化標準化流水線下的現代學校,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自由講學,師生論學,自我治學,自我教育等特質,讓中國書(shu) 院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獨樹一幟。

 

 

 

曆史上的書(shu) 院大多不在繁華都市,多在山林鄉(xiang) 野,在那裏,書(shu) 院常常是一個(ge) 區域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教化鄉(xiang) 裏,移風易俗。往往還是一個(ge) 學術高地,像宋明大儒朱熹王陽明等都是以書(shu) 院為(wei) 根據地,授徒講學,論學著述,進行學術研究與(yu) 創新。書(shu) 院每日生活有考德,讀經,習(xi) 禮,歌詩,演樂(le) ,還有祭祀與(yu) 藏書(shu) ,加上有影響的書(shu) 院還擁有學田,這樣更能保持辦學獨立與(yu) 學術自由,因而生生不息,薪火相傳(chuan) ,構成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四海孔子書(shu) 院與(yu) 我而言,不僅(jin) 是我和書(shu) 院親(qin) 師生三者構建的精神性成長空間,更是一個(ge) 中國文化的美麗(li) 隱喻。如何讓中國經典的文字活起來,活在書(shu) 院親(qin) 師生的生活與(yu) 生命當中,是書(shu) 院教育探索教學課程與(yu) 生活管理的軸心,書(shu) 院希望透由師生日常生活行為(wei) 中自然跑出經典的精神,經典的生命在於(yu) 每一位師生的心靈活化與(yu) 外在行為(wei) 。誠於(yu) 中形於(yu) 外,吃飯睡覺,穿衣走路,視聽言動,進出應對都是需要學習(xi) 的內(nei) 容。而不是一味的背誦經典文字,不止於(yu) 做記問之學。經典學問不是頭腦概念,而是身體(ti) 力行。無論學什麽(me) 課目都需端正態度,持敬從(cong) 事。重感重情,有情有義(yi) 亦有愛。

 

 

 

書(shu) 院地處北京西山,這裏既有曆史文脈的三山五園之皇家園林,更有中共中央在西山的特屬地位場域。就教育而言,人是環境的產(chan) 物,登上西山觀景台,俯視京城大地,曾與(yu) 師友豪言書(shu) 院要培養(yang) 儒者,培養(yang) 一支新時代“中國文化義(yi) 勇軍(jun) ”,故要有“西山高度”,因為(wei) “西山高度”就是“中國高度”。並笑言“君在山之南,我在山之北,隔山遙相望,不知知不知。”。

 

在西山四季中,我常在山間晨思,與(yu) 來訪師友山林漫步,西山夜話,尤喜西山春花爛漫,夏日繁茂,金秋繽紛,冬日飛雪。正如詩人徐誌摩曾說“北京的靈性,就在西山的那一抹晚霞”。書(shu) 院之與(yu) 西山,讓我常有身在山野誌在廟堂之感,沐浴在山林與(yu) 禮樂(le) 之間,每日清晨伴著孩子們(men) 的朗朗書(shu) 聲,走出書(shu) 院庭院,西山漫步,遊目沉潛,頓有世上風霜歸盡,天地萬(wan) 物生生之感。不禁感慨,何其有幸,在這個(ge) 紛紛擾擾的世界,有經典,有書(shu) 院,有善友,有導師,勉力相攜,快意向學。偶縱有疲憊,課間庭院中一遇生機勃勃的小朋友上來問好圍繞,倦怠頓消,精神提振,喜悅上路。有時內(nei) 心自問,天地間還有誰,能有如此這般自由與(yu) 福氣。何其幸哉!

 

馮(feng) 哲記於(yu) 2022年5月20。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