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展良】中國政治與倫理原理的未來

欄目:思想探索
發布時間:2022-05-11 15:02:25
標簽:中國政治
吳展良

作者簡介:吳展良,男,西元一九五八年出生於(yu) 台灣,祖籍貴州。曾任台灣大學曆史係主任兼所長,現任台灣大學曆史係教授。台灣大學機械係畢業(ye) ,台灣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曆史學博士。師從(cong) 錢穆先生及其門下先進弟子。主要學術作品有《中國現代學人的學術性格與(yu) 思維方式論集》「朱熹學術思想研究」係列論文,「嚴(yan) 複與(yu) 中西學術思想的交會(hui) 研究」係列論文,「錢穆與(yu) 現代儒學研究」係列論文,「傳(chuan) 統世界觀與(yu) 認識方式研究」係列論文,「中國現代思想史新詮」係列論文。

中國政治與(yu) 倫(lun) 理原理的未來

作者:吳展良

來源:作者賜稿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時間:西元2022年5月11日

 

中國近現代政治與(yu) 倫(lun) 理上最根本的問題,應是個(ge) 體(ti) 與(yu) 整體(ti) 關(guan) 係的問題。儒家政治社會(hui) 傳(chuan) 統偏於(yu) 泛家族主義(yi) 化的整體(ti) ,個(ge) 體(ti) 受家族化的保障及規訓,整體(ti) 秩序高度穩定,適合農(nong) 業(ye) 手工業(ye) 時代。明清以降,隨著社會(hui) 經濟文化的普及發展,個(ge) 體(ti) 情誌與(yu) 活力受壓抑的問題日益凸顯,然而整體(ti) 安定的要求卻高過一切,政治上專(zhuan) 製威權更甚於(yu) 昔時。在長期壓抑與(yu) 外患下,清末民初個(ge) 體(ti) 解放與(yu) 自由民主的呼聲轉而高過一切,推翻了數千年的政教舊體(ti) 製。然而自由民主路線卻無法在內(nei) 亂(luan) 外患中建國立國,於(yu) 是整體(ti) 轉向最高度集體(ti) 化的黨(dang) 國體(ti) 製,從(cong) 而建立了新中國。中共建國之後,黨(dang) 國體(ti) 製加上無限上綱的意識形態,雖推動了集體(ti) 建設,卻反過來極度壓抑了個(ge) 體(ti) ,生產(chan) 與(yu) 創造力低下,乃有改革開放。三十年開放之後,經濟與(yu) 社會(hui) 活力大進,卻又思想混亂(luan) ,遍地貪腐,有亡黨(dang) 亡國之憂,於(yu) 是政治上再轉而回到一切效忠黨(dang) 國,集體(ti) 學習(xi) 領袖思想的老路,個(ge) 體(ti) 在集體(ti) 的控製下再次深感壓抑。

 

展望未來,隨著國家的危機下降,社會(hui) 經濟文化與(yu) 交通資訊的高速發展,家族主義(yi) 的崩壞,個(ge) 體(ti) 解放與(yu) 發展的需求必然快速增長。各種文學藝術中,尋求個(ge) 體(ti) 情感與(yu) 心靈發展的渴望,已是最普遍的主題(例如坊間最受歡迎的甄環傳(chuan) 、羋月傳(chuan) 、清平樂(le) 、知否知否等,都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背景中,放入不合曆史也不成比例的個(ge) 體(ti) 化情感要求。其他類似的文藝作品,更不勝枚舉(ju) 。)家國之思依然,然而個(ge) 體(ti) 情感與(yu) 生命的要求日增,絕非可以阻擋的曆史大勢。過度的集體(ti) 化,隻能適得其反,加速政治與(yu) 社會(hui) 的不穩定,底下勢必要重新增加改革開放與(yu) 民主化。近現代曆史的發展道路有如鍾擺,或太偏個(ge) 體(ti) ,或太偏集體(ti) ,來回擺蕩,但一次次的擺幅卻已逐漸縮小,當可漸趨中道。

 

曠觀長期曆史,中國不適合個(ge) 體(ti) 主義(yi) 以及本於(yu) 個(ge) 體(ti) 主義(yi) 的自由主義(yi) ,因為(wei) 那必然導致混亂(luan) 、崩潰、解體(ti) 與(yu) 戰亂(luan) 。中國也不能長期走集體(ti) 主義(yi) 的道路,因為(wei) 那原本成長於(yu) 國族最危險的時刻,並非承平時期的作法。折衷之道在於(yu) 兼顧個(ge) 體(ti) 與(yu) 整體(ti) ,或說個(ge) 體(ti) 與(yu) 整體(ti) 互為(wei) 主體(ti) ,形成一種彼此互相尊重的融合體(ti) 。個(ge) 體(ti) 與(yu) 家庭或家族之間,個(ge) 體(ti) 與(yu) 國家之間,關(guan) 係皆如是。而國家在地球村中,又與(yu) 其他的國家與(yu) 文明互為(wei) 主體(ti) ,互相尊重學習(xi) 。如此就走出了泛家族主義(yi) 的老路,也不偏集體(ti) 主義(yi) 或個(ge) 體(ti) 主義(yi) 的現代窠臼,而能發揮中國傳(chuan) 統的和合性,同時繼承了泛家族主義(yi) 、個(ge) 體(ti) 主義(yi) 與(yu) 集體(ti) 主義(yi) ,在左右擺蕩中尋求平衡,走出自己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