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化派、教條派聯剿新儒家令人心憂
作者:伍天佑
中國內(nei) 地著名學者和暢銷書(shu) 作家李零解讀《論語》的新著《喪(sang) 家狗》,一經問世即引發軒然大波,大陸新儒家鳴鼓而攻之。
民間儒家刊物《原道》主編陳明博士首先發難,怒叱李零是“憤青”,並發表文章將李零的此著定性為(wei) “作家的文采加訓詁家的眼界加憤青的心態”。
民間書(shu) 院陽明精舍的山長蔣慶批評李零“玩世不恭,輕侮聖賢”,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康曉光直言不諱這本書(shu) 就是“垃圾”。
中國儒教網的主辦者王達三博士積極組織同道對李零新書(shu) 進行批判,引發內(nei) 地思想界左、右兩(liang) 派的關(guan) 注和反擊,被人稱之為(wei) 一場“思想地震”。
進入1990年代以來,中國內(nei) 地興(xing) 起了“國學熱”。但較之1980年代的“文化熱”不同的是,“國學熱”有明顯的轉向,即轉向文化保守主義(yi) 和儒家,“大陸新儒家”群體(ti) 逐漸浮現。
儒家進入近代中國以來,一直命運坎坷,在文革中遭遇滅頂之災。這次雖然起死回生,但居於(yu) 官方的意識形態話語和居於(yu) 民間的自由派主流話語,都對之進行攻擊,使之舉(ju) 步維艱。
但或許真的應了孔子的那句話“天不喪(sang) 斯文”,內(nei) 地儒學在一次一次的思想文化事件中積極亮相,發聲越來越響,呼應者越來越眾(zhong) 。
2004年蔣慶邀請陳明、盛洪、康曉光在陽明精舍舉(ju) 辦新中國建國後的首次儒學會(hui) 講,同年,陳明在北京舉(ju) 辦有自由派、保守派、新左派眾(zhong) 多學者共同出席的《原道》十周年學術會(hui) 議,成為(wei) 當年各界關(guan) 注的事件。
2004年因蔣慶主編的儒家經典兒(er) 童誦本出版,引發了一場“讀經大討論”。
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國學院,反對聲浪紛至遝來,新儒家挺身而出仗義(yi) 執言,與(yu) 反對者進行激辯,引發了一場“國學大討論”。
康曉光於(yu) 2006、2007兩(liang) 年連續在孔子的故鄉(xiang) 山東(dong) 曲阜身穿儒服率眾(zhong) 舉(ju) 辦民間祭孔儀(yi) 式。
王達三在2006發起了兩(liang) 個(ge) 倡議書(shu) ,一個(ge) 是建議政府把教師節改在孔子誕辰日,這個(ge) 倡議書(shu) 得到了各界各派眾(zhong) 多學者的連署支持,另一個(ge) 是呼籲中國人不要過西方耶誕節,這俱使得舉(ju) 國嘩然,海外側(ce) 目。
2007年內(nei) 地的伟德线上平台站華夏複興(xing) 網的一批民間人士,連署百名學者上書(shu) 北京2008奧運會(hui) 組委會(hui) ,建議運動員入場式禮服應該改成具有傳(chuan) 統特色的“深衣”。
至於(yu) 目前正在進行的因兩(liang) 本暢銷書(shu) ,即於(yu) 丹的《“論語”心得》和李零的《喪(sang) 家狗》而引發的討論,新儒家更是發言積極,讚許於(yu) 丹對儒學的傳(chuan) 播“有功”,批判李零對論語“輕佻”“惡搞”。
儒學是入世之學,其誌向宏大,所以遭致的壓力也巨大。因為(wei) 受五四以來反傳(chuan) 統的傳(chuan) 統影響,中國內(nei) 地很多年輕人對儒學的了解還是來自刻板的教科書(shu) ,即儒學是封建專(zhuan) 製的辯護者和幫凶,是自由民主的對立麵,是農(nong) 業(ye) 社會(hui) 的對應物,這種淺薄的錯誤認識深入人心,仍然在學界和民間大有市場。
如有人這次就發表題為(wei) 《刀劈“儒門四狗”,力挺“憤青”李零》,心態之偏執,言辭之激烈,使人恍然回到了“文革”歲月。這次批評李零的人士指責李零“沒情懷沒立場”、“有知識沒見識”,就是一“道家”。據說,李零還真以“沒信仰”的道家自居。
按理說,儒家維護自家經典和聖賢,這不關(guan) “自由派”的事情,但“自由派”之所以拔刀相助,是因為(wei) 這本不是一個(ge) 簡單的學術考證問題,而是涉及到價(jia) 值立場之爭(zheng) ,實際上就是意識形態之爭(zheng) 。
警惕和反對儒家謀求躋身主流意識形態,不僅(jin) 僅(jin) 有自由主義(yi) 中的西化派和文化激進主義(yi) ,更主要的還有來自馬克思主義(yi) 教條派或“老左派”,一激進,一教條,對儒家進行兩(liang) 麵夾擊,這種狀態時來已久,於(yu) 今不絕。
內(nei) 地學術界“老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的院長方克立教授,他同時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的會(hui) 長,其實,他多年兼任的另一個(ge) 更重要的職務是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是個(ge) 位高權重的職位,審批國家級的課題和博士點,往往決(jue) 定一個(ge) 學科的發展方向。
方克立在《要注意研究90年代出現的文化保守主義(yi) 思潮》的文章中,就指出“大陸新儒家”是文化保守主義(yi) 已逐漸形成氣候的一個(ge) 重要標誌,認為(wei) 大陸新儒家和近現代文化保守主義(yi) 一脈相承,宣揚唯心主義(yi) 的曆史觀和世界觀,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宣傳(chuan) 過分誇大精神、觀念形態作用的文化決(jue) 定論。
在這篇文章中,方克立點名批評陳明發表在《原道》上的兩(liang) 篇文章,一篇是《無本者竭,有本者昌——湘軍(jun) 、太平軍(jun) 與(yu) 文化傳(chuan) 統》,一篇是《政治與(yu) 經濟:以文化為(wei) 旗幟——台灣“中華文化複興(xing) 運動”述評》,抨擊陳明重提“中體(ti) 西用”。
而方克立在另一篇《評大陸新儒家“複興(xing) 儒學”的綱領》文章中,更是激烈批評蔣慶在1989年政治風波後不久在台灣《鵝湖》月刊發表的《中國大陸複興(xing) 儒學的現實意義(yi) 及其麵臨(lin) 的問題》文章,認為(wei) “大陸新儒家的一些學說和主張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與(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發展是不相符、不相容的,許多觀點和主張在學理上是荒謬錯誤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大陸新儒家提出‘儒化中國’、‘儒化共產(chan) 黨(dang) ’、‘立儒教為(wei) 國教’、‘用儒學取代馬克思主義(yi) ’等觀點和主張,這對我國現行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hui) 政治製度提出了公開挑戰,必須引起高度警惕和注意”。
方克立對大陸新儒家的批判帶來的影響非常大,比如,他專(zhuan) 門上書(shu) 一封《關(guan) 於(yu) 所謂“兒(er) 童讀經”問題致教育部部長周濟的信》,認為(wei) “當務之急是要停止試用和推行蔣慶在完全錯誤的思想指導下編的兒(er) 童讀經課本,組織精通古代經典文本、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和社會(hui) 主義(yi) 學術立場的專(zhuan) 家學者,重編能體(ti) 現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精華、適合於(yu) 青少年成才需要的基礎經典教育讀本。”
這封信引來的後果就是“教育部領導將這封信批轉給了有關(guan) 司局。6月20日,基礎教育司課程發展處主管的‘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研製工作組’發表了《關(guan) 於(yu) ‘中小學設置儒學基礎課程’流言的聲明》,對所謂‘中小學設置儒學基礎課程’的不實之說進行了澄清和批駁。”由此可見方克立的影響力。
同時,方克立“針對這股崇儒反馬思潮”,組織了“一些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學術立場的同誌,本著‘守土有責’和‘百家爭(zheng) 鳴’的精神,陸續寫(xie) 了一些評論文章”,由自己的學生將之申請為(wei) 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匯編為(wei) 《大陸新儒學評論》出版(實際上名曰《大陸新儒家批判》更恰當些)。並指出,這隻是“階段性的成果。評論集還打算繼續編輯和出版,以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陣地。”
比方克立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是一位九十四歲高齡、“黨(dang) 齡已經有半個(ge) 世紀以上”的武漢大學老教授劉緒貽。這位老教授之所以令人側(ce) 目,倒不是因為(wei) 他比方克立的水平高影響大,而是因為(wei) 他雖然飽經滄桑但對儒家的偏見還是根深蒂固,思想觀念猶如化石。
這位老教授不僅(jin) 在今年將他青年時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撰寫(xie) 的碩士論文《中國的儒學統治——既得利益抵製社會(hui) 變革的典型事例》整理出版,而且在訪談中呼籲黨(dang) 和政府要對“大陸新儒家”進行“強有力的反擊”,認為(wei) 大陸公開出版蔣慶等人的書(shu) 籍“真是令人難以想通!”“當然,憲法裏麵規定了言論自由,讓他講話、寫(xie) 文章是可以的,但是三聯書(shu) 店、高等教育出版社幫他出書(shu) 宣傳(chuan) 他的那一套,我以為(wei) 確實沒有必要,至少出版方向糊塗。”
劉緒貽老教授毫不諱言“中國現在不要怕西化。自由主義(yi) 也沒有那麽(me) 可怕的”,“一些人名義(yi) 上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但骨子裏有自由主義(yi) 思想,這恐怕也是不容否認的現實。我想,黨(dang) 中央也是知道這個(ge) 情況的。這些知識分子不是都在勤勤懇懇地為(wei)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嗎?有什麽(me) 可怕的!”
他呼籲人們(men) 要向方克立學習(xi) ,“方克立把蔣慶的東(dong) 西拿來看了一些,就能把蔣慶攻擊馬克思主義(yi) 、攻擊我國目前社會(hui) 政治製度的這些東(dong) 西揭露出來。首先要了解,然後再揭露,然後再批判。”
2004年4月4日,陳明應邀在南開大學作了題為(wei) 《文化保守主義(yi) 在當代思想版圖上的位置與(yu) 意義(yi) 》的演講,公開鼓吹“文化保守主義(yi) ”,為(wei) 儒家正名,同時對該校曆史係劉澤華教授的某些觀點表示了異議。
劉澤華堅持的是現代以來曆史學界的主流觀念,即中國古代乃是王權專(zhuan) 製製度,而儒家則是這一製度的主持者,從(cong) 而得出中國古代社會(hui) 基本的政治關(guan) 係是“筆頭對鋤頭的剝削”結論。
陳明對此不能苟同,認為(wei) 中國古代社會(hui) 基本上是霸王道雜之,儒家固然為(wei) 專(zhuan) 製權力的正當性提供了論證,但是它也對社會(hui) 層麵上的自我治理提供了價(jia) 值支撐,劉澤華及主流曆史學界誇大了前者而無視後者,沒有看到儒學思想對於(yu) 社會(hui) 利益的表述與(yu) 維護。
同時,陳明及其同道還對劉澤華主編的一套叢(cong) 書(shu) 進行了批評,認為(wei) 將儒家視為(wei) “專(zhuan) 製主義(yi) 精神”是極其無知的。這場爭(zheng) 論在網絡上愈演愈烈。後來,方克立將之定性為(wei) :“劉澤華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在認同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強調思想與(yu) 社會(hui) 的互動。這場爭(zheng) 論可以說是唯物史觀與(yu) 文化史觀之爭(zheng) 。”
如果說主流意識形態對大陸新儒家的批評還可以理解的話,那麽(me) ,“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對“大陸新儒家”的批評則耐人尋味了。
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由中國、韓國、日本、美國、德國、新加坡、越南等國家與(yu) 儒學研究有關(guan) 的學術團體(ti) 共同發起,於(yu) 1994年10月5日在北京成立,具有官方背景和色彩。按理說,這個(ge) 組織應該是大陸新儒家強有力的支持者才是,實則不然。
據公開發表的一份2006年4月20日國際儒聯舉(ju) 行的小型專(zhuan) 題座談會(hui) 紀要《當代儒學發展之趨勢》,與(yu) 會(hui) 的十八位學者對儒學的發展表示了憂慮,認為(wei) “憂慮來自兩(liang) 個(ge) 方麵:
一是一些人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批孔的影響,現在還認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等於(yu) 封建文化,儒學全部是封建主義(yi) 的糟粕,強烈反對複興(xing) 儒學;
二是有一些人走另一極端,要變儒教為(wei) 國教,成為(wei) 意識形態,要‘儒化共產(chan) 黨(dang) ’,還要恢複科舉(ju) 製度,考試內(nei) 容是‘四書(shu) 五經’,凡是想當公務員的,都要過這一關(guan) 。”
會(hui) 議的主持者國際儒聯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北京師範大學周桂鈿教授在總結中說道:
“首先肯定現在儒學發展的形勢大好,上下一致,和諧發展,但也有憂慮。其次,對於(yu) 蔣慶提出儒化共產(chan) 黨(dang) ,以儒教為(wei) 國教,大家都認為(wei) 不現實,不可能,也不讚成,因為(wei) 現在是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不可能再獨尊儒術。這種偏激思潮還可能破壞儒學發展的大好形勢。”
而正是這個(ge) 國際儒聯,於(yu) 2006年6月25日和中國政法大學聯合組辦國際儒學院,並聲稱是“我國首家國際儒學院”,引發海內(nei) 外關(guan) 注。
但是,自從(cong) 這個(ge) 國際儒學院成立後,一直沒聽說有什麽(me) 舉(ju) 動,不象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老是“不幹正事”,不是舉(ju) 辦網絡評選“國學大師”,讓痛批國學的魯迅榜上有名而招致嘲笑,就是迫不及待地把“惡搞”孔子的暢銷書(shu) 《喪(sang) 家狗》列為(wei) 學生的教材讓人大跌眼鏡,被人批評為(wei) “不務正業(ye) ”、“丟(diu) 人現眼”。
就目前來看,國際儒學院比人民大學國學院成功之處在於(yu) 沒有出過什麽(me) 錯漏,原因就在於(yu) 它也沒幹過什麽(me) 讓人刮目相看的事情。當然,這可能也跟兩(liang) 個(ge) 院長有關(guan) 。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是紅學家馮(feng) 其庸,以紅學家身份出任國學院院長本來就名不正言不順,但更顯其水平的據說是他蔑稱孔子為(wei) “孔老二”。
而國際儒學院的院長是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家李德順教授,一個(ge) 黃鼠狼領著一群雞,當然不會(hui) 有什麽(me) 大動靜了。
這兩(liang) 個(ge) 曾經讓大陸新儒家充滿期待的學院,可能最終隻會(hui) 給人們(men) 帶來一聲歎息。
所以說,大陸新儒家並不是如自由派所批評的那樣,受到了當局的支持,而是在夾縫中生存。
就拿最為(wei) 自由派人士所反對的“專(zhuan) 製當局”的“辯護士”康曉光來說,他的政論文章,因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其文章不能在內(nei) 地公開發表,其著作不能在內(nei) 地出版。康曉光新著《仁政》,也是最近在新加坡出版,但卻不能在內(nei) 地發行。
至於(yu) 康曉光為(wei) 成都幼女李思怡活活餓死事件所寫(xie) 的調查報告《控訴》,曾經震撼了無數心靈。
2003年,成都市金堂縣公安局城郊派出所副所長王新和民警黃小兵因“玩忽職守”,導致了一個(ge) 三歲女孩被活活餓死——這就是2003震動全國的李思怡事件。此事發生後,康曉光極度憤怒,他發誓要搞清楚:為(wei) 什麽(me) 會(hui) 發生這樣的事?誰對這樣的事負責?還會(hui) 不會(hui) 發生?他自費調查了大量的機關(guan) 和個(ge) 人,遭受恐嚇和嘲笑。
曆經艱辛,《控訴》這本書(shu) 於(yu) 2003年12月中旬終於(yu) 完成了,但幾家出版社都覺得有些文字“過激”,希望修訂刪改,但康曉光堅決(jue) 不同意。於(yu) 是,他自費印了3000冊(ce) ,用來送給他覺得“可以救藥”的人。書(shu) 的扉頁上寫(xie) 著“沒有人幸免於(yu) 罪,我們(men) 就是李思怡的地獄!”
大陸新儒家的另一位代表蔣慶,當過工人、士兵,高考恢複後考入西南政法大學,在大學期間曾寫(xie) 就一篇給他帶來極大政治壓力的文章《回到馬克思》,質疑人們(men) 當時對馬克思的認識實際上並非真正馬克思主義(yi) 的真諦,這在當時無疑是石破天驚之作。
他這樣的“異端”注定不能在體(ti) 製內(nei) 久留,所以早早就提前退休了。
1994年,蔣慶從(cong) 親(qin) 友處籌集資金承包了貴州省深山中的一塊荒地,開始修建書(shu) 院。修建階段,磚頭從(cong) 縣城用汽車拉到村,再從(cong) 村由馬車拉上半山,之後換由人力往上搬。蔣慶帶著麵包和遮雨的布上山,抱磚遞瓦,和泥抹牆,據說這也使得蔣慶的身體(ti) 健康受到極大損害,至今不能恢複。期間,因為(wei) 資金短缺而不得不多次中斷建設。從(cong) 建設到完成,曆經好幾年。
在這個(ge) 過程中,蔣慶早年在貴陽當兵時的戰友、以及他西南政法大學的77級同學們(men) 給了他最大的幫助。如今,蔣慶除了稿費,陽明精舍沒有任何固定的財力支持。
據中國新聞周刊一篇報道:
“蔣慶經常和附近山上的農(nong) 民聊天,一次,聽說一個(ge) 果農(nong) 的弟弟因為(wei) 考上高中沒錢上就自殺了,蔣慶痛心疾首。後來他托農(nong) 民到村裏帶話,村中子弟隻要能考上高中的,每個(ge) 月他願支持150元生活費。逢年過節,蔣慶還讓人買(mai) 好酒給村裏的老人們(men) 送去。當地居民選村支書(shu) 的時候,蔣慶竟被提名。”
一個(ge) 異鄉(xiang) 人能夠得到當地民眾(zhong) 如此的信任和尊重,足以說明任何問題了。
至於(yu) 另外一個(ge) 大陸新儒家陳明,則因為(wei) 辦《原道》集刊和網站而影響了職稱評定,目前還是個(ge) 副教授。陳明主編的《原道》集刊,沒有固定的資金支持,幾乎就是一個(ge) 人單打獨鬥,創立十幾年,換了七家出版社,其間一度為(wei) 了不向出版社交出版費而改名《新原道》,可謂慘淡經營(陳明認為(wei) 這對中國文化而言是“一種恥辱”)。
正因為(wei) 如此,他對具有官方背景的《甲申文化宣言》表示不屑,質問道:
“沒有民間的聲音,調子再高也不會(hui) 有什麽(me) 實質性意義(yi) 和代表性。你去看看裏麵的人物,他們(men) 都是幹什麽(me) 的?他們(men) 中的大多數人對文化,儒家、道家,或者西方思想,有什麽(me) 研究?尤其重要的,此前可曾有過什麽(me) 明確的立場論證和宣示?此後又會(hui) 有什麽(me) 具體(ti) 計劃實施?”
同時,他對有些人高調現在儒學已經複興(xing) 表示堅決(jue) 不認同:
“儒學複興(xing) ?我為(wei) 這事忙了十幾年了,從(cong) 所經曆的艱辛曲折就知道這種說法是如何的扯談!誰能給我說說有什麽(me) 組織在主持其事?有何政策、計劃?多少經費?社會(hui) 基礎如何?這樣說的人無非兩(liang) 類:別有用心喊狼來了的壞小子和閉目塞聽自我陶醉的意淫者。我倒是能夠舉(ju) 出一大批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打壓者、批判者,它們(men) 的理論資源、經費保障等等等等,除了主流之外還來自各種境外團體(ti) 。孔夫子都意識到‘道之行廢,係乎天數’。我不過是知其不可而為(wei) 之而已,純粹的個(ge) 人行為(wei) !”
大陸新儒家的複興(xing) 儒學和文化建設行為(wei) 幾乎都是民間性的、個(ge) 人性的。除了這幾位代表性人物外,內(nei) 地幾家著名的伟德线上平台站,如原道、孔子2000、中國儒教、華夏複興(xing) 等等,都是同樣的性質,也都是慘淡經營。
與(yu) 官方主流儒學研究者相比,他們(men) 的境況不可同日而語;與(yu) 體(ti) 製內(nei) 體(ti) 製外的自由派、新左派相比,他們(men) 的境況也好不到哪兒(er) 去,甚至更糟。
所以說,在思想觀點之外從(cong) 道德上攻擊和抹黑大陸新儒家是無效的,也是懦弱的。自由派對現實批判的勇氣是可嘉的,某些老左派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也是真誠的,但是,儒家參與(yu) 文化建設的努力和情懷也是值得尊重的。
思想的生命力在於(yu) 是否滿足民眾(zhong) 的需要,以及自身是否具有創造力和自信心。對於(yu) 中國而言,不需要一種學說和思想一統天下,而需要各家各派爭(zheng) 鳴互動,良性競爭(zheng) ,如此才能推動思想的發展和政治、文化的積極建設。
陳來曾指出,長期以來,自由主義(yi) 西化派對儒學的激進否定,馬克思主義(yi) 教條派和假馬克思主義(yi) 在批判儒學的運動中的重要地位,其所帶來的消極惡劣的影響沒有得到認真清理和反省,以致遺毒今天。上個(ge) 世紀二十年代全盤反儒思潮主要來自於(yu) 以自由主義(yi) 為(wei) 背景的文化激進主義(yi) ,而當前的批儒力量又加進了馬克思主義(yi) 的教條派,他們(men) 把儒學僅(jin) 僅(jin) 看成一種維護封建專(zhuan) 製統治的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為(wei) 了把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文化對立起來,用虛幻的手法把儒學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新文化對立起來。
實際上,自由主義(yi) 的西化派和馬克思主義(yi) 的教條派采取的是同一種啟蒙話語,都無視中華民族的曆史主體(ti) 性,無視民族利益和民族前途,無視曆史轉型中的現實困難,卻假意識形態的威權和對社會(hui) 現實批判的道德製高點,把讚成正確理解儒學和要求善用傳(chuan) 統資源以對治現實問題的主張扣以“複古主義(yi) ”和“奴才哲學”的帽子,企圖以政治化的話語打擊不同的思想觀點,在學風上是一種錯誤態度,在實踐中是一種惡劣習(xi) 氣,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發展有害無利,令人心憂。
寫(xie) 於(yu) 2007年5月16日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