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省】宋代大儒張載的人格與思想之美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2-05-07 14:47:40
標簽:張載

宋代大儒張載的人格與(yu) 思想之美

作者:張全省

來源:作者賜稿伟德线上平台發布,原載 《寶雞社會(hui) 科學》2022年第1


 

內(nei) 容提要:從(cong) 一代大儒張載的生平事跡,為(wei) 人與(yu) 思想,人品與(yu) 學問來看,我們(men) 深切感受到其身上體(ti) 現出古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君子人格之美,其思想的開新創造之美。尤為(wei) 難能可貴的是,張載不僅(jin) 提出美好的理想、願望,勾畫出一幅未來世界的美好藍圖,而且躬身踐行,朝著預設的目標不懈努力,體(ti) 現出知與(yu) 行,理論與(yu) 實踐的統一,這不僅(jin) 給人以力量,給人美的欣賞享受,也給人鼓舞,催人奮進。

 

關(guan)  鍵 詞: 宋代大儒;張載;人格;思想之美


作者簡介:張全省(1960--),陝西省周至縣人,寶雞文理學院教授,陝西省重點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一位哲人說過,如果世間沒有美,便沒有了生命;如果人類不能發現美、感知美,那生命的意義(yi) 便失去了大半;而如果人類不能寫(xie) 出世間的美,那麽(me) 生命就會(hui) 失去生趣。那麽(me) 什麽(me) 是美?人們(men) 有各種自己的看法。在我看來美是人對精神上一種更高層次的追求,也是一種讓人心動的感覺,一種觸動心靈的感悟,尤其是精神上的愉悅。研究宋代大儒張載的生平事跡,為(wei) 人與(yu) 思想,對其人品學問進一步了解的同時,更感覺在張載身上體(ti) 現出古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君子人格之美,其思想的頂天立地、天人合一、開新創造之美。[1]尤為(wei) 難能可貴的是,一代聖賢張載不僅(jin) 提出美好的理想、願望,勾畫出一幅未來世界的美好藍圖,而且躬身踐行,朝著理想的目標不懈努力,體(ti) 現出知與(yu) 行,理論與(yu) 實踐的統一,這不僅(jin) 給人以力量,給人美的欣賞享受,也給人鼓舞,催人奮進。

 

立心立命繼絕學開太平的大我擔當之美。“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這幾句被國學大師馮(feng) 友蘭(lan) 稱為(wei) “橫渠四句”的話語,許多人都耳熟能詳,在一些人看來這是古今聖賢都不可能做到,普通人更是無法企及的事情,隻可看做是對知識分子的美好期望和精神鼓勵的寄語。但當時北宋大儒張載不僅(jin) 提了出來,而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踐行。那麽(me) 張載為(wei) 什麽(me) 會(hui) 提出這樣震撼人心的話語?目的是為(wei) 了什麽(me) ?這是因為(wei) ,到了北宋時期,麵對中唐、五代以來武人當政引發的政局動蕩,國家混亂(luan) 的局麵,北宋立國之初,就確立了文人治國的方針,一方麵,虛外強內(nei) ,削弱藩鎮,強化中央集權;另一方麵,提出“皇帝與(yu) 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口號,這讓文臣們(men) 揚眉吐氣;同時隨著門閥士族的消亡,大量庶族士人通過科舉(ju) 考試進入權力中樞,希望通過參政理政實現自己的個(ge) 人抱負和政治理想。北宋名臣範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可以看作是北宋士人的集體(ti) 宣言。[2]而大儒張載四為(wei) 句的提出,讓人們(men) 感受到一種昂揚振奮,精神飽滿的強大感召力,蘊含著知識分子對國家社會(hui) ,對蒼生大眾(zhong) ,對傳(chuan) 承學問,對未來世界的一種大格局,一種大情懷。張載不僅(jin) 提出四為(wei) 句,同時也以他堅定篤實的行動,不斷踐行並超越著。1020年張載出生在長安,從(cong) 小天資聰穎,表現出不同常人的品格。人們(men) 評價(jia) 他是“誌氣不群”,“虔奉父命,守不可奪”。他十五歲喪(sang) 父,成為(wei) 家中頂梁柱,但他“少孤自立,無所不學”。在照顧好家人同時,勤苦讀書(shu) ,希望博取功名,為(wei) 國效力。但就在北宋康定元年,剛剛崛起的西夏國屢屢發兵侵擾大宋王朝,西北邊境狼煙四起,難以安寧,仁宗皇帝急調範仲淹、韓琦等名臣戰將赴西北邊境,擔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輔佐安撫使夏竦加強西北邊塞守備。看到國家有難,朝廷每年要用“賜”給西夏大量銀兩(liang) 、絲(si) 絹、茶葉等物的方式,換得邊境的短暫安寧。21歲的青年士子張載的心中甚是難以平靜,他奮筆疾書(shu) ,向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範仲淹提出了九條建議和見解,陳述自己經略邊疆的遠大抱負和和主張,並準備聯合永壽的朋友焦寅,組織一支民兵,與(yu) 西夏抗衡,奪回洮西一帶的失地,在邊疆建功立業(ye) 。範仲淹為(wei) 張載這個(ge) 年輕學子熾熱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邀他到延州抗敵前線一敘。1042年春季的一天,經過十多天艱難的長途跋涉,張載終於(yu) 在延州軍(jun) 府見到了仰慕已久的範仲淹。在對張載的愛國熱情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範仲淹告訴這個(ge) 年輕人,武,固然可馳騁沙場、殺敵立功;而文,則可以傳(chuan) 承大道、經綸天下,保萬(wan) 民享永世福祉。“儒者自有名教可樂(le) ,何事於(yu) 兵!”並向他說明現在國家有難,但不僅(jin) 僅(jin) 是軍(jun) 事上的問題,還有整個(ge) 國家的精神問題,如果精神不立,價(jia) 值秩序混亂(luan) ,再多的人也無法抗敵。範仲淹贈給張載一本《中庸》,希望他從(cong) 此切入,研習(xi) 儒學、重振儒學,作為(wei) 國家立精神的事。張載聽從(cong) 了範仲淹的教誨,回到眉縣橫渠老家潛心鑽研聖人之學問,勤奮苦讀,後來就有了著名的橫渠四句。“為(wei) 天地立心”就是“立天理”之心,因為(wei) 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從(cong) 而使“天下”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價(jia) 值。“為(wei) 天地立心”實質上就是要為(wei) 社會(hui) 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倫(lun) 理為(wei) 核心的精神價(jia) 值係統。“為(wei) 生民立命”,就是要賦予民眾(zhong) 生命的意義(yi) 。在危難時分為(wei) 百姓代言,為(wei) 人民說話。“為(wei) 往聖繼絕學”就是要恢複自兩(liang) 漢以來,中斷了的儒家聖人之學,並且繼承創新。“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就是為(wei) 萬(wan) 世開辟永久太平的基業(ye) 。張載直麵唐末以來社會(hui) 動亂(luan) 中形成的“綱常廢弛”的局麵和佛老“空”“無”理論衝(chong) 擊下士大夫空言性命之學的現實,以及在一味追求科考功名的功利思想的影響下,深感儒家之學絕道喪(sang) 的問題,“於(yu) 公勇,於(yu) 私怯,於(yu) 公道有義(yi) ,真是無所懼。”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意識。[3]四為(wei) 句的提出,展現出舍“小我”而為(wei) “大我”的情懷,表現出一代大儒強烈的大我精神和勇於(yu) 擔當之美[4]。讓人們(men) 看到的是一個(ge) 頂天立地、敢作敢為(wei) 的高大偉(wei) 岸的大丈夫形象矗立在人們(men) 麵前。

 

“勇於(yu) 造道”,與(yu) 時偕行的創造開新之美。如果我們(men) 用一句話概括張載的一生,那就是:思學並進,德智日新。[5]他曾寫(xie) 過一首《芭蕉》詩,應該是他的誌向和追求的展現。“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願學新心養(yang) 新德,旋隨新葉起新知。”芭蕉中間的心是卷著的,長成了、張開了後葉子就是平的。一片枝葉展開,說明道理明白了,“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就是剛想明白一個(ge) 道理,剛展出一片枝葉,裏麵又卷起了一個(ge) 新的心,卷起的這個(ge) 部分看不見,道理就不明了。剛想明白一個(ge) 道理,新的疑惑又出來了。“願學新心養(yang) 新德,旋隨新葉起新知”,想要學習(xi) 芭蕉的新心,去培養(yang) 我的新德,明白新的道理,隨即又跟著新的枝葉,明了新的道理。我們(men) 常說詩言誌,這首詩實際上表明了張載在繼承前人思想學問過程中矢誌不渝,開新進取的誌向。在研讀《中庸》的同時,他“又訪諸釋老之書(shu) ,累年盡究其說,知無所得,反(返)而求之六經。”就是說,讀遍了佛老的書(shu) ,感覺沒什麽(me) 收獲之後,又回到了儒家的經典,他反擊了道教的不死,批駁了佛教的虛空,又領悟了儒釋道互補的大道,寫(xie) 下《正蒙》《橫渠易說》《經學理窟》《張子語錄》等著作,建立了一套以“尊禮貴德,樂(le) 天安命”為(wei) 核心,以《易》為(wei) 宗,以《中庸》為(wei) 體(ti) ,以孔孟為(wei) 法”的完整的關(guan) 學思想體(ti) 係[6],構建出“宇宙本源是氣”的宇宙觀和氣化生成理論體(ti) 係,開辟了樸素唯物主義(yi) 哲學的新境界;創造性提出的天地之性與(yu) 氣質之性合一的人性論思想,完成了對孟子、荀子以來儒家人性理論富於(yu) 哲學深度的重建。同時張載提出“窮神、知化、達天德之蘊”思想,主張努力探賾索隱,窮盡“天神”的奧秘,知曉天地萬(wan) 化的常理進而自覺地去達到與(yu) 天合一的目的或境地。張載對宋明理學的貢獻,擴大了儒學的認知視野、思想容量與(yu) 實踐力量,實現了宋明理學對佛老之學的超越。正如程顥程頤對張載評價(jia) 的說他“勇於(yu) 造道”,讚揚他勇於(yu) 求索,達到了對大道的體(ti) 察,開創了儒學新時代。張載深厚的學養(yang) ,寬闊的胸襟,高尚的人品,引得西北士子紛紛投奔其門下,尤其是被稱為(wei) “藍田四呂”的呂大防、呂大鈞、呂大臨(lin) 、呂大忠以及遊師雄等人的投奔,使關(guan) 學名聲大振,與(yu) 宋代二程的洛學、周敦頤的濓學、王安石的新學、朱熹的閩學齊名,共同構成了宋代儒學的主流,延至元明清諸代。他博學通達,才學見識超拔,而且人格高尚,有聖賢氣象。正如二程所說,自從(cong) 孟子以後,讀書(shu) 人都沒有張載那樣的見識。王夫之評價(jia) 說:“張子之學,上承孔孟之誌,下救來茲(zi) 之失,如皎日麗(li) 天,無幽不燭,聖人複起,未有能易焉者也 。” [7]這實際上是對張載所創之聖學繼承孔孟學統,同時糾正後世的學弊,在儒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高度評價(jia) 。[8]張載所建構的宏闊、精深的思想學說,為(wei) 學中展現出“勇於(yu) 造道”,與(yu) 時俱進,創造開新之美讓人敬仰。

 

“皋比勇撤”,虛心待人的學道謙遜之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張載赴汴京(開封)應考,他對《易經》的理解受到當時的宰相文彥博的讚賞,文承博還讓他在開封相國寺坐著虎皮講《易經》。在宋代,虎皮椅不是一般椅子,那得是大儒才能坐,能以一人之力與(yu) 天下儒生“辯論”,解答天下學人詰難的。一天晚上,張載遇到了他的兩(liang) 個(ge) 表侄兒(er) 程顥和程頤。聽說兩(liang) 個(ge) 表侄對《易經》也有研究,於(yu) 是把他們(men) 請到到自己住的地方討論。張載比二程兄弟年長十多歲,又是他們(men) 的表叔,不過他還是保持虛心。他聽完二程對《易經》的見解後自歎弗如,於(yu) 是在第二天便撤去虎皮,不再講《易經》,還對聽講的人說:“今見二程深明《易》道,吾所不及,汝輩可師之”。麵對學問比自己高深的二程兄弟,張載“皋比勇撤”,虛心待人,表現出一種知識分子胸懷若穀,虛心待人的學道謙遜之美。

 

“民胞物與(yu) ”,萬(wan) 物一體(ti) 的仁愛萬(wan) 物之美。在中國傳(chuan) 統儒家思想中,“仁”被看做是人之所以為(wei) 人的根本,所以孔子提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含義(yi) 是“愛人”,就是以一種博大的同情心,對別人的痛苦和歡樂(le) 產(chan) 生共鳴。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愛的精神,由愛自己的親(qin) 人推廣到愛周圍的人,愛所有的人。這就是《孟子》所言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qin) 親(qin) 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我們(men) 愛自己的親(qin) 人,進而愛人類,愛草木鳥獸(shou) ,愛自然萬(wan) 物,所以仁者把自己和天地萬(wan) 物看成一體(ti) ,並通過仁愛之心的推廣,將人的精神提升到超脫尋常的人與(yu) 我、物與(yu) 我之分別的“天人合一”之境。到了北宋時期,鑒於(yu) 當時社會(hui) 在民生、道德、秩序方麵存在的嚴(yan) 重問題,尤其是貧困使百姓生活不堪重負的社會(hui) 現實,張載繼承了孔子以“愛人”實現生活中的和諧交往的“泛愛眾(zhong) ”思想,和孟子的“親(qin) 親(qin) 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多層次的“仁愛”觀念,在他的《西銘》中提出:“乾稱父,坤稱母;予茲(zi) 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ti) ;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yu) 也。”在他看來,天下本來就是一家,天地就是我們(men) 的祖宗父母,在天地這個(ge) “大父母”的懷抱裏,眾(zhong) 人與(yu) 生靈萬(wan) 物不再是與(yu) 人無關(guan) 的孤獨的外在者,而是我的同胞兄弟。對於(yu) 宇宙這個(ge) 大家庭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人類是我的同胞,萬(wan) 物是我的朋友。既然是同胞、朋友,那我們(men) 就要以儒家的仁義(yi) 精神去兼愛天下同胞、萬(wan) 物,每個(ge) 人都應有自己份內(nei) 的利益,不應損害他人的利益,把維護現存的社會(hui) 製度與(yu) 秩序作為(wei) 其應盡的職責。對於(yu) 自然界的萬(wan) 事萬(wan) 物就應該去愛它,而不是殘害它。張載強調從(cong) 對立到和諧,不僅(jin) 是天地的法則,也是社會(hui) 人生中具有普遍意義(yi) 的原理。他把追求永久和諧作為(wei) 對待外部世界的態度,這反映出張載從(cong) 天地人萬(wan) 物一體(ti) 的觀念出發,克服世人之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希望並追求建立一個(ge) 平等而仁愛的大同社會(hui) ,體(ti) 現出實現天地人和諧的仁愛萬(wan) 物的博愛之美。

 

“艱難困苦,玉汝於(yu) 成”的自強不息的人格之美。張載的祖父張複曾是集賢院學士,父親(qin) 張迪任知州十多年。但在他十五歲時,父親(qin) 在涪州知州任上突然亡故,張載作為(wei) 家中長子,攜母、弟扶父親(qin) 靈柩回祖籍大梁歸葬。當一家人行至陝西眉縣橫渠鎮,聽逃難的人說前方突發兵變,自己的路費也用盡,於(yu) 是葬父於(yu) 橫渠,全家也便落足於(yu) 此。張載生活在一個(ge) 內(nei) 憂外患、危機四伏的時代。北麵遼國、西麵西夏常常入侵宋朝邊界,攻城略地。李元昊繼任定難軍(jun) 節度使後,竟公然帶兵攻奪了洮西。他的家庭父親(qin) 亡故失去頂梁柱,麵對國家的危機和家庭不幸,張載沒有向命運屈服,沒有被困難嚇倒,他自己勤學苦讀,立誌成才,終於(yu) 在宋仁宗嘉佑二年,三十八歲時與(yu) 蘇軾、蘇轍、曾鞏、程顥等同登進士。張載一生坎坷,仕途又多起伏,雖然沒有實現“致君堯舜禹”的大誌。然而,他從(cong) 來沒有輸給現實的桎梏。一生執著於(yu) 哲學思想的精研、探索,著書(shu) 立說,開創了與(yu) 濂、閩、洛等學派並肩而立的關(guan) 學學派。他提出的“橫渠四句”,言簡而意宏,開顯出宋代儒學的浩然氣象,凝聚著仁人誌士的曆史感和使命感,被中國曆代知識分子奉為(wei) 最高理想和精神坐標。從(cong) 他的人生經曆中,我們(men) 可以看出的是一種“艱難困苦,玉汝於(yu) 成”,奮鬥成就人生之自強不息的君子之美。

 

潛心學問、躬身踐行的勤學篤行之美。張載對待學問的態度和功夫有別於(yu) 常人,非常重視書(shu) 寫(xie) 的作用,尤其關(guan) 於(yu) 哲學方麵的問題,常常是先定上千個(ge) 思考的題目,在下麵寫(xie) 下心得,然後不斷地修改。在他看來“改得一字,即是進得一字”。經過累年修改,反複錘煉推敲,然後才形成定稿。他認為(wei) “學則須疑”,隻有到達“實疑”狀態,學者才稱得上“有學”和“學進”。[9]特別強調“學貴有用”、“經世致用”、“篤行踐履”,反對空知不行,學而不用,坐而論道。在他通過寒窗苦讀,博取功名後,不論是在河北安國、甘肅平涼等地擔任司法參軍(jun) 、佐郎、軍(jun) 事判官等職,還是擔任宜川縣令,他都注重用所學的聖人之學為(wei) 國解憂,為(wei) 民造福。在擔任宜川縣令期間,他敦本厚俗,教化民眾(zhong) ,設崇聖書(shu) 院,傳(chuan) 經授業(ye) ,尚德載道,立翠微講壇,改革農(nong) 作,臻事稼穡。特別是在雲(yun) 岩創辦了崇聖書(shu) 院和縣學,奉行“有教無類”的辦學宗旨,招收學生入學,讓普通農(nong) 戶子弟都有機會(hui) 上學。書(shu) 院教學內(nei) 容以傳(chuan) 授“六經”為(wei) 主,不僅(jin) 邀請諸多先生講課,他自己也親(qin) 身授課,教育當地群眾(zhong) ,廣布“關(guan) 學”思想,開了宜川縣教育教化之先河,成為(wei) 後世官員興(xing) 教重教的榜樣。為(wei) 了當地農(nong) 業(ye) 發展,他積極改變當地落後的生產(chan) 方式。在擔任雲(yun) 岩縣令時,發現當地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十分滯後:“田家全恃天時,鮮施人力;翻耕布種,便屬勤農(nong) ,過此即坐等雨澤,不事壅耘。每有下種後趁食他鄉(xiang) ,至收獲始回者。”“不習(xi) 培糞薅荼之法。”看到這種情況,張載發布政令,教導民眾(zhong) 播種之後積極實施田間管理:培土、耘鋤、施肥、除草,天旱時,有條件的地方還要灌溉。他經常來到田間地頭,給農(nong) 民進行指導示範,還從(cong) 關(guan) 中引進耱等新農(nong) 具,對當地的落後農(nong) 具進行改造,這讓當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獲得巨大進步。在講經辦學的同時,他還注意把他“規範倫(lun) 理”中的“禮論”落實到社會(hui) 實踐中去。他主張“知禮成性”“以禮成德”,堅持“以禮為(wei) 教”。對官民之間、長幼之間、長輩與(yu) 晚輩之間、同輩之間、友鄰之間如何行禮,提出詳盡備細的規定,在縣衙旁建起了翠微亭,經常教會(hui) 民眾(zhong) 諸多禮儀(yi) 知識,改變當地鄉(xiang) 風民風,規範各種禮俗,端正了社會(hui) 風氣。[10]張載的行政才能和軍(jun) 事才華在這一時期也得到充分顯現,被禦史中丞呂公著推薦,受到宋神宗皇帝召見和器重,張載希望恢複夏商周三代治國策略的觀點與(yu) 宋神宗不謀而合,當即被安排到中書(shu) 省樞密院工作。正當張載進入北宋中樞中心的時候,胸懷大誌的傑出政治家、大思想家王安石開始推進改革新政。王安石登門拜訪張載,希望他能夠支持改革變法。然而由於(yu) 對王安石的激進變法主張有看法,張載婉言拒絕了王安石請求,選擇對王安石改革既不配合,也不公開反對的態度,這為(wei) 他後麵的命運埋下了伏筆。當張載的弟弟張戩公開反對王安石新法,與(yu) 其撕開臉皮,走到改革派對立麵,繼而被貶到湖北江陵後,為(wei) 避免被弟弟掀起的漩渦卷走,張載選擇了主動辭官,回到眉縣橫渠老家做學問。他依靠家中數百畝(mu) 薄田生活,整日講學讀書(shu) ,“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半夜坐起,取燭以書(shu) ……。”在這期間,他寫(xie) 下了大量著作,總結了自己一生的學術成就.他一方麵著書(shu) 講學,研究義(yi) 理,探求天地及聖賢之道,關(guan) 中書(shu) 院、綠野書(shu) 院、橫渠書(shu) 院和扶風賢山寺,都留下了張載講學的足跡。一方麵開始實施一係列在朝廷做官時無法實現的社會(hui) 改革實驗。特別是不僅(jin) 悉心研究西周井田製,還把向皇帝上書(shu) 但卻沒有推行的井田製付諸實施。他和自己學生出資購買(mai) 數百畝(mu) 土地,按照西周井田製方式,以“井”字劃分為(wei) 九塊,以中間一塊為(wei) 公田,四周八塊為(wei) 私田,將私田分給地少和無地農(nong) 民耕種,並出資修建灌溉渠,以保證井田製實驗成功。張載試圖恢複已經被曆史摒棄的井田製,自然不會(hui) 有什麽(me) 結果的。但從(cong) 中我們(men) 既可以看到張載為(wei) 改變當時社會(hui) 現狀所付出的艱辛努力,也能更深切地理解一位對現實人生充滿熱情的知識分子的孜孜以求的躬身踐行的理想情懷。眉縣橫渠鎮崖下村、渭河北岸扶風縣午井鎮,至今還有張載進行井田製土地製度改革實驗的遺跡。從(cong) 張載的所作所為(wei) ,表現出其潛心學問、躬身踐行的眾(zhong) 勤學篤行之美,展現出為(wei) 國為(wei) 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品質。

 

克己奉公的勤政廉潔之美。張載一生兩(liang) 被召晉,三曆外仕,雖然為(wei) 官時間不長,而且都是不太大的小官,但即便如此,他為(wei) 官理政,恪守職責,政令嚴(yan) 明,,勤政有為(wei) ,清正廉潔。治理地方,親(qin) 民愛民,以“敦本善俗”為(wei) 先,重視道德教化,經常體(ti) 察民情,了解民間疾苦,在大災之年說服環慶路經略使蔡挺用軍(jun) 資數萬(wan) 救濟災民,秉公執法,曾到明州(今浙江寧波市南)審理忠正軍(jun) 節度副使苗振貪汙案,在查實其並無貪汙的事實後,將其由死刑改判為(wei) 撤職。1077年時任秦鳳路守帥的呂大防以張載學術承繼古代聖賢思想向朝廷推舉(ju) ,張載隨即接到朝廷召喚,滿懷實現政治理想的期冀,以病老之身前往京城,擔任禮部副職。但當張載希望實行複古婚冠喪(sang) 祭之禮的願望與(yu) 禮部官員產(chan) 生矛盾,禮官以古今習(xi) 俗不同,無法實行過去的禮製。在自己政治抱負再次受挫後張載選擇了借病辭官回家。這年農(nong) 曆臘月二十六,從(cong) 開封返回眉縣途中,但當他走到臨(lin) 潼時,永遠離開了這個(ge) 世界,時年五十八歲。這位兩(liang) 度被皇帝征召進京、三次出任地方官,學富五車的大學者,在臨(lin) 潼旅舍辭別人世之際竟然身無分文,伴隨他的外甥甚至連給舅舅買(mai) 棺材入殮的銀兩(liang) 都沒有。直到老師仙逝的消息傳(chuan) 到長安,在長安的張載學生趕過來,才為(wei) 老師入殮,然後將棺槨送回眉縣老家,安葬在太白山大振穀父親(qin) 張迪墓南。張載為(wei) 官治學,一生清廉,直至身死,家無一點餘(yu) 財。從(cong) 他身上,我們(men) 看到了一個(ge) 勤政有為(wei) ,清正廉潔的高大偉(wei) 岸的大美君子的崇高形象。

 

“張載”的之名據說是來自《易經》,《易•坤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象征大地,君子應效法大地,胸懷寬廣,包容萬(wan) 物。我們(men) 感到,大儒張載的一生孜孜以求踐行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核心理念,他的為(wei) 人,他的人格,他的學問和他的名字可謂名副其實。張載離開這個(ge) 世界已經一千多年,但從(cong) 他的為(wei) 人處世,他的治學理政,他的宏闊思想中,我們(men) 分明感受到的是一種大美,一種讓人肅然起敬,為(wei) 之動容的美;一種讓人心情澎湃,賞心悅目的美,一種給人力量,精神振奮的美。這種美所蘊含的思想精華和人文力量,在穿越千年時光後,在今天依然光彩照人,依舊能豐(feng) 富完善人們(men) 的精神世界,潤澤滋養(yang) 人們(men) 的心田!

 

參考文獻:
 
[1] 陳  來:“關學”的精神,《中華讀書報》,2016年1月2日。
 
[2] 劉夢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橫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中華讀書報》2008年10月30日。
 
[3] 趙馥潔:關學的基本精神和現實意義,《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1月8日。
 
[4] 劉學智:張載及關學的曆史地位、精神境界和人格節操,《孔學堂》2018年第2期。
 
[5] 楊立華:《宋明理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6]《宋史·張載傳》 ,《張載集》第 386頁。
 
[7] 《張子正蒙注·序論》。
 
[8]林樂昌: “為生民立命”—張載命運論的新解讀,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
 
[9] 林樂昌: 張載“學則須疑”精神及其對胡適父子的影響,華夏文化,2018年第3期。
 
[10] 名臣事業大儒心 願被風流古至今——探訪“關學”創始人張載作宰宜川雲岩遺址,延安日報,2020-11-17。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