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山書院:寧鄉革命的搖籃 - 伟德平台体育

雲山書院:寧鄉革命的搖籃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2-04-26 16:15:17
標簽:雲山書院

雲(yun) 山書(shu) 院:寧鄉(xiang) 革命的搖籃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廿二日乙巳

          耶穌2022年4月22日

 

雲(yun) 山書(shu) 院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寧鄉(xiang) 縣城西45公裏的水雲(yun) 山下,建成於(yu) 清同治六年(1867年),距今已有150多年曆史,為(wei) 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裏被譽為(wei) “寧鄉(xiang) 新文化運動的中心”,被稱為(wei) “寧鄉(xiang) 革命的搖籃”,何叔衡、薑夢周、謝覺哉、王淩波曾在此讀書(shu) 任教並從(cong) 事革命活動;青年毛澤東(dong) 曾來此進行社會(hui) 調查;培養(yang) 了甘泗淇等一大批為(wei) 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e) 立下卓越功勳的領導人。

 

湘軍(jun) 名將建學堂

 

雲(yun) 山書(shu) 院由清朝陝西巡撫劉典於(yu) 清同治三年(1864年)倡建。劉典,寧鄉(xiang) 人,字伯敬,號克庵。他一生跟隨左宗棠南征北戰,曾任浙江按察使、陝西巡撫,是赫赫有名的湘軍(jun) 將領。劉典雖然身為(wei) 軍(jun) 人,但他非常重視教育,重視對人才的培養(yang) 。1864年,劉典回鄉(xiang) 丁憂,發現當時的寧鄉(xiang) 已有三大書(shu) 院:玉潭、靈峰、南軒,但家鄉(xiang) 所在的西部地區卻沒有一所書(shu) 院,學子們(men) 求學艱難,遂萌發了捐資辦學的念頭。他的倡議得到了寧鄉(xiang) 知縣郭慶颺及許多鄉(xiang) 紳的大力支持,紛紛慷慨解囊,當時的盛況是大家“鹹踴躍赴公,捐資相助”。1867年,這所集全縣之力的雲(yun) 山書(shu) 院落成。書(shu) 院建成後,劉典親(qin) 自為(wei) 書(shu) 院題名並撰寫(xie) 楹聯祝賀:“為(wei) 將十年,每思禁暴安民,愧無格致正誠本領;讀書(shu) 萬(wan) 卷,須知明體(ti) 達用,不外君臣弟友常經。”

 

雲(yun) 山書(shu) 院嚴(yan) 格講是縣以下的書(shu) 院,相當於(yu) 鄉(xiang) 學一類的初級教育機構,但它比一般鄉(xiang) 學規模要大。書(shu) 院坐南朝北,占地7200平方米,整個(ge) 建築呈“國”字型布局,宏偉(wei) 壯觀,古樸大方。中軸線上依次為(wei) 總會(hui) 門、講堂、藏書(shu) 樓和先師堂,層層遞進,庭院深深;左右各列廳房兩(liang) 排,共有房屋158間。其宗旨是“修書(shu) 院,廣育嬰”,便於(yu) 鄉(xiang) 民子弟就讀;對從(cong) 教人員的選擇標準甚高:“院長為(wei) 士林楷模,必擇本邑宿學名儒”;對學生則要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以析其理,篤行以踐其慎”;目的是培養(yang) “處為(wei) 大儒,出為(wei) 良佐”的社會(hui) 有用之才。雲(yun) 山書(shu) 院建成後,不僅(jin) 方便了當地學子們(men) 就近求學,培養(yang) 了大量人才,也為(wei) 淨化社會(hui) 風氣起到了重要作用。

 

崢嶸歲月寫(xie) 輝煌

 

隨著時代的變遷,雲(yun) 山書(shu) 院經曆了多個(ge) 發展階段。1902年,雲(yun) 山書(shu) 院改為(wei) 高等小學堂,步入了比較正規的近代初等教育發展階段。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ju) 製度,雲(yun) 山書(shu) 院改為(wei) 雲(yun) 山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後,雲(yun) 山書(shu) 院改名為(wei) 寧鄉(xiang) 第二高等小學。而隨著“寧鄉(xiang) 四髯”到校任教,雲(yun) 山書(shu) 院迎來了自己曆史上最為(wei) 輝煌的時代。“寧鄉(xiang) 四髯”,是寧鄉(xiang) 籍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何叔衡、薑夢周、謝覺哉、王淩波四人的合稱,因為(wei) 他們(men) 都是戴眼鏡、蓄八字胡、下巴留長須,因此被稱為(wei) “四髯”。何叔衡曾在此教學4年,他與(yu) 進步教師一起,辦學生會(hui) ,開設社會(hui) 學和自然科學科目,吸收附近貧苦農(nong) 民子弟免費上學,號召學生自己動手栽樹、修操場等,學校麵貌為(wei) 之一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何叔衡帶頭第一個(ge) 在學校剪掉辮子,並號召學生也剪辮子。1912年,何叔衡邀請薑夢周、王淩波等思想先進、學識豐(feng) 富的良師大儒到校任教。之後,何叔衡、薑夢周、王淩波三人發動學生成立學生會(hui) ,提倡寫(xie) 應用文;主張廢除讀經課,學習(xi) 西方科學知識,力主經世致用。這些主張與(yu) 做法遭到了守舊勢力的反對,何叔衡被迫辭去學校教職,赴長沙尋求新學。何叔衡雖然離開,但他時常將新思想傳(chuan) 遞到學校。

 

1913年,謝覺哉到校任教。他認為(wei) 學院是培養(yang) 人才的地方,親(qin) 手書(shu) 寫(xie) “務勤崇樸,盡忠尚公”8個(ge) 大字作為(wei) 校訓。謝覺哉和薑夢周、王淩波在學校推行教育改革,他們(men) 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yi) 教育,大力提倡科學與(yu) 民主,向學生介紹國內(nei) 外形勢,鼓勵學生關(guan) 心國家大事,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1917年7月,毛澤東(dong) 來寧鄉(xiang) 作農(nong) 村調查時,曾在雲(yun) 山書(shu) 院住過,把新思想的火種傳(chuan) 播到這裏。

 

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誕生,馬列主義(yi) 傳(chuan) 播到寧鄉(xiang) 。1921年,何叔衡參加完中共一大回湘後,在雲(yun) 山書(shu) 院進行革命講演。同年冬,王淩波在書(shu) 院舉(ju) 辦全縣教師講習(xi) 所,傳(chuan) 播革命道理。隨後,書(shu) 院正式成立了黨(dang) 的組織,薑夢周、王淩波、謝覺哉等成了寧鄉(xiang) 最早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在薑夢周、謝覺哉和王淩波的帶領下,雲(yun) 山書(shu) 院的學生們(men) 積極學習(xi) 新思想,他們(men) 還走出校園進行社會(hui) 實踐,體(ti) 會(hui) 民眾(zhong) 疾苦。後來,黨(dang) 組織在這裏選拔了52名優(you) 秀青年進黃埔軍(jun) 校學習(xi) ,其中有7人為(wei) 革命而英勇獻身。

 

“寧鄉(xiang) 四髯”等革命家為(wei) 雲(yun) 山書(shu) 院注入了紅色基因,成為(wei) 書(shu) 院寶貴的精神財富。書(shu) 院不僅(jin) 成為(wei) 五四運動前後寧鄉(xiang) 新文化運動的中心,而且成為(wei) 全省乃至全國有名的革命搖籃。書(shu) 院也培養(yang) 輸出了大批人才,該校學生甘泗淇等後來均成為(wei) 一代革命俊傑,為(wei) 中國革命和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薪火相傳(chuan) 育英才

 

在中國近代史上特別是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占據重要地位的雲(yun) 山書(shu) 院是不會(hui) 被遺忘的,但是隨著歲月的剝蝕,雲(yun) 山書(shu) 院已破舊不堪。1991年,全國政協委員王定國(謝覺哉同誌夫人)、劉立青、劉雪初、“兩(liang) 彈一星”元勳周光召等同誌發出了集資修複雲(yun) 山書(shu) 院的倡議書(shu) ,得到全縣人民和海內(nei) 外人士的積極響應。此後,書(shu) 院又曆經了幾次修繕,才得以將完整的麵貌展現在世人麵前。

 

如今,這裏是一所以“集國學經典之精髓,育現代教育之英才”為(wei) 指導思想的寄宿製學校。自2008年以來,當地累計投入資金2000萬(wan) 元,全麵升級硬件設施,學校硬件設施水平得到極大提升。學校深入挖掘與(yu) 傳(chuan) 承弘揚古老書(shu) 院深厚的國學文化、紅色文化底蘊,每天設置經典詩文誦讀時間,誦讀內(nei) 容包括《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還開設了傳(chuan) 統禮儀(yi) 、書(shu) 法、中華武術等課程,並開展了多項紅色教育。學校獲得全國德育先進集體(ti) 、湖南優(you) 秀國學經典特色學校、湖南省優(you) 秀經典基地學校等稱號。在新時代感召下,雲(yun) 山書(shu) 院正煥發出新的光彩。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