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教授訪談:立德樹人,做好傳統文化教育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2-04-22 14:44:07
標簽:傳統文化教育
劉強

作者簡介:劉強,字守中,別號有竹居主人,筆名留白,西曆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陽人,複旦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詩學集刊《原詩》主編、古代文學與(yu) 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出版《世說新語會(hui) 評》《有刺的書(shu) 囊》《竹林七賢》《魏晉風流》《驚豔台灣》《世說學引論》《清世說新語校注》《論語新識》《古詩寫(xie) 意》《世說三昧》《穿越古典》《曾胡治兵語錄導讀》《世說新語研究史論》《世說新語資料匯編》(全三卷)《四書(shu) 通講》《世說新語新評》《世說新語通識》等二十餘(yu) 種著作。主編《原詩》四輯、《中華少兒(er) 詩教親(qin) 子讀本》十一卷、《世說新語鑒賞辭典》及論文集多種。

立德樹人,做好傳(chuan) 統文化教育

作者:劉  瘦竹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走進孔子》2022年第1期

 

 

瘦竹:首先感謝您接受我們(men) 的采訪。請您談談您是什麽(me) 時候開始關(guan) 注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為(wei) 什麽(me) 會(hui) 關(guan) 注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這與(yu) 您從(cong) 事的學術研究工作有什麽(me) 聯係?

 

劉強:最早是在2006年夏天。當時鮑鵬山教授找到我,希望一起做少兒(er) 傳(chuan) 統文化經典的課外教育。鮑老師早在青海師範大學任教時,就與(yu) 朋友兼同事的左克厚、王世朝兩(liang) 位教授,開始了少兒(er) 國學的體(ti) 製外教育教學實踐,已經頗有經驗。自2006年暑假開始,我們(men) 在上海的少兒(er)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和教學正式開啟。當時主要以《四書(shu) 》的教學為(wei) 主,采用周末上課、家長伴聽的形式,因為(wei) 是以大學師資反哺中小學教育,受到家長和學生的認同,一度一票難求。

 

至於(yu) 為(wei) 什麽(me) 關(guan) 注傳(chuan) 統文化,我想首先是因為(wei) 我的專(zhuan) 業(ye) ——中國古代文學——本身就是傳(chuan) 統文化的一部分,所思、所想、所寫(xie) 無不在此範圍之內(nei) 。此其一。其二,2004年複旦大學博士畢業(ye) 以來,我一直在同濟大學任教,承擔的是《中國文學史》先秦兩(liang) 漢至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教學工作,此外還開設中文本科專(zhuan) 業(ye) 課程《先秦散文經典導讀》《詩經楚辭精讀》《世說新語導讀》《文言小說研究》等;全校公共選修課先後開過《中國美學簡史》《魏晉文學》《儒家經典導讀》《論語導讀》等;研究生課程有《中國文學專(zhuan) 題》《古代文論經典導讀》《古代敘事文學研究》《古代詩文研究》,以及給MFA(創意寫(xie) 作碩士班)開設的《散文寫(xie) 作》等課程。這些課程幾乎都是傳(chuan) 統文化的課程,關(guan) 注到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既是自然而然,更是理所當然。

 

《禮記·學記》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麵,自己享受到了傳(chuan) 統文化中“為(wei) 己之學”的愉悅;另一方麵,隨著閱讀和研究的深入,深感自己學養(yang) 不足,越學越覺得自己淺薄無根。也隻有經典的教學,讓我體(ti) 會(hui) 到教學相長、盈科後進的快樂(le) 。同時,在困中學,學中思,思中教,教中做,做中覺,覺中悟,也使我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尤其是儒學的生命境界、哲學品格乃至宗教內(nei) 涵,開始撥雲(yun) 見日,有了切膚之感。

 

在教學中我發現,今天許多學生雖然考入大學,但中小學階段,因為(wei) 應試教育的弊端,幾乎很少讀課外書(shu) ,尤其是傳(chuan) 統文化經典。這一點甚至比我們(men) 當年還要嚴(yan) 重。在一篇文章中,我提出當下亟待加強的幾種人文教育:一是生命教育,二是公民教育,三是心靈教育,四是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其中,傳(chuan) 統文化教育關(guan) 乎文明存續、民族凝聚,文化更新,故而尤其重要。從(cong) 人文學科的學習(xi) 來說,與(yu) 其到大學再開始,不如從(cong) 中小學就啟動。民國時期,許多學者、作家常常既在大學任教,又到中學兼課,實現了教育教學的良性互動。那個(ge) 時候的中學生因為(wei) 聽到過一些名家大師的語文課,常常近水樓台先得月,比較早地就樹立了為(wei) 人、為(wei) 學、為(wei) 文的遠大誌向。後來成名成家者,大有人在。我常常深感我們(men) 這一代人,已經被當年的應試教育所耽誤了,今天的孩子條件這麽(me) 好,應該更早地接觸到民族文化的高端經典,否則就太可惜了。

 

正是基於(yu) 以上共識,2013年,鮑鵬山教授創辦了浦江學堂,我也見賢思齊,2015年以後,先後創辦了同濟英才公益親(qin) 子國學班和守中書(shu) 院。也沒有多大的野心,就是想為(wei) 中小學人文教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瘦竹:2017年中辦和國辦聯合發布了《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21年初教育部也發布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等。您對中央和教育部近年來發布的相關(guan)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文件,有什麽(me) 樣的理解和認識?請您做一簡要的解讀。

 

劉強:我隻能說,相比以前,這兩(liang) 個(ge) 文件的發布,算是一個(ge) 很大的進步。其實早該如此。這說明,傳(chuan) 統文化經典教育的重要性已經成為(wei) 全國上下的基本文化共識和未來可期的教育目標。

 

如果從(cong) 大一點的角度看待這兩(liang) 個(ge) 文件,其曆史意義(yi) 和現實價(jia) 值都是值得重視的。我們(men) 知道,從(cong) 上個(ge) 世紀早期的新文化運動以來,近百年的時間裏,主流的思想意識形態,都是進化論式的,對傳(chuan) 統文化常有一種先入為(wei) 主的批判視角。所謂“現代性”,有時簡直就是反傳(chuan) 統、向前看、西方化的“現代性”。其間發生了一係列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革命性運動,傳(chuan) 統文化命脈被人為(wei) 斬斷,儒家思想中最具合理性的核心價(jia) 值亦遭到摧折,民族文化自信逐漸喪(sang) 失,民族文化慧命奄奄一息,所謂“靈根倒懸”,“花果飄零”。幾代人下來,雖然國人仍可作為(wei) 生物學意義(yi) 上之中國人而存在,但在文化精神和民族心靈層麵,已經無法找到自我確認的文化標識和精神信靠。要想“靈根自植”“返本開新”,實在是“蜀道之難,難於(yu) 上青天”!

 

新世紀以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一陽來複,方興(xing) 未艾,越來越多的國人認識到,傳(chuan) 統文化經典對於(yu) 少兒(er) 身心成長和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在體(ti) 製內(nei) 基礎教育受考試及升學影響而無法全麵開展經典教育的大背景下,各種以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民間教育機構紛紛崛起,形成了“堤內(nei) 損失堤外補”的局麵,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經典教育缺失和不足的遺憾。但是,民間私塾和學堂良莠不齊,無論辦學理念、師資水平,還是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都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jue) 而又不易解決(jue) 的問題。

 

有鑒於(yu) 此,這兩(liang) 個(ge) 文件的現實價(jia) 值和實踐意義(yi) 便呼之欲出。也就是說,如果將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作為(wei) 體(ti) 製內(nei) 基礎教育中的一個(ge) 重要內(nei) 容,在考試和評價(jia) 體(ti) 係中占據一定的“份額”,就像台灣在中學階段推行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四書(shu) ”等儒家經典成為(wei) 必讀書(shu) ,相信一定會(hui) 對全麵提高青少年的文化水準,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為(wei) ,能夠進入教材的內(nei) 容,對孩子的影響不是短期的,而是伴隨一生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雖然容易帶來上行下效的局麵,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在實際操作中,也要謹防“一窩蜂”“形式主義(yi) ”“形象工程”“求大求快”“未減負,反增負”等諸多弊端。還是應該符合教育的基本規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緩慢圖之,這樣才能收到如春風化雨般“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瘦竹: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您認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對立德樹人有沒有優(you) 勢所在?如果有,如何發揮這一優(you) 勢?除了立德樹人之外,傳(chuan) 統文化教育還具有哪些功能?

 

劉強:我在最近出版的新書(shu) 《四書(shu) 通講》中反複提到,儒學即人學,儒道即人道,相比世界其他文明,中華文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以人為(wei) 本”,“人文化成”,我們(men) 文化的始基不是“人神之辨”,而是“人禽之辨”。中華禮樂(le) 文明,一個(ge) 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要“區別人禽”。所以,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當然是、也應該是、甚至隻能是“立人”“達人”“成人”“愛人”的人文教育、人格養(yang) 成教育。正因如此,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在“立德樹人”方麵,可以說是“本色當行”,“當仁不讓”,優(you) 勢十分明顯。

 

我們(men) 知道,中國文化最重“人倫(lun) ”,每一個(ge) 中國人立身處世,成就自我,都要麵臨(lin) 和處理“四大關(guan) 係”,即人我關(guan) 係、群己關(guan) 係、心物關(guan) 係、天人關(guan) 係。每一個(ge) 關(guan) 係無不以“人”為(wei) 中心,為(wei) 主體(ti) 。傳(chuan) 統文化經典中充滿了關(guan) 於(yu) 天道、地道、人道的倫(lun) 理精神和生命智慧。常讀經典,對於(yu) 涵養(yang) 人格,培養(yang) 人文情懷,實在有莫大助益。我曾在一篇關(guan) 於(yu) 書(shu) 院教育的文章提出,不讀經典有十大流弊:一是隻知有我,不知有人;二是隻知有己,不知有群;三是隻知有人,不知有天;四是隻知有物,不知有心;五是隻知有學,不知有道;六是隻知有賢,不知有聖;七是隻知有利,不知有義(yi) ;八是隻知有用,不知有益;九是隻知有家國,不知有天下;十是隻知有生命,不知有慧命。如何克服這十大弊端,養(yang) 成真正的“文化自信”?我以為(wei) ,還是要靠傳(chuan) 統文化經典的學習(xi) 和教育。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對於(yu) 優(you) 化家庭氛圍、建立良好的親(qin) 子關(guan) 係,也就是在家庭教育方麵,也有非常大的作用。古代教育最重家教、家學和家風,在家庭教育階段,就給孩子很好的“啟蒙”,所謂“教兒(er) 嬰孩,教婦初來”,由此培養(yang) 了一大批神童和天才式人物。其實世上哪有什麽(me) “天才”?那些“夙惠”“早慧”的孩子,無一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獲益者。古語說:“養(yang) 不教,父之過。”古今中外的成功教育經驗顯示:學校教育中的優(you) 秀學生也常是優(you) 良家庭教育的獲益者。換句話說,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要遠遠勝過學校的老師!

 

今天的情況是,無論是體(ti) 製內(nei) 還是體(ti) 製外的教育機構,主要以孩子作為(wei) 教育對象,幾乎無一例外地將家庭和家長置於(yu) 教學體(ti) 係之外,使得父母無法獲得與(yu) 孩子共同學習(xi) 和成長的機會(hui) 。究其原因,一方麵,是辦學機構無法提供適合親(qin) 子共同學習(xi) 的課程和師資,另一方麵,親(qin) 子學習(xi) 無形中也會(hui) 增加辦學成本,對辦學方形成不小的經濟壓力。這就是為(wei) 什麽(me) 很多家長不辭勞苦地把孩子送進 “家長免進”的各種補習(xi) 班,而孩子的學習(xi) 習(xi) 慣和成績未必有多大提高的根本原因。如何將體(ti) 製內(nei) 高校的優(you) 質教育資源,與(yu) 城市、社區的公共資源進行有效的對接,互相協作,因勢利導,使傳(chuan) 統文化經典進入千家萬(wan) 戶,促進親(qin) 子共學的良好氛圍,從(cong) 而從(cong) 根本上改善家庭教育的狀況,提升孩子的學習(xi) 能力和學習(xi) 效果?這是擺在每個(ge) 父母麵前的一個(ge) 非常現實和嚴(yan) 峻的教育難題。

 

瘦竹:有專(zhuan) 家主張要單設一門《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課程,也有專(zhuan) 家主張以“課程國學”的形式開展。您認為(wei) 哪種方式更科學合理?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與(yu) 現代的學科教育應該保持一種什麽(me) 樣的關(guan) 係?

 

劉強:我認為(wei) ,如果在中小學開設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課程,課程名稱就用“經典導讀”即可。

 

如果要將“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落到實處,就必須提升經典教育在體(ti) 製內(nei) 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在我看來,“經典導讀”課程,應該與(yu) “思想品德”課程、語、數、外等課程並駕齊驅,並行不悖,同時進入課表,成為(wei) 教學的一部分。

 

考慮到學生升學應試的壓力,“經典導讀”課程不需要每天都安排,但一周安排1-2節課,還是非常必要的。學好經典,懂得“為(wei) 己之學”、“知行合一”的道理,對於(yu) 學生學好其它科目,不僅(jin) 無損,反而有益。因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經典中,不僅(jin) 有知識、有文化、有學問,還有“道”!韓愈說:“師者,所以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者也。”教育不能隻停留在授知識之業(ye) 、解考試之惑上,還必須能夠傳(chuan) 文化之道!

 

不過,說到“傳(chuan) 道”,對於(yu) 當前的中小學師資而言,能夠勝任“經典導讀”課程的老師實在太少了。所以,要加大力度做好師資培訓。傳(chuan) 統文化課程的師資培訓,應該成為(wei) 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未來師資培訓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以為(wei) ,語文、政治、曆史這三科的老師,應該是“經典導讀”課程的最大生力軍(jun) 。如果得到很好的訓練,定能“教學相長”,擔當起“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的教育教學的重大使命。

 

瘦竹:在小學、中學和大學開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應該講授哪些內(nei) 容?我們(men) 應該怎麽(me) 把握不同階段的側(ce) 重點?

 

劉強:說到具體(ti) 講授的內(nei) 容,我覺得應該把握以下三點:

 

一是專(zhuan) 書(shu) 教育,也即整本書(shu) 閱讀和學習(xi) 。今天的語文教材和各種課外教輔,最大的問題就是“選本取代專(zhuan) 書(shu) ”,東(dong) 鱗西爪,缺乏係統。其實,我們(men) 的經典係統有經史子集四大部類,其中經部為(wei) 四部之基礎,地位最高,應該從(cong) 小學起,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二是因材施教。具體(ti) 到如何教,我想,應該遵循夫子因材施教的傳(chuan) 統,不同年齡段,可以學習(xi) 不同的經典。比如,小學階段,主要以誦讀識記為(wei) 主,不必多講義(yi) 理。我辦的守中學堂的做法是:第一階段即小學階段,1-2年級,主要以蒙學讀物的誦讀為(wei) 主,如《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聲律啟蒙》等為(wei) 主,一個(ge) 學期誦讀一部,不求必須背下來,隻要能熟讀成誦即可。3-5年級,全麵推行《論語》的誦讀識記,六個(ge) 學期,周1節課,以每學期20節課為(wei) 基準,6個(ge) 學期可有120課,完全可以將《論語》全部通讀並簡單講解一遍。這樣,《論語》在小學階段就像一粒種子,已經深入每一個(ge) 孩子的心靈。假以時日,必有進益。第二階段直接就以《論語》等經典為(wei) 主要讀本,真正推行“師生共讀”。初中階段,可將“四書(shu) ”分三年學完。高中階段,可拓展至“五經”(如《詩經》《左傳(chuan) 》選篇)和《老子》《莊子》的學習(xi) 。

 

三是製度建設。要將傳(chuan) 統文化經典導讀課程納入學校的課程體(ti) 係和評價(jia) 體(ti) 係,製度化管理,有計劃、有條理、有方法地切實推進,以免虎頭蛇尾,半途而廢。

 

瘦竹:您理想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應該是什麽(me) 樣的?您對當前大中小學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現狀有怎樣的觀感?

 

劉強: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我經常會(hui) 說四句話:“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國學的核心是人學,教育的功能是化人,化人的關(guan) 鍵是化心。”

 

當今的教育生態嚴(yan) 重板結、固化,表現有三:一是官學獨大,二是私學式微,三是家學沒落。尤其是經典教育,長期以來幾乎被從(cong) 學校教育中連根兒(er) 拔起,民族文化之源頭活水無法灌溉下遊,非常令人遺憾和擔憂。我曾總結當今中小學人文教育存在的五個(ge) 弊端:一是選本教育取代專(zhuan) 書(shu) 教育;二是政治教育取代思想教育;三是應試教育取代人格教育,四是灌輸教育取代體(ti) 驗教育;五是懂了才教取代邊學邊悟。種種弊端,致使目前的中小學人文教育完全功利化、工具化、格式化,教師隻能解習(xi) 題、考試之惑,而不能傳(chuan) 聖賢之道、授學問之業(ye) ,這種“格式化教育”或曰“標準答案式教育”的惡果是,學生的靈根慧性無從(cong) 開發,甚至淪為(wei) 知識容器,顢頇懵懂,“無知者無畏”,直至千人一麵,“泯然眾(zhong) 人矣”。這是很遺憾的事。

 

瘦竹:當前學校教育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遇到諸多困境和挑戰,如教育主管部門政策不明朗,功利化思維的阻礙,對其重要性理解認識不到位,缺乏考核評價(jia) 機製,師資的匱乏,課時的限製等。您認為(wei) 哪個(ge) 才是根本性問題,如何破解?還有哪些困境與(yu) 挑戰?

 

劉強:最根本的問題是,當下應試教育的評價(jia) 機製,無法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的學習(xi) 讓渡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也許,隻有將傳(chuan) 統文化經典的內(nei) 容作為(wei) 一個(ge) 單獨的考試科目,才會(hui) 真正引起社會(hui) 方方麵麵的重視。比如中考的體(ti) 育成績,以及高考的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雖然不如語文、數學、外語那麽(me) 重要,但畢竟是考試科目,故全國上下,都會(hui) 重視。讓我大膽地設想一下吧,如果把傳(chuan) 統文化獨立作為(wei) 一個(ge) 附加性考試內(nei) 容,其成績不計入中考和高考總分,但卻可作為(wei) 參考成績,為(wei) 高一級學校的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選拔提供依據,相信一定能引起重視,從(cong) 而切實解決(jue) “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的困境問題。當然,我是反對給學生增加過多的課業(ye) 負擔的,所以,傳(chuan) 統文化的課程可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展開,甚至可將傳(chuan) 統的禮儀(yi) 、射箭、太極、書(shu) 法等內(nei) 容融合進來,真正做到陶冶身心,寓教於(yu) 樂(le) 。總之,因為(wei) 是參考科目,本質上是一種素質教育,就不要過分追求成績,避免因為(wei) 應試的需要,給學生帶來過重的學習(xi) 負擔。

 

瘦竹:您認為(wei) ,在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推動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與(yu) 教師各自應該擔負什麽(me) 樣的角色?

 

劉強:教育是一個(ge) 大工程,也是一個(ge) 大係統,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尊重教師權益,尊重學生人格。不能靠管、卡、壓這“三板斧”。

 

我以為(wei) ,在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的具體(ti) 實施中,教育主管部門要先取經、多論證,也即邀請相關(guan) 學者專(zhuan) 家對本地教育實況做好調研,提出指導意見,然後再製定具體(ti) 的推進方案。切忌長官意誌,一拍腦袋,急功近利,大幹快上。同時,也要對本地學校的情況了然於(yu) 胸,充分下放一部分權力給學校,充分尊重和聽取一線教師的意見和呼聲,在此基礎上,切實做好規範、引導、服務和激勵工作。比如說,給承擔“經典導讀”課程的學校和老師以績效考核上的獎勵,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當然,一線教師也不能被動等待。應該充分意識到,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乃是大勢所趨,也是功在千秋的大事業(ye) 。對於(yu) 個(ge) 人成長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充電”“賦能”的好機會(hui) 。

 

瘦竹:您認為(wei) 目前我們(men) 的中小學老師,應該如何完善傳(chuan) 統文化的知識結構、提升傳(chuan) 統文化的認知與(yu) 理解力?教師的傳(chuan) 統文化涵養(yang) 提升,對其自身發展有何益處?

 

其實,說來說去,不過是解決(jue) 一個(ge) 職業(ye) 和學習(xi) 、或者是為(wei) 師和為(wei) 學的內(nei) 在張力問題。換言之,你是把教師這個(ge) 工作當做職業(ye) 和飯碗,還是教書(shu) 育人的誌業(ye) 和事業(ye) ?很多一線教師,長期在應試教育的體(ti) 係中摸爬滾打,可能在具體(ti) 任教科目上遊刃有餘(yu) ,但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經典的係統化學習(xi) 和教學,還需要更多投入和付出。作為(wei) 一個(ge) 教師,就應該是永遠的“學習(xi) 者”。如果在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師生同學經典”,真正達到久違的“教學相長”的境界,又何樂(le) 而不為(wei) 呢?

 

在我看來,現代教育應該培養(yang) 以下幾種能力:一是學習(xi) 的能力。學習(xi) 的目的不是“為(wei) 人”,而是“為(wei) 己”;隻有切實為(wei) 己,才能堅實為(wei) 人。二是判斷的能力。“知”和“識”本來是兩(liang) 個(ge) 意思,“知”是死的,“識”是活的;僅(jin) 有知識而沒有見識,永遠無法獲得智慧。三是審美的能力。一個(ge) 不懂得欣賞美、發現美和創造美的人,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四是愛的能力。教育就是以愛為(wei) 核心的一門藝術。愛不僅(jin) 包括愛己、愛親(qin) 的“小愛”,更包括愛人愛眾(zhong) 、仁民愛物的“大愛”。真正的教育,應該是老師先有仁愛之心,然後把這顆仁愛之心傳(chuan) 遞給學生。

 

我一向反對把老師比作蠟燭,說什麽(me) “蠟炬成灰淚始幹”,聽著很感動,但事實上最不給力。為(wei) 什麽(me) 要把老師說的這麽(me) “悲催”呢?要知道,蠟燭是“一次性消費”的,“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關(guan) 鍵是為(wei) 什麽(me) 非要燃燒了自己才能照亮別人呢?這個(ge) 煽情的比喻把很多老師給忽悠了,於(yu) 是他們(men) 滿足於(yu) 做蠟燭,希望讓孩子早點“青出於(yu) 藍勝於(yu) 藍”,偏偏忘記了,一個(ge) 真正的好老師,恰恰應該致力於(yu) 終身不讓學生超過!一個(ge) 好老師,就應該像孔子那樣,終身求學問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孔子到死都沒有被他的學生超過!不是孔子自私,而是所有的學生都沒有他好學!所以,我們(men) 不能滿足就做蠟燭,做奉獻,你還要不斷給自己提升和充電。我覺得,好老師應該是電燈泡!一通電源他就亮,一按開關(guan) 他就亮!甚至能照亮孩子的一生!這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因為(wei) 他不僅(jin) 僅(jin) 有知識,他還有仁愛之心。孔子就是這樣一個(ge) 偉(wei) 大的好老師,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wan) 古如長夜”,就是把孔子比作我們(men) 民族文化天空上的日月,永遠照耀著這個(ge) 民族。所以,一個(ge) 好老師應該是一盞燈,一盞永不熄滅的“長明燈”,所有的老師,都應該是這樣的點燈人、傳(chuan) 燈人、守燈人。

 

瘦竹:您對山東(dong) 省大中小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工程有何意見與(yu) 建議?

 

劉強:說來也沒有什麽(me) 具體(ti) 建議。隻想表達一點:山東(dong) 是孔孟之鄉(xiang) ,理應走在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第一線,擔當起引領天下的責任和使命。但恕我直言,山東(dong) 在這方麵做的還不夠,近年披露的一些新聞足以證明這一點。希望在以後的具體(ti) 實踐中,能夠真抓實幹,有效落實,形成體(ti) 係,穩步推進,少喊口號,多做實事,多方學習(xi) ,取長補短,真正把山東(dong) 打造成一個(ge) 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