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研究《周易》,這本《周易新注》一定不能錯過
作者:鍾哲
來源:“中華書(shu) 局1912”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十八日辛醜(chou)
耶穌2022年4月18日
《周易》有“群經之首”的稱譽,在既有的兩(liang) 千多年的曆史中,《周易》作為(wei) 最具核心性的經典,一直發揮著重要且深遠的影響。曆代學者均有校勘、注釋與(yu) 解說之作,構成了係統連貫的《周易》解釋史,亦即易學史;並且廣泛延展到學術的各個(ge) 領域,奠定其基礎世界觀,造就其哲學思維模式。《周易》已毋庸置疑地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經典樞紐以及思想觀念生發之淵藪。
《周易》文本的製作與(yu) 演變曆史
迄今通行的《周易》文本是在漫長的曆史中被製作出來的,並一直有所演變。其中最顯著的曆史節點有殷周之際《易經》的製作,春秋戰國時期《易傳(chuan) 》的創作,兩(liang) 漢《周易》經傳(chuan) 本的正定,魏王弼《周易注》與(yu)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yi) 》奠定通行本。
殷墟甲骨卜辭
易為(wei) 起源於(yu) 上古的數字占筮術,它運用蓍草計算而成卦,根據所成卦的狀態預言占問之事的吉凶悔吝。最早的易可以溯始到見於(yu) 殷墟甲骨和周原甲骨上的數字卦,這一點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同。而按照古史傳(chuan) 說,易始於(yu) 伏羲畫八卦,將八卦重為(wei) 六十四卦者,則有伏羲重卦、神農(nong) 重卦、文王重卦三說。又按照史傳(chuan) 記載,夏、商、周三代各有其易,夏代之易曰《連山》,商代之易曰《歸藏》,周代之易曰《周易》。
伏羲八卦方位圖
以《周易》文本論之,今本《周易》分經文部分(稱《易經》)和傳(chuan) 文部分(稱《易傳(chuan) 》),二者作成年代有前有後。《易經》作成於(yu) 殷周之際,從(cong) 經文中記事判斷,其下限在西周成王時期。《易傳(chuan) 》作成於(yu) 孔子以後的戰國時代,其中最晚的文本可能在漢初才寫(xie) 定。
在《易經》製作之前,易已經產(chan) 生並運用了很長時間。按照文王重卦說,周人製作屬於(yu) 自己的易,肇始於(yu) 文王,此後由曆代掌易的筮人逐步完善而定本。現有的文獻與(yu) 考古資料,均不能確定文王之前易的更原始的麵貌,零星的發現尚不足以構成完整的形態。
《易經》呈現給我們(men) 的是一套由六十四卦構成的文本係統,包括六十四卦及卦名,每卦下有卦辭,每卦六爻下有爻辭。這一製作過程可以統稱為(wei) “係辭”,亦即係辭於(yu) 卦、爻之下。這些辭的來源當是以往占筮積累下的記錄材料,編纂者有所選擇,且有適當改造。經過係辭的環節,遠古流傳(chuan) 的易被重新建構成專(zhuan) 屬於(yu) 周代的易,並緊密地關(guan) 聯於(yu) 周王朝的國家政教,卦爻辭文本中反映了殷周之際的曆史和天命、人事觀念。
六十四卦圖
易作為(wei) 占筮術,其基礎在於(yu) 筮法。而《易經》並沒有記錄周初係辭時的筮法。當時用某種筮法占筮之後,是以所得六個(ge) 數字直接排列成卦,還是轉寫(xie) 為(wei) 陰陽
爻再排列成卦,尚難以確認。成卦之後,還需要將占問之事與(yu) 占問的結果相結合,從(cong) 而做出預見性的解說,這一解說的基本原則也是未知的。故此僅(jin) 僅(jin) 通過《易經》,我們(men) 無法得到一個(ge) 結構與(yu) 功能都完全的易的體(ti) 係。並不是說周初的易是不完全的,惟其史料有闕,不足征也。
要得到一個(ge) 結構與(yu) 功能都完全的易,需要到春秋戰國時期《易傳(chuan) 》的出現。在《易經》與(yu) 《易傳(chuan) 》合體(ti) 後,明顯的變化出現了。首先,由陰陽
爻排列成卦,並且六爻之卦被分解成為(wei) 八個(ge) 具有象征意義(yi) 的單卦的組合;其次,《係辭傳(chuan) 》給出了一種完善的、可運用的筮法,亦即大衍之術;再次,《彖傳(chuan) 》和《象傳(chuan) 》給出了解釋卦與(yu) 卦爻辭的各種易例。此外,《序卦傳(chuan) 》還給出了一個(ge) 六十四卦總體(ti) 的排列次序。盡管《易傳(chuan) 》中包含了一些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觀念,辨析其與(yu) 《易經》的差異性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不借助《易傳(chuan) 》,我們(men) 是無法讓“周易”——一套占筮術及其相關(guan) 的文本體(ti) 係——完整地呈現的。如果把《易經》和《易傳(chuan) 》切割開,不借助《易傳(chuan) 》單獨看《易經》,那麽(me) 隻能得到一些史料而已。就像出土一套車馬,我們(men) 隻知道它的形態,不知道如何讓它重新運轉起來,更不知道它應該發揮什麽(me) 功能,達到什麽(me) 實用的或非實用的目的。
自孔子晚年傳(chuan) 習(xi) 《易經》,到傳(chuan) 經之儒作《易傳(chuan) 》,《周易》被納入“六藝”或“六經”的學術傳(chuan) 統之中。按照《漢書(shu) ·藝文誌》記載,漢代初年傳(chuan) 《易》學者,以田何傳(chuan) 授為(wei) 正統。五經博士中,《易》有施氏、孟氏、梁丘、京氏四家,民間有費氏、高氏兩(liang) 家。同時按照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漢初有個(ge) “正《易》傳(chuan) ”的過程,戰國時代產(chan) 生的諸多《易》傳(chuan) ,經過挑選,以《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係辭上》、《係辭下》、《序卦》、《說卦》、《雜卦》等十篇附於(yu) 經本之後,有“十翼”之稱。西漢末劉向校中秘書(shu) ,所見各家《周易》均十二篇,即上、下經加十篇傳(chuan) 。劉向還見到一部古文的《易經》,以之與(yu) 今文各本相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yu) 古文同。
東(dong) 漢靈帝熹平年間,刊刻石經,《周易》於(yu) 是有石經本。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東(dong) 漢古文經學家開始采用費氏的經本,其代表為(wei) 鄭玄的《周易注》。鄭玄並沒有傳(chuan) 承費氏的易學,他隻是采用了費氏經本,而費氏經本與(yu) 古文經本相同,因此說鄭玄轉用古文經本也未嚐不可。鄭玄《周易注》對於(yu) 經傳(chuan) 文本的編排做了一個(ge) 重要的改變,即將《易傳(chuan) 》的《彖》、《象》分拆,次列在六十四卦之後,《文言》次列乾、坤之後。此後王弼《周易注》又進一步將《彖》、《象》分拆,次列在六十四卦的卦辭下和爻辭下,遂成今通行本之文本形態。
熹平石經《周易》殘石
因為(wei) 《周易》未遭秦火,所以教授未絕,傳(chuan) 承有序。西漢初年的易學都出自田何,其後傳(chuan) 統中的各家文本,基本相同,隻有少量文字差異,且這些差異也被持守家法、師法的學者忠實地保存了。東(dong) 漢在今文各家之外,又有學者轉用古文經本,但是今古文之間的文字差異也不算大。這些都是劉向校勘之後給予說明的。我們(men) 把這個(ge) 最早出於(yu) 田何,中經今、古文各家相互校正,曾刊刻於(yu) 石經,經鄭玄編排,最終亦為(wei) 王弼所用的文本,看做是經過漢代正定的《周易》文本。經學史常常並用書(shu) 、師兩(liang) 個(ge) 標準來衡量其傳(chuan) 授狀況,這個(ge) 漢代正定的《周易》文本——盡管不是單一文本——可以說一直有書(shu) 、有師,盡管發展過程中有升有降,有斷有續,但總體(ti) 上是穩定的,脈絡是清楚的。
《周易新注》的解經原則及特點
《周易新注》是袁行霈先生主編的“新編新注十三經”係列之一,是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王錦民先生對通行本《周易》進行校注、解讀的一部佳作。作者之所以將解釋的對象定位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步定型的《周易》文本,主要是這時的“周易”筮法、六十四卦、卦爻辭、易例等各項俱全,結構與(yu) 功能均是完整的。
鑒於(yu) 以往經傳(chuan) 一體(ti) 、經傳(chuan) 分離兩(liang) 種解釋模式各有其局限性,此次注解則融合二者,從(cong) 雙重視域進行闡發,首先使經和傳(chuan) 的解釋各自保有其獨立性,然後把傳(chuan) 視為(wei) 最早的,也是必要的初始解經之作,盡力使之與(yu) 經結合,以傳(chuan) 合經,而非牽經就傳(chuan) 。
本書(shu) 以《四部叢(cong) 刊》影宋本王弼《周易注》為(wei) 底本,以三種宋刻本、三種簡帛本(上海博物館楚簡、阜陽漢簡、馬王堆帛書(shu) )為(wei) 參校本,吸收阮刻《十三經注疏》中《周易兼義(yi) 》的校勘成果,參考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以及曆代注家所收異文,進行校注。
《周易新注》(新編新注十三經)
作者在書(shu) 前對《周易》的文本形成、演變、內(nei) 容構成、易學源流等進行了簡潔而清晰的論述,對於(yu) 初學者了解《周易》的產(chan) 生、發展,以及厘清《周易》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幫助很大。
具體(ti) 到經傳(chuan) 文下,作者首先利用舊注、辭典等對文字做了最基礎的訓詁;其次,在解經的過程中,利用其他經傳(chuan) 做旁證,以經證經,以傳(chuan) 證傳(chuan) ,並征引先秦至漢魏時期史傳(chuan) 、諸子、文集等材料,進行補充完善;再次,對所列各家注釋進行辨析和發揮,輔以諸多有見地的案語。除校注外,作者在上下經每一卦後還有“疏義(yi) ”,在保持傳(chuan) 統解釋的基礎上,又嚐試設立新的方法論,即將“政教之所自”看作是通貫全書(shu) 的基本觀念,試圖將卦爻辭的內(nei) 容納入到殷周之際廣大的曆史背景中,推天道而明人事,進而窺探其背後的國家政教意義(yi) 。
總體(ti) 而言,本書(shu) 文字淺近,新見迭出,學術價(jia) 值極高,體(ti) 現了作者深厚的易學功底,亦可啟發讀者深度思考,是一部學術性與(yu) 普及性兼具的《周易》新著,非常值得易學愛好者一讀。
袁行霈先生擔任主編,權威學者撰著書(shu) 稿;匠心獨運,遴選百家經典,重新編選“十三經”;取精用弘,廣泛吸收前人注釋,力求守正出新。
《周易新注》(新編新注十三經)
王錦民撰
繁體(ti) 橫排
32開平裝
978-7-101-15568-6
78.00元
編輯推薦
☆《周易新注》由北京大學哲學係王錦民先生撰寫(xie) ,全書(shu) 文字淺近,新見迭出,學術價(jia) 值極高。
☆作者在書(shu) 前對《周易》的文本形成、演變、內(nei) 容構成、易學源流等進行了清晰的論述,對於(yu) 初學者了解《周易》的產(chan) 生、發展,以及厘清《周易》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幫助很大。
☆作者精選底本和校本,利用前人的校勘成果以及最新的出土文獻,呈現了一個(ge) 精善的《周易》文本。
☆注釋方麵,作者在文字訓詁的基礎上,吸收曆代注家有代表性的成果,並以案語的形式進行辨析和闡發,時發新見。
☆每卦後的“疏義(yi) ”部分,作者采用新的方法論,即以“政教”為(wei) 出發點,對《周易》經義(yi) 闡發作了有益的嚐試,啟發讀者深度思考。
作者簡介
王錦民,生於(yu) 1963年,1985年畢業(ye) 於(yu) 北京大學哲學係,現為(wei) 北京大學哲學係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中國哲學史、中國古代經學。出版著作有:《古學經子——十一朝學術史述林》《古典目錄與(yu) 國學源流》《〈王製箋〉校箋》《中國哲學史研究》《中華文明史》(合作)等。
目錄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