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舒大剛作者簡介:舒大剛,男,西元一九五九年生,重慶秀山人,吉林大學史學博士。現任四川大學教授、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出版《宋集珍本叢(cong) 刊》、《諸子集成》係列、《三蘇全書(shu) 》、《宋人年譜叢(cong) 刊》等成果。承擔編纂的“儒藏”工程、“巴蜀全書(shu) ”工程。 |
“行藏隻此驗天心”
——從(cong) 《南嶽倡酬集》看朱熹、張栻心性論的異同
作者:舒大剛 潘 悅(分別係四川大學古籍所教授、四川大學古籍所博士研究生)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十八日辛醜(chou)
耶穌2022年4月18日
乾道三年(1167年)九月初,朱熹在弟子林用中陪同下,前往潭州(今湖南長沙)拜訪張栻,講學論道,詩文唱酬,遊山泛舟,往來於(yu) 州城與(yu) 嶽麓之間,盤桓兩(liang) 月之久;十一月,二人與(yu) 林用中同遊南嶽衡山,往來七日,行程200餘(yu) 裏,互相唱和,結集成《南嶽倡酬集》(下稱《倡酬集》)。宋詩本以“說理”為(wei) 特征,理學家朱張二人的詩作更是如此。由於(yu) 朱、張二人學術背景和思想淵源不一,他們(men) 唱酬詩文表現出來的思想也有一定差別。
“心性”“理氣”問題是理學家普遍關(guan) 注的重要話題。作為(wei) “東(dong) 南三賢”中的二位,朱熹和張栻(另一位為(wei) 呂祖謙),他們(men) 的思想是南宋理學的重要代表,他們(men) 對“心性”認識存在的一些差異,反映了南宋理學一本萬(wan) 殊、一樹多花的燦爛景象。真德秀曾言:“二程之學,龜山(楊時)得之,而南傳(chuan) 之豫章羅氏(從(cong) 彥),羅氏傳(chuan) 之延平李氏(侗),李氏傳(chuan) 之考亭朱氏(熹),此一派也。上蔡(謝良佐)傳(chuan) 之武夷胡氏(安國),武夷胡氏傳(chuan) 其子五峰(胡宏),五峰傳(chuan) 之南軒張氏(栻),此又一派也。”黃宗羲又具體(ti) 指出道:“南軒似明道,晦翁似伊川。”雖然二人學說秉承了不同淵源,但並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切磋,往來十分頻繁。其交往成果的高峰,便是乾道三年(1167)朱熹長沙之行。此行論學達數月之久,最後還“為(wei) 南山之遊,窮幽選勝,相與(yu) 詠而賦之……得凡百四十餘(yu) 首”(朱熹《東(dong) 歸亂(luan) 稿序》),這本《倡酬集》即其成果。
《倡酬集》作為(wei) 遊樂(le) 唱和,以歌詠自然風光、反映遊觀見聞的山水詩、紀遊詩為(wei) 主,二人有感而發,觸景生情,借物抒懷,以詩言誌,但在相同主題、相同韻腳的詩作裏,表達二人不同的語言意象和情感旨趣。
在《倡酬集》中,“心”這一意象被反複提及。朱子《登山有作次敬夫韻》:“晚峰雲(yun) 散碧千尋,落日衝(chong) 飆霜氣深。霽色登臨(lin) 寒夜月,行藏隻此驗天心。”晚峰、落日、寒月,以及變換的雲(yun) 彩、衝(chong) 淡的霜氣,一切隱顯變化都自然的也是客觀的,顯示出天道變化的規律,是即“天心”(《易》曰:“複其見天地之心。”)。張栻和詩:“上頭壁立起千尋,下列群峰次第深。兀兀籃與(yu) 自吟詠,白雲(yun) 流水此時心。”嶽峰壁立、群峰高低不一,還有自己乘坐的籃輿,眼前白雲(yun) 和流水,我心不動其與(yu) 我何幹?諸色斑斕,其實是此時此刻我的心在激蕩而已,一切又都是人文的主觀的。換言之,依朱詩理路,山水萬(wan) 物及天理本自存在;而依張詩意向,這一切皆由心生。
在理學家看來,“心”是性情的主宰。朱熹《孟子集注》:“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yi) 、禮、智,性也;心,統性情者也。”《朱子語類》主張:“心是神明之舍,為(wei) 一身之主宰;性便是許多道理,得之於(yu) 天而具於(yu) 心者。發於(yu) 智識念慮處,皆是情,故曰心統性情也。”(卷九八)強調“心統性情”。張栻則認為(wei) :“人之性,仁、義(yi) 、禮、智四德具焉。其愛之理則仁也,宜之理則義(yi) 也,讓之理則禮也,知之理則智也。……惟性之中有是四者,故其發見於(yu) 情,則為(wei) 惻隱、羞惡、是非、辭讓之端……此性情之所以為(wei) 體(ti) 用,而心之道則主乎性情者也。”性體(ti) 情用,而“心主性情”。一“統”一“主”,形式相近,而實質微殊。朱子之“統”強調“心”這個(ge) 實體(ti) 將性與(yu) 情這兩(liang) 個(ge) 虛體(ti) 管束起來,一主二仆;張子的“主”,則是說“心”(本)功能就表現為(wei) 性(體(ti) )與(yu) 情(用),一本一體(ti) 一用。
又《後洞山口晚賦》張栻詩言:“石裂長藤瘦,山圍野路深。寒溪千古思,喬(qiao) 木四時陰。幽絕無僧住,閑來有客吟。山行三十裏,鍾磬忽傳(chuan) 心。”怪石、瘦藤、山野、幽徑、寒溪、喬(qiao) 木,山僧不住,詩客時訪,好一幅清幽寂靜的深山圖,四時的變換,人世的更代,似乎與(yu) 這裏沒有關(guan) 係,詩人信步其間,悠哉遊哉,三十裏間,無所羈絆,和樂(le) 恬淡,忽然一聲鍾磬,把作者拉回現時,仿佛聖賢的千古心傳(chuan) 憑借這一聲鍾響輸入作者內(nei) 心。又如《壁間古畫精絕未聞有賞音者賦此》,張栻詩言“山鬆夾路自清陰,溪水有源誰複尋?忽見畫圖開四壁,悠然端亦慰予心”,也同樣有物我兩(liang) 靜,聽之自然,中心自有“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和樂(le) 之愉。諸處的“心”皆是我心,是主觀的。
基於(yu) 這樣的哲學思考,在治理世道人心方麵,朱子提出“便應從(cong) 此正人心”(《方廣聖燈次敬夫韻》),要使“人心”合乎“天理”;張子和詩則以為(wei) “山間光景隻常事,堪笑塵寰萬(wan) 種心”,自然的存在隻是尋常現象,奈何世人反映卻有萬(wan) 殊,是人心將原本靜寂的義(yi) 理搞得複雜起來。
在“心性情”與(yu) 詩歌創作的關(guan) 係上,二子也有某種契合。朱熹《詩集傳(chuan) 序》曾言:“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yu) 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於(yu) 谘嗟詠歎之餘(yu) 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這一吟詠性情的詩教觀,與(yu) 張栻《胡丈廣仲與(yu) 範伯崇自嶽市來同登絕頂舉(ju) 酒極談得聞比日講論之樂(le) 》“論道吟心樂(le) ,吟詩笑眼開”表達的意境亦相合符,正是二人茲(zi) 遊論道有得、暢遊有感,在性動情發的驅使之下,吟詩酬答,才成就了《倡酬集》一書(shu) 。無論是初上山尋梅不獲“天寒歲暮客愁深”的點點愁緒,還是醉下祝融峰時“絕壑層雲(yun) 許蕩胸”的暢意抒懷,無不是感物觸心、動性生情的暢敘之作。如《馬上舉(ju) 韓退之話口占》,朱熹直言“此心元自通天地”,心與(yu) 天地相感通,其間無須神靈參與(yu) ,沒有必要象韓愈那樣麵對神靈就“森然魄動下馬拜”,於(yu) 是發出“可笑靈宮枉炷香”,表現出對宗教祭祀的懷疑。
雖然詩歌乃因性動情發而作,是“情”的藝術體(ti) 現,但作為(wei) 詩歌意象主宰的“心”,仍可用以觀察詩人對於(yu) “性”的理解。前舉(ju) 朱熹詩“行藏隻此驗天心”,表達的是個(ge) 體(ti) “用舍行藏”須與(yu) 客觀“天心”相協之意。此處的“天心”即自然規律,而反映在“人心”上或許還停留於(yu) 未感於(yu) 物時無有好惡的寂然之“性”。張栻詩“白雲(yun) 流水此時心”亦複如此,隻見他兀自吟詠,心如“白雲(yun) 流水”,超乎事外,不為(wei) 世事所動。他認為(wei) “乾坤本自寬”,天地浩渺宇宙無垠;“俯仰見平生”,端在於(yu) 人自己對天道是否正確體(ti) 認、謹慎躬行。在《將下山有作》詩中,朱熹雲(yun) :“五日山行複下山,愛山不肯住山間。此心無著身長健,明歲秋高卻往還。”其中“此心無著身長健”一句,如果心無所倚俟,也無須有所倚俟,自由自在,便可剛毅強健,不撓不屈,這正與(yu) “性”之意涵相合。無論外物如何動靜變化,“性”終是無所動,感物而發的乃是情爾。
朱熹和張栻雖然在心性觀側(ce) 重上有所不同,但都認為(wei) 應該通過理智來約束過情縱欲。但心總是活的,總有對天理物情不停探索的熱情,故朱熹《登祝融口占用擇之韻》又雲(yun) “直以心期遠,非貪眼界寬”,體(ti) 現出超越物象而追求真理的誌向。經過南嶽倡酬,朱熹接受了湖湘學派“先察識、後涵養(yang) ”的觀點,也認同應當通過“察識”從(cong) “已發”之中求其“未發”。因而朱子在取食崖邊積雪時憶起程夫子,以涵養(yang) 己身“洗俗腸”。前引張詩“悠然端坐慰予心”句,山鬆夾路,清陰蔽日,溪水潺潺,不知源頭,石壁間古畫精絕,心境悠然,已經察識到的感物所發之情,涵養(yang) 未發之性。
遊曆山川,終有盡時。朱熹大感“世間不但山中好”,經此一遊,心界更加開闊,“下山人事一番新”;張栻亦有“曆盡高山數萬(wan) 裏,未知何路是為(wei) 真”的感慨。二賢對於(yu) “心性”“理氣”等關(guan) 鍵問題的思考,不會(hui) 隨著遊曆的結束而終止,而是轉入另一個(ge) 理論構建的高峰。“青山不老”,“白發如絲(si) ”,以幾十年有限的生命,思考千年長存的問題,是比暢遊山水、吟詩作文還要浪漫雋永的行為(wei) 。細究《倡酬集》詩歌的文字表達和思想內(nei) 涵,可窺二人理學思想,尤其是心性理論的特色。此遊對日後二人思想變化和完善都產(chan) 生了影響,因此我們(men) 不妨將《倡酬集》當成朱張會(hui) 講成果的又一“詩”性呈現。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