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任公未出版作品
——先秦思想家小傳(chuan)
作者:梁啟超
整理:個(ge) 廠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十八日辛醜(chou)
耶穌2022年4月18日
【整理者按】
一九二二年五月四日,任公開始在北京法政專(zhuan) 門學校作“先秦政治思想”的講演,前後四場;其秋,又應南京東(dong) 南大學郭秉文校長之邀,擔任“中國政治思想史”課一學期。由於(yu) 操勞過度,得了心髒病,故隻講至先秦而止。後來出版之書(shu) ,即名《先秦政治思想史》。
今飲冰室稿本內(nei) 有《先秦思想家小傳(chuan) 》一部,從(cong) 每篇篇末“梁啟超曰”來看,或即為(wei) 專(zhuan) 書(shu) 之一種,惜今僅(jin) 存《伊尹》、《箕子》、《太公》、《周公》、《周代諸史官》、《管子》六篇。(按,《周代諸史官》內(nei) 所列老聃、左丘明後注謂“別詳專(zhuan) 傳(chuan) ”,未見;又,《管子》篇缺“梁啟超曰”及以下文字。)然如《周代諸史官》提出,“欲研究先秦思想者,當知新學派未發生以前,先有此種官府學派、半宗教的學派,然後各種新學派若何繼承、若何蛻變、若何反動,乃可得而察也”,可與(yu) 《先秦政治思想史》“本論”第一章《時代背景及思潮淵源》“前此教育為(wei) 學官掌之,舍官府外無學問”對看。而在《周公》篇末之“梁啟超曰”,有“周公以介弟作元輔,以大思想家為(wei) 大政治家,其為(wei) 一代世運所係”,頗有深意,任公蓋以此自期許焉!
研究先秦之政治思想,終歸為(wei) 現實服務。任公在這一年裏,東(dong) 西南北走,或講學,或講演,亦以求青年“人格教育之實現”,故己之“教育活動”即“政治活動”,惟有一以貫之而已矣。數十年來,大皆將任公分作前(政治)後(學術)兩(liang) 截看,今者由此反觀,似有重作探求之必要。
本篇據稿本整理,付澎湃翻書(shu) 黨(dang) 欄目公布。
個(ge) 廠,壬寅三月十四。
《先秦思想家小傳(chuan) 》稿本
伊尹
伊尹名摯(《孫子·用間》、《墨子·尚賢中》、《楚辭·離騷·天問》),尹蓋其字(《尚書(shu) 》孔疏)。當夏、商之交,耕於(yu) 有莘之野,而樂(le) 堯舜之道。非其義(yi) 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係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yi) 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予人,一介不以取諸人。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吾何以湯之聘幣為(wei) 哉?我豈若處畎畝(mu) 之中,猶是以樂(le) 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yu) 我處畎畝(mu) 之中,猶是以樂(le) 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wei) 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wei) 堯舜之民哉?吾豈若於(yu) 吾身親(qin) 見之哉?”(《孟子·萬(wan) 章上》)乃就湯,與(yu) 言素王九主之事。(《史記·殷本紀》。裴駰《史記集解》引劉向《別錄》雲(yun) :“九主者,有法君、專(zhuan) 君、授君、勞君、等君、寄君、破君、國君、三歲社君。凡九等,圖畫其形。”)湯學焉,而後臣之。欲有謀焉,則往就,不敢召也(《孟子·公孫醜(chou) 下》)。既相湯,以伐夏救民(《孟子·萬(wan) 章上》)。任為(wei) 阿衡,實左右商王(《詩·長發》)。湯崩,湯孫太甲顛覆湯之典型(《孟子·萬(wan) 章上》),伊尹曰:“予不狎於(yu) 弗順。放太甲於(yu) 桐,民大說。太甲賢,又反之,民大說。”(《孟子·盡心上》)年百餘(yu) 歲,以沃丁八年卒,沃丁葬以天子之禮(《書(shu) 序》疏、《殷本紀》正義(yi) 、《水經·泗水注》引《世紀》)。伊尹嚐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故治亦進,亂(luan) 亦進。”(《孟子·公孫醜(chou) 上》、《萬(wan) 章下》)嚐五就湯,五就桀焉(《孟子·告子下》)。又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有匹夫匹婦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納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孟子·萬(wan) 章上》)。故湯稱為(wei) “元聖”(《書(shu) ·湯誥》),孟子稱為(wei) “聖之任”雲(yun) (《萬(wan) 章下》)。其著作為(wei) 孔子采入《尚書(shu) 》者曰《女鳩女房》,曰《鹹有一德》,曰《伊訓》,曰《肆命》,曰《徂後》,曰《太甲訓》三篇(《書(shu) 序》),今皆亡。(今注疏本有《鹹有一德》、《伊訓》及《太甲》三篇,皆偽(wei) 出也。)而《伊尹五十一篇》,至漢時尚存,漢儒指為(wei) 道家之祖焉(《漢書(shu) ·藝文誌·諸子略》道家者流)。又有《四方獻令》(《周書(shu) ·王會(hui) 》全錄其文)、《區田法》(《齊民要術》引氾勝之述伊尹法),至今猶存。
梁啟超曰:《漢誌》於(yu) 古書(shu) 依托者,皆注出之,惟伊尹書(shu) 未嚐致疑,殆《五十一篇》頗精粹,為(wei) 班氏所信耶?(小說家者流別有《伊尹說》二十五篇,班自注雲(yun) :“其語淺薄,似依托也。”)孟子頻引伊尹曰雲(yun) 雲(yun) ,蓋必有所本。《屍子》、《呂覽》、《說苑》、《韓詩外傳(chuan) 》皆引伊尹對湯問與(yu) 《獻令》、《區田法》等,當皆《五十一篇》中之文。然則我國著書(shu) 成一家之言者,莫古於(yu) 伊尹矣。
箕子
箕子名胥餘(yu) (《屍子·君治》),殷紂之諸父(《論語》注),為(wei) 紂太師(《史記·宋世家》)。紂無道,微子去之,比幹諫而死,而箕子為(wei) 之奴焉。孔子稱之曰:“殷有三仁。”(《論語·微子》)又曰:“內(nei) 難而能正其誌,箕子以之也。”(《易·明夷》彖傳(chuan) )武王克殷,釋其囚(《書(shu) ·武成》)。十有三祀,武王訪箕子,詢以陰騭下民、彝倫(lun) 攸敘之義(yi) ,箕子為(wei) 陳禹所傳(chuan) 洪範九疇,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nong) 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書(shu) ·洪範》)。其後武王封之於(yu) 朝鮮焉(《尚書(shu) 大傳(chuan) 》、《後漢書(shu) ·東(dong) 夷傳(chuan) 》)。
梁啟超曰:陰陽五行之學,漢世極盛,而皆推演洪範,故劉向、許商之《五行傳(chuan) 記》,《漢誌》列諸《尚書(shu) 》家焉。今文家說諸經,皆以五行、緯書(shu) 尤甚,蓋衍箕子之緒也。
太公
太公名望(《孟子·盡心下》),或曰名尚(《史記·世家》),姓呂,亦姓薑(《世家》)。所生地為(wei) 今河南汲縣(縣中所存晉太康四年呂望表石刻,又《呂氏春秋·當染》注、《淮南子·氾論》注、《水經注》九)。嚐避紂,居北海濱。聞文王作,歸之(《孟子·盡心上》)。佐武王克殷,號師尚父(《詩·大明》),蓋為(wei) 文武師雲(yun) (《世家》)。文王脫羑裏之囚而歸,與(yu) 太公陰謀修德,以傾(qing) 商政,其事多兵權與(yu) 奇計,故後世之言政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wei) 本謀(《世家》)。封於(yu) 齊。既就國,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e) ,便魚鹽之利,於(yu) 是人民多歸齊,齊為(wei) 大國(《世家》)。其著書(shu) 傳(chuan) 於(yu) 漢世者,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內(nei) 分為(wei) 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漢書(shu) ·藝文誌·諸子略》道家者流)。至梁、隋、唐之世,則有《太公陰謀》一卷、《太公陰符鈐錄》一卷、《太公伏符陰陽謀》一卷、《太公金匱》二卷、《太公六韜》五卷、《太公兵法》二卷、又六卷、《太公雜兵書(shu) 》六卷、《太公三宮兵法》一卷(《隋書(shu) ·經籍誌》)、《太公陰謀》三卷、《陰謀三十六用》一卷(《舊唐書(shu) ·藝文誌》),蓋皆二百三十七篇中所析出別本,而真偽(wei) 愈不可辨。今則盡亡矣。
梁啟超曰:班固《敘錄》太公書(shu) ,而自注雲(yun) :“或有近世為(wei) 太公術者所增加也。”則其書(shu) 踳駁可推見。然要必有一部分為(wei) 太公之舊者,惜今不可得見矣。今傳(chuan) 《六韜》一書(shu) ,舊題太公作,《漢誌》不著錄,(《漢誌》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班氏自注雲(yun) :“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顏注曰:“即今之《六韜》也。”案,今《六韜》乃文武間太公兵戰之事,而此列諸儒家,則非一書(shu) 甚明。顏注雲(yun) 然者,豈顏所謂今《六韜》,又非見存之今《六韜》耶?)然其名遠見於(yu) 《莊子》(《徐無鬼》),又為(wei) 漢昭烈、諸葛亮君臣所篤嗜(《三國誌》注引先主遺詔),則所傳(chuan) 蓋甚古。今本或代有附益,然其中奧賾之理頗不乏,殆為(wei) 二百三十七篇中之一部無疑。(《四庫提要》徑指其偽(wei) ,孫星衍則校刻之而力辨其真。平心論之,其書(shu) 未必太公自撰,蓋班氏所謂為(wei) 太公術者所增加,要當出戰國前,而漢以後有所增刪,或亦不免,謂全偽(wei) 則必不然矣。)又《太公陰符》,蘇秦所誦(《戰國策·秦策》)。今傳(chuan) 《陰符經》,舊題黃帝撰,而太公為(wei) 之注。黃帝必為(wei) 依托,自無待言。然其書(shu) 精奧卓絕,斷非秦漢後人所能造,或即太公口說,亦未可知。要之後世之道家言、法家言、兵家言,其思想各皆受太公之影響,殆可斷言也。
周公
周公名旦(《書(shu) ·金縢》、《洛誥》、《君奭》),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武王即位,常輔翼用事。既佐伐紂,定天下,封於(yu) 魯,不之國而留輔政。武王崩,成王立,周公踐祚攝政(《史記·魯世家》)。管叔以殷畔(《孟子》),周公東(dong) 征二年,罪人斯得(《書(shu) ·金縢》)。誕保文武受命七年,乃複子明辟(《書(shu) ·洛誥》)。成王二十二年薨於(yu) 豐(feng) (《竹書(shu) 紀年》)。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孟子·離婁下》),其勤如此。初,文王幽於(yu) 羑裏,重易八卦為(wei) 六十四,卦係以辭。周公居東(dong) ,更取諸卦三百八十四爻,爻係以辭,《周易》以成(唐孔穎達《周易序》引馬融、陸績諸人說)。故韓宣子適魯,見易象,歎曰:“吾乃知周公之德也。”(《左傳(chuan) 》)周公諸所為(wei) 訓誥,采入《書(shu) 》百篇中者凡十六,曰《金縢》、曰《大誥》、曰《歸禾》、曰《嘉禾》、曰《康誥》、曰《酒誥》、曰《梓材》、曰《召誥》、曰《洛誥》、曰《多士》、曰《無逸》、曰《君奭》、曰《將蒲姑》、曰《多方》、曰《立政》、曰《周官》(《書(shu) 序》)。而《歸禾》、《嘉禾》、《將蒲姑》、《周官》四篇,今亡焉。其見於(yu) 《逸周書(shu) 》者十四,曰《大開武》、曰《小開武》、曰《成開》、曰《作雒》、曰《皇門》、曰《大戒》、曰《周月》、曰《時訓》、曰《月令》、曰《諡法》、曰《明堂》、曰《本典》、曰《官人》(《逸周書(shu) 序》)。周公所作詩歌見於(yu) 《詩》三百篇中者,曰《七月》、曰《鴟鴞》(《詩序》);而《禮經》十七篇、《周官》六篇,後世學者皆謂為(wei) 周公攝政致太平之書(shu) (唐賈公彥《儀(yi) 禮疏序》);而《爾雅·釋詁》一篇,或亦以為(wei) 周公所作雲(yun) (魏張揖《上廣雅表》)。
梁啟超曰:言聖必稱周、孔。孔子開新思想者也,然孔子實長育於(yu) 周代舊思想之中。豈惟孔子,諸子皆然矣。周代舊思想,則周公其創作者,且其總匯者也。夫易象者,自然哲學之先河也。官禮者,禮治主義(yi) 之極軌也。其訓誥之文,則王道浹人事備矣。周公以介弟作元輔,以大思想家為(wei) 大政治家,其為(wei) 一代世運所係,不亦宜乎!
《先秦政治思想史》
周代諸史官(他專(zhuan) 官附)
梁啟超曰:我國學問之為(wei) 公器,自春秋、戰國以後耳。前乎此,則學問之事,皆掌於(yu) 專(zhuan) 司,非所司則靡得而窺焉,而所司又世其守者也。故凡百學問,皆帶官府性質、神秘性質、貴族性質、世襲性質。班固述劉氏父子之說,敘列九流,則曰:“儒家蓋出於(yu) 司徒之官,道家蓋出於(yu) 史官,陰陽家蓋出於(yu) 羲和之官,法家蓋出於(yu) 理官,名家蓋出於(yu) 禮官,墨家蓋出於(yu) 清廟之守,縱橫家蓋出於(yu) 行人之官,雜家蓋出於(yu) 議官,農(nong) 家蓋出於(yu) 農(nong) 稷之官,小說家蓋出於(yu) 稗官,乃至《兵書(shu) 略》言兵家蓋出大司馬之職,《數術略》言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方技略》言方技者王官之一守也。”(《漢書(shu) ·藝文誌》)雖所比附容未盡當,要之各種官守為(wei) 古代智識貯藏之總庫,則無以易也。王朝分官甚多,侯國不能備官,率以史攝諸職,而博物君子與(yu) 夫善談名理者恒出乎其間。經傳(chuan) 所記,若周之史佚(亦作史逸,亦稱尹佚。見《逸周書(shu) ·世俘》、《禮記·曾子問》、《左傳(chuan) ·僖十五年》、《國語·周語》)、周任(周史官。見《論語·季氏》、《左傳(chuan) ·隱六年》)、辛甲(周太史。見《左傳(chuan) ·襄四年》)、辛有(辛甲之後。見《左傳(chuan) ·昭十五年》)、左史戎夫(見《逸周書(shu) 》、《史記》)、內(nei) 史過(見《左傳(chuan) ·莊三十二年》、《國語·周語》)、史角(見《呂覽·當染》)、內(nei) 史叔興(xing) (見《左傳(chuan) ·僖十六年》、《廿八年》,《國語·周語》)、老聃(別詳專(zhuan) 傳(chuan) )、萇弘(見《左傳(chuan) ·昭十八年》、《國語·周語》)、內(nei) 史叔服(見《左傳(chuan) ·文元年》)、史大㢰(見《莊子·則陽》)、太史儋(見《史記·周本紀》、《秦本紀》、《老子傳(chuan) 》),魯之申須(見《左傳(chuan) ·昭十七年》)、卜楚丘(見《左傳(chuan) ·閔二年》)、師摯(見《論語》)、左丘明(別詳專(zhuan) 傳(chuan) ),晉之太史屠黍(見《呂覽·先識》)、卜偃(見《左傳(chuan) ·閔元年》)、辛廖(見《左傳(chuan) ·閔二年》)、董狐(見《左傳(chuan) ·宣二年》。又《昭十五年》雲(yun) “辛有之二子董,晉典籍,於(yu) 是有董史”,然則董氏實周辛有之後也)、梁卜招父(見《左傳(chuan) ·僖十七年》)、籍偃、籍黶(司典籍者。見《左傳(chuan) ·成十六年》)、史趙(見《左傳(chuan) ·襄三十年》)、史蘇(見《左傳(chuan) ·僖十五年》)、師曠(見《逸周書(shu) ·太子晉解》、《左傳(chuan) ·襄十四年》、《國語·晉語》)、蔡墨(見《左傳(chuan) ·昭廿九年》),衛之史魚(見《論語》。亦作史鰌,見《左傳(chuan) ·襄二十九年》)、師襄(見《史記·孔子世家》)、史晁(見《左傳(chuan) ·昭七年》),齊之太史氏、南史氏(見《左傳(chuan) ·襄二十五年》)、祝佗父(同上),鄭之史伯(見《國語·鄭語》)、裨灶、裏析(俱見《左傳(chuan) ·昭十八年》)、梓慎(見《左傳(chuan) ·昭七年》、《十七年》),虢之史嚚(見《左傳(chuan) ·莊三十二年》、《國語·晉語》),楚之史老(見《國語·楚語》)、工尹襄(見《左傳(chuan) ·成十六年》)、左史倚相(見《左傳(chuan) ·昭十二年》),秦之卜徒父(見《左傳(chuan) ·僖十五年》)、內(nei) 史廖(見《史記·秦本紀》),其顯著者也。其人類皆專(zhuan) 司教宗儀(yi) 式、學藝典籍、史乘記錄之事。以世其官,能占驗天象,先知休咎,熟於(yu) 掌故,善推論古今國族盛衰興(xing) 亡之由,時主及賢士大夫,恒諮訪以決(jue) 事,師資以廣學焉。自豐(feng) 、鎬迄春秋之季,五六百年間,實以此為(wei) 學術之中堅。如希臘、波斯之學府,集於(yu) 祭司;歐洲中世之學脈,係於(yu) 教會(hui) 也。大抵此輩之最有功於(yu) 社會(hui) 者,在其能攢集古來之思想,保存之以傳(chuan) 於(yu) 後。若建設一新係統之思想,則非盡人所能及也。然其片文隻義(yi) 見於(yu) 故書(shu) 雅記者,往往有極精到之語,能為(wei) 新思想家導先路。且新思想家若不得其協助,則其思想將不能完成,故孔子問禮於(yu) 老聃,訪樂(le) 於(yu) 萇弘,而墨子亦學於(yu) 史角也(《呂覽·當染》)。然其間固有瑰瑋絕特者出焉,如老子卓然開道家之宗是也,如史佚為(wei) 墨家所自出亦是也(《漢書(shu) ·藝文誌》“《尹佚》二篇”在墨家,尹佚即史佚)。要之欲研究先秦思想者,當知新學派未發生以前,先有此種官府學派、半宗教的學派,然後各種新學派若何繼承、若何蛻變、若何反動,乃可得而察也。
管子
管子名夷吾(《史記》本傳(chuan) ),字曰仲(《左傳(chuan) ·閔元年》疏),齊之潁上人。少時嚐與(yu) 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與(yu) 召忽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wei) 桓公,殺公子糾(本傳(chuan) ),召忽死之(《論語》)。管仲曰:“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廟滅,祭祀絕,則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則夷吾生。”(本書(shu) 《大匡》)桓公問鮑叔何以定社稷,鮑叔曰:“得管仲則社稷定。亟召可得,不亟不可得也。魯知其賢,將致政焉,不受將殺之。”公曰:“夷吾受乎?”鮑叔曰:“不受。夷吾不死糾,欲定齊之社稷也。今受魯之政,是弱齊也。夷吾事君無二心,雖知死不受也。”公曰:“其於(yu) 我也,曾若是乎?”鮑叔對曰:“非為(wei) 君也,為(wei) 社稷也。”(本書(shu) 《大匡》、《小匡》)管仲既任政相齊(本傳(chuan) ),乃參其國而伍其鄙,謂士農(nong) 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故製國以為(wei) 二十一鄉(xiang) ,商工之鄉(xiang) 六,士農(nong) 之鄉(xiang) 十五,以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使少而習(xi) 焉,其心安焉,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本書(shu) 《小匡》)。十家為(wei) 什,五家為(wei) 伍,什伍皆有長。築障塞匿,一道路,博出入,審閭閈,慎筦鍵(本書(shu) 《立政》)。使匹夫有善可得而舉(ju) ,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誅(本書(shu) 《小匡》)。善托業(ye) 於(yu) 民,有事則用,無事則歸之於(yu) 民(本書(shu) 《乘馬》),故作內(nei) 政而寓軍(jun) 令焉,使百姓通於(yu) 軍(jun) 事。製五家以為(wei) 軌,軌為(wei) 之長;十軌為(wei) 裏,裏有司;四裏為(wei) 連,連為(wei) 之長;十連為(wei) 鄉(xiang) ,鄉(xiang) 有良人,以為(wei) 軍(jun) 令。五人為(wei) 伍,軌長率之。五十人為(wei) 小戎,裏有司率之。二百人為(wei) 卒,連長率之。二千人為(wei) 旅,鄉(xiang) 良人率之。五鄉(xiang) 一師,故萬(wan) 人一軍(jun) 。卒伍政,定於(yu) 裏;軍(jun) 旅政,定於(yu) 郊。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本書(shu) 《小匡》)。其論政也,曰:“倉(cang) 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qin) 固,四維張則君令行。”(本書(shu) 《牧民》)又曰:“錯國於(yu) 不傾(qing) 之地,積於(yu) 不涸之倉(cang) ,藏於(yu) 不竭之府,下令於(yu) 流水之原,使民於(yu) 不爭(zheng) 之官,明必死之路,開必得之門,不為(wei) 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複。”(同上)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