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茂鬆】如何理解中華禮樂文明的“和平”本質?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2-04-15 21:12:35
標簽:中華禮樂文明

作者:謝茂鬆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初十日癸巳

          耶穌2022年4月10日

 

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度。縱觀曆史,即便國家強大時也沒有侵略別國。立足當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如何讓海外理解中國的和平理念?揭示作為(wei) 中華文明底層結構的禮樂(le) 文明所蘊含的和平本質,或許是一條有效途徑。

 

禮樂(le) 文明並不是虛浮難懂的概念,它作為(wei) “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作為(wei) “活著的傳(chuan) 統”,如無分過去、現在、未來的流水一般貫注於(yu) 一代代中國人的政治、生活。小到春節期間中國人追求的“一團和氣”,大到當代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和平的傳(chuan) 統與(yu) 基因一以貫之。

 

禮樂(le) 文明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

 

中華文明的底層結構是禮樂(le) 文明。禮與(yu) 樂(le) 合稱,即禮樂(le) ,兩(liang) 者代表了禮文化內(nei) 部的張力。曆史上,周公“製禮作樂(le) ”,集夏商周三代禮之大成。孔子繼周公之後而“周孔”並稱,因為(wei) 他點出了禮文化所具有的價(jia) 值普遍性以及“可長可久”的文明連續性。

 

究竟何為(wei) 禮樂(le) ?從(cong) 內(nei) 在文化價(jia) 值觀上講,禮樂(le) 背後抽象的文明原理是秩序與(yu) 和諧。其價(jia) 值觀就是《禮記》所說“親(qin) 親(qin) ”與(yu) “尊尊”,也即是孔孟的“仁義(yi) 之道”,“親(qin) 親(qin) ”之“仁”代表和諧,“尊尊”之“義(yi) ”代表秩序,二者形成文明體(ti) 內(nei) 部必有的張力。

 

內(nei) 在價(jia) 值發而為(wei) 製度,則是政治層麵的“設官分職,任賢使能”與(yu) 社會(hui) 層麵的家族、宗族、家庭之孝道,這也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製度化生活安排。

 

政治層麵的“設官分職,任賢使能”則落實為(wei) 科舉(ju) 出身的士大夫階層對於(yu) “修己治人”“內(nei) 聖外王之道”的政治與(yu) 教化的雙重責任,中國政教之秩序乃是大一統之秩序。

 

社會(hui) 層麵來講,禮樂(le) 文明作為(wei) 百姓生活方式,潛移默化地如流水一樣全部貫注於(yu) 一代代中國人的政治、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以一以貫之的內(nei) 在精神延續至今。

 

春節正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禮文化的集中體(ti) 現。為(wei) 何春運承載了全世界最大的運輸量?為(wei) 何大部分中國人都要回老家過年?春節背後凝聚著中國人最深層的文化價(jia) 值觀,家庭團圓一起吃年夜飯,象征著“一團和氣”;貼春聯辭舊迎新,象征著“一種元氣”;還有春節願望中的國泰民安,也象征著天地相交融,天下太平、政通人和。

 

 

 

2014年1月14日,春運即將來臨(lin) ,趙虎與(yu) 妻子仕珍帶著全家福照片從(cong) 太原返鄉(xiang) 。記者 韋亮 攝

 

剛過去的清明節,同樣牽動每一個(ge) 中國人的內(nei) 心。《禮記》謂“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le) 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le) 而嚐無樂(le) 。”這是說春天雨露濕潤大地,萬(wan) 物複蘇,天人相應,君子、孝子心裏也如萬(wan) 物複蘇一樣有所驚醒,在清明節祭祀時好像要見到逝去的親(qin) 人,並以歡樂(le) 的心情來迎接,《禮記》接著又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春節、清明節分別處理一生、一死,但都一致強調“和氣”。

 

 

 

2022年4月5日清明節,香港市民掃墓拜祭祖先。記者 李誌華 攝

 

曆史上周邊國家為(wei) 中國所吸引,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作為(wei) “禮義(yi) 之邦”所具有的文化吸引力。中華文明作為(wei) 世界上唯一連續未斷裂的文明,就內(nei) 部而言,也正在於(yu) “禮義(yi) ”的文化價(jia) 值觀維係從(cong) 而能化育人心性情,可久可大。

 

中華文明的“和平”心態亦用於(yu) 處理競爭(zheng)

 

判斷一個(ge) 文明的出發點,要解決(jue) 其是立足於(yu) 和諧還是立足於(yu) 衝(chong) 突,這樣一個(ge) 根本問題。《周易》為(wei) 五經之首,張載強調,“易為(wei) 君子謀,不為(wei) 小人謀。”要達到和諧,需要君子、政治精英主動謀劃國家治理。政治家著眼的是一個(ge) 整體(ti) 的大和諧觀,是在動態中、全過程中達到的和諧。

 

禮之用,和為(wei) 貴。“和平”是作為(wei) 和諧之“和”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和”是禮樂(le) 文明處理人與(yu) 人、人與(yu) 天地之間相互關(guan) 係的根本原則,由“家和萬(wan) 事興(xing) ”推擴到國家、天下及天地之和的德性共同體(ti) ,中華禮樂(le) 文明具有和平的本質。

 

在中國人眼中什麽(me) 是“和”?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在《詩廣傳(chuan) 》裏強調“氣愈溫而始有力”。人越溫柔敦厚,越有內(nei) 在的力量。作為(wei) 中華文明對於(yu) “和”的理解,“和”不是軟弱無力的,而是外柔中有內(nei) 剛。王夫之一再強調“養(yang) 和平之氣”,中華文明在講到和平時,最深層、最精微的乃是意指人心的和平,是一種血氣的和平,國家治理則從(cong) 最根本上著眼於(yu) 普通人的性情、血氣。

 

中華文明深刻認識到人類社會(hui) 必然存在的競爭(zheng) 、鬥爭(zheng) ,《荀子·禮論》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zheng) 。爭(zheng) 則亂(luan) ,亂(luan) 則窮。先王惡其亂(luan) 也,故製禮義(yi) 以分之。”禮樂(le) 文明的功能正在於(yu) 以“義(yi) ”的價(jia) 值觀作為(wei) 原則來處理紛爭(zheng) ,而有“義(yi) ”才能達到“和”,這就是禮樂(le) 文明仁與(yu) 義(yi) 、秩序與(yu) 和諧之間的張力。

 

作為(wei) 禮樂(le) 文明的六藝、八達禮之一的射禮,強調反求諸己,內(nei) 誌正而外體(ti) 直,所以競爭(zheng) 是“君子之爭(zheng) ”,是“射以觀德”的德行之爭(zheng) 。這就是今日中國強調辦好自己的事而根本不是要與(yu) 別國競爭(zheng) 的文明根源所在。

 

 

 

2022年3月2日,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hui) 火種采集儀(yi) 式在八達嶺古長城舉(ju) 行,采集“和平之火”。記者 賈天勇 攝

 

中國深知“戰爭(zheng) 與(yu) 和平”的辯證法而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

 

中華文明作為(wei) 世界史上唯一的連續未斷裂的文明,在曆史上曾屢次遭逢來自外部的危機與(yu) 挑戰。2600多年前,《公羊傳(chuan) ·僖公四年》就有記載:“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yu) 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中華文明每次都能克服危機與(yu) 挑戰,使得文明傳(chuan) 統保持延續性,其中最為(wei) 關(guan) 鍵的就是中華文明的文明意識所形成的內(nei) 聚力。當然這也與(yu) 中華文明深刻理解戰爭(zheng) 與(yu) 和平的辯證關(guan) 係有關(guan) 。

 

中華文明對戰爭(zheng) 的理解有三個(ge) 層次。首先是強調止戈為(wei) 武,不懂和與(yu) 戰的辯證法,一味為(wei) 和而求和是達不到和的;《周易》強調“一陰一陽之謂道”,戰爭(zheng) 與(yu) 和平的關(guan) 係就是一陰一陽的辯證關(guan) 係,而陰、陽二者的關(guan) 係是陽主陰從(cong) ,和平為(wei) 陽,戰爭(zheng) 為(wei) 陰,所以和平是出發點與(yu) 目的所在,戰爭(zheng) 是不得已的,戰爭(zheng) 的目的是為(wei) 了和平。其次,止戈為(wei) 武乃是以正義(yi) 的戰爭(zheng) 堅決(jue) 製止非正義(yi) 的戰爭(zheng) ,《周易》師卦象征戰爭(zheng) ,強調“正”,中華文明強調“仁者無敵”,強調戰爭(zheng) 的正義(yi) 性,所以孟子會(hui) 對“春秋無義(yi) 戰”加以批評,這也是毛澤東(dong) 《論持久戰》相信抗戰最終勝利的文明根源之所在。其三,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戰爭(zheng) 的態度不是好戰,而是孔子強調的慎戰,止戈為(wei) 武的同時還要“知止”,知道如何合乎中正之道地節製戰爭(zheng) 並適可而止地結束戰爭(zheng) 。

 

中華文明作為(wei) 農(nong) 業(ye) 文明,麵對北方遊牧民族草原帝國的一次次入侵,正是因為(wei) 能夠以農(nong) 業(ye) 文明大國的舉(ju) 國組織動員體(ti) 製,並以持久戰的方式成功加以抵禦,在一次次不懼犧牲的保家衛國戰爭(zheng) 中,中國才能在“不絕若線”下保持其連續性,所以和平、善良並不等於(yu) 好欺負。

 

中國人不僅(jin) 強調知止,更不會(hui) 主動發起非正義(yi) 的對外侵略戰爭(zheng) 。中國不搞對外擴張,因為(wei) 基於(yu) 中華文明知止而可大可久的文明原理與(yu) 高明智慧,曆朝曆代都深知對外擴張會(hui) 導致外重內(nei) 輕的道理。這也是以明朝國力之盛,鄭和七下西洋而始終恪守和平之原則的文明原理所在。此外,海外的擴張會(hui) 導致海外軍(jun) 事、經濟實力的大幅擴張,這會(hui) 影響到本土、內(nei) 部的穩定與(yu) 秩序,從(cong) 而導致內(nei) 部失衡瓦解。

 

這一點深刻體(ti) 現於(yu) 中華文明一以貫之的防禦戰略中。中華文明隻是因應國勢的強弱消長而分別采取積極防禦與(yu) 消極防禦兩(liang) 種戰略。國力強盛時采取積極防禦戰略以收複故土失地,但本質上依然是防禦性的,這與(yu) 西方曆史上國強必擴張、侵略、稱霸有著根本的不同。

 

當時間來到現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親(qin) 親(qin) ”與(yu) “尊尊”、“仁”與(yu) “義(yi) ”作為(wei) 政治、社會(hui) 的兩(liang) 大傳(chuan) 統原則及其組織方式,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開創的中國道路中得到深層次的繼承與(yu) 轉化,和平發展成為(wei) 外界理解中國道路的關(guan) 鍵詞。

 

 

 

2021南京和平論壇開幕式舞蹈詩畫繪“和合共生”。記者 泱波 攝

 

在對中華文明的繼承與(yu) 更新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成為(wei) 一種新的文明樣態,所走出的中國道路也是對中華文明的創新性發展。

 

浸潤中華禮樂(le) 文明的智慧,中國已走過數千年,不難發現文明的和平發展是曆史的必然。追根溯源、溫故知新,中國將以和平這一共同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從(cong) 中華文明的本質肌理、曆史精神中追求新的生存發展之道即新的可大可久之道。

 

深刻理解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本質,我們(men) 就能在大曆史、文明史的視野下更深刻地理解當前烏(wu) 克蘭(lan) 局勢下的中方立場。習(xi) 近平主席指出,烏(wu) 克蘭(lan) 局勢發展到這個(ge) 地步,是中方不願看到的。中方曆來主張和平,反對戰爭(zheng) ,這是中國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強調“我們(men) 向來從(cong) 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獨立自主作出判斷”,認為(wei) 各方應該共同支持俄烏(wu) 對話談判,談出結果、談出和平。美國和北約也應該同俄羅斯開展對話,解開烏(wu) 克蘭(lan) 危機的背後症結,化解俄烏(wu) 雙方的安全憂慮。

 

習(xi) 近平主席的表態深刻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本質,而“從(cong) 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正是中華禮樂(le) 文明中“義(yi) ”的文明原理在今天的展現。(完)

 

作者簡介:

 

 

 

謝茂鬆,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博士,國家創新與(yu) 發展戰略研究會(hui) 資深研究員、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科技部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新型舉(ju) 國體(ti) 製戰略研究專(zhuan) 家,國家社科基金、馬工程雙重委托項目首席專(zhuan) 家;中央黨(dang) 校文史部兼任教授,曲阜孔子書(shu) 院執行理事長;國務院國資委商業(ye) 發展中心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山西省民營經濟促進會(hui) 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專(zhuan) 家;華南理工大學印度洋島國研究中心學術顧問,香港《南華早報》中國專(zhuan) 家組專(zhuan) 家。研究專(zhuan) 長:經學,中國文明與(yu) 哲學,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治術思維及實踐;中國文明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政治體(ti) 製研究,中國文明與(yu) 國家戰略研究,數字文明與(yu) 中國科技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研究。著有《大臣之道:心性之學與(yu) 理勢合一》(中華書(shu) 局,2013)等專(zhuan) 著。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