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懷崗作者簡介:劉懷崗,男,民間儒生。 |
我的學經之路
作者:劉懷崗
來源:作者賜稿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初六日己醜(chou)
耶穌2022年4月6日
算下來,我學經前後有十五年時間了。不過至今我也不清楚我為(wei) 什麽(me) 是對經學感興(xing) 趣,事實上我從(cong) 來沒想過這個(ge) 問題。我衹是在十八年前從(cong) 地攤上買(mai) 的一套四書(shu) 五經上讀到“與(yu) 其殺不辜,寧失不經”這一句,深感中國文化如此高深,為(wei) 何卻無人傳(chuan) 承,由此纔從(cong) 一個(ge) 營銷人員走上了儒學的道路。
我學經,往往不能瀏覽式閱讀,一定要一句句甚至一字字過,所以有時候一天衹能讀一兩(liang) 句。在前些年網絡不發達的時候,一本康熙字典就是必備工具書(shu) 。而這種方式,也使得我形成了邊讀邊記錄所得的習(xi) 慣,所以我的筆記往往是類似注經的形式。
最先我是以這種方式讀論語,然後及四書(shu) 。後來進入五經,詩、書(shu) 、易都下過這樣的工夫,春秋是後來才敢讀。至於(yu) 禮,則基本上沒下過工夫(注:本文寫(xie) 於(yu) 兩(liang) 年前。目前我正在學儀(yi) 禮經)。
四五年前,由於(yu) 考慮到蔣老師所編的經典誦本不能出版,遂思考以白話文的方式將十二冊(ce) 經典誦本疏解一遍,以便可以重新出版。不料當麵對第一本第一篇的孝經,便令我越思考越不敢下筆。雖然我以前沒研讀過孝經,但是孔子有言:“誌在春秋,行在孝經。”由此我知道孝經是至高至重的經典,所以當時我便不敢下筆,此事便擱置下來。此後我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便一直在思考孝經的大義(yi) 所在,漸有所得。春秋是撥亂(luan) 反正的大法書(shu) ,孝經則是經緯天下的大法書(shu) 。按今天的話來講,孝經便相當於(yu) 最高憲法。而孝經的法理,完全來自於(yu) 春秋義(yi) 理。可以說沒有孝經,春秋之道便不完備。可惜自古以來儒者對孝經不甚重視,以至於(yu) 今天人們(men) 都僅(jin) 僅(jin) 是把孝經當作兒(er) 童蒙書(shu) 來看。孝經是如此重要,我計劃把孝經放在最後來注。
三年前,我依據前麵讀經的記錄,整理成大學學記、中庸學記。在整理的時候,我自然而然將春秋的思路運用在對大學、中庸的解釋上。大學學記、中庸學記是以注的方式寫(xie) 成,不過當時並沒有意識到是在注經,因為(wei) 也不敢當注經。到了詩經的時候,我從(cong) 邶風開始動筆,完成邶風草稿後再回頭從(cong) 周南開始,才有了注經的想法。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詩經注,我今後的方向也明確了,便是注經,我有這個(ge) 信心。複興(xing) 儒教,複興(xing) 經學是重要且基礎的環節,所以注經的意義(yi) 應該會(hui) 很大。
注詩經,對於(yu) 我來說,是經學學習(xi) 的一次質的變化。因為(wei) 我從(cong) 注詩經的過程中,發現了以前不曾思考過的問題,明白了曾經思考過但沒有找到答案的問題,理清了經學上的許多條理。如果不下工夫注詩經,我是不可能對文王之道有親(qin) 臨(lin) 其境的體(ti) 會(hui) ,也不可能明白周公的製禮作樂(le) 是怎麽(me) 回事,更不可能對天道、廟製的重要性及結構性有所了解。
「關(guan) 雎」,文王得太姒也。「鹿鳴」,文王敬賢也(文王得眾(zhong) 賢也)。「文王」,複古更化,昭明天命也。「清廟」,祀文王之歌也。學「關(guan) 雎」,可以知文王所以聖。學「鹿鳴」,可以知文王所以王。學「文王」、「清廟」,可以知周公所以製禮作樂(le) ,天下以平。同時,「關(guan) 雎」又是夫婦之道,「鹿鳴」又是君臣之道,「文王」又是更化之道,「清廟」又是宗天下之道。沒有「關(guan) 雎」之關(guan) 關(guan) ,則不可能有「鹿鳴」之呦呦。而沒有周公,周室也不可能實現由家天下向公天下的轉變,也不可能建立損益二代的儒教體(ti) 係——前者是更化,後者是教化。周公以文王配天,實現了複古更化;以建立文王之廟以及四國助祭製度,實現了宗天下的儒教教化。至於(yu) 後世禮樂(le) 如何崩壞,詩經也是條理清晰。由此可見,詩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孟子將詩與(yu) 春秋並列為(wei) 異世治世之經,良有以也。
繼詩經之後,我原計劃注易經。由於(yu) 我在深圳想辦一個(ge) 讀經小組,同道說先讀春秋,因此我現在在注春秋。對於(yu) 春秋,我是堅持不讀他傳(chuan) ,以免影響對公羊義(yi) 理的理解。與(yu) 以前不同的是,說文等字書(shu) 對春秋經基本沒什麽(me) 幫助。對春秋的理解,各條義(yi) 理需要緊扣王道這一大義(yi) 來展開。並且對春秋經的理解,基本上衹能以何注與(yu) 春秋繁露來作參考,對比下來,在義(yi) 理上春秋繁露要優(you) 於(yu) 何注。對於(yu) 二百四十二年曆年的事件一一梳理下來,春秋的義(yi) 理會(hui) 非常清晰。一一梳理,就是經學的格物功夫。
春秋經的讀書(shu) 會(hui) 沒能堅持下來,這段時間我在另一個(ge) 小組講大學(注:在讀經小組上已講完大學、中庸,至今一直在講春秋)。無論是大學,還是詩經,春秋義(yi) 理都是我的解經依據。最近由於(yu) 我在注經功夫上的深入,對於(yu) 經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現將我讀經、注經的主要思路總結如下:
一、蔣先生的王道說、三才說,是讀經、解經的最根本依據;而曆史文化說則是指明了經學的行進所在。王道三才說、曆史文化說,構成了我的經學的基本家法框架。
二、孔子身後的先秦諸儒,所傳(chuan) 之道不離春秋之道,所以我用春秋義(yi) 理作為(wei) 注經的主線是自然而然並且應然的理路。孔子思想,盡在六經,而六經皆孔子周遊不遇後,晚年回到魯國之作。所以在六經中,並不存在孔子早年思想與(yu) 晚年思想的區別,六經均是夫子在同一時期刪述而成,區別在於(yu) 春秋孝經是受命後作,而詩、書(shu) 、禮、樂(le) 、易是在受命前作。所以,夫子在整理詩書(shu) 禮樂(le) 的過程中,實際上已貫穿了其春秋經的思想,特未受命不敢作春秋而已;既受命而作春秋,則六經思想是一貫的。由此可知,孔子身後的先秦諸儒之書(shu) ,其思想皆不離春秋之道,比如大學、中庸,就是對春秋義(yi) 理的落實之道。
三、孔子說:“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子不空言,所以解經也不能空言,需要依托於(yu) 具體(ti) 曆史架構來解。蔣先生的“曆史文化說”就是對這一思想的延續。所以,先儒書(shu) 寫(xie) ,都會(hui) 有一個(ge) 在當時來說不言自明的曆史架構背景,這就是宗族架構,由此纔有尊尊、賢賢、親(qin) 親(qin) 之義(yi) 。所謂的王道依於(yu) 此,大學的修齊治平也是依於(yu) 此。脫離了這種具體(ti) 的曆史架構來理解經,就容易流於(yu) 空虛,也就做不到經世致用。由此,也就可以理解蔣先生的思想為(wei) 什麽(me) 一定要有太學監國、虛君、三院製等具體(ti) 架構的安排,因為(wei) 這是孔子精神、春秋精神。
古代的儒教,是依托於(yu) 廟製的;而儒學則是從(cong) 廟製禮義(yi) 展開的。由廟製而有大宗、小宗係統,而有君臣上下架構。由此也就可以理解禮記中所記載的,為(wei) 什麽(me) 夫子與(yu) 弟子不厭其煩地探討禮製了,因為(wei) 廟製、祭祀製度,才是政教現實架構的根本,也才是儒教的基礎建築,也才是儒教的根本道場。不了解這些,恐怕也就很難真正理解經學。至於(yu) 結合到當今,宗族架構蕩然無存,儒教當何為(wei) ,恐怕答案還在六經。
我原來並沒有打算用心學習(xi) 禮經,明白了這一點,禮經是必須學的。
今天因米灣兄與(yu) 廣毅兄提出大學相關(guan) 問題的討論,而思及此,遂草成文字。
劉懷崗 於(yu) 深圳
庚子歲(西暦2020年)十月廿九日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