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以道致君:程俱“經筵講義”研究

欄目:《原道》第39輯
發布時間:2022-04-07 09:00:22
標簽:經筵
王琦

作者簡介:王琦,女,西元1976年生,湖南邵陽人,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中國哲學博士。現任長沙理工大學教授。主要從(cong) 事儒家哲學、經筵講義(yi) 等領域的研究,著有《論語探微》(中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等。

以道致君:程俱“經筵講義(yi) ”研究

作者:王琦

來源:《原道》第39輯,陳明、朱漢民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11月


內(nei) 容摘要:程俱為(wei) 宋高宗講《論語》《孟子》而作的“經筵講義(yi) ”,學界鮮有研究。由於(yu) 經筵講義(yi) 是宋代帝王之學的產(chan) 物,承載著宋代士大夫通過儒家經典教育提升人君道德修養(yang) 與(yu) 治國理政能力的功能,因而程俱在經筵講學時,通過經義(yi) 詮釋寄寓了其以仁政王道、施之於(yu) 當。製器創物、慎始思終,選賢授能、以禮相待,以仁存心、惠澤百姓的政治理想與(yu) 治國方略。程俱在經筵講義(yi) 中的經義(yi) 詮釋與(yu) 書(shu) 生之學重在分章析句不同,具有從(cong) 人君角度出發,闡發經義(yi) ,啟迪君心;聯係實際,針砭時政,勸誡君主;引經據典,參之故事,生動可感等特點。呈現了宋代士大夫通過經典詮釋,力圖以道致君,用學術影響政治,為(wei) 君臣在治國理念與(yu) 思想意識上達成某種共識,拓展參政議政渠道提供了重要平台,從(cong) 而為(wei) 研究宋代君臣共治天下格局形成與(yu) 士大夫政治風貌,提供了一個(ge) 新的認識視角。


關(guan) 鍵詞:程俱;《論語》;《孟子》;經筵講義(yi) ;士大夫

 

一、引  言

 

程俱作為(wei) 南北宋之際以文才聞名的士大夫,不僅(jin) “詩章兼得唐中葉以前名士眾(zhong) 體(ti) ”,“為(wei) 南渡詞臣稱首”,還曾“為(wei) 天子掌製命”,文辭典雅宏奧,備受推崇。其撰《麟台故事》被視為(wei) “中國古代第一部概論性的圖書(shu) 館學著作”。當今學界對程俱的研究多側(ce) 重於(yu) 其生平、年譜、詩文、《麟台故事》等領域,而對其在經筵侍講之時所撰的《論語》《孟子》講義(yi) 鮮有研究。


據《宋史》等記載,程俱在紹興(xing) 元年(1131年)“擢中書(shu) 舍人兼侍講”,於(yu) 當年十月十二日、十九日、二十三日,紹興(xing) 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為(wei) 高宗講《論語》和《孟子》。其經筵進講的講義(yi) 現存於(yu) 《北山集》卷29《進講》中,所講內(nei) 容為(wei) 《孟子·梁惠王》及《論語·雍也》部分章節。與(yu) 其他經筵官每次一般隻講一經不同,程俱在經筵同時進講兩(liang) 經,先《論語》而後《孟子》。

 

經筵講義(yi) 作為(wei) 承載宋代士大夫以儒家經旨義(yi) 理教化帝王的講學之作,不僅(jin) 濃縮了經筵官們(men) 多年的學術思想精髓,而且寄寓了其培養(yang) 聖王賢君的政治理想,屬於(yu) “帝王之學”的範疇,這就決(jue) 定了程俱經筵進講《論語》《孟子》之時,不能像“書(shu) 生之學”那樣分章析句,而是要講明經義(yi) 背後所蘊含的修己治人之道,有助於(yu) 君德的養(yang) 成與(yu) 國家的治理。

 

因而通過對程俱經筵講義(yi) 的探討,我們(men) 可以管窺他對理想君王與(yu) 政治的期望,進而把握經筵講義(yi) 不同於(yu) 書(shu) 生之學的“帝學”特征,揭示士大夫們(men) 如何以學術切入政治,以道致君,展現宋代獨特的士大夫政治風貌,更好地了解程俱其人其事其學。

 

二、經筵講義(yi) 詮釋要旨

 

麵對著秩序重建的曆史任務,宋代士大夫們(men) 普遍地相信“經者所以載道,而道者適治之路”。經典中保存著堯舜聖王千古相傳(chuan) 修身治國之大道,人君之學與(yu) 不學,所學內(nei) 容為(wei) 何直接關(guan) 係到國家的興(xing) 衰存亡。

 

王十鵬曰:“學與(yu) 政非二物,顧所學者爾。學帝王仁義(yi) 之術,則為(wei) 德政;學霸者刑名之術,則為(wei) 刑政”。以何種思想與(yu) 治國理念引導帝王,往往影響著國家治理模式與(yu) 政治決(jue) 策的走向。

 

尤其是對於(yu) 經曆北宋滅亡與(yu) 南宋風雨飄搖之苦的程俱,親(qin) 眼目睹了外族的兵戈鐵馬與(yu) 百姓的流離失所,他始終堅持著以其所學經世濟民的理想,其“稍任州縣,即能遇事引義(yi) ,慷慨論列利害”;身處朝堂,剛直耿介,屢次被罷,而“氣益堅剛”。紹興(xing) 元年,程俱入侍經筵為(wei) “帝王師”,更是給了他近距離接觸君王,借經義(yi) 陳說自己的政治理想與(yu) 學術思想,一展所學的機會(hui) 。

 

雖然每次經筵講學均同時開講《論語》《孟子》兩(liang) 經,但程俱從(cong) 為(wei) 國家培養(yang) 理想君王的立場出發,圍繞著“王道”“仁政”“用賢”“君德”等要旨,擇取了《孟子·梁惠王上》《論語·雍也》的部分經文,通過經筵講學的經義(yi) 闡發影響帝王,從(cong) 而寄寓自己以道致君而成君德聖治,惠澤天下百姓的王道理想。


(一)為(wei) 政之本:仁政王道,施之於(yu) 當

 

程俱的政治理想是以儒家仁政王道思想致君堯舜,救民於(yu) 水火之中。因此他借孟子與(yu) 梁惠王“移民於(yu) 河東(dong) 以就粟,移粟於(yu) 河內(nei) 以救荒”等問題的討論,指出為(wei) 政應抓住根本,將“愛民之意”施之於(yu) 政,而不是采取“移民”“移粟”等一時之權宜措施來安頓百姓,而應從(cong) 國家可持續發展、百姓安居樂(le) 業(ye) 等全局出發,采取係列措施,心懷天下,實行王道政治。

 

“如春省耕、秋省斂,凡起徒役家,毋過一人,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不違農(nong) 時,民皆得以盡力於(yu) 稼穡”,“不使密網入於(yu) 洿池”,“魚鱉則與(yu) 民同其利者,未嚐有竭澤之憂焉”,“斧斤以時入山林”,“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使得糧食、魚鱉與(yu) 材木“皆有餘(yu) 而不匱”,百姓養(yang) 生喪(sang) 死而無憾。

 

即使有“凶荒之歲”,對其基本生計也不會(hui) 造成太大影響。並以鄭國子產(chan) 為(wei) 政,“以其乘輿濟人於(yu) 溱洧”解小部分人過河之困,而不知架設橋梁以紓大眾(zhong) 之難,被孟子嘲笑為(wei) “不知為(wei) 政”的故事,闡明為(wei) 政者不可局限於(yu) 施小恩小惠於(yu) 民,而應胸懷高遠,運籌帷幄,博施於(yu) 民,解決(jue) 百姓民生問題,才可實現“既安且治”的理想社會(hui) 秩序,這就是“王道之始”,也即為(wei) 政之本。而為(wei) 政的原則則是“合於(yu) 天道,當於(yu) 物理”,符合天道與(yu) 民情,“施之當而已”。

 

(二)為(wei) 政之要:製器創物,慎始思終

 

程俱認為(wei) “政之所及者廣”,在製定政治製度、製器創物、出台措施之時,應“慎其始而思其終”,否則一有不慎,就有可能產(chan) 生“為(wei) 禍深且久”的“苛政之害”,以致“民有饑色,野有餓殍”,“率獸(shou) 而食人”。

 

程俱並“以人食食馬畜”的問題為(wei) 例,指出為(wei) 政者最初並是“有意於(yu) 使民饑而死也”,隻是由於(yu) “吳越之地,菽麥之生者寡”,“比者行軍(jun) 所過州縣,皆斂稻穀以食馬”,而“二石之穀,一石之米也”,如“斂萬(wan) 石之穀以食馬,則民間無五千石之米矣”。一旦普遍地采用以穀食馬的方式,就會(hui) 導致“民轉而為(wei) 餓莩者”的災難。

 

可見隻要與(yu) 政治有關(guan) ,哪怕隻是馬食“粟”與(yu) “穀”等小事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導致百姓餓殍滿地等大問題,進而對國家政治與(yu) 社會(hui) 穩定造成影響。就如同“古者用偶人以從(cong) 葬”,最初隻因陶俑像人而用之殉葬,卻最終卻發展為(wei) 以人殉葬的情況。為(wei) 此孔子批評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wei) 其象人而用之也”,更何況那些因苛政導致百姓流離失所“饑而死”的君王呢?

 

因此,為(wei) 政以“殺人”更甚於(yu) 以“刃”與(yu) “梃”殺人。一器一物之製作之不慎,猶可導致百姓之死生,更何況國家政治製度及政策之出台,故人君為(wei) 政當思慮長遠,考慮後果,以人為(wei) 本,慎始慮終。

 

(三)用人之道:選賢授能,以禮相待

 

《中庸》曰:“其人存,則其政舉(ju) ;其人亡,則其政息”。在君主專(zhuan) 製的國家,人君雖擁有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利,但國家治理並非君主一人所能獨任,還需要選賢授能、群策群力,方可實現國家政治、社會(hui) 的有序運行。程俱借《論語·雍也》季康子問仲由、子貢、冉有“可使從(cong) 政也與(yu) ”章、“賢哉回也”章的經義(yi) 發揮,闡發為(wei) 政用人之道與(yu) 君臣相處之原則。

 

(1)官職授受,以才不以恩。為(wei) 政者在任命官員時,應當遵循“知其可使從(cong) 政,而後與(yu) 之從(cong) 政也”的原則,先有從(cong) 政之才而後授之以政,切不可因私愛私恩隨意授官,使其往“學”而製之,這就好比“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shang) 必多,於(yu) 個(ge) 人於(yu) 國家都非益事。

 

(2)舉(ju) 賢授能,量才授官。程俱指出為(wei) 政舉(ju) 才,當從(cong) “簞食、瓢飲之間”等日用常行處,“觀人之得道淺深與(yu) 夫誌之小大”。並以顏回為(wei) 例,認為(wei) 隻有“能不隕獲於(yu) 貧賤,則能不充詘於(yu) 富貴;能不為(wei) 貧賤之所移,則能不為(wei) 富貴之所淫”等品性的儒者與(yu) “大丈夫”,方能“以道事君”,不為(wei) 貧賤富貴易其操守,輔助君王成就經世治國之大業(ye) 。

 

同時由於(yu) 每人的能力大小各異,又當因其長而用其才。如魯國因“以季路之果敢,子貢之通達,冉有之才藝”而授之以政,最終仲由為(wei) 季氏宰而助孔子墮三都以強公室,冉求“為(wei) 季氏將帥,以與(yu) 齊戰於(yu) 郎而克之”,子貢一出而“存魯強晉而覇越”,各守其職,各盡其才,收其“果、達、藝之明效”,安定國家,保存社稷,經邦治國。

 

(3)臣以道事君,君以禮待臣。關(guan) 於(yu) 君臣之間理想的相處之道,程俱以曆史上伊尹、傅說等賢士為(wei) 例,指出湯成“有商之業(ye) ”,高宗成“中興(xing) 之功”,就在於(yu) 任用了一批“以天下弗顧也,係馬千駟弗視也”的賢才,因此君欲用“以道自任”的賢才為(wei) 臣,絕“不可以爵祿寵利拘而可以禮致也”。

 

可惜三代而下,為(wei) 人臣者“往往有自衒自鬻”,有“圖利於(yu) 其君之心”,而人君則往往有“有驕士之心”,用“爵祿寵利”以誘士,“待士之禮亦薄”,從(cong) 而導致“上下胥失”,內(nei) 無賢才輔助,外有敵國之患,國家上下失序,政治混亂(luan) 。此外,程俱還借《論語》“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章的詮釋,通過闡發衛靈公雖無道,但因有“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jun) 旅”而“能免於(yu) 斯世”的事例,進一步佐證人君任賢使能對國家政治治理的重要性。

 

(四)君王之德:以仁存心,惠澤百姓

 

在秩序重建的過程中,宋代士大夫們(men) 往往將“內(nei) 聖”視為(wei) “外王”的根本與(yu) 前提,因而君德成就被視為(wei) 經筵官最重要的職責。程俱通過對孟子批評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的經義(yi) 詮釋,指出君主最重要的品質與(yu) “一天下”的武器就是“仁”。並以齊宣王不能視牛之將就死地的故事,闡發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種“不忍之心”乃是“仁之端也”,如能“推是心而廣之,則仁不可勝用矣。”

 

然而為(wei) 什麽(me) 人君雖有“仁心”,但卻“不能推是心,以恩加於(yu) 百姓”呢?這並非能力不夠,而是“不為(wei) ”的原因。就好比“力足以舉(ju) 百鈞而不舉(ju) 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進而指出“夫以千裏之國,諸侯之位,有可為(wei) 之勢,推不忍之心,而行王政以成王業(ye) ,此非不可能之事也,然不為(wei) 焉”。

 

所以“人主患無求治之誌,而不患治之不成;患無可為(wei) 之資,而不患行之不至。”人君求治的關(guan) 鍵就在於(yu) 能否以“仁心仁聞”而“達於(yu) 天下”,以仁存心,推而廣之,惠澤百姓。所以“為(wei) 國之存亡”,君德之成就,一言概之曰:“仁與(yu) 不仁而已矣”。

 

綜上可知,程俱無論是言王道政治、為(wei) 政之要,還是談用人之道、君德養(yang) 成,均是希望培養(yang) 內(nei) 聖外王合一,德位相稱的理想帝王,從(cong) 而確保政治社會(hui) 秩序的穩定與(yu) 百姓安居樂(le) 業(ye) ,寄寓了其以仁政王道致君,而以成君德聖治的政治抱負。

 

三、經筵講義(yi) 詮釋特點

 

經筵講義(yi) 是宋代帝王之學的產(chan) 物,承載著宋代士大夫通過儒家經典教育,提升人君道德修養(yang) 與(yu) 治國理政能力的功能,這就決(jue) 定了經筵官在詮釋經典時,不能側(ce) 重於(yu) 字詞章句疏解,而是要從(cong) 國家治理與(yu) 君德成就的角度出發進行詮釋,具有闡發經義(yi) ,出之己意,諷喻時政,勸諫君王,經世濟民等特點。

 

(一)闡發經義(yi) ,啟迪君心

 

關(guan) 於(yu) 帝王之學與(yu) 書(shu) 生之學的區別,呂公著曾說:“人君之學,當觀自古聖賢之君,如堯、舜、禹、湯、文、武之所用心,以求治天下國家之要道,非若博士諸生治章句、解訓詁而已。”如果說書(shu) 生之學解說的重點在於(yu) 字詞訓詁與(yu) 分章析句,那麽(me) 帝王之學則重在闡發經典中的修身治國平天下之道。


與(yu) 普通“書(shu) 生之學”的文本先列經文,再注解字詞、疏通句意不同,程俱的經筵講義(yi) 則依據所要闡發的主旨選擇經文,然後以“臣以謂”“臣聞”“臣竊以謂”等按語,另起一段,圍繞著君“德”與(yu) 為(wei) “治”,闡發經義(yi) ,啟迪君心。同時為(wei) 保證思想與(yu) 言說的連貫性,全篇無一字詞訓詁,而著重於(yu) 義(yi) 理發揮,行文流暢通達,氣韻連貫。

 

以程俱《孟子講義(yi) 第一·講義(yi) 第五授》為(wei) 例。文中先列孟子與(yu) 梁惠王討論“殺人以梃與(yu) 刃”、“以刃與(yu) 政,有以異乎”等經文,接著以“臣觀孟子告梁惠王”等語,直接闡明觀點,指出“夫刃之與(yu) 政,其殺人無以異,猶梃之與(yu) 刃也”,然後言話鋒一轉,用“然臣以謂政之殺人有甚於(yu) 刃者”之言,表明自己的觀點與(yu) 立場,指出這是由於(yu) “政之所及者廣,而其為(wei) 禍深且久故也”,“此苛政之害,孔子所以知其甚於(yu) 猛虎者也。”

 

進而以“季文子相魯而家無衣帛之妾與(yu) 食粟之馬”的故事,指出“夫初以人食食馬畜,非有意於(yu) 使民饑而死也,而馴致於(yu) 使民轉而為(wei) 餓殍者,是始作俑而終必至於(yu) 用人之類也”,警醒高宗為(wei) 政當“慎其始而思其終也”。其經義(yi) 闡發,不為(wei) 經文所限,邏輯清晰,環環相扣,無一不關(guan) 切人君為(wei) 政要旨,具有個(ge) 人濃厚的價(jia) 值取向與(yu) 主觀意識。其他章節的詮釋亦具有同樣的特征。

 

(二)針砭時政,勸誡君主

 

經筵既是對帝王進行經史教育的場所,又為(wei) 經筵官借助經義(yi) 闡釋,針砭時政,諷諫帝王,提供了有效平台。麵對南宋飄搖的政局與(yu) 百姓的困苦,程俱特重什麽(me) 是“王道之始”的經義(yi) 詮釋。


他從(cong) 人君的視閾入手,提出應統籌兼顧農(nong) 業(ye) 農(nong) 時、漁業(ye) 林業(ye) 、生態環境、民力民生等問題,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將王道理想落實到政治實踐當中。程俱還聯係實際指出:“今夫天下之民,其窮困至於(yu) 生無以養(yang) ,死無以葬,則其奪攘矯虔之事,生於(yu) 憔悴無聊之心,蓋將無所不至矣。雖欲安且治得乎?”

 

進而強調“養(yang) 生喪(sang) 死無憾,其為(wei) 王道之始也,明矣”。程俱經筵進講總計四次,他每次均會(hui) 在經義(yi) 闡發中,聯係人君修身治國的實際,拳拳勸誡君王“勤聽斷、明政刑、節財用、慎舉(ju) 措、修軍(jun) 政、紓民力、進賢能,以馴致中興(xing) 之功”。其愛國憂民、誨君勉君之心,溢於(yu) 言表。

 

針對當時朝堂武功大夫不經磨勘遷轉的弊病,程俱上《繳蘇易轉行橫行奏狀》,勸諫高宗“夫官職輕重在朝廷,朝廷愛重官職,不妄與(yu) 人,則官職重;反是則輕,輕則得者不以為(wei) 恩,未得者常懷觖望,此安危治亂(luan) 之所關(guan) 也”,反對朝廷不尊祖宗法度而隨意授官。

 

他還利用講《論語·雍也》季康子問仲由等三人是否“可使從(cong) 政”章經文,以子產(chan) 反對子皮任用沒有從(cong) 政經驗的尹何為(wei) 邑宰的故事,警醒人君當“將知其可使從(cong) 政,而後與(yu) 之從(cong) 政也,豈大官大邑而肯使之學製乎?”指出官職乃朝廷公器,切不可因“私愛”而隨意授官,勸諫人君選賢任能,量才授官。其經義(yi) 所指,乃是針對時局,有為(wei) 而發。這種關(guan) 切現實、針砭時弊、勸誡君王的特點,是“書(shu) 生之學”逐詞逐句逐章疏通經典原文大義(yi) 所不具備的。

 

(三)引經據典,參之故事

 

為(wei) 更好地啟迪人君,感發人心,實現經筵講學的教學目的,程俱在闡發經義(yi) 時,一方麵引經據典,以增強論說的權威性與(yu) 說服力;另一方麵參之以故事,使經筵講經更為(wei) 生動可感。雖然在其《北山集》中存留的《進講》記錄隻有四次,但每講中程俱都借助經典的權威與(yu) 力量,佐證自己的觀點。

 

如“十月十二日”進講,程俱引《傳(chuan) 》曰:“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ju) 之,有餘(yu) 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闡明為(wei) 政當“合於(yu) 天道,當於(yu) 物理”,必須要施之有當,不可厚斂於(yu) 民而濟富。“十月十九日”進講引《詩經·黃鳥》《禮記·檀弓》之言強調為(wei) 政當慎始思終。“十月二十三日”進講引《禮記·曲禮》《史記》來證明人君之威儀(yi) 與(yu) 品質在於(yu) “仁”。“二月十二日”進講引《左傳(chuan) 》之言論證選賢授能之重要性,等等。

 

此外,程俱還運用例舉(ju) 故事的方式,增強講學的生動性與(yu) 感染力。如以子產(chan) “以其乘輿濟人於(yu) 溱洧”,而不知架設橋梁以濟眾(zhong) 人的故事,說明為(wei) 政不可隻施小恩小惠,而應高瞻遠矚,博施於(yu) 民而濟眾(zhong) ;以子產(chan) 阻止子皮以“尹何為(wei) 邑”的故事闡明官職不可因私恩輕授,而應量才授官;以“季文子相魯”的故事,強調為(wei) 政不可不慎始思終;以《左氏傳(chuan) 》哀公十一年五月“孟之反為(wei) 之殿”等故事證明“人君莫強於(yu) 用人也”,勸誡君王重視選拔任用人才。可謂是融說理與(yu) 故事於(yu) 一爐,論說生動形象,避免了理論的空洞說教,使人君更易於(yu) 接受。

 

四、結  語

 

《論語》與(yu) 《孟子》經筵講義(yi) 是程俱專(zhuan) 為(wei) 高宗講學而作,寄寓了其以仁政王道,施之於(yu) 當;製器創物,慎始思終;選賢授能,以禮相待;以仁存心,惠澤百姓的政治理想與(yu) 治國方略。

 

同時由於(yu) 經筵講義(yi) 承載著宋代士大夫以道致君,成君德出治道的理想,其經義(yi) 詮釋與(yu) 書(shu) 生之學不同,具有依據詮釋需要,從(cong) 人君角度出發,闡發經義(yi) ,啟迪君心;聯係實際,針砭時政,勸誡君主;引經據典,參之故事,生動可感等特點,呈現了宋代士大夫通過經典詮釋,力圖用學術影響政治,拓展參政議政渠道的努力。

 

進言之,宋代崇儒重道、抑文崇武的文治導向,為(wei) 士大夫進可以廣泛地參與(yu) 國家與(yu) 地方政治治理創造了條件,退則通過授徒講學、著書(shu) 立說,為(wei) 國培育人才、教化民眾(zhong) 提供了可能,而為(wei) 順應帝王為(wei) 學求治需要而產(chan) 生的經筵製度,則又為(wei) 士大夫以學術影響政治提供了機會(hui) 與(yu) 平台,使得君臣之間通過經筵講學的經義(yi) 切磋與(yu) 政治探討,在治國理念與(yu) 思想觀念上形成共識,進而為(wei) 共治天下提供了思想基礎。所以呂中說:“人君起居動息之地,曰內(nei) 朝、曰外朝、曰經筵,三者而已”。因而研究宋代君臣共治天下格局的形成與(yu) 士大夫政治風貌,經筵講義(yi) 無疑提供了一個(ge) 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