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儒學:宋時顯山露水,今成全國樣板
作者:陳誌根
圖片:徐以道
來源:《蕭山日報》
時間:西曆2021年10月25日
蓬勃開展的蕭山儒學活動
位於(yu) 湘師實驗小學內(nei) 的“蕭山縣學重建大成殿記”
《蕭山縣儒學誌》
儒學,亦稱儒家學說,是國學的核心。起源於(yu) 東(dong) 周春秋時期,自漢朝漢武帝時期起,得到極大發展。從(cong) 孔子算起,綿延至今已有兩(liang) 千五百餘(yu) 年的曆史。蕭山儒學文化源遠流長,亮點紛呈,特別是以下的六大亮點,在浙江乃至中國儒學曆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因為(wei) 宋代楊時“吾道南矣”
楊時於(yu) 北宋政和二年(1112)補蕭山縣令後,在開築湘湖,解決(jue) 蕭山九鄉(xiang) 農(nong) 田水利灌溉,惠澤蕭山百姓的同時,還熱衷於(yu) 與(yu) 曾任蕭山縣尉的遊酢桴鼓相應,授徒講學,致力於(yu) 傳(chuan) 播二程洛學。楊時(1053~1135),字中立,號龜山,福建省建樂(le) 縣人。宋熙寧九年進士,曾師理學家程顥,有“程門立雪”故事。他通過講學,繼承和發揚二程的理學思想,批判王安石的新學,不僅(jin) 繼承了傳(chuan) 統儒家學者經邦濟世精神,還提出了關(guan) 於(yu) 理學問題的一套理論學說,形成了自身頗具特色的理論架構。
楊時蕭山講學聲名鵲起後,延平羅從(cong) 彥不遠千裏從(cong) 家鄉(xiang) 來到蕭山拜楊時為(wei) 師。“聞楊時得程氏之學,慨然慕之。時為(wei) 蕭山令,從(cong) 彥徒步往之。見時三日,即驚汗浹背,曰:‘不至是,幾虛度一生。’”楊時“熟察之,乃喜曰,‘惟從(cong) 彥可與(yu) 言道’,於(yu) 是日益以親(qin) 。”終成為(wei) 楊時的第一傳(chuan) 人。一時“四方之士,聞時名,不遠千裏來從(cong) 遊”。負笈雲(yun) 集蕭山,聆聽楊時、遊酢講學。清理學家張伯行稱:“自先生官蕭山,道日盛,學日彰,時從(cong) 遊千餘(yu) 人,講論不輟,四方之士,尊重先生也至矣”。
楊時、遊酢蕭山講學,對洛學傳(chuan) 播起了極為(wei) 重要的作用,所以,程顥說:“吾道南矣”。被後世理學家稱為(wei) “南渡大師”“閩學鼻祖”。清史學家全祖望也說:龜山“為(wei) 南渡洛學大宗,晦翁(朱熹)、南軒(張栻)、東(dong) 萊(呂祖謙)皆其所自去。”
全省三塊趙碑蕭山為(wei) 最
“蕭山縣學重建大成殿記”在今城廂街道湘湖實驗小學內(nei) (原湘湖師範學校內(nei) )。縣學,是供生員讀書(shu) 的學校。科舉(ju) 製度童試錄取後準入縣學讀書(shu) ,以備參加高一級之考試,謂之“進學”“入學”或“入泮”,士子稱“庠生”“生員”,俗稱“秀才”。蕭山縣學始辦於(yu) 宋初,設於(yu) 縣治東(dong) 南裏許雷壤(今城廂街道百尺漊附近)。南宋紹興(xing) 年間,知縣陳南見“南門之外地廣以平,環群山而帶流水”,遂將縣學移置縣治西南(今城廂街道湘湖實驗小學內(nei) )。後多次修理。南宋寶祐四年(1256),邑人太守張稱孫“捐地以廣之”,“又築崇岡(gang) 於(yu) 學宮之後,以壯形勢”。
進入元代後,又多次重修。大德二年(1298),縣尉王振,教諭陳處久、陳適修。至翌年縣學修繕一新。元大德三年(1299)重建大成殿,立此碑記。碑高8尺,寬4尺、厚1尺,碑文為(wei) 翰林直學士張伯淳所撰,著名書(shu) 法家趙孟頫用大楷書(shu) ,賈仁篆刻;碑陰“蕭山縣新文廟碑陰記”由胡長孺記,時任浙東(dong) 都省史掾的鮮於(yu) 樞書(shu) 。碑文曰:“縣有學,學有大成殿……蕭山為(wei) 邑,西瞰錢塘,東(dong) 接千岩萬(wan) 壑之秀……拓地恢規,自昔為(wei) 諸邑最。”碑文記載了蕭山縣學的成就和重建大成殿的意義(yi) 。石碑曆經滄桑,“是蕭山儒學承上啟下的裏程碑”。
“在浙江省內(nei) 總共隻有三塊趙碑,而趙孟頫采用大楷書(shu) 寫(xie) 的石碑隻有蕭山這一塊。而且從(cong) 碑的大小規格上看,杭州、紹興(xing) 的兩(liang) 塊趙碑均不及蕭山的趙碑高大”。規格為(wei) 浙江之最。今碑石完整,字跡清晰。1987年,建碑亭護之,沙孟海為(wei) 其題額“趙碑亭”。正如《蕭山縣學重建大成殿記·序》中所曰:“趙碑是蕭山儒學的見證,亦是中國書(shu) 法藝術的瑰寶,對研究儒學史和大書(shu) 法家趙孟頫、鮮於(yu) 樞書(shu) 法,有其重要的曆史與(yu) 藝術參考價(jia) 值。”
全國道南書(shu) 院蕭山首建
中國有著長達幾千年延續不斷的教育傳(chuan) 統。書(shu) 院是中國封建社會(hui) 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以私人創建為(wei) 主,也有官方創辦的。蕭山曆史悠久,書(shu) 院較多。據民國《蕭山縣誌稿》記載,有道南書(shu) 院、清惠書(shu) 院、西山書(shu) 院、筆花書(shu) 院等。蕭山道南書(shu) 院是中國曆史上首座道南書(shu) 院。原在德惠祠右,廳三間,左右夾堂二間。明成化二年(1466),知縣竇昱建於(yu) 淨土山北麓湘湖湫口。因北宋楊時在此聚徒講學,程顥讚其“吾道南矣”,故名。以講學研修、藏書(shu) 出版、接待訪學等為(wei) 重要功能。
中國曆史上共有道南書(shu) 院五所,其他四所分別是:江蘇常州道南書(shu) 院,建於(yu) 明正德十四年(1519),為(wei) 知府陳實所建;福建南平道南書(shu) 院,明正德年間由延平(今南平)知府歐陽鋒始建於(yu) 城北龍山麓;廣東(dong) 道南書(shu) 院,於(yu) 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府宋淇源將原天峰與(yu) 淩江兩(liang) 書(shu) 院合建而成;廣西歸順(今屬靖西)道南書(shu) 院,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歸順知府黃叔顯所建。這四所所建時間均在蕭山道南書(shu) 院之後。
道南書(shu) 院的創辦,使儒學文化進一步在蕭山傳(chuan) 播、發揚光大,儒學在蕭山更加興(xing) 盛。在其影響下,清代創辦的書(shu) 院較多,特別是筆花書(shu) 院,在縣北裏許,規模較大。乾隆十三年(1748),邑人陸巡捐家塾筆花居改建書(shu) 院。複輸資購吳姓園地以拓之,構講堂三間,書(shu) 室七間,奎星堂一間,大門三間。成績優(you) 秀者獎以紙筆,貧者給月糧膏火。其文化深厚,吳廷華撰有《筆花書(shu) 院碑記》、朱珪有《筆花書(shu) 院記》等。
西河先生治經助推國學
毛奇齡(1623~1716),清初著名經學大師、文學家、書(shu) 法家。字大可、齊於(yu) ,本名甡,號秋晴,又稱西河先生。官至翰林院檢討。今蕭山城廂街道人。他一生著述宏富。康熙三十八年(1699),由其門人李塨、盛唐等編輯,由李庚星等人參校完成《西河合集》。之後因毛仍有撰作,所以直到毛奇齡卒後,又由孫毛雍及門人蔣樞等再加補輯,直到三輯,於(yu) 康熙五十九年(1720)才最終完成續集。分經集、文集二部,凡二百三十四卷。乾隆年間,毛奇齡所著書(shu) 正式收入《四庫全書(shu) 》的有28種,存目的有35種,共63種。可謂是個(ge) 人著作著錄於(yu) 《四庫全書(shu) 總目》中最多的一位。大學者紀昀也在《四庫全書(shu) 總目》中說:“奇齡著述之富,甲於(yu) 近代。”其中“經集五函,合51種,共236卷”。政協杭州市蕭山區文史工作委員會(hui) 編、杭州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的《毛奇齡合集》,共11分冊(ce) ,346萬(wan) 字,其中經部就占一半。“僅(jin) 易學著作就有七種之多,即《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易》《易小帖》《易韻》《河圖洛書(shu) 原舛編》《太極圖說遺議》。”
毛奇齡對於(yu) “四書(shu) ”“五經”均有獨到研究。他主張以經治經,認為(wei) 注經的依據首先當出自經書(shu) ,即用彼經證此經。他說:“予以為(wei) 經,必以經解經,而不自為(wei) 說。苟說經而坐與(yu) 經忤,則雖合漢唐宋諸儒並為(wei) 其說,而予所不許。是必以此經質彼經,而兩(liang) 無可解,夫然後旁及儒說。”他對《論語》的注釋,旁征博引、論據翔實,對於(yu) 修正朱熹所注的錯誤、厘清《論語》的真義(yi) 有相當大的貢獻。他反對空言說經,提倡“實學”,以諸經為(wei) 宗,博引諸子百家,作為(wei) 治經的輔助方法;要“須識義(yi) 理,須識上下文,須識字句”。
毛奇齡的治經在清代儒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清史稿》謂:“奇齡淹貫群書(shu) ,所自負者在經學”。“奇齡辨正‘圖’‘書(shu) ’,排擊異學,尤有功於(yu) 經義(yi) 。”清朝大臣、著名經學家阮元曰:“迄今學者日益昌明,在江南北著書(shu) 授徒之家數十,視檢討而精核者固多,謂非檢討開始之功則不可。檢討推溯《太極》《河》《洛》在胡朏明(胡渭)之先,發明荀、虞、於(yu) 侯之《易》在惠定宇(惠楝)之先。於(yu) 《詩》駁申氏之偽(wei) ,於(yu) 《春秋》指胡氏之偏。三《禮》、四書(shu) ,所辯證尤博。”高度評價(jia) 毛氏的經學成就和學術地位。徐世昌也說:“蓋自明以來,申明漢儒之學,使人不敢以空言說經,實自西河始”。國學的核心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毛奇齡對國學作出了巨大貢獻。
《蕭山縣儒學誌》全國罕見
儒學在蕭山的傳(chuan) 播曆史悠久,使蕭山的一些文人萌發了編寫(xie) 《蕭山縣儒學誌》的意願。肇始者為(wei) 明萬(wan) 曆教諭王學孝,成於(yu) 天啟教諭張汝淳,經兩(liang) 朝八任教諭編輯而成。然清鹹豐(feng) 辛酉太平天國進城時被燒。清光緒年間,魯燮光查閱曆代蕭山縣誌和其他各種資料重新編著。
魯燮光,字瑤仙,晚號卓叟。享年九十餘(yu) 歲。原籍山陰,先世於(yu) 清初遷至蕭山,居西河下(今城廂街道西河路畔)。燮光以稟貢生授慈溪訓導。光緒時,山西遭災,魯辦賑頗力,得到巡撫李秉衡的器重。他生性好學,手不釋卷。在山西任上,著有《山右訪碑錄》1卷。曾選輯《永興(xing) 集》一百多卷。同時著有《西河誌》1卷,均未刻。同治年間,他重新搜集資料,編輯成《蕭山叢(cong) 書(shu) 》。這是蕭山曆史上第一套叢(cong) 書(shu) 。
他編著的《蕭山縣儒學誌》30多萬(wan) 字,內(nei) 容包括禦製、圖識、學宮、祀典、崇聖、大成、兩(liang) 廡、名宦、鄉(xiang) 賢、忠義(yi) 、節孝、報功、碑記、誌餘(yu) 十四類,約計九卷。以禦製先讚聖賢為(wei) 首卷開篇,羅列曆朝,特別是清朝從(cong) 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光緒元年(1875)所頒禦書(shu) 。後正式開始卷一至誌餘(yu) 各卷,首述學宮地址與(yu) 內(nei) 部設備等方麵變遷;後依次敘述祀典(下設禮樂(le) 、祭器和佾舞3分目)、崇聖祠、大成殿、文昌祠、東(dong) 廡、西廡、名宦祠、鄉(xiang) 賢祠、節孝祠、忠義(yi) 祠、報功祠。再續曆朝學官題名、曆朝舉(ju) 人進士題名、曆朝製科徵辟題名、曆朝五貢題名、曆朝生員黌案全錄、曆朝修學碑記。全誌“仿縣誌體(ti) 例,兼寓褒貶,以為(wei) 勸懲”。
《蕭山縣儒學誌》資料翔實,內(nei) 容全麵,大至與(yu) 儒學相關(guan) 人物、習(xi) 俗等,小至祭品、禮器均有記述、描繪,甚至有圖相配。是研究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學說和思想學說在蕭山肇始至發展沿革,和其對蕭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發展及對蕭山人民的生活理念、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影響的重要文獻。
作為(wei) 縣級編有儒學誌,浙東(dong) 運河沿岸地區蕭山是唯一的,全國也罕見。鑒於(yu) 此叢(cong) 書(shu) 價(jia) 值,蕭山區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已於(yu) 21世紀初,整理影印。
儒學“三進三送”全國樣板
今年5月29日,在蕭山區儒學學會(hui) 第三屆第一次會(hui) 員大會(hui) 上,浙江省儒學學會(hui) 學長吳光稱:蕭山儒學模式多次在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hui) 議上做典型發言,為(wei) 全省乃至全國的基層儒學社團發展探索了經驗,做出了示範,提供了樣板。區儒學學會(hui) 負責人湯金友說,經過十年的探索,蕭山形成了自己的儒學模式——重點推進儒學的“三進三送”工作,大力加強儒學講師團、儒學文化研究室、蕭山孔子學堂三大模塊建設,已把蕭山儒學發展推到了一個(ge) 新的高度。
守正出新,蕭山區儒學學會(hui) 將儒學進學校、進企業(ye) 、進鄉(xiang) 村和送課程、送書(shu) 籍、送活動——“三進三送”作為(wei) 儒學文化傳(chuan) 承、普及推進的重要抓手,從(cong) 2017年開始,積極聯係區委宣傳(chuan) 部、區教育局、區經信局、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區農(nong) 辦)、區工商聯和相關(guan) 鎮街探索推進儒學“三進三送”,製定並實施了《蕭山區儒學文化“三進三送”三年行動計劃(草案)》《蕭山區儒學文化“三進”示範基地建設評估標準(草案)》,係統化、特色化、常態化推進儒學“三進三送”工作,致力於(yu) 打造成蕭山文化特色品牌。
學會(hui) 在益農(nong) 二小、進化鎮中、毓秀學校等單位先行推進儒學特色教育活動,特邀北幹小學、東(dong) 藩小學試點開展寒假讀國學儒學傳(chuan) 統經典活動並分別召開2018(春季)經典詩文大賽和北幹小學國學知識競賽現場競答活動。2019年聯合區教育局、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召開蕭山區儒學文化進校園深化工作現場會(hui) ,發布了《關(guan) 於(yu) 深入開展蕭山區儒學文化進校園活動的指導意見》,旨在通過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開設校本課程、創新校園活動相結合,打造一校一品校園文化,推動形成了益農(nong) 二小、進化鎮中、毓秀學校、北幹小學、東(dong) 藩小學、紅墾學校、回瀾初中、金山初中、北幹初中、蕭山二職、瓜瀝長沙小學、聞堰初中、義(yi) 橋實驗學校、漁浦小學、愛嬰博士幼兒(er) 園、永興(xing) 幼兒(er) 園、新世紀幼兒(er) 教育集團等學校特色教育教學經驗,以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和各具特色的儒學文化鋪墊蕭山青少年成長之路。
此外,學會(hui) 還接待了台灣有關(guan) 學校來蕭山考察交流,並聯係義(yi) 橋實驗學校與(yu) 台灣有關(guan) 學校結成友好學校,為(wei) 兩(liang) 岸文化交流打開新通道、新平台。
學會(hui) 隆重舉(ju) 辦杭州市蕭山區儒學文化進鄉(xiang) 村啟動儀(yi) 式,為(wei) 鄉(xiang) 村社區推動儒學國學文化搭建了平台。學會(hui) 以典作範,深入推進進化鎮華鋒村的儒學示範基地創建工作,召開學會(hui) 2018年年會(hui) 和深化“儒學文化進鄉(xiang) 村”工作座談會(hui) ,助推建立了“孝親(qin) 福地社會(hui) 工作服務中心”,免費為(wei) 該村80歲以上老人送午餐。2019年該村被評為(wei) 省“善治示範村”和“民主法治村”。在此基礎上,學會(hui) 還推進了河上鎮眾(zhong) 聯村、鳳凰塢村、進化鎮裘家塢村、義(yi) 橋鎮昇光村、益農(nong) 鎮群圍村等特色儒學文化村,持續探索村級基層治理模式與(yu) 儒學文化相融合的新經驗,助力打造蕭山鄉(xiang) 村振興(xing) 樣板。
學會(hui) 以蕭山大型民營企業(ye) 為(wei) 重點,抓典型、強引領、促實踐,在榮盛集團舉(ju) 辦蕭山區儒學文化進企業(ye) 啟動儀(yi) 式;在傳(chuan) 化集團召開蕭山區儒學文化進企業(ye) 暨儒學講師團開講儀(yi) 式;學會(hui) 負責人湯金友等受邀出席蕭山區工商聯(總商會(hui) )十一屆九次主席辦公(擴大)會(hui) 議,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孔鴻德做主題講座;在蕭山區老幹部局舉(ju) 辦中小企業(ye) 文化培育主題座談會(hui) ,實現儒學文化與(yu) 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與(yu) 職工隊伍建設相結合,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涵養(yang) 企業(ye) 之魂,轉化為(wei) 企業(ye) 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zheng) 力。
堅守陣地,著力建設儒學“三大模塊”。學會(hui) 於(yu) 2019年隆重舉(ju) 辦蕭山區孔子誕辰2570周年紀念大會(hui) 暨孔子學堂授牌儀(yi) 式,這是浙江省首家縣區級孔子學堂。學會(hui) 經考察審議,確定蕭山孔子學堂場館選址杭州大無書(shu) 院,並召開蕭山區孔子學堂揭牌儀(yi) 式暨孔子學堂工作交流會(hui) 。蕭山孔子學堂協助區社科聯開展了蕭山區第六屆社會(hui) 科學普及周活動,舉(ju) 辦了端午節傳(chuan) 統民俗活動、父親(qin) 節孝親(qin) 感恩主題活動、兒(er) 童經典誦讀推廣研討會(hui) 以及孔子學堂講師團、誌願者招募工作籌備會(hui) ,為(wei) 蕭山孔子學堂可持續發展探索了新途徑。
為(wei) 積極適應新時代弘揚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新形勢、新要求、新內(nei) 涵,學會(hui) 於(yu) 2017年聯合區社科聯共同組建蕭山區儒學學會(hui) 講師團。各講師盡心盡責地開展主題宣講,累計受眾(zhong) 已達數萬(wan) 人。學會(hui) 還通過撰寫(xie) 社會(hui) 科學論文、開展儒學文化作品征集、創辦《蕭山儒學》刊物、組織培訓交流活動、成立儒學文化研究室、開辟蕭山日報《儒學天地》專(zhuan) 欄等形式,著力打造蕭山儒學文化研究新模式。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