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麗】試論宗聖曾子仁孝家風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22-03-28 00:42:36
標簽:仁孝家風、宗聖曾子

試論宗聖曾子仁孝家風

作者:孔麗(li) (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源:《孔子學刊》第十輯

 

曾子和父親(qin) 曾點先後拜孔子為(wei) 師,俱為(wei) 孔門弟子中的佼佼者。曾子尤為(wei) 突出,因其得孔子真傳(chuan) ,以“仁以為(wei) 己任”相號召,對後世儒家影響甚大,在元代被封為(wei) 宗聖,與(yu) 複聖顏子、述聖子思子、亞(ya) 聖孟子一起享有孔廟祔祀孔子的榮光。曾子父子師從(cong) 孔子,深受孔子開創的詩禮家風的影響,著力以仁恕修身,以孝悌齊家,從(cong) 而形成了曾子的仁孝家風,世代傳(chuan) 承,為(wei) 人欽慕。

 

曾子的仁孝家風是春秋戰國時期鄒魯地區四大聖人家風之一,雖然由曾子父子二人共同開創,但曾子的貢獻更大一些。曾子對儒家思想有著深刻的領悟,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形成了以仁孝為(wei) 核心的思想體(ti) 係。曾子的思想決(jue) 定了其家族文化的內(nei) 涵和特色。曾氏後人尊曾子為(wei) 家族始祖,原因多在於(yu) 此。曾子家風不僅(jin) 引領著曾氏家族走向興(xing) 盛,還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生重要的影響,對現代家風的培育亦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yi) 。

 

一、曾子家風的形成

 

家風是以家庭或家族為(wei) 單位而形成的。有什麽(me) 樣的家庭,便有什麽(me) 樣的家風。在士、農(nong) 、工、商四民分業(ye) 的時代中,士有士的家風,農(nong) 有農(nong) 的家風,工、商亦然。從(cong) 總體(ti) 上說大致如此,當然也不否認同一類別之下有若幹個(ge) 體(ti) 的差異。曾子父子出身於(yu) 魯國平民,世代務農(nong) 。從(cong) 傳(chuan) 世文獻記載看,曾點至少是“半耕半讀”的,即一邊跟隨孔子學習(xi) ,一邊耕作務農(nong) ;曾子有年輕時和父親(qin) 一起“耘瓜”的記錄,大概年長學成以後不再務農(nong) ,而是在洙泗之間以弘揚仁道為(wei) 己任,招徒講學,並且一度“友教士大夫”的,居武城,為(wei) 武城大夫之師。也就是說,曾子父子兩(liang) 代大半時間是“耕讀傳(chuan) 家”的,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兩(liang) 千多年興(xing) 盛的耕讀家風與(yu) 曾子父子有著密切關(guan) 係。耕讀多屬於(yu) 平民家風。曾子是從(cong) 平民中走出來的聖人,因此,曾子家風有耕讀傳(chuan) 家的一麵,又有超越了耕讀傳(chuan) 家而直達“士希賢,賢希聖”的一麵,開創了聖人的仁孝家風。這是曾子對平民耕讀家風的突破與(yu) 超越,也是他對培育聖人家風的一大貢獻。

 

曾子之所以由平民成為(wei) 聖人,是因為(wei) 他偉(wei) 大的思想。其思想的形成主要依賴於(yu) 父親(qin) 曾點的家庭教育和孔子對曾子的學校教育。曾點的教育奠定了曾子人生的底色和方向,而孔子的教育則是曾子思想形成的決(jue) 定因素,對曾子思想的形成具有根本性指導作用。

 

(一)曾點教子

 

曾點,字晳,是孔子早期弟子,少孔子六歲。《論語》中記載其人其事不多,然而《先進》篇中記載曾點言誌影響不小。曾點與(yu) 子路、冉有、公西華一起言誌,孔子獨對曾點表示了讚賞。曾點表達的誌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皇侃評論說:“唯曾生超然,獨對揚德者,起予風儀(yi) ,其辭清而遠,其指高而適,亹亹乎固聖德之所同也。”這一評述可謂恰當點明了曾點品德高尚,心有遠誌。《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中評價(jia) 曾點道:“疾時禮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也就是說,曾點對禮樂(le) 教化不能推行感到痛心,想要重修禮樂(le) 。這與(yu) 孔子重建禮樂(le) 的追求相契合,得到孔子的讚揚。可見,曾點對孔子的思想認識深刻,具有遠大的誌向和高尚的品格。這些美好的品質必然展現在曾點的行為(wei) 舉(ju) 止中,從(cong) 而對年幼的曾子起到身教言傳(chuan) 的啟蒙作用,在他心中早早種下向學習(xi) 儒的種子。可以說,曾點的思想境界和人格修養(yang) 對曾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引領和導向作用。

 

曾點胸懷大誌,卻因諸多原因未能如願,遂把理想寄托在曾子身上,希望他能學有所成。故而,曾點對曾子的教育非常嚴(yan) 格。《孔子家語·六本》中記載:“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點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因粗心誤斷瓜根,曾點用大杖擊打曾子,意在告誡曾子要謹慎。誰知這一杖過重,使曾子倒地不醒。等曾子醒後,他不但不怨父親(qin) ,反而說“得罪於(yu) 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其認為(wei) 父親(qin) 在“教”他,故意彈琴讓父親(qin) 知道他身體(ti) 無礙。由此,我們(men) 既可知曾子自幼有孝心孝行,也可知曾點家教嚴(yan) 格。嚴(yan) 格的家教在一定程度上養(yang) 成了曾子小心謹慎的性格和嚴(yan) 格認真的做事態度。

 

曾點教子嚴(yan) 格,更關(guan) 心和了解曾子。《呂氏春秋·勸學》中記載,曾點派曾子去做事,過了該回的時間曾子還沒回來。人們(men) 對曾點說,曾參大概是死了。曾點說:“彼雖畏,我存,夫安敢畏?”可見,曾點對曾子非常信任和了解,父子之間感情深厚。相比來說,曾子的母親(qin) 對曾子則比較慈愛、寬容。嚴(yan) 父慈母的教育,養(yang) 成了曾子嚴(yan) 於(yu) 律己、寬厚仁愛的品行。因為(wei) 家庭貧困,所以曾子自幼“弊衣而耕於(yu) 魯”,從(cong) 小體(ti) 會(hui) 到生活的艱辛。這種耕讀傳(chuan) 家的家庭,一方麵磨煉了曾子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的堅韌品格;一方麵因曾點的教育打開了曾子思想的一扇門,為(wei) 曾子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成為(wei) 曾子開創仁孝家風的一個(ge) 前奏。

 

(二)曾子學於(yu) 孔子

 

曾子約在十六七歲入孔門就學,這應該出自父親(qin) 曾點的安排。此後,曾子在學問與(yu) 修養(yang) 上飛速進步。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子“從(cong) 夫子遊於(yu) 諸侯”(《孔叢(cong) 子·居衛》)。在隨侍孔子周遊列國期間,曾子既學習(xi) 了儒家典籍,又曆經世事磨煉,對當時社會(hui) 的諸多問題和儒家思想有了深刻認識。

 

隨孔子返回魯國後,曾子一邊跟孔子集中學習(xi) ,一邊贍養(yang) 父母,直至孔子病重離世。這個(ge) 時期,孔子不僅(jin) 思想體(ti) 係已經成熟,而且教學內(nei) 容與(yu) 方法等也更加完善。因此,孔子晚年的弟子中卓越超群者尤多,曾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孔子評價(jia) 曾子“魯”,認為(wei) 他性情敦厚,算不得特別聰明。可是孔門弟子三千,唯獨曾子知孔子“一以貫之”之道,這除了曾子敦厚好學的品行外,還在於(yu) 他尊師重道、勤學好問、善思篤誌等。曾子經常向孔子提出一些深刻的問題,孔子有問必答,盡力教授。這些問答使曾子快速掌握了豐(feng) 富的知識,領會(hui) 了孔子的思想感情。同時,通過這些問題,孔子也清晰認識到曾子的天賦特長,“以為(wei) 能通孝道,故授之業(ye)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專(zhuan) 門教授他孝道方麵的知識,使他在孝的方麵有了係統的認識,終成為(wei) 孝的集大成者。

 

敦厚而善思的曾子,不僅(jin) 對孔子思想有深刻領悟,而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與(yu) 觀點。故而,曾子得到孔子與(yu) 同門的高度讚賞與(yu) 評價(jia) 。如,孔子讚道:“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中夫四德者也。”(《孔子家語·弟子行》)其認為(wei) 曾子道德修養(yang) 比較全麵,“孝”“悌”“信”“忠”皆備於(yu) 身。這是除顏回之外,弟子中評價(jia) 最高者,也自然使曾子在孔門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三)曾子家風的奠基

 

孔子去世後,曾子一邊著書(shu) 立說,一邊聚徒授業(ye) ,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儒學思想。曾子授徒於(yu) 洙泗之上,子思、樂(le) 正子春等一批弟子和兒(er) 子曾元、曾申、曾華一同接受他的教育。如此,曾子的家教與(yu) 教學結合在了一起。這與(yu) 孔子的家教頗為(wei) 相似。

 

1.曾子教子

 

曾子特別重視家教,古代典籍中有多處曾子教子的典故,我們(men) 從(cong) 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韓非子·外儲(chu) 說左上》中記載了曾子“殺豬示信”的典故。曾子妻要去集市,兒(er) 子也想去。曾子妻答應兒(er) 子回來後給他殺豬吃肉,沒讓他去。妻回來後,見曾子要殺豬,遂阻止,說隻是哄小孩而已。曾子言:“嬰兒(er) 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子,是教之欺也。”從(cong) 曾子的言行中,我們(men) 可知曾子不僅(jin) 重視父母對孩子的教化作用,而且認識到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是以身作則。父母說到做到,孩子才能信其言,成為(wei) 講誠信的人。是以,曾子特別注重身教,謹言慎行,率先示範。

 

《禮記·檀弓上》中記載了“臨(lin) 終易簀”一事。曾子臨(lin) 終前,仍堅持讓兒(er) 子們(men) 為(wei) 他換去“簀”。因為(wei) 按照當時的禮製,簀是隻有大夫才能用的席子,而他當時已不是大夫。由此我們(men) 既可看出曾子自覺恪守禮的信念,也可看出他身體(ti) 力行的品格。他所教給兒(er) 子的準則和規範,自己必先要做到。

 

《大戴禮記·曾子疾病》一整篇都在記載曾子病重時對兒(er) 子們(men) 的殷殷囑托和諄諄教誨。他將自己一生思想的精華、為(wei) 人處事之要濃縮在最後的遺囑中,期望兒(er) 子們(men) 成為(wei) 有德性修養(yang) 的君子。

 

歸結起來,曾子對兒(er) 子們(men) 的教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傳(chuan) 承孝悌之道。他對兒(er) 子說:“親(qin) 戚不說,不敢外交。近者不親(qin) ,不敢求遠。”(《大戴禮記·曾子疾病》)孝是君子之務的首要,隻有做到對父母的孝,才能處理好其他關(guan) 係。第二,修養(yang) 仁義(yi) 之德。曾子說:“仁以為(wei)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他希望兒(er) 子以修仁義(yi) 、行仁道作為(wei) 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踐行不輟,終身不已。第三,聞道向學。曾子教誨兒(er) 子說:“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聞,則廣大矣。”(《大戴禮記·曾子疾病》)聞道而行可達至高明廣大。故君子要誌在聞道,努力學習(xi) 聖人之學。此外,曾子提出了一些修身的途徑,如好學、好省思、好改過、謹慎行事等。這些教誨可以說是曾子思想的精華,是曾子希望子孫具有的品德修養(yang) ,也是曾子家教的主要內(nei) 容。

 

曾子教子作為(wei) 古代家教的典範,不斷受到後世的讚頌。如,《說苑·雜言》讚曰:“孔子家兒(er) 不知罵,曾子家兒(er) 不知路(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這裏把曾子教子與(yu) 孔子教子相提並論,強調曾子家教不是通過簡單的責罰,而是通過身教言傳(chuan) ,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教育的目的。正所謂“父母正則子孫孝慈”,父母的人格修養(yang) 具有重要的引領教化作用。同時,曾子教子的理念和方法在曾子家族中更是成為(wei) 世代相承的家教寶典,深深影響著後世子孫。

 

2.子承父教

 

孔子曾對曾子說“不知其子,視其父。”(《孔子家語·六本》),這在曾子與(yu) 其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在曾子的言傳(chuan) 身教下,三個(ge) 兒(er) 子都很優(you) 秀,尤其是曾元和曾申,不僅(jin) 在道德修養(yang) 與(yu) 學術涵養(yang) 上得曾子真傳(chuan) ,而且也重視教化子孫、傳(chuan) 承家學。

 

長子曾元誌向高遠、堅守仁義(yi) ,能踐行孝道,曾任魯國的司馬。《荀子·大略》中記載,曾元評價(jia) 燕國國君“誌卑”,從(cong) 中可見曾元誌向遠大,自覺繼承與(yu) 實踐曾子“仁以為(wei) 己任”(《論語·泰伯》)的責任擔當。《孟子·離婁上》中記載:“曾元養(yang) 曾子,必有酒肉。”雖然做不到曾子養(yang) 曾點“養(yang) 誌”那樣高的境界,但是也能敬養(yang) 有加。曾子病重,曾元一直陪伴在其身邊,盡力事親(qin) ,認真聽從(cong) 曾子的教誨,沒有絲(si) 毫懈怠。

 

次子曾申學識淵博、博通六經,是先秦時期儒學的重要代表人物。《禮記·雜記下》中記載,曾申問曾子“哭父母有常聲乎?”從(cong) 此問可知,曾申不僅(jin) 特別注重孝道,而且對禮也特別關(guan) 注。《禮記·檀弓上》中載,魯穆公問曾申如何為(wei) 其母辦喪(sang) 禮,曾申用曾子的教誨來回應魯穆公。可見,曾申所學禮的知識主要來自曾子的傳(chuan) 授教導。推而言之,曾子所授還應包括其他“六經”知識。曾申好學不已,又師從(cong) 子夏進一步學習(xi) 《詩經》,向左丘明學習(xi) 《春秋》,成為(wei) 精通“六經”的大儒。後來,曾申也授徒教學,培養(yang) 了侄子曾西、魏人李克、衛人吳起等一批優(you) 秀人才。可見,曾申也是將家教與(yu) 教學相結合的。並且,因為(wei) 曾申學於(yu) 子夏、左丘明,所以家學內(nei) 容進一步得到豐(feng) 富與(yu) 發展。

 

曾西是曾元之子,除接受父親(qin) 教導外,主要跟隨叔父曾申學習(xi) 。曾西在《詩經》上尤得曾申要義(yi) ,特別重視德行仁政。《孟子·公孫醜(chou) 上》記載,曾西對子路充滿敬畏,卻不屑與(yu) “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的管仲相比。他所看重的不是功業(ye) ,而是道德;所稱道的不是專(zhuan) 權的霸道,而是王道仁政。可見,在征伐不斷、崇尚武力的戰國時期,曾西仍能繼承先祖遺誌,倡導仁義(yi) ,主張實行仁政。

 

由上可知,曾點教曾子,曾子教曾元、曾申、曾華,曾申又教曾西,祖孫四代親(qin) 授不斷,達到思想上的相承,學術上的相習(xi) 。曾子與(yu) 曾點又都師從(cong) 孔子,所以說,曾子四代傳(chuan) 承和發展的是孔子儒家思想,且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這誠如清人鄭曉如在其《闕裏述聞》中所言:“孔門弟子四世著聞者,推魯曾氏。”因為(wei) 曾子有自己的著述,所以其家族在家教中不僅(jin) 教授儒家“六經”典籍,還應傳(chuan) 授曾子著作,這些組成了曾子家族家學的主要內(nei) 容。經過四代人、近百年的時間,曾子家族內(nei) 家學傳(chuan) 承、家教傳(chuan) 授不斷,形成了傳(chuan) 習(xi) 儒學、進德修身的氛圍和風氣,養(yang) 成了以曾子思想為(wei) 主導的家族風格和特色。這就是曾子家風。

 

二、曾子仁孝家風的內(nei) 涵

 

在曾子家族家風的形成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曾子。曾子的思想決(jue) 定了曾子家族家風的內(nei) 涵和特色。曾子得孔子思想之宗旨,思想豐(feng) 富而深刻,涉及修身、齊家、治國等多個(ge) 方麵。史料記載,現存《孝經》、《大戴禮記》曾子十篇、《大學》,以及已經散佚的《曾子》十八篇,等等,均為(wei) 曾子所著。這些典籍集中體(ti) 現了曾子的思想,也成為(wei) 曾子家族家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子家族的家風內(nei) 涵豐(feng) 富,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wei) 自省循禮、孝道傳(chuan) 家、仁以為(wei) 己任三個(ge) 方麵。

 

(一)自省循禮

 

曾子特別重視道德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修養(yang) 。他著重從(cong) 兩(liang) 個(ge) 方麵來修身養(yang) 德:一是通過自省、慎獨等方式來自我監督、自我警醒,自覺提升道德境界;二是通過禮來約束、規範自己的行為(wei) ,自覺循禮而行。

 

第一、自省修身。曾子生性敦厚,注重修身,提出了自省、慎獨等一係列修身方法。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yu) 《論語·學而》所說“吾日三省吾身”,每日反思自己在工作、交往、學習(xi) 等活動中的言行舉(ju) 止是否合於(yu) 道德規範。這是對孔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ei) 自省”的進一步發展。內(nei) 省是發自內(nei) 心的自覺反思,是通過不斷體(ti) 察、醒悟,查找自身不足,進而改過遷善,不斷精進。這是從(cong) 根本上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曾子的自省不是空想,而是與(yu) 學、行相結合,將自省融入行動之中。他提出:“君子愛日以學,及時以行,難者弗辟,易者弗從(cong) ,唯義(yi) 所在,日旦就業(ye) ,夕而自省思,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ye) 矣。”(《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意思是說,君子要做到守業(ye) ,就要白日勤奮學習(xi) ,及時去實踐,做到不逃避、不盲從(cong) ,以義(yi) 為(wei) 標準。晚上應內(nei) 省反思,總結哪些做得好、哪些需要改善,直到老死不懈怠。這種思與(yu) 學、行相結合的方式,是人立業(ye) 成德的重要途徑。曾子還提出:“思而後動,論而後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複之,思複之必思無悔言。”(《大戴禮記·曾子立事》)也就是說,君子應思考論證後再行動,行動中要有所反思,行動中思考如何言說,再次思考仍覺得無悔。如此在行動中反複自省,讓行動更為(wei) 正確、客觀。這也叫做慎。

 

慎貴在慎獨。《禮記·大學》中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麵對自己的真實想法,不自欺,不欺人,獨處時也能夠謹慎自律,始終如一,堅守道德,這便是慎獨。這種慎獨的修養(yang) 方式,使君子心胸坦蕩,做到誠意,進而達致正心、修身。

 

曾子之所以強調自省、慎獨,是因為(wei) 認識到“心”的功用和意義(yi) 。這種從(cong) “心”出發,主觀“內(nei) 求”的修身方式,是對心性之學的發展,成為(wei) 儒家修身養(yang) 性的主要方法。同時,這也成為(wei) 曾子子孫進德修身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如,明山東(dong) 布政司王思任作《曾華讚》曰:“慎厥所與(yu) ,毋為(wei) 詭隨。當其顛沛,受乃遺辭。”其讚美曾華身處顛沛之境,仍不忘父親(qin) 遺囑,能做到謹言慎行,內(nei) 省其身。內(nei) 省、慎獨成為(wei) 曾子家族修養(yang) 自身、提升境界的重要方式,是其家族的一大特色。

 

第二、循禮守約。曾子不僅(jin) 注重內(nei) 省,也很重視禮。《禮記》《大戴禮記》等典籍中有大量曾子問禮、言禮的記載。《禮記·曾子問》一整篇記錄的都是曾子向孔子問禮的內(nei) 容,所問之禮包括喪(sang) 葬、朝聘、冠昏等多個(ge) 方麵。通過孔子的指引,曾子不僅(jin) 獲得豐(feng) 富的禮樂(le) 知識,而且進一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見解。

 

曾子承認禮的規範作用,主張將禮落實在具體(ti) 的行為(wei) 之中。他說:“夫禮,貴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賤者惠焉。”(《大戴禮記·曾子製言上》)禮對於(yu) 尊者重在表現出敬,對老者重在顯示出孝,對幼者重在表達慈,對少者重在展示友,對貧者重在給予惠。對不同的對象要采用不同禮的表達方式,將禮顯現出來。

 

曾子還對禮加以擴展升華,將禮與(yu) 其他道德範疇相結合。他提出:“君子修禮以立誌,則貪欲之心不來;君子思禮以修身,則怠惰慢易之節不至;君子修禮以仁義(yi) ,則忿爭(zheng) 暴亂(luan) 之辭遠。”(《說苑·修文》)把立誌、修身、仁義(yi) 與(yu) 禮相關(guan) 聯,將禮擴大到人生更大的方麵,主張通過禮,內(nei) 在扼製貪欲之心,外在無怠慢頹惰之節,遠離各種紛爭(zheng) 擾亂(luan) 之辭。他認為(wei) ,禮不僅(jin) 是社會(hui) 的規範,還是人安身立命的內(nei) 在指導,是修養(yang) 仁義(yi) 道德的途徑,更具全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

 

曾子如此重視禮,與(yu) 父親(qin) 曾點重建禮樂(le) 這一誌向的影響有關(guan) 。後來,曾子在家教中自然也把禮作為(wei) 重要內(nei) 容,在家族中傳(chuan) 承下去。如“臨(lin) 終易簀”,至死守禮,也告誡子弟要守禮。兒(er) 子曾申多次向曾子問禮,曾子傾(qing) 力相授。從(cong) 魯穆公多次向曾申問禮,由此可知曾申在當時已以知禮聞名。正如明山東(dong) 兗(yan) 西道參政吳邦相在《曾申讚》中所說:“精通變禮,審擇安身。善於(yu) 問對,明乎屈伸。兼得友資,不負庭訓。”曾申得家學真傳(chuan) ,精通於(yu) 禮,又將禮的精神傳(chuan) 給侄子曾西等。可以說,曾子家族中養(yang) 成了學禮、守禮的風氣,代代相傳(chuan) 。

 

(二)孝道傳(chuan) 家

 

曾子孝道思想主要來自孔子,後又在孔子的基礎上將孝的思想進一步推進。這主要表現在曾子形成了係統的孝論體(ti) 係,並積極踐行孝道,在實踐中總結出係統的孝行方法。

 

第一、建立孝論體(ti) 係。首先,曾子擴大了孝的外延,將孝貫穿於(yu) 個(ge) 人修養(yang) 、家庭生活、從(cong) 政治國和社會(hui) 關(guan) 係等多個(ge) 領域中,成為(wei) 更加博大的理論。他提出:“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臨(lin) 陣無勇,非孝也。”(《禮記·祭義(yi) 》)其將原本家庭中子女對父母的孝,推向個(ge) 人修身、從(cong) 政、為(wei) 官、交友、征戰等多個(ge) 領域,讓孝具有更加廣闊的空間和領域。

 

其次,曾子豐(feng) 富了孝的內(nei) 涵。他說:“夫仁者,仁此者也;義(yi) 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ti) 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大戴禮記·曾子大孝》)這裏的“此”都是指孝,意指仁、義(yi) 、忠、信、禮、行、強這幾個(ge) 重要的德性都應在孝上得以展現,才算是仁者、義(yi) 者、忠者等。也就是說,孝包涵仁、義(yi) 、忠、信、禮、行、強等美德。這樣,曾子就將孝的思想加以升華,使孝具有了更為(wei) 豐(feng) 富而深刻的內(nei) 涵。

 

再次,曾子將孝作空間與(yu) 內(nei) 涵的擴展豐(feng) 富時,也在提升孝的地位和作用。他將孝視為(wei) “天下之大經”(《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置於(yu) 天地、四海、古今之中,使孝成為(wei) “天之經也,地之義(yi) 也,民之行也”(《孝經》)。這樣孝就具有了永恒性和超越性,是人類普遍的法則。

 

最後,曾子還將孝作了多種劃分和論說,使孝的內(nei) 容更為(wei) 清晰。《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將孝分為(wei) 大孝、中孝、小孝。《孝經》將孝分為(wei) 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種不同階層的孝。可以說,曾子建立起了以孝作為(wei) 本位的社會(hui) 體(ti) 係,使孝的理論更加成熟完善。

 

第二、孝行實踐。曾子踐行孝道,探索出行孝的眾(zhong) 多規則和方法,使孝落實到實處。行孝的方式很多,主要表現為(wei) 敬親(qin) 、愛身、諫親(qin) 、養(yang) 親(qin) 等。

 

敬親(qin) 是使父母獲得敬愛、尊榮。它既是“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大戴禮記·曾子立孝》),也是“立身行道,揚名於(yu) 後世,以顯父母”(《孝經》)。發自內(nei) 心忠愛與(yu) 尊敬父母,通過德性修養(yang) 使父母獲得尊榮,都是敬親(qin) 。“養(yang) 可能也,敬為(wei) 難。”(《大戴禮記·曾子大孝》)敬父母比單純供養(yang) 父母要難很多。“敬可能也,安為(wei) 難;安可能也,久為(wei) 難;久可能也,卒為(wei) 難”(《大戴禮記·曾子大孝》),一時的敬容易做到,難在長久、始終如一做到敬。

 

曾子在日常生活中悉心照料父母,“昏定晨省,調寒溫、適輕重,勉之於(yu) 糜粥之間,行之於(yu) 衽席之上。”(《新語·慎微》)曾子常年在噓寒問暖、早晚問安中表達敬愛之情,在飲食起居的精心照顧中表達關(guan) 愛之意,這些都是最細微又真切的敬親(qin) 。

 

愛身是讓父母無憂、安心的首要一步。《孝經》中說:“身體(ti) 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shang) ,孝之始也。”父母甚是掛念的是兒(er) 女的身體(ti) 安危。孝父母行孝首先是愛護好自己的身體(ti) ,以免父母擔憂。“一舉(ju) 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讓自己的言行舉(ju) 止沒有過失,不給自身帶來危險和羞辱,這也是行孝。曾子一生謹言慎行,愛身養(yang) 體(ti) ,就是為(wei) 了不使父母擔憂受辱。病危時,曾子見自身完好無損,說“而今而後,吾知免夫。”(《論語·泰伯》)其如釋重負。這正是對孔子“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禮記·祭義(yi) 》)的執守,是愛身不辱的典範。

 

諫親(qin) 是當父母行為(wei) 不合理時,做子女的應積極勸諫。“從(cong) 而不諫,非孝也”(《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一味地順從(cong) ,不是孝。“父有爭(zheng) 子,則身不陷於(yu) 不義(yi) 。”勸諫,可以及時阻止父母不當的行為(wei) ,避免父母陷於(yu) 不義(yi) 中,這才是孝。勸諫有要求和規範,主要包括諫而不爭(zheng) 、以正致諫、微諫不倦等。可見,曾子的孝不是愚孝,而是一種理智、有分辨的孝。

 

養(yang) 親(qin) 是最基本的孝。《呂氏春秋·孝行》中詳細記載了曾子五種養(yang) 親(qin) 之法:養(yang) 體(ti) 、養(yang) 目、養(yang) 耳、養(yang) 口、養(yang) 誌。這五者可大致分養(yang) 體(ti) 和養(yang) 誌兩(liang) 個(ge) 方麵。養(yang) 體(ti) ,是滿足父母物質的需要,養(yang) 活父母。養(yang) 誌是給予父母精神上的安慰與(yu) 照顧。曾子說:“孝子之養(yang) 老也,樂(le) 其心,不違其誌,樂(le) 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yang) 之。”(《禮記·內(nei) 則》)也就是說,孝子養(yang) 親(qin) 要忠心奉養(yang) ,也要讓父母心情愉悅。養(yang) 誌比養(yang) 體(ti) 更難。

 

為(wei) 了能親(qin) 自孝養(yang) 父母,曾子即使家裏貧窮,也不願遠離父母去做官。齊國曾聘請曾子做卿大夫,給予其很高的俸祿。曾子沒有接受,說:“吾父母老,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故吾不忍遠親(qin) 而為(wei) 人役。”(《孔子家語·弟子解》)父母不在了,他才去楚國為(wei) 高官,“堂高九仞,榱題三圍,轉轂百乘”,可謂待遇優(you) 厚。但是曾子並不開心,常因為(wei) 思念故去的父母而麵向北方哭泣。這便是曾子所說的“故家貧親(qin) 老,不擇官而仕;若夫信其誌、約其親(qin) 者,非孝也。”(《韓詩外傳(chuan) 》卷七)養(yang) 親(qin) 應不擇官出仕,不因個(ge) 人名利而喜,而以能養(yang) 父母為(wei) 樂(le) 。

 

曾子養(yang) 親(qin) ,不僅(jin) 養(yang) 體(ti) ,還做到養(yang) 誌。《孟子·離婁上》記載:“曾子養(yang) 曾點,必有酒肉。”曾子家貧窮,卻以酒肉養(yang) 父親(qin) ,這是養(yang) 體(ti) 。“將撤,必請所與(yu) ”,撤酒肉時,必問剩餘(yu) 的酒肉給誰。這是曾子完成父親(qin) 與(yu) 人分享的意願,讓父親(qin) 心滿意足,養(yang) 父之誌。

 

至今人們(men) 還流傳(chuan) 著一些曾子孝親(qin) 的典故,如“雪阻操琴”“不食羊棗”“觀禮淚湧”“齧指痛心”“不入勝母之閭”等。曾子身體(ti) 力行,成為(wei) 孝的典範,名揚千古,更為(wei) 子孫做出了榜樣。曾元、曾申、曾華在父親(qin) 的教誨和影響下,能盡孝道。曾元以酒食養(yang) 曾子,做到養(yang) 體(ti) 。曾申繼承父誌,授徒教學,傳(chuan) 承儒學,做到養(yang) 誌。曾子病重時,他們(men) 給予其悉心照顧。故而,孝已成為(wei) 曾子家風的重要內(nei) 容。

 

(三)仁以為(wei) 己任

 

曾子認識到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也以此作為(wei) 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樹立“仁以為(wei)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的壯誌。對曾子此誌,朱熹闡釋道:“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體(ti) 而力行之,可謂重矣。”這一闡述正點明了曾子的意願。曾子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wei) 自己的使命,明知任重而道遠,也身體(ti) 力行,至死不悔。這是曾子對孔子“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的最好詮釋,是其高遠誌向和高度社會(hui) 責任感的最好表述。

 

曾子之所以如此堅定地踐行“仁以為(wei) 己任”,是因為(wei) 他對仁有深刻的體(ti) 認。孔子思想博大精深,自言“吾道一以貫之”。孔子的眾(zhong) 多弟子中,唯曾子知孔子所言的“道”,提出了著名的言論:“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語說出了孔子思想的真諦,即“一以貫之”之道是“忠恕之道”。何謂忠恕之道?孔子在回答子貢所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時,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論語·衛靈公》)也就是說,人終身所行的大道是恕,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是仁。“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是仁。所以,忠恕之道就是仁道。

 

對於(yu) 仁,曾子加以進一步闡發。他說:“是故君子以仁為(wei) 尊。天下之為(wei) 富,何為(wei) 富?則仁為(wei) 富也。天下之為(wei) 貴,何為(wei) 貴?則仁為(wei) 貴也。”(《大戴禮記·曾子製言中》)其把仁視為(wei) 天下之尊、天下之富、天下之貴,人要追求的尊、富、貴要以仁作為(wei) 準則。舜因為(wei) 其仁德,得以擁有天下之富貴;伯夷、叔齊雖然餓死於(yu) 首陽之下,卻因為(wei) 仁義(yi) ,得以名揚千古。進而,曾子提出君子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來修養(yang) 仁德,達到《大戴禮記·曾子製言中》所言:“思仁義(yi) ,晝則忘食,夜則忘寐,日旦就業(ye) ,夕而自省,以役其身。”意思是說,人要通過廢寢忘食的探求、自省,使自身具有仁義(yi) 之德、仁義(yi) 之行。

 

曾子積極探索仁的思想內(nei) 涵,也在切實踐行仁。曾子家貧,以耕種為(wei) 生。魯國國君贈給曾子土地,曾子一再拒絕,說:“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說苑·立節》)曾子固守貧窮,而不願接受他人的饋贈,是因為(wei) 在他心目中仁德最為(wei) 尊貴。他不願因接受他人的物質利益而畏於(yu) 他人,從(cong) 而使自身仁德受損。這正是他所說的:“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yi) ,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孫醜(chou) 下》)有仁義(yi) 在身,便不必羨慕他人的富貴。

 

曾子以仁自任,具有剛毅勇為(wei) 之氣,深深影響了其子弟。如,《曾氏族譜》中記載,魏文侯知曾西是賢才,要立他為(wei) 官。曾西見魏文侯所重在霸業(ye) ,而不是仁政,便“克承祖訓”,舍棄高官厚祿離開了。這與(yu) 曾子多次不接受魯君致邑相近。可以說,曾西自覺傳(chuan) 承曾子仁義(yi) 精神,行事以行仁義(yi) 為(wei) 準則。

 

仁與(yu) 孝作為(wei) 曾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曾子所具有的兩(liang) 個(ge) 重要美德。同時,仁與(yu) 孝兩(liang) 者本就是緊密結合的。《後漢書(shu) ·延篤傳(chuan) 》說:“先孝後仁非仲尼敘回、參之意。蓋以仁與(yu) 孝同質而生,純體(ti) 之者則互以為(wei) 稱。”孔子稱讚顏回與(yu) 曾子具有仁、孝,這孝與(yu) 仁不是先孝後仁,而是同質而生、不可分割的一體(ti) 。也就是說,曾子以孝著稱,其孝之中蘊涵著仁的因素,他“仁以為(wei) 己任”的主張中也含有孝的思想,仁孝思想實為(wei) 一體(ti) 。所以,以仁、孝為(wei) 基本內(nei) 容的曾子家風,可以稱為(wei) “仁孝家風”。

 

總起來看,曾子因盡得孔子思想精髓,成為(wei) 品德高尚、學識淵博、思想深邃的聖賢,其人生終由耕讀轉為(wei) 專(zhuan) 門傳(chuan) 授儒家思想的師者。曾子將其思想精要傳(chuan) 授給子孫,並以其行為(wei) 習(xi) 慣、人格魅力和道德涵養(yang) 潛移默化地引領著子孫。其子孫也多不再耕種,或授課,或為(wei) 官,成為(wei) 具有學識涵養(yang) 的士階層。經過幾代人的傳(chuan) 承發展,曾子家族形成以內(nei) 省循禮、孝道傳(chuan) 家、仁以為(wei) 己任為(wei) 主要特征的曾子仁孝家風。

 

三、曾子仁孝家風的影響

 

曾子仁孝家風是曾子思想的凝聚,也可以說是儒學思想的精要,具有深邃的哲理和廣泛的普世性。它一經形成便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在曾氏家族中源源不斷地蔓延開去,對曾氏家族幾千年的發展起到指導和引領作用。同時,它又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發展、其他家族家風的建設等產(chan) 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對曾氏家族的影響

 

曾子仁孝家風隨著家族的發展壯大,也在不斷傳(chuan) 承發展,成為(wei) 曾氏家族的家風底色。同時,世代傳(chuan) 習(xi) 的家學成為(wei) 家風得以傳(chuan) 揚下去的載體(ti) ,使無數曾氏子孫從(cong) 中領悟到先祖曾子的智慧和美德。進而,修養(yang) 自身、誌道向學,在自身取得成就的同時,也使家風曆久彌新。重視家教的傳(chuan) 統為(wei) 家風世代相承提供了保障和動力,保證了家學得以有效地傳(chuan) 承下去。於(yu) 是,亂(luan) 世之中,仁孝家風使家族得以自保,沉澱積累;治世之中,仁孝家風使家族興(xing) 盛發達、人才濟濟。仁孝家風引領著曾氏家族走過兩(liang) 千多年的歲月,輝煌不斷。

 

西漢前期,曾子仁孝家風引領曾氏子孫進德修身。曾氏子孫多出仕為(wei) 官,家族平穩發展。西漢末年,曾子十五代孫曾據富有仁義(yi) ,對王莽篡權的做法感到憤怒,“恥事新莽”,率全族遷徙江右,定居南方。雖然與(yu) 先祖曾子相隔幾百年,與(yu) 故鄉(xiang) 相距數千裏,但是曾子仁孝家風的本質沒有改變,家學仍在家族中傳(chuan) 承不斷。經過幾百年的沉澱積累,曾氏家族在隋唐時期漸趨興(xing) 旺。在宋代崇儒尊孔的形勢下,曾氏家族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南豐(feng) 曾氏、晉江曾氏、章貢曾氏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學術、仕途上都有顯赫的人才出現。

 

晉江曾氏英才輩出,科舉(ju) 中第不斷。其中的佼佼者當數曾公亮、曾孝寬、曾懷、曾從(cong) 龍,四人皆為(wei) 宰相,不僅(jin) 位居高位、勤政愛民,而且知識淵博,重家教家學。曾公亮盡孝盡忠,熟知典籍,著述豐(feng) 富。在他的教育影響下,子孫異常出色。長子曾孝寬為(wei) 相,為(wei) 官體(ti) 恤民情,在家盡孝、教子有方。曾孝寬孫曾懷受家學熏陶,自幼謹約自持,後任右丞相,封魯國公。曾從(cong) 龍是曾公亮四世孫,進士第一,宋寧宗讚曰“有經緯之文章,乃天下之賢才”,後任國相。總起來看,晉江曾氏綿綿科第,廉潔自律,德行高尚。這與(yu) 曾氏家族治家嚴(yan) 謹、重視家學傳(chuan) 承有關(guan) ,是曾子仁孝家風潛移默化熏陶影響的結果。

 

南豐(feng) 曾氏因科舉(ju) 起家,以文采揚名於(yu) 世,政途與(yu) 學術都達到了當時的高峰。曾仁旺少讀儒家典籍,文章出色,行孝悌,被讚“慈以撫下,莊以蒞眾(zhong) ,家人興(xing) 於(yu) 仁讓,鄉(xiang) 邦皆慕效之”。其子曾致堯以文鳴於(yu) 世,七子中二人中進士。其中,曾易占有父遺風,也重家教,六子皆中進士。六子中曾鞏、曾布、曾肇尤為(wei) 出色。曾鞏以道德文章名天下,與(yu) 歐陽修等人掀起古文革新運動,被譽為(wei)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還傳(chuan) 承家學,教育弟妹。弟曾肇說:“屬則昆弟,恩猶父師”。父師般的教導使兄弟幾人皆有成就。弟曾布官至宰相,學術上有建樹,著有《三朝正論》《曾布集》等。弟曾肇仁厚剛毅,博覽經傳(chuan) ,被讚“以儒者而有能吏之才”。他教育有方,子孫傑出者尤多,“諸孫二十五人,皆克世其學”。可以說,南豐(feng) 曾氏之所以繁榮,主要是家族特重家教、文化積累深厚和曾子仁孝家風的長期熏陶。正如清代學者紱所說:“孔子之道傳(chuan) 於(yu) 曾子,曾子之後有文定公子固先生起於(yu) 撫州,實傳(chuan) 曾子之學。”曾子之學、曾子之風在此家族得以充分呈現。

 

章貢曾氏因“一門四進士”聞名天下,四進士為(wei) 曾弼、曾懋、曾開、曾幾。除曾弼早逝外,兄弟三人又都曾為(wei) 禮部侍郎,可謂衣冠盛事。尤其是曾幾,篤學力行,在學術上有所建樹,寫(xie) 成了《經說》《易釋象》等,還善寫(xie) 文章,詩尤工。陸遊在曾幾墓誌銘中寫(xie) 道:“孝悌忠信,剛毅質直,篤於(yu) 為(wei) 義(yi) ,勇於(yu) 疾惡,是是非非,終身不假人以色詞。”這種評價(jia) 恰當說出了曾幾的品格修養(yang) 。曾幾及其家族可謂具有曾子遺風。

 

明嘉靖年間,曾子五十九代孫曾質粹回歸曾子故裏嘉祥,主事曾子祀典。其子孫世代主事奉祀,並帶領曾氏家族在家學、家教等方麵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主要表現在:誌書(shu) 《宗聖誌》不斷得以完善,曾氏家譜、家規得以修繕;曾子祭祀製度不斷完備,等等。曾氏家族漸與(yu) 孔、顏、孟三氏並立,成為(wei) 著名的文化世家,家族再次進入興(xing) 盛期。旁裔中也有能很好承繼曾子家風,取得巨大成就的家族。如,湖南曾國藩事功與(yu) 道德並進,帶領湘鄉(xiang) 曾氏走向輝煌,使曾氏家風達到了新的高度。

 

概而言之,曾氏家族多次呈現一門英才輩出的大繁榮現象,這充分說明了家風起到的重要作用,表明了曾子仁孝家風潛移默化而又異常強大的力量。曾子仁孝家風作為(wei) 家族的精神紐帶和信仰追求,也引領著曾氏子孫人生觀、世界觀和價(jia) 值觀的形成,豐(feng) 富著他們(men) 的心靈世界,使他們(men) 品行高尚、出類拔萃。“孝悌忠信傳(chuan) 家遠,修齊治平德業(ye) 興(xing) 。”山東(dong) 嘉祥曾廟中這一楹聯是曾子仁孝家風生動的概述,激勵著曾氏後人不斷進德修業(ye) ,保持家族興(xing) 盛。

 

(二)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影響

 

以曾子思想為(wei) 核心的曾子家族之家風,自然也是儒家思想的組成部分,促進著儒家文化的發展。同時,曾子家風重視孝悌仁愛,這對其他家族也起到積極地示範引導作用,促進了其他家族家風的形成。特別是曾氏被封為(wei) “宗聖”後,曾氏家風也一躍而為(wei) “聖人家風”,更具影響力和感召性。

 

首先,曾子仁孝家風為(wei) 曾氏家學的發展提供氛圍和動力,保障家學能順應時代需要,促使其更好的發展與(yu) 傳(chuan) 播。曾氏家族幾經遷徙,無論走到哪裏都沒有放棄對家學家風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進而將儒學帶到了多個(ge) 地方,促進了當地儒學的發展。如,曾據南遷,將包含曾子思想在內(nei) 的儒家文化帶到了廬陵地區。唐僖宗年間,曾子三十六代孫曾延世舉(ju) 家遷徙到福建晉江,發展為(wei) 晉江曾氏,極大地促進了晉江儒學的發展。

 

其次,曾子仁孝家風融入家族文化的傳(chuan) 承建設中,使儒學更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使中華文化得以更好發展傳(chuan) 承。當儒學麵臨(lin) 困境時,家風能保證儒學在家族中自覺發展傳(chuan) 承下去,而不會(hui) 斷裂和消亡。如,秦時統治者對儒學采取打壓抑製措施,但曾子家族仍保有仁孝家風,通過家學的形式令儒學保存活力與(yu) 生氣。五代十國時期,儒學荒滯,儒家典籍散佚較多。曾子四十代孫曾崇範延續曾子仁孝家風,家藏九經子史,讀書(shu) 自若。南唐要建學校,搜集典籍,曾崇範便將家中豐(feng) 富的藏書(shu) 敬獻出來,為(wei) 當地文化的發展、儒學的傳(chuan) 承做出了貢獻。當社會(hui) 尊孔崇儒時,曾氏家族便能赫然興(xing) 盛,將自身優(you) 秀的思想文化呈現出來。宋代南豐(feng) 曾氏、晉江曾氏、章貢曾氏便是極好的例子。優(you) 良家風培育出的眾(zhong) 多優(you) 秀人才,對文化的發展、社會(hui) 的進步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最後,曾子仁孝家風作為(wei) 聖人家風的一種,促進了眾(zhong) 多家庭良好家風的養(yang) 成。曾子及曾氏後裔通過實踐孝悌之道,發揚仁義(yi) 剛毅、忠信廉潔等美德使自身走向繁榮。同時,這種道德風氣自然對眾(zhong) 多家族具有強大的示範力量,引領它們(men) 也學習(xi) 踐行仁孝等美德。如,曾子孝親(qin) 、教子等典故,成為(wei) 古今中外無數家庭盡孝、教子的楷模。近代曾國藩家教的結晶《曾國藩家書(shu) 》,成為(wei) 家庭教育的經典,對教子、齊家等家風建設起到了引領和指導作用。可以說,曾氏家族的良好家風,在有意無意間成為(wei) 眾(zhong) 多家庭家風形成的方向標。

 

總而言之,以仁孝為(wei) 特色的曾子家風對曾氏家族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家族內(nei) 部保有儒家文化的本質,培養(yang) 出眾(zhong) 多德行兼備的人才。同時,曾子家風作為(wei) 傳(chuan) 統優(you) 秀家風的代表,對其他家族也帶來積極的示範引領作用。可以說,經過曆史沉澱的曾子家風,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的普世性,對當代家風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yi) 和指導作用。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