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契合的內(nei) 在邏輯
作者:陳其泰(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二月十九日癸酉
耶穌2022年3月21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兩(liang) 個(ge) 結合”是我們(men) 黨(dang)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內(nei) 在要求和寶貴經驗。深入把握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貫通相契合的內(nei) 在邏輯,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基礎,哲學社會(hui) 科學界應為(wei) 此作出應有貢獻。
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能夠在中國大地紮根,成為(wei) 我們(men) 黨(dang) 推動中國偉(wei) 大曆史變革的行動指南?我們(men) 黨(dang) 在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創立了毛澤東(dong) 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新的飛躍,創立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新的飛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實現飛躍背後的深刻邏輯力量是什麽(me) ?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從(cong) 文化層麵來說其內(nei) 在邏輯和思想基礎是什麽(me) ?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我們(men) 深刻領會(hui) 馬克思主義(yi) 的精髓,同時從(cong) 紛繁宏富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發掘精華,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貫通相契合的內(nei) 在邏輯。這不僅(jin) 能夠更加深刻地說明為(wei) 拯救民族危亡而不懈奮鬥的中國人民為(wei) 什麽(me) 會(hui) 選擇馬克思主義(yi) ,而且能夠在新時代更好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當前,探討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貫通相契合的內(nei) 在邏輯,以下幾個(ge) 方麵不可或缺。
馬克思主義(yi) 對理想社會(hui) 的追求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大同理想相契合
馬克思主義(yi) 這一先進學說和科學理論並不是憑空產(chan) 生的,而是繼承全人類一切優(you) 秀文化成果的產(chan) 物,體(ti) 現了人們(men) 對理想社會(hui) 的追求。馬克思主義(yi) 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學的理論為(wei) 最終建立一個(ge) 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hui) 指明了方向。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chan) 階級舊社會(hui) 的,將是這樣一個(ge) 聯合體(ti) ,在那裏,每個(ge) 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樣表達了人民大眾(zhong) 對理想社會(hui) 的追求。中國古代哲人曾描繪出大同社會(hui) 的美好圖景,最著名的是《禮記•禮運》篇的論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是故謀閉而不興(xing) ,盜竊亂(luan) 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種沒有壓迫、剝削、欺詐的大同社會(hui) ,是處於(yu) 階級壓迫之中的人們(men) 對理想社會(hui) 的追求。還有一部儒家經典《公羊傳(chuan) 》對“太平世”的美好社會(hui) 作出憧憬:“於(yu) 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nei) 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yu) 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公羊傳(chuan) 》描繪出天下遠近小大若一、各民族之間再也沒有隔閡、共同享有幸福生活的理想境界,與(yu) 大同理想互相補充。
為(wei) 了改變人民受剝削、受壓迫的命運,為(wei) 了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馬克思主義(yi) 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ti) 係,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馬克思、恩格斯義(yi) 無反顧投身於(yu) 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始終站在革命鬥爭(zheng) 最前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大同理想、愛國精神、民本思想、不屈風骨,影響和哺育了20世紀初的中國先進分子。馬克思主義(yi) 傳(chuan) 入中國後,他們(men) 從(cong) 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讀到經由無產(chan) 階級革命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最終實現共產(chan) 主義(yi) 的學說時,自然發自內(nei) 心地接受,並且滿懷熱情地投入鬥爭(zheng) ,希望解除民眾(zhong) 的苦難,最終建立理想社會(hui) 。馬克思主義(yi) 對理想社會(hui) 的追求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大同理想相契合,是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yi) 的重要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yi) 唯物論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唯物主義(yi) 傳(chuan) 統相契合
馬克思主義(yi) 唯物論認為(wei) :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事物的發展變化以及社會(hui) 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形成和演變,都有客觀規律,這些規律須從(cong) 一切社會(hui) 現象總和分析研究出來,“不可知論”、神秘主義(yi) 等都是錯誤的;社會(hui) 存在決(jue) 定社會(hui) 意識,社會(hui) 意識對社會(hui) 存在具有反作用。馬克思主義(yi) 唯物論是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的基石。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著豐(feng) 富的唯物主義(yi) 思想資源,並且從(cong) 先秦到近代形成優(you) 良的唯物主義(yi) 傳(chuan) 統。比如,戰國時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wei) 堯存,不為(wei) 桀亡”,認為(wei) 自然的運行有自己的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wei) 轉移。《管子》認為(wei) ,社會(hui) 的禮製道德不是憑空產(chan) 生的,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生產(chan) 水平之上,“倉(cang) 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西漢司馬遷深化了這些認識,提出:“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勸其業(ye) ,樂(le) 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這就把經濟生活中存在的法則提高到客觀規律來論述。東(dong) 漢的王充發揮了“倉(cang) 廩實,民知禮節”的命題,他說:“夫世之所以為(wei) 亂(luan) 者,不以賊盜眾(zhong) 多,兵革並起,民棄禮義(yi) ,負畔其上乎?若此者,由穀食乏絕,不能忍饑寒。夫饑寒並至而能無為(wei) 非者寡,然則溫飽並至而能不為(wei) 善者希。”認為(wei) 社會(hui) 的治亂(luan) 直接決(jue) 定於(yu) 民眾(zhong) 的經濟生活狀況。
清代的王夫之、顏元、戴震、魏源等繼承唯物主義(yi) 傳(chuan) 統,提出了許多富有見地的觀點。比如,魏源更加明確而簡潔地總結出必須“行”然後才能獲得“知”的命題,其哲學著作《默觚》中的論述擲地有聲:“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烏(wu) 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的見解有著豐(feng) 富的實踐基礎,他對於(yu) 當時的水利、漕運、海運、票鹽改革等都有深入研究,參與(yu) 製訂改革方案,還編纂有《皇朝經世文編》120卷,其重視實踐的觀點對於(yu) 晚清學風的演變產(chan) 生了很大影響。上述思想家的唯物主義(yi) 主張也成為(wei) 20世紀初中國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yi) 唯物論的橋梁。
馬克思主義(yi) 辯證法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辯證思想相契合
馬克思主義(yi) 經典作家對於(yu) 辯證法有許多精辟的論述,比如,恩格斯指出:“當我們(men) 通過思維來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曆史或我們(men) 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men) 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係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麵,其中沒有任何東(dong) 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生成和消逝。”馬克思主義(yi) 辯證法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麵地而不是片麵地、係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係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準確把握客觀實際,真正掌握規律,妥善處理各種重大關(guan) 係。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有大量關(guan) 於(yu) 自然界和社會(hui) 曆史辯證運動和發展的寶貴認識,盡管表達尚不夠係統,但這些論述同樣充滿智慧、異彩紛呈。20世紀初,中國的許多先進分子正是經由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這些思想精華通向馬克思主義(yi) 辯證法。我們(men) 可以舉(ju) 出一些其中分析深刻、益人心智、傳(chuan) 誦久遠的例子。《左傳(chuan) 》昭公三十二年載,晉國大夫史墨言:“故《詩》曰:‘高岸為(wei) 穀,深穀為(wei) 陵’。三後之姓,於(yu) 今為(wei) 庶。”精辟地論述世界萬(wan) 物和社會(hui) 現象的運動、變化是永恒的。《周易》上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深刻地總結了在困厄中奮鬥才能開辟新境的道理。《論語》中有許多孔子講事物辯證關(guan) 係的格言,如“我叩其兩(liang) 端而竭焉”,是說要避免事物走向兩(liang) 個(ge) 極端;又說“過猶不及”,指出超出一定的限度,事物就會(hui) 走向反麵。《論語》中有關(guan) 教育的辯證思想尤為(wei) 豐(feng) 富,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還有,《老子》中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將欲取之,必固與(yu) 之”等。這些深刻揭示事物對立統一關(guan) 係的箴言對曆代士人都有深刻影響,讓他們(men) 能夠運用辯證思維去認識當世問題、提出治國良策。
鴉片戰爭(zheng) 前後,麵對曆史大變局,進步知識分子運用“法無不改”的辯證觀點,以更大的聲勢批判空疏學風,揭露封建專(zhuan) 製的黑暗殘酷,倡導實行社會(hui) 改革。龔自珍提出:“一祖之法無不敝,千夫之議無不靡,與(yu) 其贈來者以勁改革,孰若自改革”。魏源主張:“變古愈盡,便民愈甚”。他於(yu) 1841年編纂《海國圖誌》,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表達了中華民族抗擊侵略、救亡圖強的呼聲。這些具有時代意義(yi) 的思想,是進步知識分子運用辯證思維在曆史劇變時期思考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產(chan) 物。
由以上幾個(ge) 方麵可知,馬克思主義(yi) 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考察自然界和人類社會(hui) 發展上所得出的認識,許多是相貫通相契合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具有接受馬克思主義(yi) 真理的內(nei) 在基礎和內(nei) 在動力,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具有深刻的內(nei) 在邏輯,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可以實現有機結合。新時代,我們(men) 要聚焦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這一重大課題,努力開拓學術研究的新格局,拿出具有原創性、時代性、係統性的研究成果,更加充分地展現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深入發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思想精華,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杜勇】西周年代學研究的新視野
【下一篇】【孔麗(li) 】試論宗聖曾子仁孝家風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