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斌】茅山書院遺址尋蹤考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22-03-16 18:11:40
標簽:茅山書院

茅山書(shu) 院遺址尋蹤考

作者:王立斌

來源:《新國學》第34期

 

 

 

2016年3月應東(dong) 林書(shu) 院榮駿炎主任之邀請,前去東(dong) 林書(shu) 院講授《儒家道統書(shu) 院傳(chuan) 承與(yu) 當代書(shu) 院教化》,課後的第二天,在嵩陽書(shu) 院主講,中國書(shu) 院學會(hui) 副會(hui) 長宮嵩濤的陪同下,由榮駿炎自駕,我們(men) 一行三人驅車前往句容縣茅山福地去考察。這次的目的我有二個(ge) ,一是去圓茅山書(shu) 院遺址尋蹤的夢,二是萬(wan) 曆四十四年(1616)至天啟元年(1621)任鉛山縣令的笪繼良是句容人,他在鉛山任職六年,勤政愛民,治縣有方、得到鉛山人民的愛戴、尤其是他親(qin) 自動手,描繪了一株大白菜,並題詞“為(wei) 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為(wei) 吾亦子不可令有此色。”其意為(wei) “作為(wei) 地方父母官,不能隻圖自己安逸享樂(le) ,不問民間疾苦,不知青菜的知味,時刻提醒自己要讓老百姓能吃飽穿暖,決(jue) 不能讓他們(men) 缺衣少食、麵帶菜色,此碑刻好立於(yu) 縣衙公堂之左側(ce) ,時刻警示自己為(wei) 官的責任,檢驗自己為(wei) 官的清政廉節。這塊碑刻是國家二級文物是我當年把它保護起來,收藏在博物館的。他來主政鉛山,還特別重視書(shu) 院的辦學教育,得知鵝湖書(shu) 院就是當年朱陸“鵝湖之辯”的場所。就更加尊重並親(qin) 自主講了《論語》中的“義(yi) 、利”章,為(wei) 忠、孝、廉、節”的主題講述國家之太平、社會(hui) 之安定、百姓之溫飽、為(wei) 官之責任,課題都體(ti) 現在“義(yi) 、利”和“忠、孝、廉、節”這六個(ge) 字上,並希望廣大學子在書(shu) 院一定要好好讀書(shu) ,將來好“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為(wei) 國家盡忠、為(wei) 人們(men) 盡事,並把講稿刻成《鵝湖讀易》文本,刊行於(yu) 書(shu) 院講學,傳(chuan) 世所用。

 

 

 

這次茅山之行,收獲不大,功課做的不夠。書(shu) 院遺址無從(cong) 考證,並追蹤失敗到訪問無人知曉,隻有打道回來。待作足理論功課,下次再來考證。下午我們(men) 三人驅車返回。茅山書(shu) 院曆史上曾經輝煌的書(shu) 院景象就象似電影一樣一幕幕在我眼前閃過,當年侯遺,以一己私力創辦茅山書(shu) 院的不朽功勳的永恒意義(yi) ,一直影響到運河沿線的無數學子。書(shu) 院內(nei) 曾建有先聖廟、大成殿、先賢祠、明城堂等教學堂、館。南宋紹熙五年後。先賢祠內(nei) 供奉祭祀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張栻、呂祖謙、劉宰等人之遺像,由此可見,當年茅山書(shu) 院的規模和社會(hui) 影響,被後人稱為(wei) 中國宋代四大書(shu) 院和六大書(shu) 院的提法是有依據的。因為(wei) 它與(yu) 那麽(me) 多名人掛起了塑像,又培養(yang) 了運河沿線的無數學子,所以名氣大而影響遠近。因此,就有了進一步再去考證尋蹤茅山書(shu) 院的念頭,也一直在找尋機會(hui) 。今年三月份接到東(dong) 林書(shu) 院發來的邀請函,請我和鄧洪波、宮嵩濤等幾位中國書(shu) 院學會(hui) 副會(hui) 長,於(yu) 五月十七日前去參加東(dong) 林書(shu) 院創建910周年學術研討會(hui) ,暨尼山孔子聖象奉座典禮活動。我作為(wei) 學術研討會(hui) 主持人與(yu) 參於(yu) 聖典禮的亞(ya) 獻官出席會(hui) 議。又有機會(hui) 與(yu) 鄧洪波、宮嵩濤、邵群幾位中國書(shu) 院界的老友相會(hui) ,同時為(wei) 我再一次去尋蹤考證茅山書(shu) 院找到了機緣。會(hui) 後我於(yu) 宮嵩濤商量,征得榮俊炎的支持,我們(men) 考察再次的夢想已達目的。

 

於(yu) 是,五月二十日早餐後送走參會(hui) 的鄧洪波、邵群。我和宮嵩濤、由榮駿炎自駕再次驅車前往茅山景區參觀考察,這次考察是根據我查閱的相關(guan) 資料一致順序進行實地考察的,茅山位於(yu) 江蘇省句容市境內(nei) ,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三峰依次相連,、大茅峰、二茅峰、三茅峰風景秀美,山巒迭嶂、雲(yun) 霧縹緲、形勝獨特,是名揚中外的道教名山,上清派的發祥地,道家稱之為(wei) 中國十大洞天,茅山為(wei) “第八洞天”。天下七十二福地,茅山為(wei) “第一福地”,古稱金陵地肺名山、華陽境。據傳(chuan) 、漢代景帝時期公元前(156-141)年,陝西鹹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哀最初來到此山修道拯民,而名茅山。清代乾隆時期考證考據著名的揚州學派的代表任大椿在《過茅山碑記》中說:“北茅三為(wei) 三茅真君初煉道之地。”這就是說,後來他們(men) 又遷往句曲山,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我們(men) 一行三人不辭辛苦、翻山越嶺,依照地圖,到各遺址點進行實地考古、取證、采集遺址散落的殘渣漏點的建築物遺存,進行比較考證。因此得出這次考證的初步結果與(yu) 書(shu) 院同仁進行探討。茅山不僅(jin) 有書(shu) 院,還有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還是我國抗日戰爭(zheng) 六大根據地之一,陳毅元帥等革命先輩曾率新四軍(jun) 在此與(yu) 日開展遊擊戰的大本營。是紅、古、綠旅遊結合的四A旅遊勝地,和中宣部命名的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

 

這是侯遺、字仲遺,(《金陵詩徵》卷五。《至順鎮江江誌》卷一之作仲逸),句容(今屬江蘇)人。隱居茅山、創書(shu) 院、教授生徒、積教十餘(yu) 年,自營糧食。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王隨字.子正,北宋河南孟縣人,生於(yu) 開寶八年(975)年,卒於(yu) 明道二年(1033),真宗時登進士甲科,仁宗明道年間(1032-1033)出任宰相,卒於(yu) 任上。贈中書(shu) 令溢章惠、改文惠。知江寧府時奏請於(yu) 茅山齋糧所剩莊田三頃充書(shu) 院贍用。明弘治《句容縣誌》有傳(chuan) ,留下的第一首書(shu) 院詩作。

 

精舍依岩壑,蕭條自卜居。山花紅躑躅,庭樹綠栟櫚。

 

荷鍤朝芸隴,分鐙夜讀書(shu) 。浮雲(yun) 蒼狗紀,一笑不關(guan) 餘(yu) 。

 

侯遺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理想主義(yi) 者,在貧苦中尋找樂(le) 趣,他在茅山創辦書(shu) 院、條件是苦了點,但環景優(you) 美,山水旖旎。並教導學生讀《三墳》(即伏義(yi) 、神農(nong) 、黃帝之書(shu) )《五典》(即少昊、顓頊、高辛、堯舜之書(shu) )《八索》(乃八卦之說)《九丘》(九州之誌)等古書(shu) 。兼習(xi) “六藝”還提倡“學而不厭”“發奮忘食”的學風,“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教學態度,“不恥下問”的學習(xi) 精神、“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xi) 之”的學習(xi) 方法。、自給自足、白天勞作、夜晚挑燈夜讀,無論歲月怎麽(me) 變幻、他都苦中求樂(le) 、樂(le) 在其中的豁達胸襟,為(wei) 社會(hui) 培養(yang) 一批一批的賢達誌士。就這樣堅持了多年後,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和支持。當時的江寧知府王隨獲知他的創辦書(shu) 院的刻苦精神,就親(qin) 自前去茅山書(shu) 院體(ti) 察暗訪、以政府的力量出資進行扶持,還向朝廷書(shu) 麵報告,求得朝廷批複同意、劃撥糧田,以資書(shu) 院膏火收入和糧食供給。這樣書(shu) 院就有了固定的收入和正常的開支運轉。有了朝廷和官府的支持,侯遺辦書(shu) 院教學的幹勁更足了,由於(yu) 長年的辛勞操作,身體(ti) 拖垮了,不久就離開了人世。

 

茅山因是道教名山,道觀眾(zhong) 多,侯遺的書(shu) 院遺產(chan) ,因主人逝去,門徒自行解散,一時遺址也就自然被道徒占領,很快也就被道家崇禧觀合圍。到了南宋理宗朝劉宰(1167-1240)字,平國,號漫塘病雯,鎮江金壇人,於(yu) 紹熙元年(1190)進士,曆任州縣、有政績嘉譽。理宗朝,以籍田令。遷太常丞,知寧國府。劉宰是南宋時期一位知行合一的理學家,更是一位清廉愛民的大清官,見義(yi) 必為(wei) 的慈善家,又是一位耿直愛國的賢臣,在《宋史》中與(yu) 辛棄疾合傳(chuan) 。讚曰:“劉宰剛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鄉(xiang) 邦、其烈實多。”重視教育,恢複重建茅山書(shu) 院追思侯遺的儒家道統。並把著名理學家張栻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傳(chuan) 授廣大弟子中,把茅山書(shu) 院辦成了當時金壇縣最高學府,在顧龍山上重建的茅山書(shu) 院與(yu) 白鹿洞、嶽麓、鵝湖等書(shu) 院齊名,被稱為(wei) 南宋鵝湖之會(hui) 後又有影響力的茅山書(shu) 院。

 

 

 

茅山書(shu) 院的曆史、遠沒有其他書(shu) 院輝煌,它的創建人侯遺也名不見經傳(chuan) ,但他表現出來的精神卻是一般書(shu) 院值得學習(xi) 和借鑒的。平凡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也是值得人們(men) 尊重和認可的。所以宋代句容鄉(xiang) 賢巫及就給予侯遺極高的評價(jia) ,專(zhuan) 門寫(xie) 了一首詩來讚揚侯處士與(yu) 茅山書(shu) 院:齋糧資講舍,遺像拜山中。不尚神仙術、特存儒者風。斯文真未喪(sang) 。吾道豈終窮。為(wei) 億(yi) 皋比擁、庭前擊木叢(cong) 。

 

巫伋,字巫必子,南宋高宗紹興(xing) 二十年(1150)以端明殿學士,除簽書(shu) 樞密院事。自幼奮發上進,博覽群書(shu) 經史子集無不熟讀,自強不息。文學功底深厚,書(shu) 詩兼優(you) 。自紹興(xing) 八年(1138)中進士,任秀州華亭縣青墩(今上海鬆江縣西)鹽場水路鹽運官。繼遷禦史台監察禦史,同知貢舉(ju) ,諫議大夫,給事中。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同期出使過今國使。巫身在朝廷,緬懷故鄉(xiang) 。曾捐薪建造龍遊山導院,題額“昭聖”並為(wei) 茅山書(shu) 院題詩。紹興(xing) 二十二年(11521)被奸相秦檜扶嫌誣陷、罷職。65歲定居無錫錫山。乾道九年(1173)病卒於(yu) 無錫華慮山。贈左朝議大夫,追溢“文惠”。

 

天下名茅山者,不止一處,宋胡宏《皇王大紀》,載夏大禹“東(dong) 巡狩登茅山,受諸侯之計,更名曰會(hui) 稽,”是指浙江的會(hui) 稽山原名茅山。“不過三皇故事,本屬傳(chuan) 說,莫於(yu) 究詰。而廣東(dong) 確有一山名茅山,以其茅草廣,被稱之,故而名之茅山。又有泰州的茅山,以產(chan) 香茅而得名。此外叫大、小茅山的在所多有,難以縷述。這裏說的茅山,是南京附近的句容,金壇之間的茅山,習(xi) 稱茅山者。名三茅山,並不是其山,茅草覆蓋,亦非指有三座茅山。其實,這山的本名叫“句曲山,”唐《元和郡縣誌》說,其山形曲折似句字,故得名。若更考古,它最早叫岡(gang) 山。而之所以轉稱叫茅山,是以兩(liang) 漢年間陝西茅姓三兄弟來此修道成仙,這個(ge) 傳(chuan) 說,茅山人多能道之。以此,茅山被稱做洞天福地,千百年來,是因道家倡盛,而名傳(chuan) 遠近。,即如而今,也還新修了一座老子青銅像。巍峨叢(cong) 立在豐(feng) 山岡(gang) 山的半身高像有33米。

 

大致說,三教爭(zheng) 長,都重好山,而名山之名,不特在其佳景,更在其勝跡。一地之中、我占此崖、你住彼峰、佛有佛像、道有道法。互不相擾、名瑧上界。儒家講學,名為(wei) 書(shu) 院,儒家學子、以仕、農(nong) 、商影響朝野,名震天下。

 

句容東(dong) 南的茅山有了道觀,句容西北的寶華山便有了佛寺。隆昌寺已有1500年的香火,且是律宗第一名山。而侯遺在茅山修了一座書(shu) 院,其名茅山書(shu) 院。這樣儒、道、釋三教就在句容齊聚了。這座書(shu) 院時廢時續,辦了二百多年。最令人扼腕的,是在繞磬齊鳴,梵音繚繞的今天,連句容本地人,也少有知道茅山書(shu) 院這個(ge) 名字。至少句容、儒家的式微無可爭(zheng) 辯。

 

侯遺也信佛,道而不入寺觀的叫居士,不廢煙火,居家修煉。而不入仕途的儒家知識份子,就叫處士。這是簡單的比附。儒家的思想,修齊治平,修齊可稱內(nei) 聖,治平可稱外王,為(wei) 政爭(zheng) 統。而在孔門弟子者,道統高於(yu) 政統,因此不入仕途,而以道統自任,是件很高尚的事情。道統之傳(chuan) ,固在個(ge) 人自身自守,而更重要的,是在興(xing) 教,以自身影響更多的人。化育天下,以道自任而不入仕途的這類人,“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處士之處,此其昌乎?

 

處士的傳(chuan) 統悠遠,以先秦有“處士橫議”之請。宋代似乎特重處士。這大概與(yu) 開國皇帝宋太祖與(yu) 大處士陳摶的交往有關(guan) 。其後有終南山的種放,有梅妻鶴子的林逋,有名動公卿的魏野,都是有名的處士。曆史上關(guan) 於(yu) 侯遺處士的記載並不多,除了他建茅山書(shu) 院,並沒有更多的事跡。並有中過進士,開拓之功、不遑多讓,因為(wei) 這所書(shu) 院延綿了二百多年,他以一己之力、獨自支撐了二十多年到,仁宗天聖二年始賜官田,以充學贍。慶曆六年(1046)北宋著名詩人蘇舜欽(1008-1048)、字子美、河南開封人,景祐元年(1034)進士,當過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撥理,主張政治改革的新政人物,被人借誣陷,罷官去職,閑居蘇州,得之茅山書(shu) 院之請、前往講學,“詩之於(yu) 時、蓋亦大物”,提倡“采詩”“弛張其務、”達到統治者的“長治久安”指詩可以反映“風教之感,氣俗之度”。因此批評“以藻麗(li) 為(wei) 勝的文學風氣。而大力讚揚穆修等人“任以古道”“警時鼓衣”“文之生也害道德”的頗為(wei) 極端的意見。是中國詞壇豪放派的開張,是書(shu) 院教學積極進取的先驅者。他的一篇“滄浪亭記”留芳千古、為(wei) 後人傳(chuan) 頌。“一日過群學、東(dong) 顧草樹鬱然,崇阜廣水,下類乎城中。並水得微徑於(yu) 雜花修竹之間。東(dong) 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kui) 蔽。訪諸舊老、雲(yun) 錢氏有國,近戚孫承、右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

 

 

 

茅山書(shu) 院的二百多年的曆史,並不固定在一個(ge) 地方,而是數遷其址,初創於(yu) 句容境內(nei) 的茅山北峰,以後為(wei) 崇禧道觀所並,端平年間南宋(1234-1236)重建於(yu) 三角山,不久廢圯,淳祐中(1241-1252)郡守王楚恢複重建,沒幾年又圯。鹹淳七年(1271)再遷建金壇縣內(nei) 茅山南峰顧龍山,大概風水不佳,後又改為(wei) 圓通庵。以此看來,儒家事業(ye) ,屢被佛道所侵是常事。

 

自宋以來,三教合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他,雖各自信奉獨立標榜,而情勢所迫又不能不吸收別家之長,即儒家,雖孔子便不渉鬼神,講人道而遠天道,輕視來世,漠視超越。但自宋而後,由於(yu) 士大夫階層紛紛談禪論道,孔門儒家的處士,也不得不關(guan) 注內(nei) 心之學,講修養(yang) 而入玄默。希圖為(wei) 世人留一精神依托的空間,但儒家終歸不是宗教,它沒有彼岸的世界更沒有引離今世的人進入一彼岸世界的世界,沒有引離今世的人進入一彼岸世界的能力。所以自難免連他的自己人,都逃禪向道,茅山書(shu) 院的變遷,庶幾其微乎?

 

但書(shu) 院敦勵人品,講求學問,少渉功利,唯重人才的傳(chuan) 統,確是遠大的。今天的學校教育,已成獵逐名利的代名詞,從(cong) 幼兒(er) 園開始,便是所謂“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論說。引起社會(hui) 廣泛傳(chuan) 播。而這跑道的盡頭,說白了,其實曲曲折折的,還是寫(xie) 著名利二字。從(cong) 此,中國的今天,還真應該辦一辦書(shu) 院,學一學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學相長的精華。哪怕僅(jin) 僅(jin) 作為(wei) 一種補充,不也多少留一點希望的種子嗎?不知會(hui) 不會(hui) 有人興(xing) 此一念,拿昔日的書(shu) 院,複興(xing) 於(yu) 今日,而茅山所在的當局,能讚襄成之,以使今日茅山,於(yu) 高宣道號,低誦佛經之外,複聞朗朗書(shu) 聲傳(chuan) 播儒家教習(xi) 呢?

 

書(shu) 院入山林的清俗,雖有避亂(luan) 世之目的是漢魏以隱逸為(wei) 清高拔俗的風氣。對儒士階層的講學,是自力更生,艱難辦學,也曾得政府支持,院址屢遷,風雨飄搖興(xing) 替更迭,希立多解。茅山書(shu) 院先後存世240餘(yu) 年。學界曆事有八大書(shu) 院之說,六大書(shu) 院之說,四大書(shu) 院之說。其中所指對象公然頗有出入,但茅山書(shu) 院始終有諸眾(zhong) 說在其中。

 

宋初,久亂(luan) 初平,政府無力興(xing) 複舊有的官學係統,於(yu) 是一批有責任的中國士人便自覺承擔起培養(yang) 人才、發展教育的職責。他們(men) 聚山林建書(shu) 院講學,彌補了官學的不足,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句容處士侯遺在三茅山西北麓創建茅山書(shu) 院,發軔之功,永垂史冊(ce) 。北宋天聖二年(1024)至南宋鹹淳七年(1271)幾次搬遷至金壇縣顧龍山麓。乾隆十五年《句容縣誌》載:“茅山書(shu) 院,天聖二年處士侯遺於(yu) 茅山營書(shu) 院,教授生徒,積十餘(yu) 年,自營糧食。隨奏請朝廷撥茅山糧田,內(nei) 量合三頃充書(shu) 院膳用之資,遺址今不可考。”正應這句話,我才作出了這次尋蹤考察茅山書(shu) 院的決(jue) 定,寫(xie) 下此文以作考證。

 

2021年11月25日於(yu) 鵝湖齋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