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家風助力仁醫成長
作者:孔榮順
來源:孔子世家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二月初七日辛酉
耶穌2022年3月9日
家是人類社會(hui) 的基本構成單位,不僅(jin) 承載著生命的繁衍生長,而且傳(chuan) 承發展著精神文化。中華民族特別重視家,並以家為(wei) 中心,形成了悠久、深厚、豐(feng) 富的家文化。家風又稱門風,主要指家庭的整體(ti) 風氣、風尚,常需要幾代人不斷地傳(chuan) 承發展而成。家風內(nei) 涵豐(feng) 富,主要表現為(wei) 家族成員的精神風格、行為(wei) 習(xi) 慣、價(jia) 值觀念等總體(ti) 狀態,凝練著家族成員的人生態度、道德素養(yang) 、信念追求等。有什麽(me) 樣的家庭,便有什麽(me) 樣的家風。家風一經形成便可能比較長久地存在於(yu) 家庭中,影響家庭多年,乃至數代。不同的家風影響的時間有所不同。常言道:道德傳(chuan) 家,十代以上,耕讀傳(chuan) 家次之,詩書(shu) 傳(chuan) 家又次之,富貴傳(chuan) 家不過三代。良好的道德家風注重家族成員的道德修養(yang) ,自然能守住家業(ye) ,使家風傳(chuan) 承長久。耕讀傳(chuan) 家,通過耕耘保持勤勞的習(xi) 慣,通過讀書(shu) 保持思想的進步,養(yang) 成勤勞好學的品格,家族也會(hui) 長久興(xing) 旺。最為(wei) 短暫的是把富貴傳(chuan) 給子孫,卻沒有讓子孫養(yang) 成良好的品德習(xi) 慣,反而養(yang) 成好吃懶做、好逸惡勞等惡習(xi) ,富貴也就很快散盡。在聖人家風的引領下,聖人家族多次呈現英才輩出的繁榮現象。曆史上諸多中醫名家仁醫的成就亦得益於(yu) 聖人家風的濡養(yang) 。
一、聖人家風的基本內(nei) 涵
孔、顏、曾、孟四氏聖人家風是家風中的佼佼者。聖人家風是由先秦時期的平民家風發展升華而來,以儒家思想為(wei) 其主旨,具有深邃的思想內(nei) 涵。聖人家風傳(chuan) 承發展了數千年,孕育培養(yang) 了眾(zhong) 多優(you) 秀人才,引領孔、顏、曾、孟四氏家族不斷走向輝煌。聖人家風能夠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主要是因為(wei) 有係統的家學和嚴(yan) 明的家教作為(wei) 支撐。聖人家學和家教,是聖人家風傳(chuan) 承發展的主要動力和基本途徑。
1、家學
家學是家族內(nei) 世代傳(chuan) 承發展之學,是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傳(chuan) 承發展的主要方式。家學的發展興(xing) 盛需要數代人不斷傳(chuan) 承積累。前人將畢生的探索、研究教於(yu) 子孫,子孫再繼承先輩遺誌,在此基礎上加以完善,再教於(yu) 其後代。如此傳(chuan) 承、積澱了許多代,知識學問漸成係統,才能形成蔚為(wei) 壯觀的家學。可以說,家學是家族精神相承的主要載體(ti) ,是家族文化思想和價(jia) 值觀念傳(chuan) 承的紐帶。
孔、顏、曾、孟四氏聖人家族都具有豐(feng) 富而悠久的家學,特別是孔氏家族“詩禮傳(chuan) 家”的家學發展最為(wei) 興(xing) 盛。孔氏家學是指由聖祖孔子首倡”詩禮傳(chuan) 家”及其後裔不斷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的家學文化,以孔子整理的“六經”及儒家其他典籍為(wei) 基本內(nei) 容。在兩(liang) 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孔氏家學隨著時代的變遷、儒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儒學的精要作為(wei) 家族精神的紐帶和動力,讓家族成員保持精神上的富足、品德上的高尚、修養(yang) 上的自覺。
2、家教
家學的傳(chuan) 承發展離不開家教。家教是指對家族成員的教育、訓導和規範,是傳(chuan) 達思想、觀念、知識等最直接和快速的方式,是家學傳(chuan) 承發展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古代的家教主要包括言傳(chuan) 、身教、家規、家訓、族規、族訓、家範、家誥、家語等,是長輩對子孫知識經驗的傳(chuan) 授,更是行為(wei) 的規範和道德的養(yang) 成教育。家庭中一般都有家教,有良好的教育,也有不良的教育。
孔、顏、曾、孟四氏家族都是優(you) 良家教的典範。聖人家風的開創者孔子、顏子、曾子、孟子都有從(cong) 事教育的經曆,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一開始就將家教提升到很高的程度。經過幾十代人不斷探索與(yu) 積累,四大聖人家族都形成了全麵、嚴(yan) 明、規範的家教係統。
3、家教、家學、家風相互關(guan) 係
家教、家學、家風三者是密切關(guan) 聯的整體(ti) 。家教是傳(chuan) 承發展家學的途徑和手段,家學是家教的基本內(nei) 容和根基,家風是家學和家教的結果顯現。
傳(chuan) 承發展了兩(liang) 千多年的家學是聖人家族特有的部分,是聖人家風保持長久活力的精神載體(ti) 和能量來源,也是維係家族成員人生信仰和價(jia) 值追求的精神紐帶,使家族具有精神方麵較強的凝聚力和強大的生命力。家學的思想內(nei) 容,決(jue) 定了家風的內(nei) 涵特色,也保障了家風的傳(chuan) 承和發展。聖人家學都是以儒家思想作為(wei) 基本內(nei) 容,都提倡孝道、禮義(yi) 、仁愛等道德理念,注重道德修養(yang) 與(yu) 文化素養(yang) 並行,都是對儒家文化的傳(chuan) 承和發展。聖人家學又隨著社會(hui) 的變革、曆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充滿生機。這就為(wei) 家風不斷注入新的內(nei) 容,增加了家風的活力和生機。同時,家學為(wei) 家教提供了豐(feng) 富、深刻的內(nei) 容,讓家教有所依托和歸屬。家學越豐(feng) 富,家教越興(xing) 盛,家風也就越淳正濃鬱。
二、聖人家風對醫學人才培養(yang) 的意義(yi)
1、聖人家風築牢仁醫基本素質
家風一經形成便長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家族成員的價(jia) 值觀念、行為(wei) 習(xi) 慣、人生方向等,進而決(jue) 定家族的走向。無數聖人後裔從(cong) 家學中領悟到先祖的智慧和美德,進而提升修養(yang) 、潛心向學,成為(wei) 德才完備的人才。他們(men) 又使家學傳(chuan) 承下去,使家風曆久彌新。
在聖人家風的引領下,聖人家族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英才輩出的繁榮現象。家族內(nei) 學識淵博的學者不可勝數,在多個(ge) 方麵取得了突出成就,不僅(jin) 廣注群經,而且對數學、天文、地理、音韻等多有涉獵,有著述文章陸續問世。醫學雖為(wei) 小藝,但不同時期培養(yang) 的名醫也為(wei) 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為(wei) 祖國醫學體(ti) 係建立和完善添磚加瓦。
從(cong) 中醫學特點來看,中醫名家仁醫自然不是誰都能當的,成才需要極為(wei) 苛刻的條件和天賦。首先是外部基礎,部分的名醫有家族力量和國家力量做支持。比如李時珍出生於(yu) 醫學世家;孫思邈在朝廷的支持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吳謙是乾隆時期的太醫院院判等。
更多的是自身條件,比如孜孜不倦追求的信念:張仲景的家族在一場疫病流行中去世的達三分之二,其中死於(yu) 傷(shang) 寒的又“十居其七”,這樣的痛苦激發了他學醫的願望,於(yu) 是有了《傷(shang) 寒雜病論》;黃元禦曾在庸醫的醫治下損失了一隻眼睛,從(cong) 此刻苦鑽研醫學,成為(wei) 了中醫學火神派的祖師爺;傅青主恩愛的妻子在婚後不久因病離世,這讓傅青主十分沉痛,此後他終生未娶,潛心研究醫學,也成為(wei) 了一代名醫。幾乎所有名醫,都在史書(shu) 有過虛心好學的記載,大部分也都有很高的文化素養(yang) 。比如張仲景從(cong) 小博通群書(shu) ;孫思邈“通老、莊及百家學說,兼好佛典”;葛洪具有極高的道學基礎。學習(xi) 能力和文化素養(yang) 為(wei) 他們(men) 學習(xi) 中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wei) 他們(men) 的觸類旁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現代醫家孔伯華,山東(dong) 曲阜人。其為(wei) 當地名醫,孔氏深受其影響。幼年時攻讀經書(shu) ,並隨父宦遊各地。後以母病,遂立誌學醫。16歲時,移居河北易州行醫,於(yu) 當地與(yu) 名醫狄虎堂等人交善。後又於(yu) 25歲時在北京外城官醫院任職,於(yu) 當時名醫張菊人、陳伯雅等共事,砌磋學問。1929年,曾參與(yu) 奮起反抗當時政府擬消滅中醫的活動。並於(yu) 同年與(yu) 另一名醫蕭龍友共辦北京國醫學院,培養(yang) 較多的中醫人才,時稱“北京四大名醫”之一。1955年孔伯華逝世,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親(qin) 任治喪(sang) 委員會(hui) 主任,並親(qin) 臨(lin) 他的寓所吊唁。
2、聖人家風對中醫文化的促進
孔子、顏子、曾子、孟子作為(wei) 儒家四聖,奠定了儒家文化的根基。以四聖思想為(wei) 核心建立的聖人家學、家教、家風,自然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家學、家教、家風融入家族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中,使家族得以發展繁盛,也使儒學更具生命力和持久性,使中華文化得以更好地傳(chuan) 承發展。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曆史長河中一顆耀眼的明珠。隨著中醫走出國門,中醫在世界的影響力也日益擴大,逐漸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中醫從(cong) 來都不是單一的藥理和醫術。中醫的理論深深植根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沃土,蘊含著大量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例如,“天人合一”強調人、自然和社會(hui) 是一個(ge) 有機的整體(ti) ;如陰陽家陰陽調和、五行生克的理論;儒家以人為(wei) 本,以和為(wei) 貴的思想;道家禍福相依,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髒腑經絡之曲折”(明代張介賓《類經·序》)中醫不單純是一門醫學,它博大精深,包羅萬(wan) 象,其內(nei) 容之廣博繁複,令人驚歎,即使是名醫,一生也不能窮盡。
盡管中醫的內(nei) 容如此繁複,但古代道家有個(ge) 著名的理論——大道至簡。所謂“真傳(chuan) 一句話,假傳(chuan) 萬(wan) 卷書(shu) ”,中醫的繁複也最終能歸於(yu) 一道。扁鵲的道為(wei) “防病”;張仲景的道為(wei) “用思精”;孫思邈的道為(wei) “養(yang) 生”……這些名醫的過人之處在於(yu) 他們(men) 能著眼於(yu) 一道,並將其發揮到極致,最終融會(hui) 貫通。
3、聖人家風對仁醫成長的引導
聖人家風由平民家風升華而來,具有普世性和實踐性。重視孝悌仁愛、德行修養(yang) 和向學誌道是聖人家風共同的特色,這也是絕大多數家庭追求和向往的境界。所以,聖人家風對其他家族家風的建設和改進具有重要的引領和示範作用,促進了眾(zhong) 多家庭良好家風的養(yang) 成。
漢代采取“舉(ju) 孝廉”的政策,提升了仁孝思想的影響力,使孝成為(wei) 我國古代家風的主旋律。近代曾國藩家教的結晶《曾國藩家書(shu) 》,也成為(wei) 家庭教育的典範,對修身、齊家、教子等起到了有益的引領和指導作用,有利於(yu) 眾(zhong) 多家庭家風的建設。近代名醫張錫純在其«醫學衷中參西錄»自序中寫(xie) 道:“老安友信少懷,孔子之願力也。當令一切眾(zhong) 生皆成佛,如來之願力也。醫雖小道,實濟世活人之一端。故學醫者,為(wei) 身家溫飽計則願力小;為(wei) 濟世活人計則願力大。而此願力之在錫純,又非僅(jin) 一身之願力,實乃祖訓斯紹也。錫純原籍山東(dong) 諸城,自前明遷居直隸鹽山邊務裏,累世業(ye) 儒。先祖友三公纘修家乘,垂訓來茲(zi) ,謂凡後世子孫,讀書(shu) 之外,可以學醫。蓋即範文正公“不為(wei) 良相,必為(wei) 良醫”之意也。錫純幼時,從(cong) 先嚴(yan) 丹亭公讀書(shu) ,嚐述斯言以教錫純。及稍長,又授以方書(shu) ,且為(wei) 指示大意。謂誦讀之暇,遊藝於(yu) 此,為(wei) 益良多,且又遵祖訓也。”②由此可見張錫純從(cong) 家風、家學中接受到先祖的熏陶和教誨,加上自身努力、窮極醫淵,最終成為(wei) 中西醫兼容的名家仁醫。
醫者必懷有仁心,醫術是仁術。我們(men) 作為(wei) 臨(lin) 床醫務工作者,在臨(lin) 床服務工作中踐行聖人家風,注重家庭建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應當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shang) 、甘於(yu) 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ye) 精神,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仁愛思想,遵守行業(ye) 規範,恪守醫德,努力提高專(zhuan) 業(ye) 水平和服務質量,全心全意為(wei) 病患者服務。
三、聖人家風在新時代的特征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15年參加春節團拜會(hui) 時指出:“家庭是社會(hui) 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men) 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chuan) 統家庭美德。”在中紀委十八屆六次全會(hui) 上,總書(shu) 記再次強調:“領導幹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十九大報告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堅持全民行動、幹部帶頭,從(cong) 家庭做起,從(cong) 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推進社會(hui) 公德、職業(ye) 道德、家庭美德、個(ge) 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men) 向上向善、孝老愛親(qin) ,忠於(yu) 祖國、忠於(yu) 人民。”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家風、家庭建設,是構建家國命運共同體(ti) 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文化傳(chuan) 承、家庭教育、社會(hui) 道德等方麵具有深遠的理論價(jia) 值及實際價(jia) 值。其與(yu) 聖人家風的核心思想一脈相承。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chuan) 家、勤儉(jian) 持家,知書(shu) 達禮、遵紀守法,家和萬(wan) 事興(xing) 等中華民族傳(chuan) 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chuan) 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是馬克思主義(yi) 家庭倫(lun) 理觀、傳(chuan) 統優(you) 秀家風文化與(yu) 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紅色家風精髓傳(chuan) 播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繼承、弘揚傳(chuan) 統家庭美德的重要途徑。對青少年進行德育教育具有引領作用,既能豐(feng) 富當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方法,又有利於(yu) 完善當代家風教育理論,實現家庭教育理論的創新與(yu) 發展。對社會(hui) 思想道德素質整體(ti) 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是影響和決(jue) 定未來德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對社會(hui) 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價(jia) 值。
新時代傳(chuan) 承和弘揚聖人家風有利於(yu) 個(ge) 人全麵發展,尤其是有利於(yu) 醫學人才成長成才。良好的家風可以厚植文化素養(yang) 及學習(xi) 能力,為(wei) 學習(xi) 醫學打下良好基礎。同時培育君子品格和健全人格,以“天人合一”思想融入自然、融入社會(hui) ,與(yu) 時俱進。正如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所說:“有誌與(yu) 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yu) 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對於(yu) 名醫們(men) 來說,強烈的興(xing) 趣和孜孜不倦的理由是為(wei) “誌”,日複一日的堅持是為(wei) “力”,適時的外部條件又為(wei) 他們(men) 的成長和流芳百世提供了外力。也印證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想要成為(wei) 一代名醫,必然是要知行合一,將理論與(yu) 實踐貫徹到底,唯有如此,才能造福時間!
綜上所言,經過數千年曆史沉澱的聖人家風,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的普世性。聖人家風以豐(feng) 富的內(nei) 涵,對本家族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指引作用,培養(yang) 出眾(zhong) 多德行兼善的醫學人才,保證了家族的繁榮發展。聖人家學、家教、家風作為(wei) 儒家文化的重要部分,促進了儒學的傳(chuan) 承發展。曆史上,無數家庭以聖人家風為(wei) 榜樣,培育自家家風,形成了與(yu) 眾(zhong) 不同各具特色的優(you) 良家風。同時聖人家風作為(wei) 優(you) 秀傳(chuan) 統家風的典範,對醫學人才的培養(yang) ,醫德醫風的建設也具有積極助推、示範引領作用。為(wei) 此,在更廣大的群體(ti) 中普及聖人家學、家教、家風也很有必要。
作者簡介
孔榮順(令字輩),男,1970年10月出生,永靖縣太極鎮古城村人,中共黨(dang) 員,本科學曆,學士學位,永靖縣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中華儒促會(hui) 第一批通訊員。
撰寫(xie) “重用赤芍治療黃疸型肝炎”、“黃疸型肝炎合並呃逆探析”、“肝源性腹瀉40例臨(lin) 床分析”等論文發表於(yu) 《甘肅中醫學院學報》。撰寫(xie) 了“預防性使用抗菌素臨(lin) 床分析”發表在《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撰寫(xie) 論文“中醫綜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48例臨(lin) 床觀察”發表於(yu) 《甘肅中醫藥大學學報》等。“一種紅外線艾灸裝置”2020年獲國家專(zhuan) 利。
臨(lin) 床經驗豐(feng) 富,注重《內(nei) 經》研究,樹立整體(ti) 觀念,辨證施治思想,提倡多維立體(ti) 綜合診療思維,對神經康複、肌骨康複過程中內(nei) 環境中醫調理有一定見解。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