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聰舜 著《儒學與(yu) 漢帝國意識形態》出版
書(shu) 名:《儒學與(yu) 漢帝國意識形態》
作者:林聰舜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01月
【內(nei) 容簡介】
《儒學與(yu) 漢帝國意識形態》以儒學發展成為(wei) 漢帝國意識形態之核心為(wei) 主軸,探討漢代儒學有哪些特質,讓它成功扮演帝國意識形態的角色;又是如何自我調整,使其在長期思想競逐中勝出。本書(shu) 也特別留意莊嚴(yan) 的儒學論述背後蘊藏的權力關(guan) 係,諸如經學理想、帝國統治、儒者利益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牽製的關(guan) 係。
【作者簡介】
林聰舜,漢族,1953年生,籍貫台灣彰化,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所)教授。曾任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所)主任、《清華學報》主編、《清華中文學報》總編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富布賴特基金會(hui) ”訪問學者、香港嶺南大學客座教授。
目前研究領域為(wei) 漢代學術思想、《史記》。已出版專(zhuan) 著有:《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yu) 發展》、《<史記>的世界:人性與(yu) 理念的競逐》、《向郭莊學之研究》、《<史記>的人物世界》、《西漢前期思想與(yu) 法家的關(guan) 係》、《台灣新統治霸權的形成》(評論集)。
【目錄】
新版序
自 序
章 漢代儒學的一個(ge) 側(ce) 麵
——思想、統治與(yu) 權力運作
一、漢代儒學的時代課題:論述為(wei) 帝國需要的統治思想
二、漢代儒學研究回顧與(yu) 本書(shu) 對漢代儒學采取的立場
三、如何看待莊嚴(yan) 的儒學論述背後蘊藏的權力關(guan) 係
四、本書(shu) 的幾個(ge) 論述重點 27
五、小結
第二章 叔孫通“起朝儀(yi) ”的意義(yi)
——劉邦卡裏斯瑪支配的轉變
一、前言
二、打天下時期的劉邦:卡裏斯瑪式的領袖
三、卡裏斯瑪支配的衰落:“起朝儀(yi) ”的必要性
四、“朝儀(yi) ”出現的積極意義(yi)
五、小結
第三章 陸賈“逆取順守”觀念新探
——建立帝國的深層穩定機製
一、前言:漢帝國“逆取順守”統治方向的奠立
二、“以順守之”的深層意涵:統治階層領導權的擴大
三、仁義(yi) 、經藝、倫(lun) 理教化與(yu) “以順守之”的結合:帝國深層穩定機製的建立
四、“士”角色的重新認知:作為(wei) 帝國深層穩定機製組成要素的“士”
五、小結
第四章 《韓詩外傳(chuan) 》論“士”
——《詩》教、造士與(yu) 儒士共同體(ti) 的建立
一、前言
二、秦綱絕維弛後儒士的憤激及麵對新帝國的興(xing) 奮情緒
三、興(xing) 奮情緒的另一麵:新帝國政治情勢下儒士的壓力
四、“士”處境的反省與(yu) “造士”:儒士的機會(hui) 、壓力與(yu) 群體(ti) 力量的摶聚
五、經義(yi) 、修身、士節與(yu) “士”的自負:儒士共同認同的強化
六、進入統治體(ti) 製,積極參與(yu) 帝國政治:“仕”的優(you) 位選擇
七、“士”集團力量的建構:士之重、師之尊與(yu) 友之助
八、君求於(yu) 臣,甚於(yu) 臣求於(yu) 君的君臣關(guan) 係定位:“士”對保有政治上獨立人格的奮鬥
九、小結
第五章 “禮”世界的建立
——賈誼對禮法秩序的追求
一、前言
二、賈誼建立“禮”世界的現實目的
三、賈誼論“禮”與(yu) “法”的關(guan) 係
四、俗世世界的改造:賈誼的“禮”與(yu) 文化秩序
五、帝國意識形態的雛型:賈誼的“禮”扮演的曆史角色
六、小結
第六章 帝國意識形態的建立
——董仲舒的儒學
一、前言:“更化”以建立儒學為(wei) 主導的新統治秩序
二、建立新的帝國意識形態的必要性
三、帝國意識形態應扮演的功能
四、尊儒與(yu) 意識形態控製
五、“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新詮釋
六、尊君與(yu) 大一統
七、普同世界觀的建立: 儒家理論與(yu) 陰陽五行宇宙圖式的結合
八、日常行動的指引:“三綱”等倫(lun) 理原則
九、調和不同階級的利益
十、小結
第七章 西漢郡國廟之興(xing) 毀
——禮製興(xing) 革與(yu) 統治秩序維護之關(guan) 係之一例
一、前言
二、高、惠帝時期郡國廟之建立:透過製度神聖化出身寒微的統治家族之一環
三、武帝時期對郡國廟製的挑戰:從(cong) “係海內(nei) 之心”到皇室內(nei) 部矛盾的出現
四、元帝時期的罷郡國廟之議:經學理想與(yu) 現實完美結合的典型範例
五、小結
第八章 帝國意識形態的重建
——扮演“國憲”基礎的《白虎通》思想
一、前言
二、章帝製定“國憲”的努力與(yu) 白虎觀會(hui) 議的召開
三、《白虎通》出現的曆史要求
四、扮演帝國意識形態的《白虎通》思想
五、帝國意識形態的發展:《白虎通》與(yu) 董仲舒儒學的異同
六、小結
第九章 結論
參考文獻
人名列表
【新版序】
本書(shu) 有機會(hui) 由北京世紀文景公司出版大陸新版,我特別高興(xing) 。儒學不隻要解釋世界,更要改造世界,用傳(chuan) 統的話說,它是治國平天下之學,是與(yu) 現實緊密結合的學術思想,從(cong) 此一角度觀之,儒學研究不能完全脫離孕育儒學的故土。過去有一段時間,大陸本土的儒學研究相對沉寂,雖有台港學者持續努力,但儒學研究脫離了大陸本土,終究讓人有花果飄零之感(新儒家大將唐君毅語)。近二十年來,配合中國崛起,大陸思想界更有自信,也更能平情看待傳(chuan) 統思想在曆史上扮演的角色,有很多學者在儒學研究上投入心力,結出豐(feng) 碩的果實是必然的。在大陸儒學研究趨於(yu) 蓬勃的曆史機緣下,這部探討儒學如何引導世界、改變世界的論述能與(yu) 內(nei) 地讀者見麵,創造對話機會(hui) ,是相當令人興(xing) 奮的。
秦曆經百餘(yu) 載的擴張、兼並,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lun) ,建立史上個(ge) 統一帝國,卻無預警地短短十五年就土崩瓦解,此一政權急遽更替的殘酷曆史現實,對漢代士人與(yu) 統治階層極具震撼力。因此從(cong) 帝國建立伊始,如何穩定統治,進而尋求長治久安,一直是帝國核心的關(guan) 注。漢初“以順守之”的統治方向的確立,也就是統治階層體(ti) 認取天下可以靠暴力,守天下則不能倚賴暴力,須尋求帝國統治的穩定機製,強化意識形態的說服,預示能達成此一任務的儒學終將成為(wei) 漢帝國的統治思想,甚至成為(wei) 爾後二千餘(yu) 年帝製中國的統治思想。漢代儒者的貢獻,在於(yu) 改造先秦儒學,使之成為(wei) 引領帝國路線,主導帝國秩序的核心思想。透過對經藝的重新詮釋,儒學與(yu) 帝國的統治要求結合了,儒者避免淪為(wei) 抱咫尺之義(yi) 、久孤於(yu) 世的拘學之士,有機會(hui) 勾勒他們(men) 的理想與(yu) 夢想,並尋求在政治現實中實踐的可能性。當然,漢代儒者要將儒學論述為(wei) 主導帝國秩序的核心思想,必然要正視當時的曆史現實,特別是“漢承秦製”的政治現實;必須消化當時具有影響力的思潮,例如結合時人信從(cong) 的陰陽五行的天人理論。而儒學進入體(ti) 製後,伴隨士大夫階層的確立,由於(yu) 學術與(yu) 非學術的因素,不但經學產(chan) 生分歧發展,儒學論述背後蘊含的權力關(guan) 係,也在相當程度上左右了儒學的發展。
於(yu) 是,後人看到的漢代儒學是包羅萬(wan) 象、體(ti) 係龐雜的思想,我們(men) 很容易看到漢代儒者、儒學呈現的異質性與(yu) 龐雜性,諸如:儒士一麵歡欣鼓舞期待新帝國的降臨(lin) ,另一麵是“悲士不遇”的普遍感傷(shang) ;儒者直道而行,對“道”堅持,與(yu) 儒學為(wei) 政治服務的抉擇;儒者一麵與(yu) 現實權力周旋,一麵苦心孤詣留住些許儒學理想的宏願;“漢承秦製”的法家製度與(yu) 儒家理念的拉扯與(yu) 融合互補;陰陽家天人感應、陰陽災異之說與(yu) 儒家倫(lun) 理的整合;儒者獻身儒家理想(道)與(yu) 背後隱藏的士大夫階層的利益間的曖昧關(guan) 係等。學者若以孔孟的標準來衡量,此一包羅萬(wan) 象、體(ti) 係龐大的思想不免偏離了先秦儒學,但儒學在爭(zheng) 取扮演帝國意識形態核心的過程中,須與(yu) 時俱新,它必然會(hui) 不斷自我轉化。漢代儒學的包羅萬(wan) 象、體(ti) 係龐雜,及其所呈現的異質性與(yu) 龐雜性,是儒學麵對時代呼喚,在不斷自我轉化、自我修補的過程中必然會(hui) 呈現的,正是這些複雜的內(nei) 涵,共構形成漢代儒學的樣貌。
本書(shu) 環繞著儒者為(wei) 漢帝國建立“帝國意識形態”的問題,特別是儒者如何幫助帝國建立統治思想,建立深層的穩定機製,以及如何在全新的政治環境中麵對自己的處境,做了一係列的探討。這些探討呈現出漢代儒學的一個(ge) 重要麵向,即有關(guan) 儒家理念、帝國統治、儒者利益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牽製的關(guan) 係。透過本書(shu) 各章的論述,也可以清楚看到,儒學麵對不同的曆史情境,需要不斷用不同的方式論證其有效性與(yu) 合理性,而且需要呼應帝國各種重要的問題提出主張與(yu) 論述,才能符合時代要求,繼續有效扮演帝國意識形態的角色。儒學不斷自我轉化、重新論述,也是後來儒學在兩(liang) 千多年的帝製中國能長期扮演統治思想的重要因素。
本書(shu) 對“意識形態”一詞的使用,非一般學者比較常用的貶義(yi) ,而是盡量采取非評價(jia) 性的、描述性的意義(yi) ,不把它視為(wei) 以歪曲的形式表現的錯誤意識。在此一視角下,漢儒具有理想性格的一麵,以及對文化理想與(yu) 王道理想的追求,自然容易被呈現出來;漢儒在專(zhuan) 製皇權壓力下,對儒學的推展以及對曆史進程所起的正麵作用也會(hui) 被呈現出來。當然,漢代以後,儒學與(yu) 現實政治的關(guan) 係更為(wei) 密切,儒學論述背後蘊含的權力關(guan) 係或反映的儒者的個(ge) 人與(yu) 集體(ti) 利益,仍有不可掩者,本書(shu) 也剖析了漢儒論述未明白講出,也不在作者的意向之中,卻隱藏在字裏行間裏、存在於(yu) 理論結構或“理論框架”中的複雜權力關(guan) 係。
感謝世紀文景同意本書(shu) 出版大陸新版,並感謝馮(feng) 慧敏編輯的細心協助,使本書(shu) 得以與(yu) 眾(zhong) 多的大陸讀者見麵。唯本書(shu) 處理了儒學為(wei) 漢帝國建立帝國意識形態的曆史進程中的諸多重大論題,缺漏難免,尚祈方家不吝指正。
林聰舜
2016年7月於(yu) 新竹清華園
【自序】
這部書(shu) 是以儒學發展成為(wei) 漢帝國意識形態之核心為(wei) 主軸,探討此一發展過程前後所呈現的某些麵向,特別是在此過程中,儒學有哪些特質讓它成功扮演帝國意識形態的角色,又是如何自我調整,使其得以在長期思想競逐中勝出。此外,本書(shu) 也特別留意莊嚴(yan) 的儒學論述背後蘊藏的權力關(guan) 係,諸如經學理想、帝國統治、儒者利益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牽製的關(guan) 係。本書(shu) 除結論外,共分八章,分別處理漢代儒學扮演帝國意識形態核心的幾個(ge) 重要階段的問題,全書(shu) 在長達二十年的漫長歲月中分別寫(xie) 成,現加以整理、修訂、改寫(xie) ,算是留下個(ge) 人在清華大學(指台灣“清華大學”,下同—編者)中文係教學研究的腳印,更希望能成為(wei) 兩(liang) 漢思想史研究的墊腳石。
“意識形態”(ideology)的術語在法國大革命後出現,由特拉西(Antoine Destuttde Tracy)在1797年提出來,但此一術語到馬克思(Karl Marx)以後才流行起來。在馬克思主義(yi) 的初始階段,“意識形態”概念具有貶義(yi) ,馬克思與(yu)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合著的《德意誌意識形態》(The German Ideology),就把占支配地位的觀念係統稱作“意識形態”,認為(wei) “意識形態”是錯誤的意識,把社會(hui) 狀況表現成受某個(ge) 集體(ti) 利益和喜好歪曲的形式。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看,所有的思想家、宗教家、政治綱領的製定者都可能是意識形態專(zhuan) 家。馬克思有關(guan) “意識形態”的理論後來受到各種修正與(yu) 補充,它可以是科學的,可以是非評價(jia) 性的(nonevaluative),“意識形態”的意義(yi) 大為(wei) 豐(feng) 富。
本書(shu) 以“儒學與(yu) 漢帝國意識形態”為(wei) 題,但對“意識形態”一詞的使用,盡量采取描述性的意義(yi) ,對漢代儒學的成就與(yu) 儒者的人格表現,亦絕未貶低,這是首先要聲明的。書(shu) 中用了一些西方社會(hui) 學家的觀念,諸如韋伯(Max Weber)的“正當性”(legetimacy)觀念、葛蘭(lan) 西(Antonio Gramsci)的“文化霸權”(hegemony)觀念、阿爾文•古爾德納(Alvin W.Gouldner)的“文化資本”(culturecapital)觀念、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紀律”(discipline)觀念、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的“鎮壓性國家機器”(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es)與(yu) “意識形態國家機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觀念等,其中多位具有新馬克思主義(yi) 的背景,但筆者絕非其信徒,這也是必須聲明的。筆者在論述過程中有時借用他們(men) 的理論架構,是因為(wei) 在深入漢代儒學背後隱藏的權力關(guan) 係,探討儒學為(wei) 漢帝國建構帝國意識形態時,這些理論架構會(hui) 使詮釋工作進行更順暢、表達更清晰。此外,亦有助於(yu) 將文獻表麵未明顯說出,也不在作者的意向之中,卻隱藏在字裏行間裏,存在於(yu) 理論結構或“理論框架”(problematics,或譯“問題設定”)中的問題從(cong) 深處拖出來,清楚地呈現。至於(yu) 本書(shu) 所有的論述基礎與(yu) 詮釋的推展,完全立基於(yu) 與(yu) 討論對象有關(guan) 的材料(當然也使用了出土的材料),這也是必須聲明的。
從(cong) 孔、孟開始,儒學就強調個(ge) 人的道德內(nei) 在生活,強調某種精神境界的追求與(yu) 實現,在此一價(jia) 值取向下,心性之學確實是儒學很重要的構成成分。然而,不管是“修齊治平”或“內(nei) 聖外王”,儒學也強調其王道或人文化成的理想,因此如何在政治社會(hui) 領域扮演積極的角色,也是儒學重要的麵向。尤其到了漢代,儒學逐步成為(wei) 體(ti) 製的重要組成要素,儒者逐步取得現實權力,在儒學逐步發展成為(wei) 帝國意識形態之核心的過程中,儒學論述背後蘊藏的權力關(guan) 係必然是錯綜複雜,值得深入探討。而儒家理想如何堅持下去?如何修正?如何與(yu) 現實結合?本書(shu) 也嚐試提出解釋。儒學固然具有崇高的理想性格,也以其道德理想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士人投入其懷抱,然而,儒學不但需要不斷證明自己精神境界與(yu) 文化理想上的吸引力,也必須不斷證明它有助於(yu) 維護統治秩序,士人才有機會(hui) 與(yu) 帝國體(ti) 製結合在一起,成為(wei) 帝國穩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才不會(hui) 喪(sang) 失改造世界的舞台。本書(shu) 各章中,透過不同儒者別出心裁的論述,可以看到儒者如何與(yu) 時俱新,將儒學論述成合乎現實、主宰曆史發展的思想;也可以看到儒者在論述儒學成為(wei) 帝國意識形態的過程中,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映了自身階級的利益。當然,也可以看到儒者在與(yu) 現實權力周旋的過程中,如何苦心孤詣留住儒學的些許理想。儒學的不斷自我轉化、重新論述,也就成為(wei) 儒學生存發展必然表現的樣態。
由於(yu) 筆者為(wei) 學貪多務得,教學之暇除了從(cong) 事漢代思想的研究外,也同時從(cong) 事《史記》、明清儒學與(yu) 魏晉玄學的研究,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部書(shu) 的稿子前後居然花了二十年的時光,但每一章書(shu) 稿卻也留下我在“清華”中文係的生活印記,“清華大學”是我讀完學位後長期服務的單位,在我的教研生涯中,除了出境研究、講學外,所有時間都在清華度過,這是我一生中很重要的歲月,修訂過程中,許多師友論學的美好回憶常一一浮現出來,今雖鬥換星移,但借此修訂的機會(hui) 打開塵封已久的美好記憶,算是意外的收獲。
各章的初稿依序曾分別發表於(yu) 《清華中文學報》、《哲學與(yu) 文化》、《先秦兩(liang) 漢學術》、台灣政治大學中文係《第六屆漢代文學與(yu) 国际1946伟德研討會(hui) 論文集》、《清華學報》、《大陸雜誌》、中國人民大學《先秦、秦漢史》雙月刊、台灣“國科會(hui) ”人文處、“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hui) 科學研究所《哲學論文集》。其中有關(guan) 陸賈、《韓詩外傳(chuan) 》、《白虎通》的研究曾獲得“國科會(hui) ”專(zhuan) 題計劃補助;有關(guan) 董仲舒的研究曾獲得富布萊特基金會(hui) (Fulbright Foundation)一年補助,於(yu) 普林斯頓大學東(dong) 亞(ya) 研究學係完成。另外,有關(guan) 董仲舒的論文曾獲得“國科會(hui) ”優(you) 等研究獎(舊製),有關(guan) 叔孫通、賈誼、《白虎通》,以及西漢郡國廟興(xing) 毀的論文,曾分別獲得“國科會(hui) ”甲種研究獎(舊製),謹此致謝。
感謝不具名審查委員與(yu)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中國思想史研究叢(cong) 書(shu) ”主編鄭吉雄教授與(yu) 伍安祖教授的寶貴意見,使本書(shu) 加強了一些原本忽視的論述。
謹以此書(shu) 獻給已過世的父母,紀念這對勤樸的鄉(xiang) 下人辛苦養(yang) 育一群幼小長大成人的艱辛歲月,父母的愛是我奮鬥向上時永不匱乏的甘泉。此書(shu) 順利完成也要感謝內(nei) 人美鈴,感念我們(men) 從(cong) 學生時代就一起相處的美好日子。內(nei) 人也在學界服務,雖不是孜孜矻矻的學究,但穎悟善解,不但是我生活上的好伴侶(lv) ,也在長年談古論今過程中讓我得到心神上很大的快慰,頗得古人所說的“輒覺形神超越”之樂(le) 。本書(shu) 的順利完稿,內(nei) 人提供的觸發與(yu) 激蕩,無形中發揮很大的助益。
這部書(shu) 的研究對象由西漢帝國肇建時期的叔孫通、陸賈,一直到東(dong) 漢章帝時期的《白虎通》,討論了很多儒學發展的重要議題,疏漏之處恐難避免,博雅君子,幸垂教焉。
2013年3月於(yu) 新竹清華園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