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浩 王濤】義莊族田: 我國古代宗族的慈善模式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經典新解係列
發布時間:2022-03-04 19:37:09
標簽:義莊族田、慈善

義(yi) 莊族田: 我國古代宗族的慈善模式

作者:龔浩 王濤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二月初二日丙辰

          耶穌2022年3月4日

 

 

 

義(yi) 莊之設遍天下

 

古代中國,“宗族”既是一種具有血源性的民間團體(ti) ,又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基層組織,宗族組織“上湊高祖,下至玄孫,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為(wei) 親(qin) ,生相親(qin) 愛,死相哀痛,有會(hui) 聚之道”。宗族成員以血緣關(guan) 係為(wei) 紐帶,按照一定規模結合起來,依托財產(chan) 共有的族田義(yi) 莊,為(wei) 宗族成員提供包括衣食、教育、恤孤、養(yang) 老、醫療、婚嫁和喪(sang) 葬等各方麵的保障,使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贍”,具有典型的慈善性質。

 

宗族慈善活動在中國由來已久,史書(shu) 中亦多有記載。如《漢書(shu) 》記載,東(dong) 漢初年,宋弘將其所得俸祿收入,“分贍九族,家無資產(chan) ,以清行致稱”;再如《三國誌》記載,河內(nei) 人司馬朗“收恤宗族,教訓諸弟,不為(wei) 衰世解業(ye) ”。

 

北宋時期,範仲淹看到宗族中還有不少貧弱者,表示自己得到祖宗的庇佑才官至宰輔,如果再多享富貴而不恤宗族,將來無法麵對祖宗。於(yu) 是捐田十餘(yu) 頃設立義(yi) 莊,以地租收入贍養(yang) 宗族,並製定《義(yi) 莊規矩》,詳細規定了口糧、衣服、婚嫁、喪(sang) 葬、科舉(ju) 、房屋、借貸等各方麵的發放對象、數量、方式、監督等等事項。如口糧方麵,“逐房計口給米,每口一升,並支白米”。再如衣服方麵,“冬衣每口一匹,十歲以下、五歲以上各半匹”。同時,義(yi) 莊的慈善並不僅(jin) 局限於(yu) 宗族之內(nei) ,鄉(xiang) 裏、外姻親(qin) 戚如果遇到急難或災荒,“即於(yu) 義(yi) 田米內(nei) 量行救濟”。為(wei) 了保障《義(yi) 莊規矩》的有效性以維持義(yi) 莊的長期經營,在範仲淹的請求下,朝廷頒布命令,如諸房子弟有違反規矩之人,“許令官司受理”,由政府直接背書(shu) 《義(yi) 莊規矩》的合法性。在此後的800多年間,範氏義(yi) 莊雖然曆經曲折,但卻通過完善《義(yi) 莊規矩》、增買(mai) 義(yi) 田、擴大義(yi) 莊規模等方式不斷向前發展,至清末宣統年間,義(yi) 田已經擴大到5000餘(yu) 畝(mu) 。

 

範氏義(yi) 莊的成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宗族慈善事業(ye) 的發展,各地世家大族紛紛仿效,購置族田,創設義(yi) 莊,興(xing) 辦義(yi) 學。如宋神宗時期的宰相吳奎,“買(mai) 田為(wei) 義(yi) 莊,以周族黨(dang) 朋友”。再如南宋時期的餘(yu) 晦,“嚐置義(yi) 莊,以贍宗族”。據統計,宋元時期族田義(yi) 莊約65例,明代增至233例,清代增至約500例;族田麵積大幅增加,在清代200年間,蘇州義(yi) 莊就從(cong) 康熙時期的3個(ge) 增加到了宣統時期的165個(ge) ,族田麵積也從(cong) 2000餘(yu) 畝(mu) 增加到近8萬(wan) 畝(mu) 。宗族義(yi) 莊成為(wei) 了傳(chuan) 統中國最重要的慈善方式。

 

宗族義(yi) 莊經久不衰的“四梁八柱”

 

族田是維係宗族義(yi) 莊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族田往往由首創者捐獻而得,其產(chan) 權歸宗族集體(ti) 共有。族田的收益主要來源於(yu) 向佃農(nong) 征收的田租,為(wei) 了保證族田的共有性質,族田受到法律嚴(yan) 格保護,不能私自買(mai) 賣。如被朱元璋賜匾“江南第一家”的鄭家,其家族自南宋至明代合食義(yi) 居15世共約300餘(yu) 年,《鄭氏規範》中規定“家中產(chan) 業(ye) 文券,既印‘義(yi) 門公堂產(chan) 業(ye) 子孫永守’等字,仍書(shu) 字號。置立《砧基簿》,書(shu) 告官印押,續置當如此法。家長會(hui) 眾(zhong) 封藏,不可擅開。不論長幼,有敢言質鬻者,以不孝論”。

 

族田的管理或采用義(yi) 莊專(zhuan) 管,或是由宗祠代管,或是由各房輪管,基本都具有明顯的共議特征。義(yi) 莊專(zhuan) 管是指建立獨立的義(yi) 莊管理體(ti) 係,由各房共同推舉(ju) 莊正管理義(yi) 莊族田;宗祠代管是指由宗祠統一管理包括義(yi) 田、祭田、學田在內(nei) 的族產(chan) ;各房輪管是指由宗族內(nei) 各房輪流管理宗族財產(chan) 。除了主要負責人外,其他具體(ti) 的辦事人員也要受到各房的監督,包括提管、主計、典籍、塾師等在內(nei) 的工作人員,隻有通過了各房的考核,才能獲得報酬。對於(yu) 不稱職者,則會(hui) 斷然予以撤換。

 

宗族利用族田收益進行慈善活動,或是給宗族內(nei) 的人提供相同的經濟資助,或是強調對貧弱家庭進行資助,都體(ti) 現出共享的特征。就前者而言,《範氏規矩》中規定,口糧、衣服都是計口供給,婚喪(sang) 嫁娶也都會(hui) 提供相同的經濟補償(chang) ,參加科舉(ju) 考試的族人也能得到經濟讚助。此外,宗族還會(hui) 捐建專(zhuan) 門的祭田、學田、役田等,祭田所得收益主要用於(yu) 祭祀祖先,學田所得收益主要在家族內(nei) 興(xing) 辦教育或支持學子參加科舉(ju) 考試等,役田所得主要用於(yu) 代替族人差役。

 

共有、共議和共享保障了族田的可持續發展。共有保障了族田能為(wei) 宗族提供持續性的經濟支撐,共議保障了族田管理的長期有序和穩定,共享使得族田發揮其慈善救助的功能,這些使得族田在救助族人的同時也能從(cong) 受益人那裏取得更多的資助,促進族田規模的擴張。族田還通過族人的後續捐贈、族產(chan) 孳息增值、分家析產(chan) 提留祭產(chan) 等方式不斷獲得增值。這其中既有自發性的,也有規定性的。如範氏義(yi) 莊建成後,在明代有範仲淹17世孫範允臨(lin) 捐助地100畝(mu) 、在清代有27世孫範瑤捐地1000畝(mu) ;部分家族還規定入仕者需要捐助。再如分析家產(chan) 提留祭產(chan) ,即在子孫分配家產(chan) 時,需要將一部分家產(chan) 充入族產(chan) ,成為(wei) 共有財產(chan) 的一部分。

 

篤宗族以昭雍睦

 

傳(chuan) 統中國推崇“以孝治天下”,孝在家庭之中便是尊敬長輩,繼而延伸出尊族敬宗的含義(yi) ,《禮記·大傳(chuan) 》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個(ge) 人捐建義(yi) 莊族田,成為(wei) 尊祖敬宗的具體(ti) 表現。

 

在“家國同構”的傳(chuan) 統社會(hui) ,家族是家庭的擴大,國家則是家族的擴大和延伸。君主認為(wei) 孝是善治的基礎,一方麵,家族成員因孝形成以義(yi) 莊為(wei) 依托的集體(ti) ,另一方麵,忠孝本是一體(ti) ,“事親(qin) 孝,故忠可移於(yu) 君”。家族成員因義(yi) 莊而形成生活在一起的共同體(ti) 。同時,義(yi) 莊往往也將按時繳納賦稅、強調族人要遵紀守法、宣傳(chuan) 揚善懲惡等內(nei) 容,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yu) 國家的治理。

 

亦因如此,傳(chuan) 統時期國家多鼓勵和提倡義(yi) 莊族田,清代頒行《聖諭十六條》《聖諭廣訓》,強調“篤宗族以昭雍睦”,希望“置義(yi) 田以贍貧乏”,命令各地官民要勤加學習(xi) 。官府還會(hui) 專(zhuan) 門為(wei) 保護義(yi) 莊族田進行立法,《大清律例》明確規定,“凡子孫盜賣祖遺祀產(chan) 至五十畝(mu) 者,照投獻捏賣祖墳山地例,發邊遠充軍(jun) ;不及前數,及盜賣義(yi) 田,應照盜賣官田律治罪。”法律中還規定,如果購買(mai) 之人明知其是義(yi) 田仍進行購買(mai) ,則與(yu) 出賣之人同罪,房產(chan) 收回給族長收管,賣價(jia) 入官。這些法律製度,保障了義(yi) 田運行的經久不衰。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