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學典作者簡介:王學典,男,西曆1956年生,山東(dong) 滕州人。現任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兼《文史哲》雜誌主編、教授。2018年3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hui) 常務委員。著有《曆史主義(yi) 思潮的曆史命運》《20世紀中國曆史學》《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翦伯讚學術思想評傳(chuan) 》《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men) 》等。 |
原標題:《重振《孔子研究》當年的輝煌 ——訪主編王學典先生》
受訪者:王學典
采訪者:張曉芮
來源:中國孔子網
時間:2022-01-29
編者按:山東(dong) 孕育了中華文明的根與(yu) 魂,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一直滋養(yang) 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2021年,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在教育部和山東(dong) 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守正創新,砥礪奮進,錨定“四個(ge) 高地”建設,扛起“兩(liang) 創”時代擔當,煥發出勃勃生機。在“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研討會(hui) 暨紀念《孔子研究》創刊35周年座談會(hui) ”成功召開之際,中國孔子網特別采訪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文史哲》雜誌、《孔子研究》雜誌主編王學典,回眸2021年《孔子研究》創新與(yu) 突破實踐,暢談期刊未來發展。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西方文化大流行的熱潮中,《孔子研究》雜誌毅然創刊,為(wei) 研究闡發以儒家思想為(wei) 主流的中華文化提供了一方陣地。35年來,《孔子研究》一直保持著人文和社會(hui) 科學研究核心期刊不可撼動的地位。
2019年末,王學典教授受邀擔任《孔子研究》雜誌新任主編,一年多的時間,《孔子研究》麵目一新,再次處於(yu) 引領新時代儒家文化研究前沿位置。
新春到來之際,我們(men) 走進王學典位於(yu) 山東(dong) 大學的辦公室,專(zhuan) 訪了這位當代著名曆史文化學者。
重振《孔子研究》在學術界的引領地位
坐在我們(men) 麵前的王學典,精神矍鑠,溫文爾雅,言談舉(ju) 止幹脆利落,思想一如既往的敏銳和富有前瞻性。“必須重振《孔子研究》在學術界的引領地位!”王學典直奔主題,說話擲地有聲。
他回憶說,《孔子研究》創辦之初的十餘(yu) 年中,在學界的作用幾乎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一份雜誌能像《孔子研究》一樣,在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方麵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它給研究儒學、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人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可以公開匯集研究成果的園地,這是史無前例的。
2021年5月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文史哲》雜誌編輯部全體(ti) 編輯人員回信,對辦好哲學社會(hui) 科學期刊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從(cong) 曆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這一重大課題,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指著案頭放著的《文史哲》和《孔子研究》雜誌,王學典打開了話匣子。“這兩(liang) 份雜誌承載的使命是一致的,當下都承擔了研究‘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任務。”王學典說,尤其是《孔子研究》依托於(yu)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和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兩(liang) 大陣地平台,更是承擔著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責任和使命,必須要講好中國文化的故事,講好中華文明幾千年演變的故事,講好40年來中國崛起的故事。
目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已經進入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和主流意識形態之中,《孔子研究》今天麵臨(lin) 著和35年前創辦之時完全不同的格局和形勢,《孔子研究》應該繼續處於(yu) 引領者的地位上。
王學典曆來反對“編輯部隻是一個(ge) 消極的、次要的角色”的認識。他主張,一個(ge) 雜誌的編輯部要造就一些公共學術話題,用這些話題來吸引作者、吸引研究者,吸引愛好者。學術史不光是作者、學者創造的,編者實際上也在創造學術史。
王學典稱,過去的《孔子研究》幾乎僅(jin) 著眼於(yu) 人文主義(yi) 層麵,如思想史、道德修養(yang) 、人的價(jia) 值等方麵。從(cong) 2021年實現了新突破,研究領域有所拓展,強化了從(cong) 經濟、政治、法治、社會(hui) 等社會(hui) 科學視角對儒家思想的研究。
2021年5月16日,《孔子研究》編輯部承辦的“社會(hui) 科學視野下的儒家思想”研討會(hui) 成功舉(ju) 辦,這是王學典到任後主持策劃的第一場“學術對話”。著名哲學家、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在會(hui) 上指出,“社會(hui) 科學視野下的儒家思想”這一觀點的提出,引領了儒學研究新的發展方向。
2021年,在王學典的主持下,《孔子研究》新設“社會(hui) 科學視野下的儒家思想”“海外儒學動態”“當代儒學評論”等新欄目,儒學研究視角進一步擴大,吸引了一批海內(nei) 外儒學家和青年學者在《孔子研究》發聲,幾乎重組了《孔子研究》作者隊伍。
“百家爭(zheng) 鳴”必須落實到辦刊實踐之中
《孔子研究》1986年創刊號
1986年,國務院原副總理,時任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名譽會(hui) 長的穀牧在《孔子研究》發刊詞中寫(xie) 到,“為(wei) 了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思想遺產(chan) 的總結繼承工作,在更廣闊的視野之內(nei) 展開和深入進行下去,必須提倡‘百家爭(zheng) 鳴’的方針。”侯外廬先生、馮(feng) 友蘭(lan) 先生、蔡尚思先生,紛紛在《孔子研究》創刊號中發聲,都談到一個(ge) 問題——《孔子研究》必須開展“百家爭(zheng) 鳴”。
“知出乎爭(zheng) ”,沒有百家爭(zheng) 鳴就沒有所謂對真相的探索,就不能激發人的創造活力,沒有碰撞,就不會(hui) 出火花。王學典表示,“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的一個(ge) 主要意旨,就是要開展“百家爭(zheng) 鳴”,《孔子研究》不是一家一派的雜誌,它是整個(ge) 學術界的,是一個(ge) “百家爭(zheng) 鳴”的園地。
2022年,《孔子研究》計劃圍繞“家庭的價(jia) 值”展開討論。王學典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他的治國理政思想與(yu) 實踐之中對家庭的重要作用予以了高度的關(guan) 注,指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hui) 如何發展,對一個(ge) 社會(hui) 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hui) 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總書(shu) 記的此番論述為(wei) 我們(men) 挖掘儒學的時代精髓指明了方向。
在王學典眼中,20世紀以來中國“家”的作用大大被疏忽了。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生活在家庭中,卻又否認家庭的價(jia) 值,這是一個(ge) 嚴(yan) 重的悖論。有人主張,西方社會(hui) 是“個(ge) 人主義(yi) ”,中國是“家庭主義(yi) ”。“家庭至上就一定是消極的麽(me) ?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受惠於(yu) 自己的家庭,不單在成人的過程當中,甚至在將來繼續前行的路上,家庭都是我們(men) 最堅強的後盾,這和西方完全不一樣。”
把“學術乃天下之公器”貫徹落實到辦刊實踐之中,其中一個(ge) 重要的舉(ju) 措就是“百家爭(zheng) 鳴”,“家庭至上”還是“個(ge) 人至上”,讓不同意見浮上水麵,走向平台,大家一起碰撞觀點,再討論兩(liang) 者之間的優(you) 劣、缺陷,把它呈現出來,這是《孔子研究》未來要做的一項工作。我們(men) 將來還會(hui) 做各方麵的努力,鼓勵大家就不同意見展開爭(zheng) 論,從(cong) 而推動學術的繁榮。王學典如是說。
讓《孔子研究》具有“煙火氣”重建儒學與(yu) 生活的聯係
“社會(hui) 科學視野下的儒家思想”研討會(hui) 在濟南召開
“我們(men) 長期以來把儒學看作是一套道德哲學,大大低估了儒學的作用。”思維敏捷的王學典以為(wei) ,自由主義(yi) 社會(hui) 的發展理念是以個(ge) 人為(wei) 中心,社會(hui) 主義(yi) 的發展理論是以社會(hui) 為(wei) 中心,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被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發揚光大,是以天下為(wei) 中心,考慮的更廣遠。儒家思想不是單純的道德倫(lun) 理的哲學,而是以“德性”為(wei) 中心的社會(hui) 發展理論。儒家思想的一半是“修身”,另一半是“治國平天下”,是對“天下大同”“太平社會(hui) ”的追求。
王學典著重談到,應該怎麽(me) 樣使儒學生活化,介入到當下的社會(hui) 曆史的創造當中去,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ge) 課題。儒學特別強調身體(ti) 力行,首先要親(qin) 自去做,樹立一個(ge) 表率、引導的作用。從(cong) 孔子、孟子以至所有的儒學家,他們(men) 一個(ge) 非常重要的特點都是“行重於(yu) 知”,在行動當中取得認識、深化思想。在中華民族的曆史上,“儒學”締造了一種儒家生活方式,這個(ge) 生活方式直到今天還是有意義(yi) 的,它已經深入到了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所以讓《孔子研究》具有“煙火氣”,就要重建儒學與(yu) 生活的聯係。
“今天,能不能創造一個(ge) 基於(yu) 儒家背景的新的生活方式,這是我們(men) 要考慮的問題。所以我主張儒學必須生活化,必須走向生活,然後才能獲得活力。”王學典深入淺出的指明,在今天,儒家文化所處的社會(hui) 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是儒家思想所蘊含的,超越時空的永恒的成分和最基本的價(jia) 值並沒有過時。如何做人?要做個(ge) 什麽(me) 樣的人?做個(ge) 君子,做個(ge) 賢者,做個(ge) 有操守、有境界、有品格、彬彬有禮的人!這些要求並不會(hui) 隨著工業(ye) 社會(hui) 的到來而過時。所以,絕不能把儒家思想當做一個(ge) 僵化的、已經逝去的學問來研究,我們(men) 要發掘儒家思想在今天的民眾(zhong) 生活、大眾(zhong) 生活當中的遺存和遺產(chan) ,並激活這一“遺存”與(yu) “遺產(chan) ”,使它有利於(yu) 整個(ge) 社會(hui) ,特別是基層社會(hui) 的綜合治理。
對於(yu) 《孔子研究》雜誌,在提升國民素養(yang) 方麵如何發揮作用,王學典也進行了深入的考量。《孔子研究》將強化“禮樂(le) 文明”欄目,係統展開對中國曆史上的“禮製”的研究,強化儒家思想和新生活方式之間的聯係,指導當下禮儀(yi) 中國的重建。
竹而有節,其中自然;人分老少,豈曰失序。孔子強調的“禮”的核心思想,就是指處在什麽(me) 樣的位置就要做什麽(me) 事。比如,身為(wei) 領導應該如何履職,身為(wei) 員工應該如何盡責,身為(wei) 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子女,身為(wei) 子女應該如何對待長輩,這是“禮”。當下,隻有每個(ge) 人都能找準自己的位置,履行好各自的職責義(yi) 務,才能更好地構建和諧社會(hui) 。
王學典堅持,《孔子研究》所有的努力,都致力於(yu) 如何重建一個(ge) “斯文中國”。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就是要重新確立華夏民族五千年禮儀(yi) 文明在世界的引領地位,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特別強調民族複興(xing) 的內(nei) 涵,“《孔子研究》應該在這個(ge) 方麵有所作為(wei) ,這是我們(men) 下一步的考慮。”王學典說。
加大比較文明研究力度在文明互鑒中“以人鑒己”
由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光耀了悠悠五千年,今天,我們(men) “以己鑒人”比較多,“以人鑒己”還比較少,這一傾(qing) 向並不健康,這是王學典提出的一則觀點。
《孔子研究》是中華文化研究的重要陣地,在未來必須在“文明互鑒”的理念之下,致力於(yu)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研究和發掘。王學典認為(wei) ,“文明互鑒”的理念隱含了一個(ge) 命題——“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文明互鑒”就是既要“以己鑒人”,也要“以人鑒己”,這是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區分。我們(men) 要拋棄西方中心主義(yi) ,但是也要避免滑入華夏中心主義(yi) ,要在西方文明視野之下,審視我們(men) 固有文明的不足和缺陷,不可變成“文化一家獨大”“文化自大”。
《孔子研究》還要加大比較文明研究的力度,挖掘一批從(cong) 文化比較角度研究西方文明的文章。王學典坦言,要加大《孔子研究》編輯部的開放力度,不能關(guan) 上門來去研究孔子,必須把儒家的思想放在世界文明的背景之下去觀察評判,何者可取?何者可棄?然後找出一條正確的道路來。同時,《孔子研究》還要展開儒家文化與(yu) 中國文化內(nei) 部各“版塊”之間的對話,包括儒學與(yu) 墨學、儒家與(yu) 法家、儒家與(yu) 道家等方麵的對話,促進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
“我們(men) 相信《孔子研究》會(hui) 比2021年做得更好,同時,我們(men) 也要為(wei) 未來打開更廣闊的大門,創造一個(ge) 新的學術氛圍,重振它在80、90年代在思想文化界的地位,將《孔子研究》打造成為(wei) 中國頂尖的雜誌。”王學典對《孔子研究》的發展態勢持有積極的、樂(le) 觀的態度,堅信《孔子研究》將心懷“國之大者”,自覺發揮旗幟作用,做引領儒家文化研究的風向標,在2022年邁出新步伐,展現新氣象!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