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鼎文化
作者:陳亮(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陝西省社科院寶雞分院特約研究員,本報記者張丹華采訪整理)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西曆2020年04月06日
①
②
③
鼎是青銅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貫穿了整個(ge) 青銅時代的始終。從(cong) 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在大約1500年的曆史進程中,鼎從(cong) 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器逐漸走向政治舞台,成為(wei) 國家政權的標誌。尊貴的社會(hui) 地位,深厚的精神內(nei) 涵,完美的藝術形式,匯聚於(yu) 銅鼎一身,使其成為(wei) 中國青銅文化的代表。
銅鼎是由新石器時代的陶鼎演化而來,最初用來烹煮食物。最早的銅鼎見於(yu) 夏代晚期的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經商、周發展至極盛,兩(liang) 漢至魏晉時期逐漸衰落。
早期的銅鼎,因鑄造技術的局限,形製比較單一,以錐足圓鼎為(wei) 主,器壁較薄,紋樣簡單,充滿了原始性。
商中期以後,隨著鑄造技術的提高和日益重要的祭祀的需要,鼎的形製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方鼎和分檔鼎,且形體(ti) 也不斷變大,鼎足由原來單一的錐足發展為(wei) 柱足和造型各異的扁足;同時紋飾也逐漸精美繁縟起來,甚至整器都有裝飾的紋飾,而且主次分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代中期偏晚的時候,以族徽與(yu) 日名為(wei) 主題所構成的銘文開始出現,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後母戊鼎(圖③)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青銅鼎由此進入了它的繁榮期。
西周是青銅鼎發展的全盛時期,時代的更替變革必然會(hui) 給青銅器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這一時期的變化主要發生在紋飾和鼎足上,紋飾由繁縟逐漸簡約,青銅器滿花的裝飾風格已經不是主流。另外一個(ge) 較為(wei) 明顯的變化是鼎足。西周早期的柱足從(cong) 中期開始向蹄足的方向發展。更重要的突變是這一時期的青銅鼎已經成為(wei) “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的禮製用器,由此也賦予了青銅鼎政治與(yu) 精神的含義(yi) 。列鼎製度就是在這時興(xing) 起的,具有紀念碑性質的長篇銘文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銘文內(nei) 容涉及冊(ce) 命、戰爭(zheng) 、訴訟和婚嫁等許多方麵。在類型上,西周青銅鼎較前也有所發展,既有廟堂重器,也有人間煙火氣息濃鬱的實用型的溫鼎等。
東(dong) 周以降,周王室日趨衰微,爭(zheng) 霸與(yu) 兼並不斷,這是一個(ge) 禮崩樂(le) 壞的時期,卻迎來了銅鼎的第二個(ge) 高峰。
各地諸侯為(wei) 了彰顯實力和等級,僭越造鼎的現象不斷,於(yu) 是各地都發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銅鼎。如繁複精美的楚式銅鼎,就是以如浪花飛濺般的變形蟠螭紋為(wei) 主要裝飾紋飾,顯現出楚人的浪漫主義(yi) 精神,如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王子午鼎(圖①)。而承襲了周人文化的秦式銅鼎卻日趨質樸,紋飾也較楚式銅鼎簡單。這種充滿了僭越的用鼎與(yu) 周代禮製相矛盾,於(yu) 是,作為(wei) 禮器的銅鼎就漸漸消失了。雖然它已經失去了“名尊卑,分上下”的社會(hui) 功能,作為(wei) 曾經的廟堂祭器,人們(men) 還是給予鼎很高的禮遇,並賦予其文化象征意義(yi) 。
漢代是青銅鼎走向衰落的時期,銅鼎形體(ti) 較小,以實用為(wei) 主,器壁較薄,多為(wei) 鼓腹、素麵,銘文一般刻於(yu) 鼎外,如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收藏的羽陽宮鼎(圖②)。
(圖片均為(wei) 資料圖片)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