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梧 著《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2-02-08 09:39:08
標簽:公民社會
林安梧

作者簡介:林安梧,男,西曆一九五七年生於(yu) 台灣台中,祖籍福建省漳州,台灣大學首位哲學博士。曾任台灣清華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台灣慈濟大學人文社會(hui) 學院院長,《鵝湖》社主編、社長,現任山東(dong) 大學易學與(yu) 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灣元亨書(shu) 院創院山長,山東(dong) 尼山聖源書(shu) 院副院長。著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中國宗教與(yu) 意義(yi) 治療》《儒學革命:從(cong) “新儒學”到“後新儒學”》《儒學與(yu)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之哲學省察》《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hui) :林安梧論公民儒學》等。

林安梧 著《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hui) :林安梧論公民儒學》出版


《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hui) :林安梧論公民儒學》

ISBN:9786263180802

叢(cong) 書(shu) 係列:哲學人

規格:平裝 / 480頁 / 21 x 14.8 x 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商周出版,2021年12月



內(nei) 容簡介


公民儒學,一場儒家思想的當代轉型

 

★當代知名哲學思想家 林安梧 最新作品

 

在民主社會(hui) ,儒學也要與(yu) 時俱進!

以往,儒學的目標是希望人們(men) 成為(wei) 「君子」,

但在現代,我們(men) 應該先成為(wei) 「公民」,再成為(wei) 君子。

 

林安梧教授於(yu) 本書(shu) 提出的「公民儒學」,可以說為(wei) 當代儒學的未來提供了新的向度,目的在於(yu) 將儒學融入現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是儒學在民主社會(hui) 的新形態。公民儒學所謂的「公民」,不僅(jin) 具有法律上的意義(yi) ,也有倫(lun) 理學上的意蘊,略同於(yu) 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

 

公民儒學理論關(guan) 注的核心,不隻是傳(chuan) 統儒家說的修身養(yang) 性,而是將「社會(hui) 正義(yi) 」與(yu) 「責任倫(lun) 理」作為(wei) 現代儒家思想的內(nei) 核。理論資源方麵,作者主張由熊十力回到王夫之,在詮釋上則主張從(cong) 過去的心性哲學轉向實踐哲學。

 

本書(shu) 分兩(liang) 大部分,收錄作者在國、內(nei) 外關(guan) 於(yu) 公民儒學的演講與(yu) 訪談,用字遣詞平易近人卻不失深度,適合關(guan) 注儒學或政治文化體(ti) 製的人閱讀,也能作為(wei) 學術研究的參考。


作者簡介


林安梧


台灣台中人,台灣大學哲學博士。著名哲學家、當代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先後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美國傅爾布萊特(Furbrighter)訪美學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係教授暨哲學組召集人、慈濟大學宗教與(yu) 人文研究所所長暨人文社會(hui) 學院院長、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暨傑出訪問學人、上海同濟大學中國思想與(yu) 文化研究院院長、元亨書(shu) 院院長,山東(dong) 大學易學與(yu) 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師從(cong) 牟宗三先生,在牟先生「兩(liang) 層存有論」的基礎上提出「存有三態論」,認為(wei) 「儒道同源而互補」,麵對二十一世紀文明的新挑戰,主張融通儒、道、佛三教以展開對話與(yu) 交談。方法論上,以王船山、熊十力思想為(wei) 基礎,提出「言、構、象、意、道」五層的中國詮釋方法論。此外也關(guan) 注儒學的現代適應性問題,自上世紀九〇年代起,擔任《鵝湖》社長暨主編,反思當代新儒學社群諸多問題,陸續提出「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學」、「公民儒學」等構想,引發學界關(guan) 注,海內(nei) 外已有多本著作與(yu) 論文對此展開研究。

 

學術著作三十餘(yu) 部,包括《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存有、意識與(yu) 實踐:熊十力體(ti) 用哲學之詮釋與(yu) 重建》《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中國宗教與(yu) 意義(yi) 治療》《契約、自由與(yu) 曆史性思惟》《道的錯置:中國政治哲學的根本困結》《台灣‧解咒:克服「主奴意識」建立「公民社會(hui) 」》《血緣性縱貫軸:解開帝製 重建儒學》《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儒學轉向:從(cong) 「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論語聖經譯解》《林安梧新儒學論文精選集》等,以及學術論文三百餘(yu) 篇。

 

聯合推薦


吳冠宏│東(dong) 華大學中文係教授

李瑞騰│“中央”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曾昭旭│淡江大學榮譽教授、《鵝湖》創刊主編

陳    複│東(dong) 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hui) 主委兼大一不分係學士班主任

黃光國│“國家”講座教授

賴賢宗│台北大學中文係教授暨東(dong) 西哲學與(yu) 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

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係講座教授

龔鵬程│山東(dong) 大學講席教授

 

林教授長於(yu) 吸納中外古今的哲思予以批判地承繼,並綜理出醒目精準的名目與(yu) 結構,故其講學每使人得所提撕與(yu) 召喚。全書(shu) 洋溢融舊納新的創辟性智慧,不時釋放出一種厘清、會(hui) 通、上遂的穿透力,這是目前受限於(yu) 理論框架或拘泥於(yu) 文獻解讀之學者難以抗衡的,因為(wei) 其恢宏之氣度與(yu) 淑世的關(guan) 懷不惟是詮釋過去,更在引領未來、改變世界。

──吳冠宏│東(dong) 華大學中國語文學係教授

 

傳(chuan) 統本具流動性,融通創生,始能生生不息。公民儒學的建構,是儒學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林安梧教授潛心學殖,有經世之心,既能護守知識主體(ti) ,複能對話前賢,回應時代的呼喚,他是我心目中的儒之「時者」;我一生學習(xi) 「調適」,林安梧教授的後新儒學,在我懸車之年,為(wei) 我指出一條寬闊的踐履之路。

──李瑞騰│“中央”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安梧教授為(wei) 學宗船山的兩(liang) 端一致論,本書(shu) 也是這種為(wei) 學路數的精采展示。如中西的對話、內(nei) 聖與(yu) 外王的對話、君子與(yu) 公民的對話、聖王與(yu) 王聖的對話,乃至人倫(lun) 與(yu) 人權、自覺與(yu) 自由、民本與(yu) 民主的對話等等。當然一致之道不可說,兩(liang) 端對話也就須不斷持續。本書(shu) 也隻是持續對話的一環,作者之後當有更精采的對話讓讀者拭目以待。

──曾昭旭│淡江大學榮譽教授、《鵝湖》創刊主編

  

儒家思想本來深具革命性,而且各時期都常有先行者,不惜高舉(ju) 著儒家大纛來持續革儒家思想本身的命,使得儒學義(yi) 理獲得更新。更新的原則就在於(yu) 有沒有因應當日時空背景的需要,對社會(hui) 正麵臨(lin) 的危機做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回應。敝人覺得林安梧教授就具有這種人格特質。林教授是新儒學大師級的學者,融貫儒釋道三種教化來開展對儒家思想的嶄新詮釋,重視其間脈絡的繼承與(yu) 對話,從(cong) 而提出公民儒學的新路徑,其意義(yi) 與(yu) 影響估計將會(hui) 極其深遠。本書(shu) 對海峽兩(liang) 岸當前儒學發展有深刻的觀察,有關(guan) 於(yu) 儒家思想如何因應兩(liang) 岸政局來持續深化公民教育,敝人熱情推薦讀者仔細一讀林安梧教授的觀點。

──陳複│東(dong) 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hui) 主委兼大一不分係學士班主任

 

林安梧教授為(wei) 當代儒家哲學大家,由社會(hui) 結構功能的內(nei) 化的角度,重新省思儒家的內(nei) 聖外王,他在契約、責任與(yu) 正義(yi) 等現代法政思想之中,重新建構儒學社會(hui) 正義(yi) 論,卓然有成。《尚書(shu) ‧洪範》的九疇為(wei) 儒學社會(hui) 正義(yi) 論的上古淵源,是孔子從(cong) 小康進步為(wei) 大同的儒學革命論、是「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的對世界永久和平的呼喚,而到了當代公民儒學,已然開啟世界之新運。

──賴賢宗│台北大學中文係教授暨東(dong) 西哲學與(yu) 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

 

「公民儒學」四字如暮鼓晨鍾,醒心回神。儒學終於(yu) 在當代民主社會(hui) 活過來,不再隻是學術象牙塔中,少數專(zhuan) 業(ye) 學者喃喃自語的理論。儒學原本不離日用,因實踐而成真理。當代儒學卻將「道德」講成少數專(zhuan) 業(ye) 學者才聽得懂的理論,不但學者自己不能身體(ti) 力行,同時也遠離國民日常生活實踐,這是儒學衰微的主要原因。林安梧教授將儒學落實於(yu) 當代「公民社會(hui) 」,重建實踐精神與(yu) 原則,期許眾(zhong) 人先成為(wei) 公民而後成為(wei) 君子;這是儒學與(yu) 時俱進的創造性詮釋。

──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係講座教

 

目錄

 

【作者序】儒家還有戲嗎?

【導論】從(cong) 「外王」到「內(nei) 聖」:「公民儒學」的可能

 

【第一部】演講


第一章│「儒家倫(lun) 理」的闡釋與(yu) 厘清

第二章│儒家倫(lun) 理在中國政治哲學中的效用與(yu) 限製

第三章│「道的錯置」及其解開的可能

第四章│儒家在公民社會(hui) 中扮演的角色

第五章│道德意識在現代社會(hui) 的意涵

第六章│從(cong) 「心性倫(lun) 理」過渡到「社會(hui) 正義(yi) 」的關(guan) 鍵

第七章│以社會(hui) 正義(yi) 論為(wei) 核心的後新儒學

第八章│關(guan) 於(yu) 「公民教育」的哲學思考

 

【第二部】訪談


第九章│後新儒家的可能向度

第十章│John Makeham訪談林安梧論「新儒學」與(yu) 「後新儒學」

第十一章│倫(lun) 理道德觀的轉化:發展公民儒學,提倡大公有私

第十二章│儒學革命:從(cong) 新儒學到後新儒學

第十三章│社會(hui) 統序與(yu) 公民儒學:專(zhuan) 訪台灣儒家林安梧

 

附錄│「企業(ye) 儒學」、「儒商智慧」 與(yu) 「陽明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