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精神人文主義·雲講堂”第26講,陳立勝主講“大抵心安即是家”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2-01-31 13:41:09
標簽:“家”、心安

原標題《第26講:大抵心安即是家》

來源:“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辛醜(chou) 臘月廿八日癸未

          耶穌2022年1月30日

 

1月5日上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於(yu) 線上舉(ju) 行了2022年度首場“精神人文主義(yi) ·雲(yun) 講堂”,也是本係列講座的第26講,題為(wei) “大抵心安即是家:儒家心學一係‘家’哲學的另一麵向及其現代影像”,主講人為(wei) 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兼職研究員陳立勝。講座由長江商學院研究學者、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建寶博士主持並評議。

 

 

 

主講人:陳立勝教授

 

陳立勝教授由1930年4月18日國民政府立法院親(qin) 屬法修訂會(hui) 議中、時任立法院院長胡漢民有關(guan) “姓、婚姻和家庭的去留三問”生發問題意識,立足民國時期“家庭革命”中“毀家、破家、去家”等強烈的反傳(chuan) 統思潮和傳(chuan) 統儒家重視家庭中的斷裂,試圖通過回思陽明心學一係“家”哲學的沿革特征,解答“一個(ge) 視‘家’如命的儒家文明,為(wei) 何會(hui) 出現革‘家’之命的現象”這一問題。

 

據此,陳教授將講座分為(wei) 四個(ge) 部分,循序漸進地介紹了近現代“家庭革命”的曆史文獻,儒學史中與(yu) 其相映的陽明心學一係“家”哲學的特點,心學“家”觀念和近現代“家庭革命”思潮的連續和斷裂,以及在現代社會(hui) 中儒學“家”觀念的安頓。

 

 

 

(講座直播)

 

一、近現代“家為(wei) 萬(wan) 惡之原”的思潮回顧

 

陳立勝教授介紹,近現代革“家”之命的思潮代表著“國家”與(yu) “世界”雙重視野下的“家”之退場。對此,學術界已有係統的闡釋,學者趙妍傑在《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讀書(shu) 人的憧憬》中梳理道,家庭革命的總體(ti) 格局在國家主義(yi) 視野下突出“家有令子而國無公民”的“國民”和“家人”的身份對峙,在世界主義(yi) 視野中表現為(wei) “去家界而為(wei) 天民”(康有為(wei) )的“世界民”和“家人”的對立。毛主席將家庭革命的討論精確概括為(wei) “國家要不要,家庭要不要,婚姻要不要,財產(chan) 應私有、應公有”等研究問題。這一思潮也體(ti) 現於(yu) 當代新儒家學者的言論中,如熊十力稱“家庭為(wei) 萬(wan) 惡之源,衰微之本”,馬一浮曰“儒者自大賢以下鮮不為(wei) 家庭所累”。然而,陳教授補充,盡管近代“家庭革命”言及“毀家、破家、去家”之厲,但其實際影響是有限度的。

 

 

 

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嚴(yan) 厲的革“家”之思是如何形成的?陳教授歸納了兩(liang) 種通常解釋:一,這是現代社會(hui) 轉型的現象。這種解釋認為(wei) ,任何一個(ge) 普世的教會(hui) 、跨越家庭的政治共同體(ti) 都需要突破家庭的限製,也是社會(hui) 形態演進的必然要求和表現,如基督教中亞(ya) 伯拉罕獻子與(yu) 上帝、佛曰“人係於(yu) 妻子寶宅之患,甚於(yu) 牢獄桎梏鋃鐺”。學者王汎森指出,近代知識分子認為(wei) 家庭是阻礙迅速凝聚社會(hui) 力量的“藩籬與(yu) 隔閡”,“蓋家也者,為(wei) 萬(wan) 惡之首”(漢一《毀家論》)。家庭作為(wei) 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縮影,成為(wei) 宗法社會(hui) 向現代社會(hui) 過渡時期的“現代性原罪”。二,這是生產(chan) 方式變化使然。馮(feng) 友蘭(lan) 先生歸結,近代產(chan) 業(ye) 革命的實質就是社會(hui) 本位的機器生產(chan) 取代了家本位的人工生產(chan) ,使人之生老病死皆在社會(hui) 中,“人雖無家、亦可生存”。

 

陳立勝教授認為(wei) ,兩(liang) 種常見解釋局限在了“衝(chong) 擊-回應模式”的偏向中,正如餘(yu) 英時、張灝言“過渡強調西方衝(chong) 擊……可能會(hui) 道治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複雜性和發展動力估計不足”、“中國知識分子主要根據儒家傳(chuan) 統沿襲的獨特關(guan) 懷和問題,對晚清西方的衝(chong) 擊作出回應”。家庭革命的發展一定也依托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的內(nei) 源性動力,儒學史中應當存在使中國擺脫過去,但又自相矛盾地存留了部分文化模式的思想淵源。

 

 

 

圖片來源網絡

 

二、心學一係“家”哲學的另一麵

 

為(wei) 追溯家庭革命的思想淵源,陳立勝教授選擇回溯到“家”哲學思想具有顯著獨特性的陽明心學一係。陳教授認為(wei) ,陽明心學一大特點在於(yu) 對“親(qin) ”的演繹。王陽明晚年時將“親(qin) ”係統性闡發為(wei) “天下一家、萬(wan) 物一體(ti) ”的“親(qin) 民”思想,如“君臣也,夫婦也,朋友也,推而至於(yu) 禽獸(shou) 草木也,而皆有以親(qin) 之”(《親(qin) 民堂記》)、“心學純明,而有以全其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答顧東(dong) 橋書(shu) 》)、“而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qin) ,為(wei) 其良知之同也”(《傳(chuan) 習(xi) 錄》)。陽明心學的“親(qin) ”打破了先秦儒學中從(cong) 親(qin) 親(qin) 、仁民、愛物中對客體(ti) 仁愛的自然次序,不加區別地用於(yu) 所有仁愛的對象,天地萬(wan) 物都成為(wei) 了“一家之親(qin) ”的範疇;繼承了程朱理學中對“私欲”的批判,認為(wei) 天下之人用“私智”行“私欲”,遂致天下無序、民人陷溺、萬(wan) 物失所,而“致良知”使人“克有我之私,去無語之蔽,複心體(ti) 之同然”。與(yu) 程朱理學相異的是,陽明心學在強調私欲的時候,不僅(jin) 將個(ge) 人的血氣作為(wei) 私欲,同時把家庭也歸為(wei) 私欲的源頭。

 

 

 

王陽明畫像(圖片來源網絡)

 

由此,心學一係“家”哲學漸而出現身家之私、身家之累、心安是家、友道第一、為(wei) “出家”辯護五個(ge) 主要觀點。第一,“身家之私”將個(ge) 人家庭列入私欲範疇,認為(wei) “人心有私欲,隻因有身有家……天下之善士以天下為(wei) 家,其心愈公,則其善愈大”(王龍溪)。第二,“身家之累”指家庭作為(wei) 世情俗態的領域限製了為(wei) 學,為(wei) 己之學必須在一共同體(ti) 才能完成,“男子以天地四方為(wei) 誌,非堆堆在家可了此生”(王龍溪)。至陽明後學時,係統性描述了超越小家的觀點,“孔子之道,其難在以天下為(wei) 家而不有其家”“以中國為(wei) 一身,而不計自己之身”(羅近溪)。基於(yu) 此,衍生了第三個(ge) 重要觀點“心安是家”:陽明《守歲詩序》中介紹弟子董蘿石“年已七十,終歲往來湖山之間,去住蕭然,曾不知有其家室……曰‘天地且逆旅,奚必一畝(mu) 之宮而後為(wei) 吾舍耶?’”。結合陽明心學興(xing) 於(yu) 明末清初的特殊時代背景,其對家已有另外想象,謂“見滿街都是聖人”“家在何處,孝為(wei) 何物”。陳教授認為(wei) ,心學一係衍生“家”的概念,究其實,陽明心學的終極關(guan) 懷者方是“家”,此“心”安處方為(wei) 心學之家。

 

 

 

圖片來源網絡

 

根據對個(ge) 人身家的突破和“心安是家”的延伸,心學提出了“友道第一”的觀念,以期用“友道”調整、涵化“家庭”一倫(lun) ,“君臣、父子、長幼、夫婦之倫(lun) ,非朋友不盡”。甚或拔高友道的地位,“人之精神,屈於(yu)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而伸於(yu) 朋友……人則朋友最耦也”(陳繼儒)、“天地交曰泰,交盡於(yu) 友也”(何心隱)、“朋友之交貫於(yu) 四倫(lun) 之”(楊甲仁)。友道之重的變化其實寄寓著現實政治的關(guan) 懷,由於(yu) 晚明官場的混沌,大道之行在現有的政治網絡中無法展開,惟有通過特殊的社會(hui) 組織(講會(hui) )方能落實。維係這種用以踐道的社會(hui) 組織,則必賴於(yu) 遊離在傳(chuan) 統君臣父子等綱常外的友道。出於(yu) “擇一地與(yu) 同道踐行心中大道”的願景,甚至陽明本人也羨慕起了一種類似的社會(hui) 組織——“佛教”,並提出“事有宗盟,朋友得以相聚相磨”的教會(hui) 意識。因此,心學一係逐漸出現為(wei) “出嫁”辯護的聲音,“吾中國之聖人,雖無出家之名,而有出家之實”(楊複所)、“(孔夫子)雖名為(wei) 在家,實終身出家者也”(李贄),這與(yu) 批佛“逃父出家”的程朱理學截然相反。陳立勝教授指出,心學一係中“孔子在家出家論”與(yu) 中晚明三教合一思潮不無關(guan) 係,更折射出中晚明商業(ye) 文化崛起的時代背景;但其內(nei) 在原因在於(yu) 中晚明蔚然成風的講學活動、因“共了性命”需要而建構的性命共同體(ti) 、和由此透出的“成己、成人、成物”淑世使命感的空前高漲,呈現了如墨子刻所說的“儒家修行生活中的‘內(nei) 在精神生活’與(yu) 其強烈的宗教意義(yi) ”。

 

 

 

(圖片來源網絡)

 

對於(yu) 心學中“家”哲學的特色論點,陳教授總結其均是由“一體(ti) 不容己”的仁學情懷而來,要求突破身家私累的限囿,與(yu) 同誌結社為(wei) “會(hui) /孔氏家”,實現“道、學、政”三位一體(ti) 的共同體(ti) 。於(yu) 此,學人方得到“心安”之感,徹底滿足“成己、成物、成就”感和使命感。

 

三、連續與(yu) 斷裂

 

那麽(me) ,陽明心學的“家”觀念與(yu) 近現代家庭革命思潮是如何關(guan) 聯,又在近代的時代變局中扮演了什麽(me) 樣的角色?陳教授認為(wei) ,陽明一係的家觀念,不僅(jin) 成為(wei) 近代家庭革命的精神材料和文獻憑借,而且兩(liang) 者之間具有某種主題上的遞進性與(yu) 思維模式上的對應性:

 

主題上,近現代“毀家、破家、去家”思想是接續“萬(wan) 物一體(ti) ”“天下一家”心學精神而演進的一個(ge) 結果,如康有為(wei) 《大同書(shu) 》“吾人之身通天、通地、通人”、梁啟超“國也者,私愛之本位,而博愛之極點”。但其中也有微妙差別,陽明沒有殺身破家的理念,近代新仁學論述更強調為(wei) 了成全“大家”而不惜“殺身亡家”的麵向。

 

思維模式上,二者都有“悟道”的現象,心學既有王艮“托天悟道”,又將“明明德”與(yu) “親(qin) 民”一體(ti) 部分、自我拯救與(yu) 拯救世界一齊,這與(yu) 康有為(wei) “忽見天地萬(wan) 物皆成一體(ti) ,大放光明”以追求精神動力、青年毛澤東(dong) “我之界當擴而充之,是故宇宙一大我也”在形式上都呼應。

 

思想意識上,陽明“縱令日暮醒猶得,不信人間耳盡聾”與(yu) 譚嗣同“厄運就要到了!”的呐喊在“深刻的危機意識、迫切的心情、動的傾(qing) 向”上也類同,島田虔次稱其為(wei) 傳(chuan) 道的使命感和近代革命的緊迫感的一致性。

 

 

 

(圖片來源網絡)

 

同時,陽明心學與(yu) 家庭革命中的家觀點也存在四個(ge) 顯著的斷裂:

 

其一,“仁”作為(wei) “異質的縱橫之通”變為(wei) “同質的橫通”,心學中“一體(ti) 無間”的“一體(ti) ”從(cong) 未脫落“身-家-國-天下”的存有脈絡,是“根著父母,連著兄弟,帶著妻子”的儒家仁愛母體(ti) ,由此無限延伸到“貫古今、聯遐邇”的天地大身子,而近代新仁學的“通”是打破中外、男女、上下、人我的“無差別的橫通”。

 

其二,新仁學中“友道”從(cong) 五倫(lun) 中的友道變為(wei) 一倫(lun) 獨大的友道。心學“友道”根本上在於(yu) “成全”而不是“取代”其他四倫(lun) ,但譚嗣同“新友道”將友倫(lun) 遞進為(wei) 社會(hui) 組織的唯一之倫(lun) ,傳(chuan) 統儒家的人倫(lun) 社會(hui) 被同質化、清一色、純潔的友道共同體(ti) 取代,“新天道”中傳(chuan) 統儒家的“天地位、萬(wan) 物育”被“能自主者興(xing) ,不能者敗”的物競天擇取代。

 

其三,彈性伸縮的公私觀變成硬性的大公無私觀點:陽明心學中,團體(ti) 、國家、天下的公利價(jia) 值的優(you) 越性色彩不斷遞進,獨善其身依然可以是士人的選擇;但在現代公私論中,“大公無私”成為(wei) 基調,一家之私與(yu) 大群之公義(yi) 是零和關(guan) 係,截斷了傳(chuan) 統儒家獨善其身、守道不回的隱退之路,拔去了人在家中自足存在的合理性。

 

其四,近現代認為(wei) 齊家和治國沒有必然關(guan) 係,“家雖至齊,而國仍不治;家雖不齊,而國未嚐不可治”,“齊家”正當性的喪(sang) 失意味著“修齊治平”鏈條的斷裂。

 

 

 

(圖片來源網絡)

 

四、如何在現代社會(hui) 安頓儒“家”

 

基於(yu) 對心學一係“家”哲學的梳理和其與(yu) 近現代社會(hui) 的演進的探討,陳立勝教授從(cong) “家”出發反思全球視野下的現代性。陳教授認為(wei) ,現代性的隱憂在於(yu) 現代個(ge) 體(ti) 作為(wei) “無負擔的自我”出離自身,本質上是“無家可歸”,個(ge) 體(ti) 喪(sang) 失了與(yu) 他者的可靠聯係造成了“失序”。

 

對此,金耀基先生指出儒家可作為(wei) “第三條路”的文化設計,用修齊治平調和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建立人間秩序。但這一設計因“家”和“公共領域”的調和困境而矛盾:盡管“救亡”與(yu) “啟蒙的雙重奏共同基調是批判傳(chuan) 統中國的“家”,但家之內(nei) 的個(ge) 人是去自我中心化的依存者,家之外的個(ge) 人是不具有公共意識的狹隘個(ge) 人主義(yi) 者,個(ge) 人自由和公共治理形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因此,必須將個(ge) 人從(cong) “家”成員身份擴展為(wei) 社會(hui) 公民身份,一方麵從(cong) 傳(chuan) 統的家的集體(ti) 中找回孔孟儒學所強調的個(ge) 體(ti) 的尊嚴(yan) 與(yu) 獨立性,一方麵將傳(chuan) 統家的親(qin) 和的人際間紐帶擴大到社會(hui) 的陌生人上去。這種詮釋的方向與(yu) 杜維明先生的“儒家社會(hui) ”設想也相應和。杜先生認為(wei) ,需在“信賴社群”中達成個(ge) 人的“自我實現”之路,建立一個(ge) “以‘為(wei) 己之學’的價(jia) 值觀和不斷‘自我實現’的道德律令為(wei) 基礎,又形成基於(yu) 自由和權利觀念發展保障公民隱私的法製”的儒家社會(hui) 。在這種社會(hui) 中,個(ge) 人為(wei) 一切關(guan) 係之中心而非孤立個(ge) 體(ti) 。

 

 

 

金耀基先生(圖片來源網絡)

 

陳教授指出,回顧心學一係的在社會(hui) 變革中的煙花,欲踐行“儒家社會(hui) ”的理想化設計,需要恢複“齊家”的正當性與(yu) 必要性,激活“齊家”在傳(chuan) 統向現代轉化過程中的作用;回歸陽明心學中“天下一家、萬(wan) 物一體(ti) ”的觀念,在“身-家-國-天下”的存有脈絡中重建一種既能安頓個(ge) 體(ti) 自尊與(yu) 自由,又能保障人際和諧的社會(hui) 秩序。具體(ti) 實踐中,需要係統深入的理論闡釋工夫。講座中,陳教授舉(ju) 例介紹了兩(liang) 個(ge) 向度的設想:一,重新聯通私域的“家”與(yu) 公域的“社會(hui) ”之間的良性互動的關(guan) 聯性,重新激活杜維明先生“信賴社群”指下的資源;二,重新闡述“家”存在向度的深刻精神內(nei) 涵,進一步闡釋作為(wei) 人倫(lun) 紐帶的“孝”的作為(wei) 愛和信賴原型的“慈”。

 

 

 

2020年“嵩山論壇”主題對話現場:

“如何重建信賴社群”(圖片來源網絡)

 

主持人王建寶博士總結認為(wei) ,陳教授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立意深刻的發問和資料細膩的證論,精讀了心學一係的哲學麵向,並試圖基於(yu) 此打通中國近現代革命的底層邏輯。其中,與(yu) 精神人文主義(yi) 契合處有三,一來契合了當代新儒家對於(yu) 儒學宗教性的研討,二是通過存有的延續性匯通東(dong) 西方哲學的分疏,三是通過精神人文主義(yi) 轉化發展儒家仁道。陳教授基於(yu) 白居易“無論天涯與(yu) 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的文學表達,發於(yu) 哲學深度,涵納宗教超越,最終回到了倫(lun) 理安頓,呈現了一場層次分明的“家”哲學和社會(hui) 演變的深思。同時引出了對於(yu) 人倫(lun) 日用中的修身,政治哲學中的新的政治共同體(ti) 以及信賴社群和三期儒學發展的進一步的討論。

 

此外,現場觀眾(zhong) 也積極參與(yu) 問答,與(yu) 陳教授就陽明心學“教會(hui) ”的廣義(yi) 解讀、“家庭革命”的時代性、現代性困境的解決(jue) 方案和婚姻製度的存續等細節問題進行了細致討論。陳立勝教授回應問題同時,再次點出傳(chuan) 統儒家齊家之道需要經曆現代性的轉化,厘清“家”到底是信念之家,政治之家還是人倫(lun) 之家;其中,儒家的“家”是人倫(lun) 重要的、可以進退的場合,也可成為(wei) 彌合、消解現代社會(hui) 觀點差異的根據地。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