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姚中秋:為什麽說“天人合一”從最深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2-01-28 16:54:54
標簽:中華文明的根性、天人合一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陝西人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yi) 之省思》《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論語大義(yi) 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yi) 》等,譯有《哈耶克傳(chuan) 》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cong) 》等。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姚中秋:為(wei) 什麽(me) 說“天人合一”從(cong) 最深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

受訪者:姚中秋

采訪者:崔白露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辛醜(chou) 臘月廿二日丁醜(chou)

          耶穌2022年1月24日

 

 

 

天人關(guan) 係一直是中國人重要的哲學命題。在探索這一關(guan) 係過程中形成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wei) 古往今來中國人共同的精神追求,也貫穿於(yu) 中國曆史發展的各個(ge) 階段。

 

“中國哲學中的‘天’是生生不已的萬(wan) 物之全體(ti)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姚中秋近日接受“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時表示,敬天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從(cong) 最深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帶來中國人積極向上的生命觀、包容的文明觀和人本中道的生態觀,使中華文明做到“可大可久”。

 

 

 

2017年12月,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漳村,冬季清晨的霧中,遠山近水、徽派古宅、漁夫等構成的畫麵宛如一幅天人合一的水墨畫卷。記者 胡敦煌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記者:作為(wei) 中國哲學的重要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經曆了怎樣的曆史發展脈絡?

 

姚中秋:理解天人關(guan) 係,首先要理解“天”是什麽(me) 。人類文明演進史上,有一次非常重要的精神突破,那就是伴隨眾(zhong) 多小規模群體(ti) 聚合為(wei) 大規模政治體(ti) (廣域國家),人的信仰經曆了從(cong) 地方性單一神靈崇拜到兼容性多神崇拜體(ti) 係的突破。在西方,形成一個(ge) “主神”統攝眾(zhong) 多神靈的宗教;在中國,五帝中的顓頊、帝堯持續進行“絕地天通”(即天上天下、神與(yu) 人各司其職,互不幹涉)的努力,最終形成“天”統攝眾(zhong) 多神靈的宗教,確立了敬天之禮。

 

對此,《尚書(shu) 》《國語·楚語下》等典籍中都有詳盡記載,如《尚書(shu) 》的開篇提到“欽若昊天”,意為(wei) 敬天且法天而行。此後,“天”成為(wei) 中國人最大的信仰對象,敬天作為(wei) 中國宗教的根基,從(cong) 最深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從(cong) 那時起,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文明與(yu) 政治共同體(ti) 誕生。所以,把敬天作為(wei) 中國人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ge) 基礎來理解,基本上能把握中華文明的根性。

 

記者:從(cong) 錢穆《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到季羨林《“天人合一”新解》,許多學者都對“天人合一”思想作出高度評價(jia) 。您如何解讀“天人合一”?

 

姚中秋:“天人合一”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觀念,深入人心。要準確理解其含義(yi) ,需要回歸經典。孔子道出了天的性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中國哲學中的“天”是生生不已的萬(wan) 物之全體(ti) ,神靈、萬(wan) 物和人均在其中。天的根本屬性是不言,無人格性。因此,孔子形容“唯天為(wei) 大”,天至大無外,一切皆在天之中。

 

因此,“天人合一”既是一個(ge) 事實描述,人在天之中,人與(yu) 天處於(yu) 合一狀態;也是一個(ge) 道德誡命,天生人,賦予人以“天性”,即生、長,這是人的“天職”。《中庸》開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即是此意。人類努力向上,就可以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由近及遠,最終讚天地之化育,與(yu) 天地參,達到天人合一的道德生命境界。當然,這是一個(ge) 永無窮盡的過程。

 

 

 

2017年1月,苗族舞劇《蝴蝶媽媽》在貴州省貴陽市大劇院首演。該舞劇圍繞“生命”這個(ge) 永恒的主題,表達了對生命的尊崇以及對“天人合一”的永恒歌詠。記者 賀俊怡 攝

 

記者:曆經數千年曆史變遷,“天人合一”思想得以傳(chuan) 承並不斷發展,蘊含著怎樣的文明邏輯?

 

姚中秋:敬天塑造了中國人的生命,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全部。我們(men) 日常生活、政治社會(hui) 生活中最重要的詞匯都有“天”字,比如天下、天道、天子、天命、天賦、天性、天籟等。我在此談兩(liang) 點認識。

 

第一,中國人積極向上的生命觀。中國人為(wei) 什麽(me) 特別勤勞、積極向上?根源在於(yu) 敬天的信仰,《易傳(chuan) 》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不已,人在天之中,也應行而不已,積極向上,立己立人,達己達人。

 

第二,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天的特征是至大無外,涵容一切。宗教上,天涵容一切神靈,包括外來神靈。世界其他宗教傳(chuan) 入中國後,都融入中國並成為(wei) 中國文化一部分,中國曆史上也從(cong) 未發生宗教戰爭(zheng) 。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ge) 奇跡,值得去認真研究。如何解決(jue) 當今世界看似無解的宗教衝(chong) 突,中國人的敬天信念會(hui) 是一個(ge) 方向。

 

政治上,中國在長期曆史中形成多元一體(ti) 民族共生格局,大部分時間都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一政治實體(ti) 。幾千年裏,這個(ge) 共同體(ti) 吸納不同民族,成就了中華民族之大。同時,中華文明“王者無外”,對他者持包容態度,積極接納外來知識、技術、藝術甚至習(xi) 俗。正是靠這種敬天所帶來的包容性,中華文明做到了“可大可久”。

 

 

 

2021年12月,民族團結誓詞碑建碑70周年紀念會(hui) 在雲(yun) 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舉(ju) 行。記者 劉冉陽 攝

 

記者:西方世界如何看待天人關(guan) 係?中國與(yu) 西方國家在這方麵有何異同?

 

姚中秋:中國以外絕大多數文明所信仰的都是人格神,是具體(ti) 的超越性存在者,突出表現為(wei) 對人說話,如《聖經·舊約》開篇寫(xie) 道:“神說還要有光,於(yu) 是就有了光。”神在人和萬(wan) 物之外,有其獨立之體(ti) ,因此西方神、人截然兩(liang) 分,絕無可能“神人合一”。神對人擁有絕對權威,通過言辭對人頒布完備的律法,可以懲罰人,人必須絕對服從(cong) 。這樣一來,信神成為(wei) 人生最重要的問題,宗教問題就成為(wei) 西方文明的核心問題,以至於(yu) 亨廷頓這樣的大政治學家也跌入“文明衝(chong) 突”就是“宗教衝(chong) 突”的思想陷阱。

 

比較不同文明可以更清楚理解天的性質。中國的天不同於(yu) 古希臘人、羅馬人崇拜的主神,也不同於(yu) 猶太教、基督教崇拜的唯一真神。天是生生不已的萬(wan) 物之全體(ti) ,人在其中,天亦不言,所以對於(yu) 天,其實無可信仰,中國人隻是取法於(yu) 天、自主生活而已。因此,中國人的生命是高度自主的,人生、社會(hui) 、政治問題最終都要靠人自己解決(jue) ,所以中華文明始終以人為(wei) 中心。

 

因此,中西方文明所崇拜的最大對象是不同的,一個(ge) 是天,另一個(ge) 是人格神。理解中西文明的區別,最後都可上溯到“天”沒有人格、“神”卻有人格這一點上。

 

記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天人合一”在當代有何新的理論和實踐發展?能為(wei) 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何種借鑒?

 

姚中秋:以敬天為(wei) 中心的“天人合一”思想與(yu) 馬克思主義(yi) 之間有許多契合之處,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第一,唯物主義(yi) 精神。天人合一觀念下,天是生生不已的萬(wan) 物之全體(ti) ,沒有另一個(ge) 超驗世界;中國人崇拜的神也是“唯物”的,所謂“陰陽不測之謂神”,祖先、聖人是人,神的世界是遠方的人、物的世界,沒有絕對意誌或全知全能。

 

第二,將平等作為(wei) 根本政治價(jia) 值。“惟天地,萬(wan) 物父母”,天生人,人在天之中相互平等。早在戰國、秦朝,通過建立郡縣製的直接統治機製,消滅各種貴族力量,中國在政治、法律上實現了所有國民的身份平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既是古今中國人也是馬克思主義(yi) 的根本政治價(jia) 值。

 

第三,發展生產(chan) 力。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生產(chan) 力是曆史發展的動力。“天人合一”觀念其實也代表中國人熱愛生活、熱愛生產(chan) 的態度:人的“天職”是生生不已,應積極勞動養(yang) 活自己;政府的根本責任是讓老百姓活得更好,生養(yang) 後代。大禹說:“德惟善政,政在養(yang) 民。”為(wei) 此,政府要“正德、利用”,即發展生產(chan) 力。

 

 

 

2021年5月,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龍脊古壯寨舉(ju) 辦一年一度開耕節,村民在梯田上開展偶耕、挖田、砍田基等傳(chuan) 統農(nong) 事活動。發 潘誌祥 攝

 

近代以來,中國接受並實現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運用這一融匯中西、與(yu) “天人合一”等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武器,中國在資本主義(yi) —帝國主義(yi) 體(ti) 係中實現獨立和國家發展,並致力於(yu) 解決(jue) 當今世界所麵臨(lin) 的諸多問題,如前麵提到的包容性、平等、發展生產(chan) 力等問題。

 

此外,敬天、天人合一的觀念,亦是中國人生態觀最深刻的哲學基礎。宋儒張載在《西銘》中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zi) 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ti) ;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yu) 也。”同出於(yu) 天,天地間萬(wan) 物均與(yu) 我相關(guan) ,因此要“仁民愛物”。同時,中國的生態觀也注重人本立場。“惟天地,萬(wan) 物父母;惟人,萬(wan) 物之靈”,人需利用天地所生之萬(wan) 物,但人是萬(wan) 物之靈,要對子孫後代、天地萬(wan) 物負責,通過自我約束,順物之性而用之,實現人與(yu) 萬(wan) 物“各正性命,保合太和”,這就是人本的、中道的生態觀。(完)

 

受訪者簡介:

 

 

 

姚中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曆史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主要研究經學、曆史政治學、現代世界政治體(ti) 係理論。出版西方法政譯著十餘(yu) 種、中國經史研究著作多種。最新出版著作《世界曆史的中國時刻》《可大可久:中國政治文明史》。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