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為(wei) 什麽(me) 要祭灶?
來源:“至聖禮樂(le) 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辛醜(chou) 臘月廿二日丁醜(chou)
耶穌2022年1月24日
小年,是中國的傳(chuan) 統節日之一。在全國不同地區,“小年”的日期並不一樣: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區的“小年”,臘月二十四是我國南方地區的“小年”。
然而不論小年到底是哪一天,“小年”其實都不小,這天以後的每一天,人們(men) 都準備了不同的內(nei) 容,圍繞的主題隻有一個(ge) ——過年
年前的準備
祭灶的演變
小年,也被稱為(wei) 謝灶、祭灶節、灶王節。《論語·八佾》記載王孫賈問“與(yu) 其媚於(yu) 奧,寧媚於(yu) 灶”可見灶神早在春秋時期就受到人們(men) 祭祀。《禮記·月令》載:“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由此可知,最早的傳(chuan) 統是在初夏。對此,《通典·卷五十一》的解釋是:“夏火主長養(yang) 萬(wan) 物,即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養(yang) 也。”這也是因為(wei) 早期人們(men) 認為(wei) 灶神是上古帝王後裔“顓頊氏有子曰黎,為(wei) 祝融,祀以為(wei) 灶神”
而漢代之後,民間將祭灶改在臘月進行,《後漢書(shu) ·陰識傳(chuan) 》記錄了陰子方在臘日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因此發跡,有田七百餘(yu) 頃,家族繁昌。人們(men) 受此感染,都在臘月祭祀灶王。
在了宋代,詩人範成大在詩中寫(xie) 道
古傳(chuan) 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yun) 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feng) 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團。
男兒(er) 酌獻女兒(er) 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zheng) 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複雲(yun) ,
乞取利市歸來分。
可見那時送灶王爺上天定在了臘月二十四,同時又有了女不祭灶的傳(chuan) 統。
古代祭灶圖,由此可證女性是不參與(yu) 祭灶的
而祭灶分成臘月二十三與(yu) 臘月二十四,還得追溯到清朝。到了清朝,從(cong) 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wei) 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民間效仿,於(yu) 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南北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祭灶的習(xi) 俗
祭灶除了禁止女性參與(yu) 外,還有諸多要求,比如《敬灶全書(shu) ·灶上避忌》就規定“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yu) 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將汙髒物送入灶內(nei) 燃燒”。可見人們(men) 對於(yu) 祭灶的重視。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既然是祭,就少不了美食。《夢粱錄》記載:“十二月二十四日,不以窮富,皆備蔬菜餳豆祀灶。此日市間及街坊,叫賣五色米食花果膠牙餳箕豆,叫聲鼎沸。”
除了百姓平常食用的蔬菜、肉類和酒,最特別的就是“膠牙餳”。膠牙餳其實就糖。《禮記》記載灶王爺有“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的權柄。如果做了壞事,被灶王爺告狀,後果可謂及其嚴(yan) 重,嚴(yan) 重的懲罰要少活300天,就算被輕微懲罰也要少活100天。
而百姓給“灶王爺”糖吃,有兩(liang) 種說法:一種是灶君吃了甜甜的糖,說話自然甜蜜,“上天言好事”;二是吃了黏黏的灶糖,可以粘住灶君的嘴,讓他說不出話——什麽(me) 都說不出口,自然也就說不出壞話了。
膠牙餳又被稱為(wei) 灶王糖、關(guan) 東(dong) 糖
祭灶的意義(yi)
灶神雖然隻是一個(ge) 地位很低的神,但是在民以食為(wei) 天的古代社會(hui) ,能否吃飽飯對於(yu) 大部分人來說最為(wei) 重要,又因為(wei) 灶神掌管一家人的夭壽禍福而受到人們(men) 尊崇,小年祭灶又被賦予了“言好事、保平安”的意義(yi) 。
如今,人們(men) 或許對灶神的敬畏和依賴感在減弱,但是這份悠久而連貫的民俗卻傳(chuan) 承至今,仿佛形成了人們(men) 的肌肉記憶:送完灶神,意味著家人即將團聚,春節即將到來。時至今日,人們(men) 依舊祭拜灶神,也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吧。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