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高】《關雎》:我們的解讀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2-01-12 19:06:52
標簽:《關雎》

《關(guan) 雎》:我們(men) 的解讀

作者:柴高

來源:“麒麟山書(shu) 院詩詞研學”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辛醜(chou) 臘月初九日甲子

          耶穌2022年1月11日

 


在前幾講中,我們(men) 已經總結並分析了朱熹、流沙河、曲黎敏、李山等多位古今名家對於(yu) 《關(guan) 雎》這首詩的不同解讀。而今天,我們(men) 將要談一談麒麟山書(shu) 院自己的解讀。

 

一、《關(guan) 雎》的雛形來自民間

 

藝術源於(yu) 生活,詩詞正是如此。而我們(men) 重點關(guan) 注的《詩經》,則更是如此。“風”、“雅”、“頌”三大類別當中的“風”,就緣自於(yu) “采風”活動。

 

《春秋公羊傳(chuan) 》:“從(cong) 十月盡正月止,……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間求詩。”《漢書(shu) ·藝文誌》:“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因此,我們(men) 可以肯定,《關(guan) 雎》早期的詩詞曲調雛形,是周南地區民間創作的流行歌謠。

 

 

 

二、《關(guan) 雎》得到了西周王室的加工潤色

 

藝術雖源於(yu) 生活,但更高於(yu) 生活。《關(guan) 雎》被采集到宮廷後,又經曆了“二次創作”的過程。

 

“琴瑟”和“鍾鼓”這兩(liang) 件非同尋常的器物,可以證明這一點。“琴瑟”常見於(yu) 貴族之家,而“鍾鼓”更是隻有王室才能使用。因此,我們(men) 現在所看到的《關(guan) 雎》,應當是被西周的王室加工潤色後的成品。

 

那麽(me) ,西周王室從(cong) 采集這首詩,到對其進行加工潤色,目的是什麽(me) 呢?這還要從(cong) 當時的曆史背景說起。

 

西周在建國之初,麵臨(lin) 著一個(ge) 巨大的難題:如何僅(jin) 以一個(ge) 部落的“家底”、方圓百裏的麵積,去統治中國這一片廣袤土地上的眾(zhong) 多諸侯國呢?

 

據甲骨文記載:當時的各個(ge) 諸侯國之間,分崩離析、殺伐不斷,甚至每一天都會(hui) 發生大大小小的戰爭(zheng) ,直接導致了人口稀少、國力衰弱的局麵。

 

顯然,西周需要創立一套全新的製度與(yu) 體(ti) 係,並通過文化的渠道來大力宣傳(chuan) 。隻有這樣,才能徹底改變以往的社會(hui) 狀態,讓新思想和新觀念深入人心,從(cong) 而鞏固自身的統治。

 

而《關(guan) 雎》所反映的,剛好是能夠解決(jue) 上述問題的一種製度和體(ti) 係。

 

 

 

三、《關(guan) 雎》被賦予了新的內(nei) 涵

 

現在我們(men) 不禁產(chan) 生了疑惑與(yu) 好奇:《關(guan) 雎》究竟是如何與(yu) 西周的全新製度關(guan) 聯到一起、實現了相輔相成的呢?

 

先看西周所實行的這兩(liang) 項製度——“同姓不婚製”與(yu) “嫡長子繼承製”。

 

《關(guan) 雎》也隨之被賦予了以下兩(liang) 種新的內(nei) 涵:

 

(一)歌頌不同部落間的愛情

 

這與(yu) 流沙河先生所解讀的“男女戀愛詩”的不同點是:在此基礎上,代入了曆史背景,增加並強調了“不同部落”這一前提。

 

遠古時期的部落,通常由同一族群、同一姓氏的居民組成。而在周代的婚姻製度中,同姓往往是不能通婚的。

 

《禮記》中有“娶妻不取同姓”和“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的記載,說明周代確有百世同姓不婚之俗。也正因為(wei) 有此習(xi) 俗,所以貴族階層如果不能嚴(yan) 格遵守這一原則,就會(hui) 被周禮的維護者所指責和抨擊。

 

《左傳(chuan) 》中也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記載,意思就是:如果同姓結婚,子女就不會(hui) 繁盛。《論語》中更有關(guan) 於(yu) 同姓婚姻不合周禮的討論,這是被廣泛接受的曆史經驗教訓。

 

那麽(me) ,要想在西周這個(ge) “同姓不婚”的朝代繁衍生息下去,就必須從(cong) 外部求偶、結親(qin) 。也隻有不同部族的通婚,才是被社會(hui) 所廣泛接受的製度和禮俗。

 

這樣一來,原先互相隔閡、仇視的狀態,也就得到了緩解與(yu) 轉變,人民相親(qin) 相愛、廣泛團結的一個(ge) 泱泱大國,從(cong) 而開始逐漸形成。

 

那麽(me) 咱們(men) 再回過頭來看《關(guan) 雎》,這一對青年男女,顯然不像是同一個(ge) 部落從(cong) 小熟識的關(guan) 係,而是通過一次偶遇產(chan) 生了愛情。這與(yu) 西周的製度和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二)歌頌後妃之德的修養(yang)

 

嫡長子繼承製,顧名思義(yi) ,無論是王位,還是家業(ye) ,都在極大程度上確保了繼承人的固定性和唯一性。

 

《春秋公羊傳(chuan)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俗話說:母親(qin) 決(jue) 定著一個(ge) 民族的未來。既然不能選擇繼承人,那就必須好好選擇並培養(yang) 繼承人的母親(qin) 了。

 

而經過周王室加工潤色後的《關(guan) 雎》,恰恰體(ti) 現出了這種“後妃之德”:優(you) 秀的文化滋養(yang) 了優(you) 秀的王後,而優(you) 秀的王後又選拔了優(you) 秀的嬪妃、培育了優(you) 秀的後代。這一切優(you) 秀的成果,都為(wei) 人們(men) 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曲黎敏老師也讚成這一觀點。“後妃之德”也正是孔子在編寫(xie) 《詩經》時,選定《關(guan) 雎》作為(wei) 首篇的關(guan) 鍵因素。

 

但曲老師所說的“孔子刪詩——從(cong) 3000多首刪減到了305首”,卻並不準確。實際上,孔子並未進行大規模的刪減,隻是刪除掉了重複的部分。

 

在蔣成德先生的論文《從(cong) <左傳(chuan) >錄詩看孔子是否刪詩》中,已經對此做出了詳細的論證。

 

 

 

四、《關(guan) 雎》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升華

 

根據前麵的分析可知,西周王室通過采集民間歌曲《關(guan) 雎》,並進行二次創作,在歌頌愛情的基礎上,又賦予了《關(guan) 雎》新的內(nei) 涵(如琴瑟友之、鍾鼓樂(le) 之),主要目是宣傳(chuan) 周朝的禮樂(le) 文化、鞏固封建統治。

 

那麽(me) ,他們(men) 是如何去宣傳(chuan) 推廣的呢?為(wei) 了達到最好的效果,他們(men) 選擇了婚禮這個(ge) 最隆重、最熱鬧的場合,來演奏《關(guan) 雎》。

 

這樣,就不僅(jin) 讓人們(men) 記住了它,更喚起了人們(men) 對婚姻的重視,抬高了異族結親(qin) 的地位,進而再通過廣泛締結婚姻,實現了人口的增長、部落間的團結、國力的提升。

 

再後來,《關(guan) 雎》的演奏場合又推廣到了各諸侯國迎接貴賓的宴會(hui) 、典禮上。

 

例如,在《左傳(chuan) ·襄公二十九年》所記載的“季劄觀周樂(le) ”這一重大事件中,魯國的樂(le) 師們(men) 最先演奏的就是《周南·關(guan) 雎》。

 

從(cong) 此,這首詩的應用範圍和影響力都得到了空前的擴大與(yu) 升華。甚至可以這樣說:在西周王朝穩定統治的兩(liang) 三百年間,《關(guan) 雎》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覷。

 

我們(men) 或許還可以從(cong) 另一個(ge) 曆史現象中得到側(ce) 麵的佐證:

 

魯國,作為(wei) 西周禮樂(le) 製度的“最佳傳(chuan) 承者”,雖然不像“鄰居”齊國那樣鋒芒畢露,但也免於(yu) 發生諸如“田氏代齊”之類的動蕩,國祚相對於(yu) “薑氏齊國”,更加平穩和長久。

 

直至今天,我們(men) 所遵循的人倫(lun) 理念、所推崇的文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源於(yu) 西周禮樂(le) 製度,其經典詩歌《關(guan) 雎》更是影響深遠、千古傳(chuan) 唱。

 

 

 

五、不同的麵貌正是《關(guan) 雎》之經典所在

 

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社會(hui) 背景下,文學作品也往往會(hui) 有著不同的意義(yi) ,或者說,在解讀方麵,有著不同的側(ce) 重點。

 

例如:漢朝的學者多將《關(guan) 雎》的主題解讀為(wei) “後妃之德”;到了宋朝,以朱熹為(wei) 代表的主流解讀,則傾(qing) 向於(yu) “文王之德”;而在文化相對獨立於(yu) 政治存在的時期,將其解讀為(wei) 單純的婚戀詩,也未嚐不可。

 

因此,經過不同時期的洗禮,同一首作品也會(hui) 呈現出多種不同的麵貌,分別契合於(yu) 、服務於(yu) 相應時期的社會(hui) 現實,更為(wei) 後世提供研學的基礎和依據。

 

這,正是如《關(guan) 雎》般的經典作品所承擔的曆史責任。同時,這些作品又正是因為(wei) 承擔得起這份曆史責任,而在這千百年的流傳(chuan) 中,愈發經典,曆久彌新。

 

《史記·孔子世家》有言:“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le) 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中華禮樂(le) 文明從(cong) 此得以奠定,且古往今來弦歌不輟、薪火相傳(chuan) 、生生不息!

 

綜上所述:《關(guan) 雎》一詩,源於(yu) 民間、做於(yu) 王室、定於(yu) 孔子,主要用於(yu) 唱和、演奏於(yu) 王室婚禮、宴請重要嘉賓……自漢代以後,《詩經》成為(wei) 了五經之一,《關(guan) 雎》更是成為(wei) 了經典的教材,飛入了尋常百姓之家。

 

參考資料
 
[1]朱熹·詩經(國學典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7月
 
[2]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3]戴聖·禮記(全兩冊)·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2月
 
[4]左丘明·左傳(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0月
 
[5]公羊高·春秋公羊傳·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9月
 
[6]司馬遷·史記(全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
 
[7]班固·漢書(全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
 
[8]流沙河·流沙河講詩經·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7年7月
 
[9]曲黎敏·越古老越美好·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3月
 
[10]曲黎敏·情到深處是中庸·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3月
 
[11]李山·詩經析讀(上下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年9月
 
[12]蔣成德·從《左傳》錄詩看孔子是否刪詩·徐州·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