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與(yu) 天下,何以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底色?
受訪者:謝茂鬆
采訪者:徐雪瑩(中新社記者)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辛醜(chou) 臘月初六日辛酉
耶穌2022年1月8日
從(cong) “敬德保民”到“民貴君輕”,“以民為(wei) 本”思想貫穿中國政治史,影響著我們(men) 的文明氣質與(yu) 政治主張。中國傳(chuan) 統“天下情懷”與(yu) 民本思想有何關(guan) 係?又如何形塑當代中國的“世界觀”?
國家創新與(yu) 發展戰略研究會(hui) 資深研究員、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謝茂鬆認為(wei) ,士農(nong) 工商的社會(hui) 結構培育了中國傳(chuan) 統民本思想,繼而影響到國家政治秩序的架構。中國文明作為(wei) 世界史上唯一連續未斷裂的原生道路文明,其“可大可久之道”亦孕育於(yu) 民本思想及天下意識中。
近日,謝茂鬆教授接受“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兼論中西古今,深入剖析中國傳(chuan) 統精神如何與(yu) 政治文明交融互鑒。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記者:“以民為(wei) 本”思想貫穿中國政治史,形成了“敬德保民”“民貴君輕”等諸多主張,這一思想文明淵源如何體(ti) 現在古今政治實踐裏?
謝茂鬆:政治製度安排的背後是整個(ge) 底層文明結構。
從(cong) 文明史視野來看,孔子之後中國就開始進入了平民時代。雖然漢唐也有一些世家大族,但宋以下總體(ti) 上貴族已經消亡。“以民為(wei) 本”思想跟平民時代有深切關(guan) 聯。此時,士農(nong) 工商“四民社會(hui) ”的社會(hui) 結構業(ye) 已成熟。士大夫通過科舉(ju) 考試,從(cong) 廣大的農(nong) 工商尤其是農(nong) 民中產(chan) 生,過去中國有“耕讀傳(chuan) 家”“朝為(wei) 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說法。
由於(yu) 作為(wei) 國家治理精英的士大夫群體(ti) 主要從(cong) 農(nong) 民轉化而來,其往往代表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與(yu) 這種社會(hui) 結構相應的是“以民為(wei) 本”的價(jia) 值理念。
2020年12月,“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記者於(yu) 海洋攝
在過去的政治實踐中,“以民為(wei) 本”包含兩(liang) 個(ge) 層麵,一是政治道路上,士大夫治理國家以社會(hui) 為(wei) 優(you) 先;二是普通民眾(zhong) 有道德自覺。明清時期,道德覺悟從(cong) 士大夫群體(ti) 擴展到普通民眾(zhong) 。像陽明心學的“致良知”即主張,每一個(ge) 普通人都可以致良知,都可以成為(wei) 聖賢。
世界上其他社會(hui) 並非如此。近代以前的歐洲中世紀封建社會(hui) ,國王、領主、騎士都由世襲產(chan) 生,文化掌握在基督教教士身上,農(nong) 民、農(nong) 奴居於(yu) 下層。歐美普通人絕無可能成為(wei) 上帝或聖賢。
中國道路從(cong) 五千多年文明傳(chuan) 統中走來,當下政治實踐是對曆史文明自然、連續的繼承與(yu) 創新。隻有理解中國文明的特質與(yu) 底層結構,才能理解中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安排。中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了曆史上的民本主義(yi) ,我們(men) 不僅(jin) 深刻地理解“人”、相信人,還最大程度提升了人民的主體(ti) 性地位,像“黨(dang) 管幹部”“黨(dang) 管人才”“民主集中製”“群眾(zhong) 路線”等原則都是其具體(ti) 表現。
記者:審視中國古代史與(yu) 中國近現代史,是否存在從(cong) “英雄史觀”到“群眾(zhong) 史觀”的轉向?“英雄史觀”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古代群眾(zhong) 的曆史作用?
謝茂鬆:“群眾(zhong) 史觀”與(yu) “英雄史觀”具備一體(ti) 共通性,應當結合為(wei) 一體(ti) 來看。真正的英雄豪傑尤其是大政治家往往能識人用人,最大程度調動廣大民眾(zhong) 的力量。
中國文明從(cong) 堯、舜、禹、湯、文王尤其是西周“製禮作樂(le) ”的周公開始,曆代盛世都會(hui) 聯係到政治家,像漢文帝、漢景帝與(yu) 文景之治、唐太宗與(yu) 貞觀之治。這並非是所謂個(ge) 人的人治,而是說唐太宗等最高領導者作為(wei) 大政治家,關(guan) 鍵是能識人、用人。中央、朝廷有殫精竭慮為(wei) 國謀的大臣團隊來輔佐;地方官府則有循吏,即具有政治意識與(yu) 高度執行力的地方官隊伍來讓中央決(jue) 策落地;基層還有士紳鄉(xiang) 賢。上下同心,最大地組織動員全國上下、四方民眾(zhong) ,這才能創造盛世。
2009年8月,以“夢回貞觀走進昭陵”為(wei) 主題的陝西文化戶外大講堂在陝西鹹陽禮泉縣唐昭陵北司馬門祭祀廣場舉(ju) 行。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發梁萌攝
“群眾(zhong) 史觀”是馬克思主義(yi) 給中國帶來的新視角,揭示了人民群眾(zhong) 在曆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正如1945年毛澤東(dong) 在中共七大預備會(hui) 議報告中說,“從(cong) 古以來沒有這樣的人民,從(cong) 古以來沒有這樣的共產(chan) 黨(dang) ”。舊中國的人民因一盤散沙而沒有力量,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經過反帝反封建運動,一係列政治革命、軍(jun) 事革命、社會(hui) 革命之後,才真正實現當家作主。中國革命帶來的社會(hui) 結構才是決(jue) 定群眾(zhong) 曆史作用的關(guan) 鍵因素。
英雄史觀跟群眾(zhong) 史觀並非位於(yu) 兩(liang) 極。中國雖然強調聖賢,但聖賢之為(wei) 聖賢,在於(yu)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唯有充分激發人民群眾(zhong) 的無限潛能,才能激活英雄的力量。
記者:古代中國先民素有敬天情懷,“心懷天下”更成為(wei) 中華文明政治傳(chuan) 統中的至高追求。中國傳(chuan) 統民本思想是否與(yu) “天下情懷”存在關(guan) 聯?“天”“天下”在當代中國的政治實踐中是否仍有所體(ti) 現?
謝茂鬆:中國政治傳(chuan) 統是士大夫的傳(chuan) 統,所謂“士”以天下蒼生為(wei) 己任。士大夫政治崇尚天下意識,例如我們(men) 非常熟悉的範仲淹講的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因而“天下情懷”構成了中華文明政治傳(chuan) 統的一角。
湖南嶽陽樓上的《嶽陽樓記》吸引參觀者。記者侯宇攝
天、君、臣、民這一循環秩序,則是士大夫官僚製度之上更為(wei) 超越的政治秩序。君以民為(wei) 本,但民也受天的製約,否則民就可能停留於(yu) 純粹功利主義(yi) 。所以在民之上,一定還有更具超越性的“天”即天命、天理的存在。
今天,包括人與(yu) 自然命運共同體(ti) 在內(nei) 的各種命運共同體(ti) 成為(wei) 新的“天”。中國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這一意識同中國傳(chuan) 統天下觀正相契合。同時,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以社會(hui) 優(you) 先,以全體(ti) 人民利益為(wei) 優(you) 先,同樣跟中華文明的儒家等傳(chuan) 統契合。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則繼承了傳(chuan) 統士大夫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精神與(yu) 政治德性,強調黨(dang) 紀嚴(yan) 於(yu) 國法、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修身及自我革命。馬克思主義(yi) 進入中國被廣大民眾(zhong) 接受,且得發揚光大,進而發展成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跟我們(men) 的文明傳(chuan) 統有深切關(guan) 聯。
記者:“天下一家”“天下大同”等思想和傳(chuan) 統精神如何影響當代中國的“世界觀”?
謝茂鬆:中國關(guan) 於(yu) “天下”的秩序有一個(ge) 推廣過程,由近及遠、由內(nei) 到外,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cong) “內(nei) 親(qin) 其親(qin) ”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擴展到愛人民、愛天下萬(wan) 物……中國文明作為(wei) 世界史上唯一連續未斷裂的文明,就在於(yu) 始終秉持了這樣一種家國天下一體(ti) 以及政治與(yu) 社會(hui) 一體(ti) 的有機的牢固共同體(ti) 意識,這種意識貫通古今,成為(wei) 中國文明的底層結構。
當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主張,即為(wei) “天下大同”傳(chuan) 統精神的當代寫(xie) 照,其彰顯了中國傳(chuan) 統的家國天下意識,也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新的具體(ti) 體(ti) 現。天安門城樓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萬(wan) 歲”與(yu) “世界人民大團結萬(wan) 歲”體(ti) 現了我們(men) 文明的抱負、胸襟,與(yu) 中國“治國平天下”的精神遙相呼應。
2021年10月1日,民眾(zhong)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yi) 式。記者盛佳鵬攝
今天的“一帶一路”倡議、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等,也是傳(chuan) 統精神的延續。我們(men) 將共同富裕、共同發展的理念擴展於(yu) 全球化下的共贏共享,最終將超越西方那種“贏者通吃”的思維。
2021年3月19日,中歐班列(渝新歐)開行十周年紀念專(zhuan) 列從(cong) 重慶發車。記者何蓬磊攝
記者:縱觀東(dong) 西方探索現代化途徑的漫長曆程,如何從(cong) “文明根性”的角度理解新中國的探索?
謝茂鬆:考古學家張光直將世界文明分為(wei) 原生道路文明與(yu) 次生道路文明,中國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連續、未斷裂的原生道路文明,西方文明則是一次次斷裂的次生道路文明。中國作為(wei) 唯一的原生道路文明,恰恰更具有普遍性,並能涵攝西方文明的普遍性,向世界提供了最為(wei) 完整的文明發展樣態。
中華文明向來有“君子成人之美”之大心量。我們(men) 提倡“君子以厚德載物”“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對於(yu) 其他文明平等、謙虛視之;同時,我們(men) 主張“君子以自強不息”“己欲達而達人”,獨立自主發展自身,並帶動其他國家發展。
新中國深深紮根於(yu) 中國的文明傳(chuan) 統,把“厚德載物”與(yu) “自強不息”兩(liang) 種文明品性結合起來,走出了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的道路。一方麵,繼承發展“以民為(wei) 本”等思想主張,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力量。另一方麵,在以我為(wei) 主的基礎上對外學習(xi) ,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新中國成立後以我為(wei) 主學習(xi) 蘇聯,改革開放後以我為(wei) 主學習(xi) 歐美,都為(wei) 現代化探索帶來了有益經驗。
認識今天中國麵向未來、麵向下一個(ge) 五百年的新文明的想象力,要深刻認識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文明意義(yi) ,突破簡單地以政黨(dang) ——尤其是西方政黨(dang) ——來理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限製,要以文明來想象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作為(wei) 文明型政黨(da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本身也將形塑新文明,進而成為(wei) 新文明。(完)
受訪者簡介:
謝茂鬆,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博士,國家創新與(yu) 發展戰略研究會(hui) 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中央黨(dang) 校文史部兼任教授,科技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戰略研究專(zhuan) 家,國務院國資委商業(ye) 發展中心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香港《南華早報》中國專(zhuan) 家組專(zhuan) 家。
研究專(zhuan) 長:經學,中國文明與(yu) 哲學,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治術思維及實踐;中國文明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政治體(ti) 製研究,中國文明與(yu) 國家戰略研究。著有《大臣之道:心性之學與(yu) 理勢合一》(中華書(shu) 局,2013)等。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