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利《徐複觀思想研究:政治哲學的視角》出版暨高瑞泉序言

欄目:學術研究、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2-01-06 14:29:06
標簽:徐複觀

丁明利《徐複觀思想研究:政治哲學的視角》出版暨高瑞泉序言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開本:小16開

字數:約210千字

裝幀:平裝 

定價(jia) :68元 

出版時間:2021-08

 

【內(nei) 容簡介】

 

徐複觀以港台新儒家聞名於(yu) 世,與(yu) 20世紀的三大思想流派均有牽涉,一直備受各方的關(guan) 注與(yu) 研究。本書(shu) 基於(yu) 中國政治思想的現代轉型,以理想政治及其辯難來界定政治哲學,並從(cong) 理想政治“是什麽(me) ”和“如何可能”兩(liang) 大視角六大方麵,詳盡闡述了徐複觀的政治哲學思想。主要內(nei) 容包括評判理想政治的根據——道(理)勢之辯;曆史上的儒法之爭(zheng) 及超克徐複觀“申儒拒法”的衛道心態;基於(yu) “雙重樂(le) 觀主義(yi) ”——人性論樂(le) 觀主義(yi) 和知識論樂(le) 觀主義(yi) 與(yu) “雙重悲觀主義(yi) ”的比較,探究中西民主政治思想存在差異的根源;基於(yu) “養(yang) 教之辯”和“二重主體(ti) ”闡述中國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三類政治主體(ti) 的嬗變以及傳(chuan) 統向現代的轉換之道。在中國思想步入新時代,大力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背景下,本書(shu) 摒棄“化約論”、“簡單化”地處理傳(chuan) 統思想的流弊,在研究中堅持“敬”的方法、知人論世和比較方法等,著重剖析狹義(yi) 新儒家思想內(nei) 部的同中之異,為(wei) 當下客觀地對待、發展與(yu) 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和近代文化提供了有益地借鑒。

 

【作者簡介】

 

丁明利,男,1978年4月生,山東(dong) 郯城人,哲學博士,副研究員。本科畢業(ye) 於(yu) 廈門大學哲學係;碩士和博士均畢業(ye) 於(yu)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並師從(cong) 高瑞泉教授,致力於(yu) 中國近現代哲學和思想史研究。目前主要從(cong) 事研究生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政治思想史等領域的研究與(yu) 探索。在《社會(hui) 科學》(CSSCI)、《學位與(yu) 研究生教育》(CSSCI)、《文匯報·文匯學人》等報刊發表學術及教研論文十餘(yu) 篇;主編《終日乾乾 與(yu) 時偕行——上海恢複研究生教育四十周年(下篇)》(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參與(yu) 編著《上海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改革與(yu) 實踐探索(1991—2011)》(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獲中國學位與(yu) 研究生教育學會(hui) 研究生教育成果獎二等獎1項,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中國紡織工業(ye) 聯合會(hui) 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

 

【專(zhuan) 家評價(jia) 】

 

徐複觀基於(yu) 對曆史的批判性梳理的工作,進而發掘傳(chuan) 統中可資當代人作創造性轉化的元素,來闡發其政治思想,雖然有烏(wu) 托邦的傾(qing) 向,但在滔滔者天下皆儒的今天,依然是值得研究和借鑒的。盡管港台新儒家哲學進入大陸學術界已經多年,對於(yu) 徐複觀的研究也頗多斬獲,我們(men) 還是很高興(xing) 看到本書(shu) 提供了一項新的貢獻,那就是從(cong) 政治哲學的視角研究徐複觀哲學思想。在比較窄的意義(yi) 上說,“政治哲學”致力於(yu) 對政治活動的理想形式或準則進行定義(yi) 和辯明。本書(shu) 的工作就是要從(cong) 徐複觀大量的“政治思想”中如鐵中煉鋼一般地鉤玄提要,“把它拿來作‘學地’建立。”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高瑞泉

 

本書(shu) 揭示出徐複觀在“古今中西”之辯的大背景下真誠思考理想政治何所是、何以可能諸問題,勢必既不能泥古,又不能媚洋。這樣的思想姿態對於(yu) 當代中國哲學話語創新、理論創新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yi) 。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劉梁劍

 

近二十多年來,關(guan) 於(yu) 徐複觀的研究著述眾(zhong) 多,但是基於(yu) 政治哲學本身的維度和視角,尤其是基於(yu) 方法論思考的視域,把“政治”與(yu) “政治思想”、“政治學”與(yu) “政治哲學”對舉(ju) 比較做出詳盡分析,然後由此展開徐複觀政治思想的考察,就本人目力所及僅(jin) 此一部(篇),而且論述極具功力,是一部優(you) 秀的著作,屬於(yu) 國內(nei) 領先水平。

 

——河北工業(ye) 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  李洪衛

 

編輯推薦:

 

徐複觀是海內(nei) 外知名的當代新儒家(三大師之一),與(yu) 現當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yi) 、自由主義(yi) 和激進主義(yi) 流派都有關(guan) 聯。其學術範圍廣泛,兼涉文史哲藝等,各領域均有所建樹,但以政治思想為(wei) 核心。


徐複觀政治思想的核心關(guan) 切是:如何讓中國人走出兩(liang) 千年專(zhuan) 製、極權的怪圈,擺脫被西方殖民的命運,實現由民本到民主的轉變,推動中國政治步入現代政治的門檻。其思路是走出傳(chuan) 統而又不脫離傳(chuan) 統,吸收西方而又不沉溺西方。

 

近二十多年來,關(guan) 於(yu) 徐複觀的研究著述眾(zhong) 多,但是基於(yu) 政治哲學本身的維度和視角,尤其是基於(yu) 方法論思考的視域,把“政治”與(yu) “政治思想”、“政治學”與(yu) “政治哲學”對舉(ju) 比較做出詳盡分析,然後由此展開徐複觀政治思想的考察僅(jin) 此一部,而且論述極具功力,是一部優(you) 秀的著作,屬於(yu) 國內(nei) 領先水平。

 


【序言】


在港台新儒家群體(ti) 中,甚至在20世紀港台思想界,徐複觀都屬於(yu) 比較獨特的一位思想家。所謂“獨特”,一方麵是指其身份的獨特。由於(yu) 他既是一個(ge) 行動人物,又是一個(ge) 思想人物;既是一個(ge) 政治活動家(牟宗三在評價(jia) 徐複觀時曾說:徐是時代的參與(yu) 者,而自己隻是旁觀者),又是學術界有所成就的專(zhuan) 家。在動蕩多事的20世紀,凡是欲在政治與(yu) 學術之間從(cong) 容兼顧者,大多難免進退失據。從(cong) 先秦開始,雖說“內(nei) 聖”與(yu) “外王”可謂互為(wei) 表裏,但是原始儒家關(guan) 注的第一義(yi) 即為(wei) 政治,因為(wei) 孔子要在“禮壞樂(le) 崩”之際,挽狂瀾於(yu) 既倒,一部《論語》講“政者正也”“正名”“克己複禮”“修己治人”“風上草偃”,大多直接或間接地談論的是政治。當然,政治學的另一麵即是倫(lun) 理學。孟子更直接:聲稱“如欲治國平天下,舍我其誰”!職是之故,漢武帝獨尊的是“儒術”,而非我們(men) 現在說的“儒學”。在“儒學史”上做出獨創性貢獻的大儒,多為(wei) 其治國之“術”因為(wei) 迂闊不切於(yu) 時而不被信用,或不甘於(yu) 成為(wei) “術士”,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從(cong) 廟堂退回書(shu) 齋(或書(shu) 院),方能有嘎嘎獨造之學成。徐複觀之“獨特”,另一方麵也緣於(yu) 在學術思想上他確實有自己的宗旨與(yu) 堅守,徑行獨往而卓然成家。徐複觀曾經說過:“凡是真正的儒家,都不能為(wei) 一般人所了解,而成為(wei) 四麵不靠岸的一隻孤獨的船。孔子說:‘君子群而不黨(dang) ’;又說:‘君子周而不比’;又說‘君子之於(yu) 天下也,無適也(不專(zhuan) 聽從(cong) 任何人),無莫也(不專(zhuan) 拒絕任何人),義(yi) 之與(yu) 比(惟合於(yu) 義(yi) 者則從(cong) 之)’。”【徐複觀:《悼念熊十力先生》,載《徐複觀全集》之二十五《無慚尺布裹頭歸·交往集》,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9899頁。】這雖是徐複觀在讚揚熊十力先生的卓然獨立的大儒風度,卻實在無異於(yu) 夫子自道。在20世紀中葉,退回書(shu) 齋在高校任教且關(guan) 切政治進步的徐複觀,以為(wei) “中國的政治前途完全依靠是否能順利實現民主轉型”,而且其路徑應該是先“下學”而後求“上達”,即培養(yang) 普通民眾(zhong) 的政治主體(ti) 性,故其偏向自由主義(yi) 的政見不為(wei) 偶爾搖搖“民主”之旗的國民黨(dang) 當道所接納;他反對西化派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批判,在“西風壓倒東(dong) 風”的逆境中堅持民族自信,強調儒家思想凝成中國民族精神的主流,傳(chuan) 統德治可以成為(wei) 轉化出現代政治的基礎,這種將權威垂直賦予社會(hui) 以秩序的理論,與(yu) 自由主義(yi) 的理想——“企圖不根據一種非理性的教條而獲得一種社會(hui) 秩序”——也相鑿枘,盡管自由主義(yi) 者自己也承認,“人類迄今還不曾有過單憑說理的論辯就能加強團結的事”。【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何兆武、李約瑟譯,商務印書(shu) 館1996年版,第23頁。】總之,徐複觀一邊被國民黨(dang) 視為(wei) 異端,一邊又以反自由主義(yi) 的鬥士身份,與(yu) 胡適、殷海光等人打過筆墨官司。


通常人們(men) 談論到熊十力在海外有三位傑出的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和徐複觀。但是徐複觀隻把牟和唐推舉(ju) 為(wei) 熊十力的“兩(liang) 大弟子”,卻謙抑地自稱:“我愚魯成性,對先生之學,無能為(wei) 役;而二十餘(yu) 年的努力方向,在以考證言思想史,意在清理中國學術史的荊棘,以顯出人文精神的本真,此當為(wei) 先生所嗬斥。”【徐複觀:《遠奠熊十力師》,載《徐複觀全集》之二十五《無慚尺布裹頭歸·交往集》,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116頁。】熊十力以一部《新唯識論》名世,牟和唐繼承其體(ti) 係性哲學建構的路徑,欲造就致廣大而盡精微之儒家形而上學,雖時有“史”的視野而“思”不在曆史的展開,故難免有思的精微與(yu) 史的真實之間的扞格。徐複觀遊弋於(yu) 政治與(yu) 學術之間,對現實政治和底層民瘼的關(guan) 切毫不遜色於(yu) 對心性哲學的向往,故其以實證的方式進入曆史,以精神上的體(ti) 認與(yu) 思辨之功夫結合解釋經典,雖未必形成煌煌之體(ti) 係,其思想之鋒刃竟能切中中國文化曆史之症結,卻非形上學家們(men) 所能達致。職是之故,徐複觀其人曾被稱為(wei) “激進的儒家”,其學則被稱為(wei) “批判的儒學”;而總體(ti) 上可以視為(wei) 文化保守主義(yi) 的港台新儒家,也因徐複觀的存在而分出不同的脈絡,整體(ti) 呈現出更豐(feng) 富的形態。


所謂因為(wei) 有了徐複觀而有了更豐(feng) 富的形態,是指港台新儒家在總體(ti) 上屬於(yu) 心學一係儒學的現代開展,但是牟宗三和唐君毅等主要著意於(yu) 借德國唯心論之架構,作出“道德理想主義(yi) ”體(ti) 係建構,以證明儒學足以超勝西方形而上學。徐複觀則說:“麵對時代的巨變,西方玄學式的,與(yu) 現實遊離得太遠的哲學思想,正受著嚴(yan) 重的考驗,我們(men) ‘簡易’的哲學思想,是要求從(cong) 生命、生活中深透進去,作重新地發現,是否要假借西方玄學式的哲學架子以自重,我非常懷疑。”【徐複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三版代序·我的若幹斷想》,載《徐複觀全集》之三《中國思想史論集》,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20頁。】牟宗三、唐君毅和徐複觀這樣兩(liang) 種不同的方式,出發點都是儒家傳(chuan) 統觀念,但是前者是把它們(men) “當作哲學講”的。譬如牟宗三說“儒家在以前並不是當哲學講,但是我們(men) 可以方便地把它當哲學講。來看看這個(ge) 係統的形態是個(ge) 什麽(me) 形態”。“我們(men) 要了解一個(ge) 係統的性格當然要了解它的主要問題和主要觀念。由這些問題、觀念,它當然成一個(ge) 係統。”【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頁。】“當然”二字似乎顯出其信念未擺脫獨斷論的糾纏。徐複觀則強調,傳(chuan) 統的觀念要成為(wei) 現代中國人安身立命之基,需要其曆史連續性的展開,因而實際上采用了觀念史的方式。如他會(hui) 說:“又如某一觀念,它所含的完成的意義(yi) ,常須在曆史發展中始能一步一步展開;我寫(xie) 《人性論史》便是這種展開的曆史,清理出一個(ge) 比較清楚的線索。”“例如《洪範》中所謂之帝、天,本來是宗教上的意義(yi) 。由周初所開始的宗教轉化,到孔孟而始完成;到程明道、陸象山、王陽明而更為(wei) 顯透。雖有時仍承用帝、天之名,但帝、天實皆由自己的心、性所透的德性而顯;如實言之,帝、天實擴充到及其量的心性。這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大方向及最後的到達點。”【徐複觀:《如何讀馬浮先生的書(shu) 》,載《徐複觀全集》之十四《論智識分子》,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154頁。】他又說:“這裏所刊行的《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是對‘一般性的哲學思想史’而言,我所寫(xie) 的‘以特定問題為(wei) 中心’的中國哲學思想史的一部分。”【徐複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序》,載《徐複觀全集》之四《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1頁。】


觀念史的工作方式使得徐複觀在處理儒家傳(chuan) 統時,能夠對事實與(yu) 價(jia) 值做到基本的區別,而不至於(yu) 將理想視為(wei) 現實本身。尤其不至於(yu) 因為(wei) 借糾正“激烈的反傳(chuan) 統”之偏失,而回歸儒家原教旨主義(yi) ,全盤肯定曆史的連續性。而且“以特定問題為(wei) 中心”的研究,就包含了“問題”的展開和圍繞此問題不同意見的論爭(zheng) 。這與(yu) 熱衷於(yu) 建構體(ti) 係的哲學家把個(ge) 人對經典的解釋斷然地納入“道統”,黨(dang) 同伐異,是迥然不同的兩(liang) 種思想風格。回到先秦儒家以政治為(wei) 首要關(guan) 切,對儒家文獻的研究采用觀念史的研究的方式,必定同時看到具體(ti) 的“人”。人作為(wei) 一種曆史文化的存在,一定受其傳(chuan) 統之影響。從(cong) 先秦時代起,儒家首先就是一個(ge) 政治派別,秦漢以後的兩(liang) 千年中,儒家與(yu) 政治的關(guan) 係,也遠非佛道兩(liang) 教(以及更後來的耶教)所可以比擬的。但是,同是一個(ge) 儒家,對於(yu) 現實政治的姿態卻大有不同。徐複觀說“影響吾國知識分子氣質之傳(chuan) 統,可略舉(ju) 以三。一為(wei) 叔孫通、公孫弘之傳(chuan) 統,其後嗣蕃衍無數,可置不論。範蔚宗《後漢書(shu) 》,分列儒林、文苑二傳(chuan) ,使書(shu) 生氣質之另二大傳(chuan) 統,因而彰著。乃其卓識。大概而論,儒林傳(chuan) 統之真生命,乃立足於(yu) 其對自身對人類之責任感;文苑傳(chuan) 統之真生命,乃立足於(yu) 個(ge) 人生活之興(xing) 趣。儒林傳(chuan) 統,常表現為(wei) 道德之拘執;文苑傳(chuan) 統,常表現為(wei) 才藻之圓通。儒林傳(chuan) 統,重由有所不為(wei) 以達有所為(wei) ;文苑傳(chuan) 統,則名士之癖性,有似於(yu) 有所不為(wei) 而實非有所不為(wei) ;其興(xing) 趣之新奇感,有似於(yu) 有所為(wei) ,而亦實非有所為(wei) 。曆史之生命,雖常依恃乎儒林傳(chuan) 統;然儒林傳(chuan) 統之在當時,其氣勢決(jue) 難與(yu) 文苑傳(chuan) 統齊驅並駕。由文苑傳(chuan) 統回向儒林傳(chuan) 統者,常表示個(ge) 人生命向上,社會(hui) 亦常因而得一轉機。由文苑傳(chuan) 統而嘲弄儒林傳(chuan) 統、汙蔑儒林傳(chuan) 統者,則乃表現個(ge) 人生命之縱侈,社會(hui) 亦常因而愈趨墮落。”【徐複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之回向——壽張君勱先生》,載《徐複觀全集》之二十五《無慚尺布裹頭歸·交往集》,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7475頁。】


徐複觀先生類似這些對傳(chuan) 統的分梳與(yu) 他長期所熱衷的時政批評互為(wei) 表裏,用黃俊傑先生的說法,其鋒芒“特別著重批判專(zhuan) 製政製對中國文化各方麵的傷(shang) 害和荼毒”,而我則以為(wei) ,在徐複觀看來,先秦儒家的人本主義(yi) 思想在政治上展開為(wei) 民本論,但是後起的儒家政治理論的基本點,卻轉變為(wei) 如何論證專(zhuan) 製君權的合理性及其實踐的製度配置。如果隻從(cong) 維係古代政治的穩定之曆史經驗著眼,儒學史中可取者甚多;如果要從(cong) 現代政治秩序之長治久安著眼,不理解“一代有一代之學”,就一定難免範疇的誤置。徐複觀則試圖把“德治主義(yi) ”與(yu) “民本主義(yi) ”聯通一氣:前者是最高原則,後者是“其基本努力的對象”。“治者與(yu) 被治者間,乃是以德相與(yu) 的關(guan) 係,而非以權力相加相迫的關(guan) 係。”【徐複觀:《儒家政治思想的構造及其轉進》,載《徐複觀全集》之二《學術與(yu) 政治之間》,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47頁。】因此,徐複觀基於(yu) 對曆史的批判性梳理的工作,進而發掘傳(chuan) 統中可資當代人作創造性轉化的元素,來闡發其政治思想,雖然有烏(wu) 托邦的傾(qing) 向,但在滔滔者天下皆儒的今天,依然是值得研究和借鑒的。


因此,盡管港台新儒家哲學進入大陸學術界已經多年,對於(yu) 徐複觀的研究也頗多斬獲,我們(men) 還是很高興(xing) 看到丁明利提供了一項新的貢獻。多年前,他在廈門大學畢業(ye) 以後即來滬隨我攻讀中國哲學的碩士學位,畢業(ye) 後進入東(dong) 華大學工作。越數年,複入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隨我攻讀中國哲學博士學位,選擇的論文題目就是從(cong) 政治哲學的視角研究徐複觀哲學思想。我們(men) 一般都認為(wei) ,與(yu) 政治學注重描述政治事務的操作不同,政治哲學可以研究諸如國家的起源、本質和發展規律等問題,在比較窄的意義(yi) 上說,“政治哲學”致力於(yu) 對政治活動的理想形式或準則進行定義(yi) 和辯明。徐複觀自己曾經說過“中國曆史沒有‘政治學’,因為(wei) 沒有建立一套組織嚴(yan) 密的‘學地’係統,但卻有豐(feng) 富地‘政治思想’,而可以由我們(men) 的努力,把它拿來作‘學地’建立,有如從(cong) 鐵礦中煉鐵,從(cong) 鐵中煉鋼一樣。”【徐複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序》,載《徐複觀全集》之四《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1頁。】因此,丁明利的工作就是要從(cong) 徐複觀大量的“政治思想”中如鐵中煉鋼一般地鉤玄提要,“把它拿來作‘學地’建立”。這意味著,丁明利選擇的不是一項輕易可以成就的工作,加之他在職攻讀學位,邊工作邊做研究,其中的困難對於(yu) 所有同類的年輕人都是不言而喻的。經過數年奮鬥,丁明利終於(yu) 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徐複觀思想研究:政治哲學的視角》,並順利通過答辯。根據專(zhuan) 家們(men) 的評價(jia) ,這篇論文在諸如徐複觀如何分析“孝”的功能、儒家一貫重視的“修己”與(yu) “治人”應該有其分野,以及徐複觀的平等觀念的獨特思維模式等問題上,都有不少創見。在為(wei) 丁明利完成學業(ye) 、獲得博士學位高興(xing) 的同時,我曾希望他有機會(hui) 靜心修改自己的論文而後出版,現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將出版這部論文,明利向我索序,在拉雜地寫(xie) 出上麵的文字表示祝賀的同時,相信未來的日子裏,明利會(hui) “百尺竿頭,更上一層”——天下的老師都是如此寄望於(yu) 自己學生的罷。


高瑞泉

庚子年芒種識於(yu) 滬西寓所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