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房偉作者簡介:房偉(wei) ,男,西元1984年生,山東(dong) 曲阜人,曆史學博士,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著有《孔子祭祀》《文廟釋奠禮儀(yi) 研究》《孔府文化研究》等。 |
一生有“禮”的中國人
作者:房偉(wei) (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來源:《中華瑰寶》2021.12
前言
中國人凡事講“禮”,也希望成為(wei) 一個(ge) 有“禮”的人。對於(yu) 中國人來說,“禮”是行為(wei) 規範,約束著自己的言行舉(ju) 止。
從(cong) 曆史的角度看,中國自古就有“衣冠上國”“禮義(yi) 之邦”的美譽。“禮”既是社會(hui) 的典章製度,又是個(ge) 人的行為(wei) 規範,經過幾千年的傳(chuan) 承發展,“禮”已經完全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從(cong) 出生到死亡,在人生的每一個(ge) 重要階段,中國人都有禮樂(le) 相伴。可以說,“禮樂(le) 人生”是中國人特有的人生形態。
禮義(yi) 之邦重教化
據《晉書(shu) 》記載,東(dong) 晉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呂光率兵出征西域,苻堅在長安建章宮為(wei) 其送行。臨(lin) 行前,苻堅說道:“西戎荒俗,非禮義(yi) 之邦。羈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國之威,導以王化之法,勿極武窮兵,過深殘掠。”苻堅認為(wei) 西戎“非禮義(yi) 之邦”。太元十年(385年),前秦平東(dong) 將軍(jun) 王兗(yan) 斥責叛臣張猗道:“不圖中州禮義(yi) 之邦,而卿門風若斯。”王兗(yan) 將“中州”稱為(wei) “禮義(yi) 之邦”。(《晉書(shu) 》卷一百一十五)這一正一反的表述是對“禮義(yi) 之邦”最好的注解。古人認為(wei) ,國家之強盛不僅(jin) 僅(jin) 體(ti) 現在武力上,還體(ti) 現在文明開化的程度上,而文明與(yu) 野蠻的界標正是“禮義(yi) ”。
山東(dong) 濟寧,年長者為(wei) 大學生施加冠禮
“禮義(yi) 之邦”之概念早在東(dong) 晉時期就已出現,但其中所蘊含的價(jia) 值理念卻有更早的淵源。考古發掘和研究表明,龍山時代中國已有了禮製的雛形。據《禮記·表記》記載,“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著名曆史學家範文瀾由此將夏、商兩(liang) 代的文化分別概括為(wei) “尊命文化”“尊神文化”,而“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周代文化顯然就是“尊禮文化”。
周代尊禮,既是損益夏、商二代禮製而來,也源於(yu) 人文理念的升騰。西周初年,在總結曆史教訓的基礎上,周公製禮作樂(le) ,將“德”作為(wei) 國家治理的核心理念。據《尚書(shu) ·召誥》記載,召公曾告誡成王:“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夏與(yu) 殷雖然曾長期享有國祚,但都沒有萬(wan) 世享國,根本原因就在於(yu) 其統治者對道德沒有敬畏感,肆意妄為(wei) ,最終喪(sang) 失了國運。在周人看來,國家的興(xing) 衰存亡皆取決(jue) 於(yu) “德”之有無與(yu) 厚薄,尊禮崇德的政治文化由此成為(wei) 中國文化的鮮明底色。
如果說周公製禮作樂(le) 奠定了中華禮樂(le) 文明的基礎,那麽(me) 孔子則進一步將禮樂(le) 文明植根於(yu) 中國人的內(nei) 心。孔子深刻地認識到,禮樂(le) 的形式並不能夠使社會(hui) 安定有序,如何能夠自覺踐行禮樂(le) 的精神才是根本。為(wei) 此,他曾發出“禮雲(yun) 禮雲(yun) ,玉帛雲(yun) 乎哉?樂(le) 雲(yun) 樂(le) 雲(yun) ,鍾鼓雲(yun) 乎哉?”(《論語·陽貨》)的感慨。顯然,孔子所追尋的正是禮樂(le) 背後的精神實質——“禮義(yi) ”。後世儒家繼承了孔子的理念,寄希望於(yu) 通過涵養(yang) 人的內(nei) 在德性來夯實長治久安的立國根基。從(cong) 可操作性的角度看,禮樂(le) 無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禮,旨在規範外在行為(wei) ;樂(le) ,重在陶冶內(nei) 在情操。透過禮樂(le) ,在冠、婚、喪(sang) 、祭的時空場域下,在坐立行走、揖讓進退的儀(yi) 式中,人們(men) 可以親(qin) 身體(ti) 驗仁愛與(yu) 敬畏的深意,時時涵泳其中,將之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
禮樂(le) 人生成君子
孔子等儒家先聖希冀通過禮樂(le) 教化使人人都能成為(wei) 內(nei) 外兼修的君子,而以冠、婚、喪(sang) 、祭為(wei) 構架的人生禮儀(yi) 則是最為(wei) 直接、最為(wei) 重要的方式。這些人生禮儀(yi) 涵蓋生活的方方麵麵,與(yu) 人們(men) 相伴終生,處處體(ti) 現出對個(ge) 體(ti) 生命的人文關(guan) 懷,於(yu) 無聲之處洋溢著溫情脈脈的教化意涵,在不同時段發揮著各自特殊的作用,對個(ge) 人成長、家庭和睦和社會(hui) 發展都具有重要價(jia) 值。
誕生禮是人生經曆的第一道禮儀(yi) ,被稱為(wei) “搖籃邊的禮儀(yi) ”,包括祈子、孕育、出生等多個(ge) 階段。在中國古代,人們(men) 普遍認可“多子多福”,不論是貴為(wei) 天子親(qin) 以大牢祭祀生育之神“高禖”(《禮記·月令》),還是普通人家的婚禮上鋪滿大棗、花生和桂圓的喜床,都是在祈求早生貴子。《禮記·內(nei) 則》中記載:“子生,男子設弧於(yu) 門左,女子設帨於(yu) 門右。三日,始負子,男射女否。”意思是,家中若生男孩,就在門左掛弓;若生女孩,就在門右掛佩巾。出生後的第三天要將孩子抱出,是男孩就舉(ju) 行射禮,如果是女孩就不用。在民間,孩子出生後第三天舉(ju) 行的儀(yi) 式被稱為(wei) “洗三”或“三朝禮”。在這一天都要給嬰兒(er) 洗浴,並宴請賓客,接受親(qin) 友慶賀,目的是洗除汙穢,增進健康,寓意清白做人。
安徽黃山,模特正在婚禮秀上展示中華傳(chuan) 統禮儀(yi)
新生命的到來給整個(ge) 家族帶來極大的喜悅。弄璋、弄瓦、懸弓、設帨、洗三等豐(feng) 富多彩的誕生禮背後凝聚了家人對子女無限的關(guan) 愛和祝福。人們(men) 希望通過這些儀(yi) 式來護佑孩子健康成長,獲得美好的人生。更為(wei) 重要的是,作為(wei) 一個(ge) 重要的文化現象,誕生禮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慶祝一個(ge) 自然生命的誕生,更是借此表達社會(hui) 對個(ge) 體(ti) 生命的角色期待。或者說,誕生禮之中的男女差別,並非男尊女卑的價(jia) 值判斷,而是一種基於(yu) 自然性別的現實選擇。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個(ge) 人的社會(hui) 角色始終在不斷變化,要想把握好人生之舵、走正確的人生道路,如何“成人”非常關(guan) 鍵。《左傳(chuan) ·昭公二十五年》曰:“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也就是說,“成人”不是以生理上的年齡大小為(wei) 標準,而是指一個(ge) 人能夠辨別是非曲直,遷善改過,並自覺承擔社會(hui) 責任。在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冠禮、笄禮、婚禮等發揮著“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作用。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成人禮,稱為(wei) “冠禮”。女子一般十五許嫁,許嫁則笄;如尚未許嫁,則二十而笄,謂之“笄禮”。無論“冠禮”還是“笄禮”,其核心內(nei) 涵都是進行成年意識的教育,即提醒受冠、笄者,從(cong) 此以後將由家中“孺子”正式成為(wei) 進入社會(hui) 的成年人,隻有能夠踐行孝、悌、忠、順之德,才能更好地承擔起社會(hui) 責任。婚姻是兩(liang) 性的結合,夫婦二人既要祭祀祖先,又承擔著為(wei) 宗族繁衍子嗣的重任。這些固然非常重要,但古人重視婚姻的深意還在於(yu) 它在人類倫(lun) 理關(guan) 係中的本源意義(yi)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中庸》),婚禮乃人倫(lun) 之始,隻有首先在家庭中確立夫、婦的位置與(yu) 責任,父子、君臣等其他倫(lun) 理關(guan) 係才能得到安頓。
喪(sang) 祭之禮延孝德
對於(yu) 個(ge) 體(ti) 而言,生與(yu) 死無疑是兩(liang) 大要事,因而在中國的禮樂(le) 傳(chuan) 統中,與(yu) 人之生死有關(guan) 的禮儀(yi) 格外受到重視。
山東(dong) 曲阜,數名身著古代服飾的禮生演繹中國古代傳(chuan) 統禮儀(yi)
喪(sang) 祭之禮本於(yu) 血緣親(qin) 情,是孝行的延續。沒有喪(sang) 祭之禮,孝子之德的生命意義(yi) 就不能圓滿,正所謂“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荀子·禮論》)。傳(chuan) 統喪(sang) 祭之禮中有“三日而後斂”的規定(《禮記·問喪(sang) 》),這既是為(wei) 了讓子女充分表達喪(sang) 失雙親(qin) 的哀痛,不忍陰陽兩(liang) 隔,同時也可以讓子女學會(hui) 接受親(qin) 人亡故的現實。更為(wei) 重要的是,“三日斂”也是對逝者本人的最大尊重,三天之後若沒有複活,方算是真正歸去。可見,傳(chuan) 統喪(sang) 祭之禮表現出強烈的生命意識和對個(ge) 體(ti) 生命價(jia) 值的深切關(guan) 懷。
喪(sang) 祭之禮還是確保社會(hui) 安定有序的基礎。喪(sang) 祭之禮用於(yu) 表明子女對於(yu) 父母的恩情,如果廢棄喪(sang) 祭之禮,子女就會(hui) 薄情寡恩,背叛死者、忘記祖先的人也就會(hui) 增多。因此,喪(sang) 祭之禮不僅(jin) 能培養(yang) 人情,還能由此而求得善治。孔子非常認同喪(sang) 祭之禮對民眾(zhong) 的教化意義(yi) ,在與(yu) 弟子冉求討論有關(guan) 五刑的問題時,孔子提出“明喪(sang) 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喪(sang) 祭之禮明,則民孝矣”(《孔子家語·五刑解》)。彰明喪(sang) 祭之禮,百姓就會(hui) 受到教化,懂得孝道與(yu) 仁愛。正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我們(men) 就不難理解曾子“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之言的深刻意蘊。可見,喪(sang) 祭之禮是維護社會(hui) 穩定、延續民族血脈的基本力量,蘊含著中國人對個(ge) 體(ti) 生命價(jia) 值及社會(hui) 秩序穩定的深刻思考。
“禮”與(yu) 中國人的一生相伴始終,在每一個(ge) 特定的時間節點上都有相應的禮儀(yi) 性活動。它緊緊圍繞人生,關(guan) 注個(ge) 體(ti) 生命,甚至因具有了某種超越性而成為(wei) 信仰。正是經過“禮”的涵養(yang) 與(yu) 教化,社會(hui) 上才能夠出現越來越多文質彬彬的君子。換言之,“禮”滲透到了君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君子“無禮不動”“無物而不在禮”(《禮記·仲尼燕居》),“禮”也就成了君子最為(wei) 重要、最具有規範意義(yi) 和典範意義(yi) 的象征。
禮義(yi) 之邦重教化
麵對不同的人生節點,儒家采用不同的禮儀(yi) 形式指導人生方向。那麽(me) ,這些人生禮儀(yi) 何以能夠起到規範行為(wei) 和教化社會(hui) 的作用呢?
南京夫子廟中鼓樂(le) 悠揚,人們(men) 依古禮舉(ju) 辦祭孔大典
孔子曰:“禮也者,理也;樂(le) 也者,節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不作。”(《禮記·仲尼燕居》)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邏輯規律,即都有“理”,而“禮”的存在,正是基於(yu) “理”,也就是一種天然合理性。“禮”合於(yu) 天時,是天道的體(ti) 現;“禮”還合於(yu) 人心,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謂為(wei) “禮者,本於(yu) 人心之節文,以為(wei) 自治、治人之具”。“禮”依於(yu) 天道,順乎人情,南宋朱熹稱之為(wei) “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yi) 則”(《論語集注》)。所以,一個(ge) 講理的人,肯定是一個(ge) 有禮的人;反之,一個(ge) 人若不講道理,自然就被視為(wei) 無禮。
既然“禮”就是“理”,那麽(me) 我們(men) 也就不能拘泥地對待“禮”。“禮樂(le) ,德之則也”(《左傳(chuan) ·僖公二十七年》),禮樂(le) 是體(ti) 現德行的外在規範。這就意味著,雖然“禮”的形式會(hui) 隨著時代發展產(chan) 生變化,但“禮”的內(nei) 涵卻能保持穩定,而隻有把握禮樂(le) 文化的精髓,我們(men) 才能更好地推動傳(chuan) 統的人生禮儀(yi) 在當代社會(hui) 獲得新的發展。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