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學集腋》師門讀書(shu) 會(hui)
來源:“教化儒學”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十一月廿二日丁未
耶穌2021年12月25日
2021年12月22日14:30-17:00,《下學集腋》讀書(shu) 會(hui) 在線舉(ju) 行,李景林老師和老景師門後學參加了此次讀書(shu) 會(hui) 。本次讀書(shu) 會(hui) 首先由李景林老師引言發言,接著是責編張永奇發言,最後是李門弟子自由主動發言、請益、談讀後感想等。
會(hui) 議開始,許家星(2005級博士)介紹了本次讀書(shu) 會(hui) 的目的主要是促進師門交流,他首先請李老師進行引言發言,並希望大家之後可以暢所欲言。
李老師首先談了一些自己退休的感想,認為(wei) 退休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很感謝學院同事領導和師門同學們(men) 對自己退休的重視和舉(ju) 辦的榮休儀(yi) 式,而《下學集腋》的整理出版便是在家星和程旺(2012級博士)提議下的一個(ge) 成果。李老師說,自己看書(shu) 時一般習(xi) 慣把想法批注在書(shu) 的邊上,雖然現在經常看電子書(shu) 不方便記東(dong) 西,但是有想法還是會(hui) 記錄下來,有時候半夜做夢有了一個(ge) 想法還會(hui) 爬起來把它記下來,久而久之就積攢下了很多劄記,他名之為(wei) 《哲學隨想錄》。後來在張永奇的建議下,決(jue) 定將之正式出版成書(shu) ,在諸位同學幫助下完成了資料收集的工作,張永奇對此集的編輯體(ti) 例,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為(wei) 其編定出版。經此老師深切感受到,編輯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很瑣碎的工作,它本身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老師說:“形式是很重要的,有了這個(ge) 形式以後,一下就好像有了聚光燈一樣,把原來這些零碎的東(dong) 西點亮了。原來這些零碎的文字散在很多地方,覺不出什麽(me) 來,等到把他編輯整理起來,賦予它一種形式以後,就一下有一個(ge) 光、有一個(ge) 精神在裏麵。編輯是一個(ge) 點石成金的過程,所以我非常感謝張永奇,也感謝那些為(wei) 這本書(shu) 出了力的同學們(men) 。”
接著,李老師說起了他的“靈感時刻”:“我在散步的時候,思維非常活躍。還有,大家見笑,就是在蹲馬桶的時候,我覺得思想非常活躍,那個(ge) 時候會(hui) 想到很多,因為(wei) 我好多書(shu) ,很多西方哲學的書(shu) 都是在馬桶上讀的,邊讀就邊有很多想法。以前我家廁所裏麵總要放一個(ge) 小凳子,上麵放了很多書(shu) ,不過最近這幾年受智能手機的‘害’,在馬桶上讀書(shu) 的習(xi) 慣就有所改變。還有就是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尤其是我經常在去上課、做講座的步行路上會(hui) 有很多想法,這些想法我都會(hui) 在上課的時候講出來。”
關(guan) 於(yu) 《下學集腋》這本書(shu) ,李老師談到了兩(liang) 點想法。第一是,這本書(shu) 能幫助我們(men) 回到最原初的狀態,從(cong) 而引發後續的想法。很多原發的思想,在寫(xie) 成了大塊文章,形成概念係統之後,變成了公共性的東(dong) 西,實際上就有了一種遮蔽的作用,反而遮蔽了最原初、原發的東(dong) 西,和那個(ge) 活潑潑的創造性的東(dong) 西隔了一層。這本書(shu) 的好處就是把我們(men) 最原初的、最原發的想法,那些閃光的東(dong) 西,老師稱之為(wei) “生命的原點”——給記錄了下來,等回過頭來再看的時候,又有很多新的想法。因為(wei) 它是最原初、最原創的一個(ge) 東(dong) 西,我覺得這個(ge) 東(dong) 西非常好,所以像《容齋隨筆》,古人這些筆記之類的東(dong) 西,它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這個(ge) 地方。第二是這本書(shu) 讓老師自己感到有點安慰的地方就是,現在回過頭再去看以前的文章,哪怕是其中最早的一篇1986年研究生時寫(xie) 張東(dong) 蓀的課程筆記,都沒有特別感到遺憾的東(dong) 西,並且還是能發現有一個(ge) 一貫的東(dong) 西、一個(ge) 整體(ti) 的精神在裏麵。老師解釋道:“那時我上大學的時候已經24歲了,已經經曆了七災八難,條件非常艱苦,但是這對於(yu) 我們(men) ,尤其是我們(men) 去做哲學,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所以那時候的想法就已經是比較成熟了。”老師還拿自己舉(ju) 例,說他自己有些東(dong) 西如果想不通,這個(ge) 文章一定寫(xie) 不下去,不會(hui) 說到處湊材料隨意寫(xie) 出文章,而是哪怕寫(xie) 一個(ge) 課程的作業(ye) 也是要把它想通了才寫(xie) 得出來,所以篇篇都可以算是精品。所以老師叮嚀,若想在這個(ge) 行業(ye) 裏幹得比較好,站得住腳,寫(xie) 出來的文章就要對得住自己,看得過去,才往外拿,自己要把好自己的關(guan) 。李老師這種嚴(yan) 謹的治學態度十分值得大家的借鑒。
接著,責編(2002級碩士)張永奇說在編輯上,《下學集腋》這本書(shu) 是按照類別來分的,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老師沒有發表過的劄記部分。這些劄記其實是老師思考的起點,它們(men) 的積累下來會(hui) 是一個(ge) 非常好的東(dong) 西。學術日記是可以出版的,它亦可以成為(wei) 自己思考的起點。出版的過程其實也是作者重新思考的過程,而我們(men) 在平時寫(xie) 作的過程中也可以先把文章寫(xie) 下來,放一放,過段時間再重新審視,也許又會(hui) 有新的想法。關(guan) 於(yu) 《下學集腋》這本書(shu) 的意義(yi) ,張永奇提出了三點想法。第一是老師的文字特別的好,並且這些文章中很多篇尤其講演類的都比較通俗,相對於(yu) 其他著作能夠讓人更容易理解。第二是一方麵我們(men) 可以對比老師已經發表了的文章與(yu) 劄記等中最原初的點有什麽(me) 不同,看出老師思想和思考的變化過程;另一方麵可以看到對於(yu) 同一個(ge) 思想,老師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語言和表述方式,這就為(wei) 更好地理解老師的思想提供了更多的多樣化視角。第三是在閱讀這些文章的時候,我們(men) 也可以從(cong) 中獲取靈感,啟發自己。張永奇最後提到,比較遺憾的就是還有老師的一些也很有價(jia) 值的文章沒有收錄進來,希望再版的時候可以進行補錄。
之後是李門弟子自由主動發言。
2003級博士田智忠認為(wei) 《下學集腋》雖然不是特別係統,裏麵的文章也不是長篇大論,但是實際上它對我們(men) 最大的啟發就是,它不是要解決(jue) 問題的,而是希望能夠提出問題,能啟發思想,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men) 在讀這本書(shu) 的時候,能夠從(cong) 中讀出一個(ge) 一個(ge) 問題來。這樣自由鬆散的文章相對於(yu) 長篇專(zhuan) 著反而給人的啟發更大。在想不到題目、寫(xie) 論文沒有新角度的時候,翻一翻這本書(shu) ,就會(hui) 有很多的收益。他還提到以前跟老師在辦公室見麵聊天的時候,也常常有非常多的啟發。
2010級博士生董衛國主要談到了思想的啟發性和情感的感染力,認為(wei) 真正的思想一開始是情理交融,在當下的情境才生發出道理的鮮活和活潑。老師的這本書(shu) 一直放在手邊上,短論中的《人惟求舊,器惟求新》是當時老師在“第四屆科學與(yu) 信仰學術年會(hui) ”會(hui) 議上講過,回辦公室又和大家提起,講演《經典傳(chuan) 習(xi) 的意義(yi) 與(yu) 學術的民間化》《哲理與(yu) 生命存在的內(nei) 在統一》則分別是輔仁讀書(shu) 會(hui) 成立大會(hui) 和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的發言,它們(men) 和老師的其他思想都是一以貫之的。董衛國也很感歎於(yu) 李老師一言之下,就能讓人轉變觀念,在學習(xi) 和讀書(shu) 的過程中受到了老師很多的啟發,並希望以後可以多整理和重溫一些老師的文章,發掘老師的一貫之道。
2013級博士張輝主要談了對李老師人性論的認識。首先,他認為(wei) 李老師的人性論是堅持性本善說;其次,他認為(wei) 李老師的性的結構是一個(ge) 動態的整體(ti) 性的結構,不同於(yu) 其他說法把人性分成了兩(liang) 個(ge) 部分;最後,他認為(wei) 李老師是從(cong) 工夫論和修養(yang) 曆程中來展現和揭示人的整體(ti) 性的善性的,正是性善說奠定了中國文化形而上的價(jia) 值實現的方式,這也是中國人道德、價(jia) 值實現的根源,如果講其他的各種性善說,就無法建立或者挺立起價(jia) 值的本原。
2012級博士鄧夢軍(jun) 首先稱讚《下學集腋》書(shu) 名取得很好,“下學”來源於(yu) 《論語》“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主要是強調人格的教養(yang) ,這也跟老師一貫以來強調教化、教養(yang) 的本原的一些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他還談到自己最近讀海德格爾《存在與(yu) 時間》的一些感想,非常感觸於(yu) 老師提出的存在實現論,認為(wei) 這類似西方對於(yu) 科技技術、資本帶來的後果的反思,是老師提出的自己的思考,並且形成了一種一貫的思考。畢業(ye) 工作幾年後回過頭來讀老師的書(shu) ,讓他更加堅定了一個(ge) 方向,即儒學在當下本源性、基礎性的作用,要重新思考儒學的價(jia) 值,反本開新,回歸到先秦儒學,回歸到軸心時代,而不被當下的一些工業(ye) 性物化。
2018級碩士吳思寰談到京派和海派中國哲學的學風區別。以複旦大學為(wei) 例,一個(ge) 是他們(men) 比較重視中西融合、比較的視野,另一個(ge) 是他們(men) 討論中國哲學並不僅(jin) 僅(jin) 限於(yu) 中哲教研室的老師,而是會(hui) 和其他專(zhuan) 業(ye) 的老師一起討論。比如前段時間開展的“認知與(yu) 心性”工作坊,一方麵結合了佛教的唯識學,一方麵又結合了西方的一些認知心理學、分析哲學的內(nei) 容進行對話,參與(yu) 討論的很多也是西哲的一些老師。最後他表示很想念北師大和師門的團結氛圍,希望疫情緩解後可以有機會(hui) 回學校看看老師和師門同學們(men) 。
2006級博士徐佳娣帶著自己的兒(er) 子一起向李老師和師門同學問好,由於(yu) 照顧孩子,她暫時沒有進行發言,但是她說希望日後可以帶著孩子來北京看看老師,一起坐著聊聊天。
2010級碩士吳寶紅向老師請教了荀子的定位問題。李老師回答說,荀子的追求和指向在儒家傳(chuan) 統中是沒有問題的,可以去看看2019年他發表的文章《人性的結構與(yu) 目的論善性——荀子人性論再論》,荀子的人性結構有一個(ge) 指向,通過目的論的這個(ge) 方向,把它整個(ge) 體(ti) 係構成一個(ge) 圓圈。(論文語:荀子所建構的這個(ge) 以“君子”為(wei) 中心的理論圓環,在形式上當然是終、始銜接的。為(wei) 確保“天地生君子”或“善”這一理論環節的必然性,荀子選擇了一種目的論的進路,其所理解的人的“善”性,由此則可以稱作一種“目的論的善性”。)
2018級博士扈繼增回憶到每周三在老師辦公室和老師聊天的日子,尤其冬天的時候值班結束之後還可以去和老師一起小酌幾杯,感覺很好。收到老師的書(shu) 感覺很開心,經常把這本書(shu) 放在手邊隨時翻一翻,因為(wei) 很多文章都很短,所以花很短的時間就可以隨意看看,都有很多的啟發,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看到老師是怎樣從(cong) 一個(ge) 小的主題,擴大為(wei) 一篇很大的文章,這個(ge) 過程是非常有啟發的,對於(yu) 自己的學術訓練也很有幫助。最後,他笑著說希望盡快有機會(hui) 來拜訪老師,期待和各位同門見麵重聚。
2007級碩士王覓泉提到老師古雅的文風對他的影響很大,現在也慢慢開始意識到以前老師的一些學術訓練如整理文章摘要給他帶來的極大幫助,這也使他養(yang) 成了在文字表達上的一些好習(xi) 慣,以及在思想上努力追求深邃,不滿足於(yu) 一些膚淺、流俗的看法,這種指向是從(cong) 李老師那裏來的,老師的一些訓練對今天的影響依舊很大。
2011級博士徐冰談到了當下的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認為(wei) 老師的這本《下學集腋》有一種回歸古典學術範式、促進文風轉變帶動義(yi) 理轉變的意義(yi) 。傳(chuan) 統中國哲學做哲學的方法都是做劄記、書(shu) 信、師生交談,原典很多都是對話體(ti) 、語錄體(ti) ,但是現在反而把這點忽略了。邏輯性的、思辨性的,所謂嚴(yan) 謹的方式是否適合中國哲學的研究?是否國學複興(xing) 應先從(cong) 形式方麵上開始呢?李老師溫柔敦厚、古雅的文風,這些形式上的要素對於(yu) 中國哲學都很重要,古人講義(yi) 理、考據、辭章,要把這三者統一,這樣才是一個(ge) 比較好的做中國哲學研究。最近讀馬一浮先生的《論學書(shu) 信選讀》,感覺很舒服,讓人感覺從(cong) 這種文字當中能體(ti) 會(hui) 到中國哲學到底在講什麽(me) ,而不是單純從(cong) 文字上去追求。進入工作後,開始思考思辨與(yu) 身心的關(guan) 係,越來越覺得篤定操守、達成身心的統一以及克服自己的習(xi) 心欲望很難。對於(yu) 文風問題,李老師回應道,馬一浮先生、金老那一輩老先生都是從(cong) 小接受傳(chuan) 統教育,原來寫(xie) 的文章全是文言文,是非常古雅的,到了五十多歲才開始用白話文寫(xie) 文章,所以他寫(xie) 的文章漂亮。對於(yu) 身心統一之煩憂,老師勉勵道,身心的修煉是一個(ge) 長期的任務,要慢慢來,這是不容易的;有一個(ge) 對自己的要求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要事事自責。最後,徐冰建議老師可以繼續寫(xie) 書(shu) ,老師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思路和方法,可以用這套思路去注解經典如《近思錄》、《傳(chuan) 習(xi) 錄》,這應該是很好的。
2016級博士馬曉慧談到通過閱讀《下學集腋》,尤其是劄記部分,她發現老師的一些思想在十幾、二十幾年前就形成了,並且已經是一種非常穩定的狀態。關(guan) 於(yu) 孟子人性論的一些問題,還有對於(yu) 整個(ge) 儒家哲學的一種整體(ti) 的把握,其實在老師這些零散的文字當中,都已經露出了一些非常成熟的想法。馬曉慧回憶起《旁通而上達:儒家實現終極關(guan) 懷的教化途徑》這篇文章的寫(xie) 作淵源:“最初是在2017年9月20號左右,寫(xie) 《論人性本善及其自我捍衛機製》那篇文章的時候,老師順便講到了他關(guan) 於(yu) “旁通與(yu) 上達”的想法,認為(wei) 中國的忠恕、旁通,到個(ge) 人與(yu) 天的貫通,這樣一種十字打開的模式,跟西方的基督教中人與(yu) 上帝直接對越是不一樣的。後來我在這本書(shu) 中又看到了老師是2017年8月寫(xie) 的一個(ge) 劄記,老師跟我討論是9月份,最後到《旁通而上達》這個(ge) 文章寫(xie) 出來是2021年,老師這個(ge) 文章的四個(ge) 部分已經形成了一個(ge) 非常完整的體(ti) 係。”從(cong) 充滿原初生命的原點到形成論文,經曆了很長的曆程,這對於(yu) 我們(men) 這些學生而言也是一個(ge) 警醒——問題的思考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能一直在這個(ge) 問題上打轉,一直去思考,把這個(ge) 問題想通了,最終才寫(xie) 成一篇非常好的、能夠經得住時間沉澱和檢驗的學術論文。印象深刻的還有第一個(ge) 是老師上課的時候經常會(hui) 有很靈動的話語,如在孟子原典選讀課上,講到“鈞是人也”章的時候,他說人的天性、天真是靠不住的(化用了黑格爾的說法),需要教化的曆程才能保住原初的美好。第二是老師常常以鮮活的例子點通人,並做出到位的詮釋。第三是老師在指導寫(xie) 作的時候總說,寫(xie) 一句話要像四角板凳那樣,寫(xie) 在那兒(er) 就穩穩當當的。
2006級博士張樹業(ye) 也談到通過閱讀《下學集腋》,發現老師的學說大格局很早就已經定了。他回憶老師曾教導自己要先把問題想明白、想透了,再寫(xie) 出來,每一個(ge) 字都是穩穩當當的;寫(xie) 文章也不必寫(xie) 特別拖遝、繁榮的句子,清晰準確表達思想才是最關(guan) 鍵的。他還談到了儒學的宗教性,對於(yu) 神靈信仰本身的接納問題。最後,張樹業(ye) 表示自己正在努力學習(xi) 變化氣質,並認為(wei) 在讀書(shu) 的過程中應以李老師對於(yu) 問題的基本思考作為(wei) 自己未來思考的重要起點。對此,李老師肯定了張樹業(ye) 在禮學方麵的獨到見解,並鼓勵他在這方麵繼續開拓。
上達
最後,程旺對本次讀書(shu) 會(hui) 進行了簡短的總結。本次線上的師門交流是非常好的,無論是對於(yu) 學術的交流,還是情感的加深,都有很大的助益,希望以後還有機會(hui) 繼續進行交流探討。本次《下學集腋》師門讀書(shu) 會(hui) 到此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