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霞 林桂榛】《樂記》“禮樂之說”章“設→說”辨訛(附《樂記》“亂”範疇釋要)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1-12-17 17:48:59
標簽:“禮樂之說”、《樂記》、管、統
林桂榛

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xing) 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yu) 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yu) 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yu) 漢前諸子,致思禮樂(le) (楽)刑(井刂)政與(yu) 東(dong) 亞(ya) 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yu) 民邦政治」。

《樂(le) 記》“禮樂(le) 之說”章“設→說”辨訛(附《樂(le) 記》“亂(luan) ”範疇釋要)

作者:王虹霞 林桂榛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思想與(yu) 文化》第28輯(華東(dong) 師範大學)

 

【摘要】《樂(le) 記》“禮樂(le) 之說”非“禮樂(le) 之悅(釋/懌)”,非“禮樂(le) 之說(言/談)”,更非“禮樂(le) 之脫”等,此於(yu) 《樂(le) 記》章句的文義(yi) 及語法不通。據《樂(le) 記》上下文及《荀子·樂(le) 論》對應的“禮樂(le) 之統”等,可確鑿推定《禮記·樂(le) 記》、《史記·樂(le) 書(shu) 》“禮樂(le) 之說”的“說”字實乃“設”字之訛(設→說)。《周易》“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句,古人即屢雲(yun) “說與(yu) 設通”,設說二字形近而訛也。“禮樂(le) 之設,管乎人情”係《樂(le) 記》論禮樂(le) 之總綱,唐張守節注《史記·樂(le) 書(shu) 》曰“為(wei) 《樂(le) 記》通天地,貫人情,辯政治”極是。“禮樂(le) 之設”即“禮樂(le) 之施”、“禮樂(le) 之立”等義(yi) ,“禮樂(le) 之設,管乎人情”就是立禮樂(le) 、置禮樂(le) 以主掌人情之義(yi) ,此與(yu) 《荀子·樂(le) 論》“禮樂(le) 之統,管乎人情”同。古人不僅(jin) 明說“禮樂(le) 之統”,也明說“禮樂(le) 之設”,如唐孔穎達疏《樂(le) 記》、元翟思忠《魏鄭公諫續錄》、明鄭紀《東(dong) 園文集》、清羅有高《尊聞居士集》等。

 

【關(guan) 鍵詞】《樂(le) 記》;管;統;說(說);設(設)

 

【作者】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曲阜師範大學研究員

 

《禮記·樂(le) 記》曰:“樂(le) 統同,禮辨異,禮樂(le) 之說,管乎人情矣。”此句與(yu) 《樂(le) 書(shu) 》及荀子《樂(le) 論》相似,該句在《禮記·樂(le) 記》、《史記·樂(le) 書(shu) 》、《荀子·樂(le) 論》分別作:

 

(1)樂(le) 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le) 統同,禮辨異,禮樂(le) 之說,管乎人情矣。窮本知變,樂(le) 之情也;著誠去偽(wei) ,禮之經也。禮樂(le) 偩天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xing) 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ti) ,領父子君臣之節。(《禮記·樂(le) 記》)

 

(2)樂(le) 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le) 統同,禮別異,禮樂(le) 之說,貫乎人情矣。窮本知變,樂(le) 之情也;著誠去偽(wei) ,禮之經也。禮樂(le) 順天地之誠,達神明之德,降興(xing) 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ti) ,領父子君臣之節。(《史記·樂(le) 書(shu) 》)

 

(3)且樂(le) 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le) 合同,禮別異,禮樂(le) 之統,管乎人心矣。窮本極變,樂(le) 之情也;著誠去偽(wei) ,禮之經也。……(《荀子·樂(le) 論》)

 

司馬遷《樂(le) 書(shu) 》、荀子《樂(le) 論》與(yu) 《樂(le) 記》“樂(le) 統同,禮辨異,禮樂(le) 之說,管乎人情矣”句的文字差別一在是“管”字還是“貫”字,二在是“說”字還是“統”字。

 

“管乎人情”、“貫乎人情”的差別是“管—貫”通假,“貫”是“管”之假借字。唐《慧琳音義(yi) 》卷四十五“貫邑”引《考聲》雲(yun) “貫,管也”。此處“×乎人情”句應從(cong) 《荀子·樂(le) 論》及《禮記·樂(le) 記》,因為(wei) “貫”沒有“管”義(yi) ,“管乎人情”即主管、主掌人情義(yi) 。

 

何謂“貫”?“貫”字本是串錢之聲,引申為(wei) 貫通、積累,從(cong) “貫”的“慣”即積累之義(yi) 。《說文·毌部》曰“以繩穿物謂之貫”,清代黃生《義(yi) 府》卷下曰:“以緡穿錢曰貫,故有相續不絕之義(yi) 。”何謂“管”?《說文》曰:“管,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物開地牙,故謂之管。”《說文》又曰:“龠,樂(le) 之竹管,三孔以和眾(zhong) 聲也,從(cong) 品侖(lun) ,侖(lun) 理也,凡龠之屬皆從(cong) 龠。”桂馥《說文解字義(yi) 證》曰:“《詩》‘左手執龠’,傳(chuan) 雲(yun) ‘龠,六孔’。馥謂六孔者管也,本書(shu) ‘管如篪,六孔,以和眾(zhong) 聲也’者。”管是吹管,從(cong) 竹,有樂(le) 孔之竹器,後延伸指竹管狀之物。

 

古人又釋“管”為(wei) “鍵也”、“管鍵也”、“管鍵者也”、“所以出鍵者也”、“鑰與(yu) 管同物,皆為(wei) 搏鍵之器”、“鎖籥,其牡曰楗,其牝曰管”,又引申為(wei) “即關(guan) 也”、“即鎖”、“關(guan) 主曰管”[1],此皆是由竹管引申管狀的鎖匙之物,又引申為(wei) 關(guan) 鍵、主宰之義(yi) 等。《漢書(shu) ·食貨誌》“管山林之饒”顏師古注曰“管,主也”,《史記索隱》引高誘曰“管,典也”,《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曰“管,掌也”。王引之《經義(yi) 述聞》卷十四曰“管者,典也,主也……管庫之士謂主此庫者耳”。“典”作亦有“主”、“掌”、“職”之義(yi) 。所以“管”有主、典、掌、職之意,此今“管理”、“管製”之“管”。《荀子·儒效》“聖人也者,道之管也”,楊倞注曰“管,樞要也”,楊倞又注《荀子·富國》“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曰“猶包也”,此亦是“主”義(yi) 而已。

 

鄭注“管乎人情矣”句曰“管,猶包也”,孔疏曰“‘禮樂(le) 之說,管乎人情矣’者,言禮樂(le) 所說義(yi) 理,包管於(yu) 人情。樂(le) 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人情所懷,不過於(yu) 此,是管人情也。”“管乎人情”之“管”釋為(wei) “主”、“掌”比釋為(wei) “包”更合適,不是禮樂(le) 包羅人情,而是禮樂(le) 主掌人情之義(yi) ,此即《樂(le) 記》“禮以道其誌,樂(le) 以和其性”、“禮節民心,樂(le) 和民性”之義(yi) (此兩(liang) 句“性”字本作“聲”字,聲近而誤也,詳見另文專(zhuan) 論)。

 

所以,“貫乎人情矣”即“管乎人情矣”,“貫—管”是同音字假借,字義(yi) 還是“管”字義(yi) 。那麽(me) “禮樂(le) 之×”究竟是《樂(le) 記》、《樂(le) 書(shu) 》的“說”字還是荀子《樂(le) 論》的“統”字呢?“說—統”兩(liang) 字的差別如何解釋呢?鄭玄並未注“禮樂(le) 之說”的“說”字,而孔疏則曰:“‘禮樂(le) 之說,管乎人情矣’者,言禮樂(le) 所說義(yi) 理,包管於(yu) 人情。樂(le) 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人情所懷,不過於(yu) 此,是管人情也。”此是解“禮樂(le) 之說”為(wei) “說禮樂(le) ”即“言禮樂(le) ”義(yi) ,意思是禮樂(le) 有不同,但言禮樂(le) 則必包管人情之義(yi) 。宋陳暘《樂(le) 書(shu) 》卷二十二釋“樂(le) 統同,禮辨異,禮樂(le) 之說,管乎人情矣”大體(ti) 同孔疏,陳暘曰:

 

樂(le) 出於(yu) 天地之和,莫適而非同;禮出於(yu) 天地之別,莫適而非異。樂(le) 之統同,非求同於(yu) 樂(le) 也,因其自同本和以統之而已。禮之辨異,非求異於(yu) 禮也,因其自異別宜以辨之而已。同有所統,異有所辨,而禮樂(le) 之說蓋有所不能忘焉。然禮樂(le) 法而不說,亦不過管乎人情者而已。荀卿曰:‘樂(le) 合同,禮別異,禮樂(le) 之統,管乎聖人矣。’蓋統之必有宗,故言管乎聖人。說之不過乎人情,故言管乎人情。是人情者,禮樂(le) 之管,而聖人又人情之管也。

 

《樂(le) 記》“說”字凡3見,除“禮樂(le) 之說”章外,還有另外2見,茲(zi) 一並羅列如下:

 

(1)散軍(jun) 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說劍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後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2)故歌之為(wei) 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樂(le) 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le) 統同,禮辨異,禮樂(le) 之說,管乎人情矣。窮本知變,樂(le) 之情也;著誠去偽(wei) ,禮之經也。

 

鄭玄不注“說劍”,孔疏曰:“說劍者既並習(xi) 文,故皆說劍也”。此解今讀起來仍不清晰,不知孔疏此“說”是“言”、“談”義(yi) 還是他義(yi) 。此“說劍”當是《淮南子·俶真訓》中“勢利不能誘也,辯者不能說也,聲色不能淫也”的“說”字之義(yi) ,故《四部叢(cong) 刊》宋本《淮南子》裏有漢許慎之注曰:“誘,惑也,進也。說,釋也。”

 

《樂(le) 記》裏的“說劍”即是“釋劍”之義(yi) ,類似於(yu) 今“脫”字。唯有“釋劍”義(yi) 與(yu) 前後“射息—知孝—知臣—知敬”共同構成尚文之“五教”,尤其與(yu) 前麵“射息”相連相關(guan) 。“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說劍也”的意思是崇尚衣冕笏禮則虎賁之士釋劍(脫劍),正與(yu) 上下文義(yi) 相同。鄭注曰:“裨冕,衣裨衣而冠冕也。裨衣,袞之屬也。搢,猶插也。賁,憤怒也。”孔疏曰:“裨冕,入廟之服也。搢笏,插笏也。虎賁,言奔走有力如虎之在軍(jun) 。”“虎賁之士說劍也”即“虎怒之士釋劍也”。

 

故《禮記·樂(le) 記》的“說劍”即“脫劍”,此又同《禮記》裏的《檀弓上》“說驂”、《檀弓下》“說齊衰”、《曾子問》“說衰與(yu) 奠”、《文王世子》“不說冠帶”、《玉藻》“說笏”、《少儀(yi) 》“說屨”、《少儀(yi) 》“說綏”、《雜記上》“說輤”、《雜記上》“說車”、《喪(sang) 大記》“說髦”、《喪(sang) 大記》“說繘”、《間傳(chuan) 》“不說絰帶”、《鄉(xiang) 飲酒義(yi) 》“說屨升坐”等“說”,實皆“脫”字之義(yi) 。“說—脫”相通,未知是因為(wei) 形聲相同,還是“說”本有“脫”義(yi) ,按《說文》則“說”本有“脫”義(yi) 。

 

《說文》曰:“說,說釋也,從(cong) 言兊,一曰談說。”徐鍇《說文解字係傳(chuan) 》曰:“臣鍇曰:說之,亦使悅懌也,通論詳矣。”《說文》段注曰:“說釋即悅懌,說悅、釋懌皆古今字。許書(shu) 無悅懌二字也。說釋者,開解之意,故為(wei) 喜悅。釆部曰:釋,解也。”鄭玄注《禮記·樂(le) 記》“說之,故言之”曰:“說,音悅,和。”此釋同《論語》首句“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之“說”。《禮記·樂(le) 記》於(yu) “歌之為(wei) 言也”章,孔疏曰:“‘故歌之為(wei) 言也,長言之也’者,言歌之為(wei) 言,引液其聲,長遠而言之。‘說之,故言之’者,此更覆說歌意,前境有可說之事來感己情,則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者,直言之不足,更宣暢己意,故引液長言之也。”

 

《樂(le) 記》“禮樂(le) 之說”當然不是“禮樂(le) 之悅”或“禮樂(le) 之釋”義(yi) ,更未必是“禮樂(le) 之談說”。然筆者根據《樂(le) 記》上下文及《荀子·樂(le) 論》對應“禮樂(le) 之統”之字義(yi) ,推定《禮記·樂(le) 記》、《史記·樂(le) 書(shu) 》“禮樂(le) 之說”的“說”字乃“設”之訛也。“說—設”繁體(ti) 本作“說—設”,形近,易字訛,且有先例。如《周易·睽卦》上九曰:“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清惠士奇《禮說》卷六曰:“‘先張之弧,後說之壺’,古說與(yu) 設通。”清惠棟《九經古義(yi) 》卷一曰:“‘先張之弧,後說之弧。’《釋文》雲(yun) :‘下弧字本亦作壺’。諸家皆作壺,今作弧者,聲之誤也。……後‘說之壺’,案《禮說》雲(yun) :古說與(yu) 設通。”王樹枏《費氏古易訂文》卷二曰:“傳(chuan) 雲(yun) :壺,瓠也。案《禮說》雲(yun) :古說與(yu) 設通。”清顧堃《覺非盦筆記》卷二亦引《禮說》“古說與(yu) 設通”之證。

 

以“談說”之類解“禮樂(le) 之說”之“說”字實謬,此“說”當是“設”字誤。“禮樂(le) 之說,管乎人情矣”即“禮樂(le) 之設,管乎人情矣”,唯設置禮樂(le) 以管理人情才是最合理的,才符合《禮記》該章及全書(shu) 文義(yi) ,也方體(ti) 現儒家思想。“禮樂(le) 之設,管乎人情”,可謂《樂(le) 記》論禮樂(le) 之總綱。唐張守節注《史記·樂(le) 書(shu) 》曰“為(wei) 《樂(le) 記》通天地,貫人情,辯政治,故細解之”,此“貫人情,辯政治”判斷極是。人情是中心,良好政治及良治是目標。《樂(le) 記》“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製之禮義(yi) ”及司馬遷《禮書(shu) 》“緣人情而製禮,依人性而作儀(yi) ”之義(yi) ,王充《論衡·本性》曰“情性者人治之本,禮樂(le) 所由生也,故原情性之極,禮為(wei) 之防,樂(le) 為(wei) 之節”,則皆可謂即“禮樂(le) 之設,管乎人情”之翻說。

 

古人訓“設”為(wei) “施也”、“猶施也”、“施設也”、“施陳也”、“陳也”、“置也”、“置立也”、“謂置設”、“謂製置”等,故“禮樂(le) 之設”就是“禮樂(le) 之施”、“禮樂(le) 之立”等義(yi) ,“禮樂(le) 之設,管乎人情”就是立禮樂(le) 、置禮樂(le) 以主掌人情之義(yi) ,此與(yu) 荀子《樂(le) 論》“禮樂(le) 之統,管乎人情”相同。而禮樂(le) 之設置當本乎人情人性及當教化人情人性的道理[2],正是“禮樂(le) 之設,管乎人情”或“禮樂(le) 之統,管乎人情”的儒家思想之要義(yi) 。

 

“統”字有“理也”、“攝理也”、“治也”、“製治也”、“總也”、“總覽也”,故今有“統治”、“總統”之詞,屬近義(yi) 或同義(yi) 兩(liang) 字構詞。“統”是如此義(yi) ,故“禮樂(le) 之統”就是“禮樂(le) 之治”、“禮樂(le) 之製”、“禮樂(le) 之統攝”的意義(yi) ,所以《樂(le) 記》“禮樂(le) 之說,管乎人情”即《樂(le) 書(shu) 》“禮樂(le) 之說,貫乎人情”,其“說”字無疑是“設”字之誤而已,且它們(men) 顯然都是化自《荀子·樂(le) 論》“禮樂(le) 之統,管乎人情”句而已。

 

《荀子》多言“統”,全書(shu) “統”字凡25見,而“設”凡19見,“統”多於(yu) “設”字,且含義(yi) 深刻,如“禮義(yi) 之統”、“仁義(yi) 之統”、“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總方略,齊言行,壹統類”、“忠信以統之”、“修修兮其用統類之行”、“法先王,統禮義(yi) ,一製度”、“舉(ju) 統類而應之”、“知通統類”、“禮義(yi) 無統”等。

 

《樂(le) 論》、《樂(le) 記》、《樂(le) 書(shu) 》該處文字的差異處見下:

 

(1)樂(le) 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le) 合同,禮別異,禮樂(le) 之統,管乎人心矣。窮本極變,樂(le) 之情也;著誠去偽(wei) ,禮之經也。墨子非之,幾遇刑也。明王已沒,莫之正也。愚者學之,危其身也。君子明樂(le) ,乃其德也。亂(luan) 世惡善,不此聽也。(《樂(le) 論》)

 

(2)樂(le) 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le) 統同,禮辨異,禮樂(le) 之說,管乎人情矣。窮本知變,樂(le) 之情也;著誠去偽(wei) ,禮之經也。禮樂(le) 偩天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xing) 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ti) ,領父子君臣之節。(《樂(le) 記》)

 

(3)樂(le) 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le) 統同,禮別異,禮樂(le) 之說,貫乎人情矣。窮本知變,樂(le) 之情也;著誠去偽(wei) ,禮之經也。禮樂(le) 順天地之誠,達神明之德,降興(xing) 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ti) ,領父子君臣之節。(《樂(le) 書(shu) 》)

 

《樂(le) 記》、《樂(le) 書(shu) 》該處的文字差別隻是當傳(chuan) 寫(xie) 古《樂(le) 記》的文字差別而已,而古《樂(le) 記》化自《樂(le) 論》無疑,《樂(le) 論》的“和—理”、“合—別”、“統—管”、“窮—極”對說或並說明顯要勝於(yu) 《樂(le) 記》“情—理”、“統—辨”、“說—管”、“窮—知”之對說或並說,也勝於(yu) 《樂(le) 書(shu) 》“情—理”、“統—別”、“說—貫”、“窮—知”之對說或並說。而且《樂(le) 記》、《樂(le) 書(shu) 》改“禮樂(le) 之統”為(wei) “禮樂(le) 之設(說)”,則於(yu) 同句其他地方改有“統”字,即《樂(le) 論》“樂(le) 合同”被改為(wei) “樂(le) 統同”。

 

古人不僅(jin) 說“禮樂(le) 之統”,也說“禮樂(le) 之設”。孔疏《樂(le) 記》“夫豢豕為(wei) 酒,非以為(wei) 禍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歡也;樂(le) 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綴淫也……樂(le) 也者,聖人之所樂(le) 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處曰:“此一節明言禮樂(le) 之設不得其所則禍亂(luan) 興(xing) ,故先王節其禮樂(le) 以防淫亂(luan) 也。”(宋衛湜《禮記集說》卷九十五引之)元翟思忠《魏鄭公諫續錄》卷下有曰:“太常少卿祖孝孫奏請所定新樂(le) ,太宗曰:‘禮樂(le) 之設是聖人緣物設教以為(wei) 撙節,治政善惡豈此之由?’禦史大夫杜淹對曰:‘前代興(xing) 亡,實由於(yu) 樂(le) ’。”明鄭紀《東(dong) 園文集》卷三曰:“禮樂(le) 之設,所以饗郊廟、宴臣僚,其事為(wei) 至重也,故唐虞之時伯夷寅清而典禮,後夔直溫而典樂(le) ,慎重之意何其至哉?”清羅有高《尊聞居士集》卷二曰:“禮樂(le) 之設,詩書(shu) 易春秋之教,所以養(yang) 人之微、達人之微者。”

 

(▲本文節自《〈樂(le) 記〉基本範疇與(yu) 思想體(ti) 係研究》一書(shu) ,即將由商務印書(shu) 館出版;《樂(le) 記》全麵校勘,另見筆者待刊之《〈樂(le) 記〉輯佚匯注及文字校勘研究》一書(shu) 。)

 

【參考文獻】(古籍詳出略)
 
[1]宗福邦等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680頁。
 
[2]林桂榛、王虹霞:《〈樂記〉之“樂》,《光明日報》2019年11月23日第11版。

 

 

【附】釋《樂(le) 記》“亂(luan) ”範疇提要

 

 

 

Discussion on “shè”(設)and “shuō”(說)in the chapter “禮樂(le) 之說” of Yue Ji(樂(le) 記)

 

Wang Hongxia  Lin Guizhen

 

Abstract: 說(shuō)in “禮樂(le) 之說” in Yue Ji should not be interpreted as “悅”(yuè, enjoyment), or “說”(shuō, theory), or 脫(tuō, taking off), which are all inconsistent with the literary meaning and the lexicology of Yue Ji. Based on the context and the “the Rule of Rites and Music” from Xunzi’s Yue Lun,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說(shuō)in “禮樂(le) 之說”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設”(shè, Establishment).It was popular among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that “說”(shuō, theory) is the equal to “設”(shè, Establishment). Therefore, “設”(shè,Establishment) was misinformed into “說”(shuō). “The establishment of Rites and Music governs human feelings and hospitality” is from Yue Ji. “Establishment of Rites and Music”is equivalent for “Enforcement of  Rites and Music” and “Forming of Rites and Music”.“The establishment of Rites and Music governs human feelings and hospitality”echoes with the “The rule of Rites and Music governs human feelings and hospitality”from Xunzi’s Yue Lun. “The Rule of Rites and Music”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ites and Music” were both used openly by ancient scholars like Kong Yingda of Tang Dynasty, Zhai Sizhong from Yuan Dynasty, Zheng Ji from Ming Dynasty, Luo Yougao from Qing Dynasty.

 

Key words:Yue Ji;  Govern;  Rule;  Shuō;  Establishment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