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圖傳(chuan) 》煥新歸來!明代傳(chuan) 記配明代圖譜,王陽明一生這樣波瀾壯闊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十一月初十日乙未
耶穌2021年12月13日
2021年8月,《王陽明圖傳(chuan)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陽明圖傳(chuan) 》是一本獨特的王陽明傳(chuan) ,由馮(feng) 夢龍的《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luan) 錄》(以下簡稱《靖亂(luan) 錄》)和鄒守益的《王陽明先生圖譜》(以下簡稱《圖譜》)合而為(wei) 一,文字與(yu) 圖譜相互比對,並加詳注而成。
馮(feng) 夢龍的《靖亂(luan) 錄》是推動陽明傳(chuan) 奇故事廣泛流傳(chuan) 的重要媒介,原文包括正文和眉批,本書(shu) 予以標點分章分段,並將《圖譜》中全部29幅圖分別插入正文相應的位置。除此之外,本書(shu) 還增加了大量注釋和三幅王陽明手跡,生動展現了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一生。
01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浙江餘(yu) 姚人,明代大儒,以“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著稱。陽明學以“致良知”為(wei) 宗旨,良知是真知,致良知是真行,知行合一,方是真學問。《王陽明圖傳(chuan) 》生動展現了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一生,以及陽明學千錘百煉始成金的曆程:少年王陽明以立誌成聖賢為(wei) 人生頭等事,龍場悟道確立學旨,通過知縣廬陵、平山賊匪患、靖寧藩叛亂(luan) 等實踐和發展陽明學。事功是良知學的試金石,用兵屢建奇功基於(yu) “學問純篤,養(yang) 得此心不動”;涵育內(nei) 在道德之本與(yu) 外在事功協同促進,成就一代大儒。
《王陽明圖傳(chuan) 》將《靖亂(luan) 錄》和《圖譜》合而為(wei) 一,並加詳注而成。本書(shu) 的注釋主要分五類:校勘記、生僻詞語注釋、引文查證、傳(chuan) 奇故事增補、征引相關(guan) 史料及研究成果以考證相關(guan) 史實或提供其他說法。
《圖譜》的作者是王陽明的弟子鄒守益。鄒守益(1491—1562),字謙之,號東(dong) 廓,江西吉安府安福縣人。王陽明的主要事功在江西完成,一生精神俱在江右。鄒守益是從(cong) 學王陽明早者之一,是江右王門領袖;在學問上深得陽明真傳(chuan) ,在培養(yang) 弟子方麵亦卓有建樹,其子鄒善,其孫鄒德涵、鄒德溥、鄒德泳均是陽明後學中重要人物。江右王門能夠興(xing) 盛不衰,其中鄒氏家族起了重要作用。嘉靖丁巳(1557),來自浙中王門的學使王宗沐視學吉安時,與(yu) 鄒守益共倡講會(hui) ,並為(wei) 《圖譜》作序。王宗沐認為(wei) ,孔子的內(nei) 在精神固然是根本,但其肖像形貌亦可以引發學子信心、堅定其信念,“三千篤信,淪浹肌髓,一旦泰山頹壞,眾(zhong) 誌煢然,如孺子之喪(sang) 慈母,無所依歸”,“苟一有所存焉,亦足以收其將散之心,而植其未廢之教”。這同樣適用於(yu) 王陽明:
陽明王先生天挺間出……功業(ye) 、理學蓋宇宙百世師矣。當時及門之士,相與(yu) 依據尊信,不啻三千之徒。今沒才三十年,學亦稍稍失指趣。高弟安成東(dong) 廓鄒公輩相與(yu) 繪圖勒石,取先生平生經曆之所及,與(yu) 功用之大,譜而載焉。……餘(yu) 少慕先生,十四歲遊會(hui) 稽,而先生已沒。兩(liang) 官先生舊遊之地,凡事先生者皆問而得概焉,然不若披圖而溯之為(wei) 尤詳也。以餘(yu) 之尤有待於(yu) 是,則後世可知,而鄒公之意遠矣。
02
由序言可知《圖譜》之由來,同時也顯示出《圖譜》中圖像的真實性與(yu) 重要性,是後學追思王陽明的重要依據。王宗沐的盛讚反映出鄒守益苦心作《圖譜》的深遠意義(yi) ,這當然不限於(yu) 在王陽明去世三十年後,直至今日,《圖譜》仍是研究王陽明圖像和事跡的重要文獻。本書(shu) 圖譜部分據1941年影印本《王陽明先生圖譜》,其後跋雲(yun) “其《圖譜》一冊(ce) ,亦當時弟子所輯述者,先生事略具載於(yu) 斯。明嘉靖間曾刊而行之。三百年來,遺書(shu) 零落”,由程守中尋得善本影印而成。
此次整理的《靖亂(luan) 錄》底本為(wei) 《古本小說叢(cong) 刊》第四輯(中華書(shu) 局,1990年)所收之日本東(dong) 京大學藏《三教偶拈》影印本,原書(shu) 不分章,本書(shu) 分六章,補加標題:
第一章《早年傳(chuan) 奇》:自王陽明之父王華事跡開始,至弘治十八年(1505)王陽明與(yu) 湛若水定交,包括王陽明的家世、瑞雲(yun) 而生、夢馬伏波、鐵柱宮遇高道、結廬陽明洞等早年傳(chuan) 奇故事。
第二章《龍場悟道》:自正德元年(1506)至正德九年(1514),包括王陽明上疏忤旨、謫戍貴州、龍場悟道、起複廬陵等經曆。
第三章《破山中賊》:自正德十年(1515)至正德十三年(1518),敘述掃除南、贛匪患事跡。
第四章《靖寧藩亂(luan) 》:正德十四年(1519),記載平定宸濠叛亂(luan) 始末。
第五章《忠泰之變》:自正德十四年八月上疏諫止武宗皇帝親(qin) 征,至正德十五年(1520)九月再至南昌。講述王陽明靖寧藩亂(luan) 後遭小人詆毀及拈出“良知”的過程。君子以小人為(wei) 礪石,王陽明拈出“致良知”,陽明學宣告成功。
第六章《此心光明》:自正德十五年於(yu) 南昌收王艮開始,至王陽明去世。王陽明晚年平廣西思、田叛亂(luan) ,打八寨、斷藤峽,易如反掌;弟子盈門,所收王艮日後開創別開生麵、盛極一時的泰州學派,鄒守益、陳九川、何秦、黃弘綱、聶豹等成為(wei) 江右王門的中流砥柱,王畿、董澐等奠基浙中王門……此心光明複何言,須至下丹聖果圓。
書(shu) 中的傳(chuan) 奇故事既有政途的艱險坎坷,也有軍(jun) 事的波瀾壯闊;既有在百死千難、遭遇迫害時的不屈不撓,也有在靖亂(luan) 時的當機立斷、痛快淋漓。中間如梅花間竹,穿插了許多奇遇異聞。而貫穿所有傳(chuan) 奇經曆的主線則是陽明先生修身講學、圓證良知的全過程。隻有抓住這條主線,才能了解所有這些百回千折、輝煌功業(ye) 不過是修行途中的風景、功到自然成的結果。當今社會(hui) 以科技為(wei) 生產(chan) 力,在王陽明的世界中,良知是生產(chan) 力。良知如春,事功如花,春到花自開;陽明學如日月,日月行而百化興(xing) 。良知不僅(jin) 是內(nei) 在的道德源泉,而且能夠鍛煉強大的內(nei) 心,激發創造力,展現生命的盎然春意;致良知不僅(jin) 可以養(yang) 成聖賢人格,而且能夠轉化應用到深度思辨的哲學、超越生死的宗教、直透性靈的文學、全心為(wei) 民的政治、戰無不勝的軍(jun) 事、探索鑽研的科學等領域,潤沃身心,促進個(ge) 人發展,成就輝煌事業(ye) 。
03
馮(feng) 夢龍與(yu) 陽明後學頗有淵源,馮(feng) 夢龍酷嗜泰州學派的李贄之學,奉為(wei) 蓍蔡。李贄批點《忠義(yi) 水滸傳(chuan) 》,其門人攜至吳中,馮(feng) 夢龍與(yu) 袁宏道門人袁叔度見而愛之,相對再三,精書(shu) 妙補。陽明後學李贄的童心說、袁宏道的性靈說對馮(feng) 夢龍的文學創作有重要的影響。
《靖亂(luan) 錄》是馮(feng) 著《三教偶拈》的一種,據序言:“宋之崇儒講學,遠過漢唐,而頭巾習(xi) 氣刺於(yu) 骨髓,國家元氣日以耗削。”宋儒嚴(yan) 於(yu) 理氣心性之辨,但雕琢章句、空發議論,不向躬行踐履、治國為(wei) 民處著力,不免有頭巾腐儒之譏、空談誤國之嫌。如同打蛇打七寸、殺人向咽喉處著刀一樣,陽明學直接麵向當下的問題,在為(wei) 政、軍(jun) 事中致良知。馮(feng) 夢龍作《靖亂(luan) 錄》的動機正是有鑒於(yu) 此:“偶閱《王文成公年譜》,竊歎謂文事武備,儒家流人物。暇日演為(wei) 小傳(chuan) ,使天下之學儒者,知學問必如文成,方為(wei) 有用。”對比馮(feng) 夢龍所看到的儒者:“堪笑偽(wei) 儒無用處,一張利口快如風。”“今日講壇如聚訟,惜無新建作明師。”這種講學像打官司的空談風氣在明末死灰複燃,他由此呼喚像王陽明一樣的真儒來主持正學,挽救大廈將傾(qing) 的明朝。
王陽明十四歲時習(xi) 學弓馬,留心兵法,多讀韜鈐之書(shu) ,嚐曰:“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事,必有武備。區區章句之儒,平時叨竊富貴,以詞章粉飾太平,臨(lin) 事遇變,束手無策,此通儒之所羞也。”馮(feng) 夢龍讚譽王陽明:“真個(ge) 是卷舒不違乎時,文武惟其所用,這才是有用的學問,這才是真儒。”像王陽明這樣的文武兼備之才,又何嚐不是國家危亡時所祈盼的呢?《靖亂(luan) 錄》當作於(yu) 甲申前一年,當時境況如何呢?
今日流賊之亂(luan) ,從(cong) 古未有。然起於(yu) 何地?縱自何人?炎炎燎原,必有燃始。當事者從(cong) 不究極於(yu) 此,其可怪一也。守土之臣,不能戰則守,不能守則死。今賊來則逃,賊退複往,甚則倉(cang) 皇而走,仍然捆載而歸。互相彌縫,恬不知恥,其可怪二也。兵部務精,以眾(zhong) 相誇。紀律無聞,羈縻從(cong) 事。官兵所至,行居觳觫。民之畏兵,甚於(yu) 畏賊,其可怪三也。餉不核舊,耑務撮新。奸胥之腹,茹而不吐。貪吏之橐,結而不開。民已透輸,官乃全欠,其可怪四也。京師天府,固於(yu) 磐石。遊騎一臨(lin) ,不攻自下。百官不效一籌,羽林不發一矢,其可怪五也。衣冠濟濟,聲氣相高。腳色紛紛,跪拜恐後。舉(ju) 天下科甲千百之眾(zhong) ,而殉難才二十人,其可怪六也。
王陽明為(wei) 政務在開導人心,使百姓安居樂(le) 業(ye) ,從(cong) 根本上鏟除流賊根苗,其靖亂(luan) 功績顯赫,多是主動出擊,哪可能有“賊來則逃,賊退複往”的懦弱之兵呢?陽明治軍(jun) 有方,紀律嚴(yan) 明,軍(jun) 民一心,與(yu) 明末的怪相形成了鮮明對比,如有像陽明一樣的真儒當政,必無此六怪。馮(feng) 夢龍為(wei) 王陽明作傳(chuan) 的動機密切關(guan) 聯著他所處的時代巨變,反映出當時士人評判學術、探究國家衰敗原因、積極救亡圖存的深刻思考和真切期盼。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田飛龍】全球民主大辯論中的香港選舉(ju) 民主
【下一篇】【方哲萱】讀經3.0的思考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