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安憲】張立文:中國哲學要“自己講”“講自己”

欄目:伟德betvicror国际
發布時間:2021-12-15 15:30:57
標簽:中國哲學、張立文、自己講、講自己
羅安憲

作者簡介:羅安憲,男,西元1960年生,陝西西安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秘書(shu) 長。著有《虛靜與(yu) 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儒道心性論的追究》《和諧共生與(yu) 競爭(zheng) 博弈》等,主編《中國孔學史》。

張立文:中國哲學要“自己講”“講自己”

作者:羅安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十一月初十日乙未

          耶穌2021年12月13日

 

 

 

圖片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提供

 

 

 

張立文著《和合學概論—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圖片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提供

 

 

 

張立文(左)與(yu) 著名學者許嘉璐圖片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提供

 

 

 

張立文(右)與(yu)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wei) 圖片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提供

 

【大家】

 

學人小傳(chuan)

 

張立文,1935年生,浙江溫州人,中國哲學史專(zhuan) 家、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1956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中國革命史專(zhuan) 業(ye) ,1960年畢業(ye) 留校,分配在哲學係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任教。2009年被評為(wei) 中國人民大學首批一級教授。主要學術著作有《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學研究》《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傳(chuan) 統學引論》《新人學導論》《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李退溪思想研究》《和合學概論》《和合哲學論》《中國哲學思潮發展史》《中國哲學元理》等。已發表學術論文600餘(yu) 篇。

 

1984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特批,張立文先生獲評教授,在接受訪問者訪談時,他說道:“人生就在於(yu) 奮進,生命就在於(yu) 創造,隻要認定了目標,就要不斷地追求,以達真、善、美的境界。”這正是張立文先生的人生寫(xie) 照。

 

張立文先生認為(wei) ,中國哲學要創新,就必須“自己講”“講自己”,走自己的中國哲學之路,建構中國自己的哲學理論體(ti) 係。從(cong) 事哲學研究60多年來,他一直踐行著自己的學術主張。

 

從(cong) 《周易》到宋明理學

 

張立文先生的學術經曆其實比較簡單。1956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學習(xi) ,1960年畢業(ye) 留校任教,一直沒有離開中國人民大學。剛留校時,係裏安排他重點做宋元明清理學研究。做中國哲學研究,必須有很好的古文功底。為(wei) 了強化自己的古文基礎,張立文先生專(zhuan) 門到北京大學選修文字、音韻、訓詁課程。隻有古代漢語的理論顯然不夠,還須有具體(ti) 的實踐。為(wei) 此,張立文先生選擇中國古代哲學典籍中最難理解的《周易》來注譯。經過一年努力,查遍中國人民大學圖書(shu) 館收藏的相關(guan) 資料,張先生完成了《周易》全書(shu) 的注譯。注譯完《周易》後,他意猶未盡,於(yu) 是開始寫(xie) 作《周易思想研究》。他對自己提出的要求是:第一,依據《周易》文本的形、音、義(yi) ,力求貼近《周易》的曆史本來麵相,盡量做到再現《周易》文本的原義(yi) 和作者原意;第二,《周易》的《經》與(yu) 《傳(chuan) 》是兩(liang) 個(ge) 不同曆史時期的不同思想體(ti) 係的著作,要明確區分《經》《傳(chuan) 》;第三,通過《易經》卦爻辭與(yu) 甲骨卜辭的比較,搞清《易經》卦爻辭的時代、作者、性質和意義(yi) ;第四,通過《易經》思想體(ti) 係的研究,揭示中華民族哲學思維的起始是怎樣同宗教巫術思想相聯係的。《周易思想研究》初稿完成於(yu) 1963年年年初,本來想沉澱一段時間再出版,不想遇著“文化大革命”,直到1980年,才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文革”以後第一本關(guan) 於(yu) 《周易》的著作,因此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中國哲學史研究》發表金隆德教授的書(shu) 評《喜讀〈周易思想研究〉》,認為(wei) “這部書(shu) 的問世,對學術研究的影響和意義(yi) 值得重視”,作者“努力搜集和掌握了大量的研究資料,以及近世有關(guan) 著作,比較參驗了從(cong) 戰國、秦漢以來的爭(zheng) 論異義(yi) ,還吸取了考古學方麵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1963年《周易思想研究》初稿完成後,張立文先生轉入宋明理學具體(ti) 人物的研究。他的研究思路是由點到麵,由微觀到宏觀,即通過具體(ti) 人物哲學思想的研究進而把握宋明理學以至整個(ge) 中國哲學。經過仔細考慮,他確定以朱熹思想作為(wei) 宋明理學研究的突破點。1981年,《朱熹思想研究》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shu) 對朱熹哲學、史學、經學、佛學、文學、樂(le) 律以及自然科學思想做了全麵深入的研究。張岱年教授為(wei) 此書(shu) 寫(xie) 了推薦信:“張立文同誌此書(shu) 對於(yu) 朱氏體(ti) 係的各個(ge) 方麵做了比較全麵的說明;對於(yu) 朱氏學說中的細微曲折之處做了比較深入細致的分析。條理清楚,論證詳明。”

 

1985年,張立文先生的《宋明理學研究》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的一個(ge) 重點,也是今人研究討論的重點。張先生的《宋明理學研究》是國內(nei) 第一本研究宋明理學的專(zhuan) 著,它不是對某個(ge) 人的專(zhuan) 論,而是宋明時期諸大家的合論,包括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王夫之。作為(wei) 一部合論,該書(shu) 不僅(jin) 深入分析、論述了宋明理學諸大家的思想學說,還深入探討了宋明理學範疇結構的演變、宋明理學的範疇體(ti) 係、宋明理學對宗法社會(hui) 的作用和影響等重要理論問題。

 

由於(yu) 有《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學研究》,以及後來《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1992年)、《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1993年)、《朱熹與(yu) 退溪思想比較研究》(1995年)、《朱熹評傳(chuan) 》(1998年)、《正學與(yu) 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2001年)等著作的相繼出版,張立文先生成為(wei) 國內(nei) 外有名的宋明理學專(zhuan) 家,也使中國人民大學成為(wei) 宋明理學研究的重鎮。

 

從(cong) 哲學範疇到邏輯結構

 

在對中國哲學特別是對宋明理學進行深入研究的同時,張立文先生也在思考一個(ge) 問題: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國哲學的思想係統?過去講中國哲學,受蘇聯教科書(shu) 的影響很大,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到探尋一個(ge) 人的思想是唯物還是唯心。諸如孔子是唯物還是唯心,是代表哪個(ge) 階級利益的,而很少探究孔子的思想係統。在張立文先生看來:“哲學作為(wei) 一種理論思維,是通過一係列哲學範疇或由諸範疇組成一係列的命題來表現的。一個(ge) 民族的理論思維、一個(ge) 時代的哲學思潮或一個(ge) 哲學家的哲學體(ti) 係,是由諸哲學範疇構成的。”

 

由此,張立文先生寫(xie) 作並出版了《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其中,《天道篇》1988年出版,《人道篇》1995年出版。在這兩(liang) 部著作中,張立文先生依據範疇的性質、含義(yi) 及其內(nei) 在聯係,對其加以整理、排比、綜合,係統地確定各個(ge) 範疇的地位與(yu) 作用,並按照範疇的曆史順序和邏輯序次,構成一個(ge) 完整的中國哲學範疇係統。以此為(wei) 基礎,不僅(jin) 對諸範疇作深層的義(yi) 理解釋,並且對其發展演變的過程作曆史的考察。他指出:“整體(ti) 的和諧性,傳(chuan) 統的延續性,結構的有序性,構成中國哲學範疇發展的整體(ti) 特征。”

 

張立文先生一方麵在對中國哲學範疇做深入考察,一方麵又開始思考如何把握一種哲學體(ti) 係的邏輯結構,由此,他提出“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的構想,並於(yu) 1989年出版《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在張先生看來,“中國哲學邏輯結構不是從(cong) 現成的原則、原理出發,也不承襲西方的‘分門別類’,更不把中國哲學削足適履地去符合現成的原則、原理,而是從(cong) 中國哲學的實際出發,試圖梳理和總結出中國哲學固有的原則、原理、規律、方法。”“中國哲學邏輯結構,是指研究中國哲學範疇的邏輯發展及諸範疇間的內(nei) 在聯係,是中國哲學範疇在一定社會(hui) 經濟、政治、思維結構背景下所構築的相對穩定的體(ti) 係或結合方式。”依照中國理論思維發展的進程,中國哲學範疇的曆史順序和邏輯順序,他把中國固有的範疇分為(wei) 象性範疇、實性範疇、虛性範疇三大類。

 

《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出版以後,在學術界產(chan) 生了廣泛影響,不少哲學史、思想史、美學史方麵的著作自覺不自覺地運用範疇邏輯結構的係統分析方法,使其著作在文本的詮釋上、義(yi) 理的創新上有所突破。在張立文先生的影響下,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學科最大的學術特點就是講哲學,就是強調一個(ge) 哲學家、一個(ge) 哲學流派思想的係統性、思想的邏輯結構。中國人民大學最新版中國哲學史教材《中國哲學史教程》,最大的理論特色,就是突出人物思想學說的內(nei) 在邏輯結構,強調思想的係統性。這一特色就得益於(yu) 張立文先生的哲學邏輯結構論。

 

從(cong) 傳(chuan) 統學到新人學

 

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地曾興(xing) 起一股文化熱,與(yu) 此同時,人們(men) 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之價(jia) 值也開展了熱烈的討論。在這個(ge) 討論中,張立文先生寫(xie) 出了《傳(chuan) 統學引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多維反思》(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他認為(wei) ,今天的中國是傳(chuan) 統中國的延續,現代中國人是傳(chuan) 統中國人的沿傳(chuan) ,傳(chuan) 統在不斷地凝聚,不斷地消失,又不斷地創造,並主張將傳(chuan) 統學從(cong) 文化學中分離出來。張先生把傳(chuan) 統定義(yi) 為(wei) :“人類創造的不同形態的特質經由曆史凝聚而沿傳(chuan) 、流變的諸文化因素構成的有機係統。”在他看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價(jia) 值觀念,心理、氣質結構,思維、行為(wei) 方式,已然凝聚為(wei) 傳(chuan) 統,中國的現代化,亦需要中國傳(chuan) 統的現代化。張先生指出:“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絕不能靠徹底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斷裂而獲取;現代化的自由、民主與(yu) 法治也不能靠簡單地全盤打倒傳(chuan) 統而獲得,而隻能對傳(chuan) 統進行綜合地創造。”他認為(wei) ,綜合創造才是我們(men) 麵對傳(chuan) 統應當具有的態度。

 

文化和傳(chuan) 統是由人創造的,文化、傳(chuan) 統的核心是人,傳(chuan) 統學說到底是人學,這樣,張立文先生就由傳(chuan) 統學進入到人學的探究。1989年,張立文先生出版了《新人學導論——中國傳(chuan) 統人學的省察》。該書(shu) 分為(wei) 自我發現論、自我塑造論、自我規範論、自我創造論、自我和合論幾個(ge) 部分。卡西爾把人定義(yi) 為(wei) “人是符號的動物”,張先生則提出“人是會(hui) 自我創造的動物”,後改為(wei) “人是會(hui) 自我創造的和合存在”,人需要修身養(yang) 性,需要人生價(jia) 值意義(yi) 的追尋,需要向善向美。

 

創立和合學

 

有了對中國哲學史的專(zhuan) 門研究,有了對中國哲學自身特點的真切認知,有了對傳(chuan) 統學與(yu) 新人學的自家體(ti) 貼,加之不斷加強的對人類命運與(yu) 前途的憂慮以及對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再顯輝煌的憧憬,張先生敏銳地意識到了三個(ge) 關(guan) 鍵性問題:一是中國哲學的當代創新,二是中國哲學與(yu) 西方哲學相比較最根本性的特點,三是中國哲學為(wei) 解決(jue) 人類所麵臨(lin) 的根本性問題所能貢獻的哲學智慧。關(guan) 於(yu) 第一個(ge) 問題,如果中國哲學沒有當代創新,那就沒有生命,就隻是博物館裏的文物,也就沒有未來。關(guan) 於(yu) 第二個(ge) 問題,如果隻是用西方哲學的眼光來審視中國哲學,無視中國哲學自身的問題、特點,那必然會(hui) 將中國哲學當成一個(ge) 可有可無的存在,甚至否認有“中國哲學”存在。關(guan) 於(yu) 第三個(ge) 問題,哲學並非純粹的思,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化,每一個(ge) 時代的哲學都是對它所在時代的思。當前人類麵臨(lin) 很多重大問題和重大挑戰,麵對這些問題、挑戰與(yu) 危機,中國哲學如何應對?中國哲學有無化解之道?

 

通過對這三個(ge) 問題的深入思考,張先生構建起了“和合學”的哲學係統。1996年,《和合學概論》一書(shu) 出版,這是和合學理論體(ti) 係確立的標誌,也是張立文先生從(cong) 哲學史家成為(wei) 哲學家的標誌。

 

和合學的創立,是為(wei) 了回應三大挑戰。世紀之交,中國文化麵臨(lin) 三方麵的挑戰:

 

一是人類共同麵臨(lin) 的五大衝(chong) 突以及由此帶來的五大危機。這五大衝(chong) 突及五大危機包括:人與(yu) 自然衝(chong) 突(諸如空氣汙染、土地沙漠化、資源匱乏等)而帶來生態危機;人與(yu) 社會(hui) 衝(chong) 突(諸如貧富不均、戰爭(zheng) 不斷、恐怖活動等)而出現的社會(hui) 危機;人與(yu) 人衝(chong) 突(諸如自私自利、爾虞我詐、坑蒙拐騙等)而造成的道德危機;人的心靈衝(chong) 突(諸如苦悶、焦慮、憂愁、自殺等)而產(chan) 生的精神危機;文明之間的衝(chong) 突(諸如國與(yu) 國、民族與(yu) 民族、宗教與(yu) 宗教之間不信任、不諒解、以怨報怨、以暴易暴等)而引發的價(jia) 值危機。這五大衝(chong) 突和危機都是超宗教、超國家的,每個(ge) 國家、每個(ge) 宗教團體(ti) ,以至每個(ge) 人都不可逃脫。如何化解此五大衝(chong) 突與(yu) 危機?

 

二是西方文化的挑戰。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借助技術優(you) 勢,其思想、觀念,以至政治文化、製度文化、經濟文化,大量進入中國,對中國社會(hui) 以至思想意識造成前所未有的衝(chong) 擊。在此衝(chong) 擊麵前,有人提出“中體(ti) 西用”,有人主張“全盤西化”。如何麵對、應對西方文化的挑戰?

 

三是現代化的挑戰。中國正從(cong) 傳(chuan) 統社會(hui) 向現代社會(hui) 轉型,有人把現代化等同於(yu) 西化,有人把現代化局限於(yu) 經濟、技術層麵的現代化,有人提出綜合創新。然而,如何綜合?如何創新?卻是語焉不詳。

 

張先生提出並構建和合學,就是要解決(jue) 這些問題。麵對三大挑戰、五大衝(chong) 突、五大危機,可以通過和合學合理地、道德地、審美地、創造性地解決(jue) 中西文化的價(jia) 值和合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轉換,使中國文化以嶄新麵貌走向世界。

 

“和”與(yu) “合”,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思想的固有觀念,早就存在。“和”的最初含義(yi) 是和諧、調和。最早提出“和”觀念的是周太史史伯,他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合”的最初含義(yi) 是相合、符合。《尚書(shu) ·君奭》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和合”一詞最早見於(yu) 《國語·鄭語》:“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yu) 百姓者也。”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對和合的追求不僅(jin) 源遠流長,而且持續不斷。孔子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孟子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chou) 上》)《中庸》講:“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wan) 物育焉。”《周易·乾卦》彖辭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老子講:“萬(wan) 物負陰而抱陽,衝(chong) 氣以為(wei) 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莊子講:“與(yu) 人和者,謂之人樂(le) ;與(yu) 天和者,謂之天樂(le) 。”(《莊子·天道》)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尚和合”的傳(chuan) 統。

 

張立文先生則賦予“和合”以新的義(yi) 涵:“所謂和合的‘和’,是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是結合、合作、融合。所謂和合,是指自然、社會(hui) 、人際、心靈、文明中諸多元素、要素相互衝(chong) 突、融合,與(yu) 在衝(chong) 突、融合的動態過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為(wei) 新結構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總和。”和合學首先確立的是一種新思維。和合學的和合思維,與(yu) 西方神創思維異趣。西方文化中有一種被西方社會(hui) 普遍認同和強化了的上帝“創世”說,以此解釋天地萬(wan) 物的根由問題。中國沒有上帝造物說。然而,天地萬(wan) 物從(cong) 哪裏來?中國人從(cong) 多元共生的觀念出發,提出“和實生物”,天地萬(wan) 物是由多元共生、和合生發的。這種和合思維,生發出了有別於(yu) 西方神創思維的獨特思維方式、價(jia) 值觀念、心理態度、審美情趣,以及處理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人、人的心靈以及不同文明間關(guan) 係的獨特的方式方法。

 

和合學的體(ti) 係結構是關(guan) 於(yu) 和合生存世界、和合意義(yi) 世界、和合可能世界的建構。和合生存世界是生命存在的基地,是人所麵對的自然生態。生存和合學所要探討的問題是:人能否協調自身的發展及其與(yu) 自然生態相互作用的形式,使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最優(you) 化?人應以什麽(me) 價(jia) 值理念建構與(yu) 自然的和諧關(guan) 係?在融突而和合體(ti) 內(nei) 如何容納生存者的生存?和合意義(yi) 世界與(yu) 社會(hui) 緊密相連,意義(yi) 、價(jia) 值觀念是人的社會(hui) 交往活動觀念化的把握方式。和合意義(yi) 世界依據人規範社會(hui) 價(jia) 值的涵養(yang) 、修治和合特性,差分為(wei) 性與(yu) 命。和合意義(yi) 世界是以價(jia) 值規矩為(wei) 規範依據的和合世界。人類在生存世界、意義(yi) 世界獲得生活後,便尋求超自然的、超靈魂的、精神存在的價(jia) 值理想,以獲得終極關(guan) 切的精神家園,這便是和合可能世界。生存世界的問題是如何活,意義(yi) 世界的問題是活著為(wei) 什麽(me) ,可能世界的問題則是怎樣生活更幸福、更自由、更有價(jia) 值。

 

對於(yu) 人類普遍麵臨(lin) 的五大衝(chong) 突及五大危機,和合學提出了具體(ti) 的化解之道,這一化解之道也就是和合學的五大原理。

 

一、和生原理。和生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精神,遵照“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原則。自然、社會(hui) 、他人、他心靈、他文明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存在,也都有生存的權利。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人、不同文明之間需要和生,需要在共生的基礎上提升為(wei) 和生。和生意識是以“地球村意識”與(yu) “太空船意識”為(wei) 基點和基礎的。各民族、種族、國家、社會(hui) 、文化之間,都應在融突中和生,和生才能共榮共富。

 

二、和處原理。和處是“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遵照“道並行而不相悖”的原則。和處是基於(yu) 人與(yu) 自然、社會(hui) 、人際、人的心靈、不同文明都處於(yu) 相互依存的關(guan) 係網絡之中。和處強調一種責任,這種責任意味著我們(men) 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們(men) ,我們(men) 就有責任怎樣對待別人。和處重視交流與(yu) 交往,但更強調交往中的中和,沒有中和,和處就變得不可理喻。

 

三、和立原理。底線原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普遍原則是“己欲立而立人”,強調不把自己所不想要的東(dong) 西強加於(yu) 人。人類曾經陷於(yu) 二元對立的思維之中,以消滅對方為(wei) “立己”的表征,由此而生發出各種矛盾、衝(chong) 突,以至戰爭(zheng) 。各個(ge) 國家、各個(ge) 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傳(chuan) 統,有不同的價(jia) 值觀念和風俗習(xi) 慣,和立原理便是以“己欲立而立人”的精神為(wei) 原則,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接納他者,讓他者依照自己的生存方式、發展模式存在與(yu) 發展。

 

四、和達原理。“和達”是“己欲達而達人”精神的體(ti) 現。人類曾蔽於(yu) 人之不達才使己達的錯誤,而大搞殖民活動,直至當今世界,仍有發達與(yu) 不發達、發展與(yu) 不發展國家的分別,有貧與(yu) 富、先進與(yu) 落後國家的分別,這是造成國家或國際社會(hui) 動亂(luan) 的根源之一。因此,國際社會(hui) 要共同發展、發達,要共同富裕、繁榮,人類與(yu) 自然也要共同發達、共同繁榮。

 

五、和愛原理。“和愛”是“泛愛眾(zhong) ”“兼相愛”精神的體(ti) 現。和生、和處、和立、和達的基礎是和愛,由和愛而生發為(wei) 和生、和處、和立、和達。人不僅(jin) 要愛己,而且要推而廣之,愛人、愛物、愛自然。人不能與(yu) 自然、社會(hui) 、他人、心靈、他文明仇恨到底,仇恨使人失去理智,仇恨造成奸淫燒殺,恐怖與(yu) 戰爭(zheng) ;仇恨湮滅了人性,湮沒了良知。當今社會(hui) 要重新呼喚和愛,和愛是人類和平、安全、發展、文明的源泉,是和生、和處、和立、和達的活水。

 

張立文先生把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五大原理視作中華民族精神的體(ti) 現。和合學強調和合共生、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等理念。萬(wan) 物和合則美,陰陽和合則生,心身和合則健,人人和合則善,家庭和合則興(xing) ,社會(hui) 和合則安,國家和合則盛,世界和合則寧。

 

以和合學視野審視中國哲學

 

和合學理論體(ti) 係完成之後,張立文先生以和合學的視野重新審視中國哲學,寫(xie) 出了《中國哲學思潮發展史》(2014年)和《中國哲學元理》(2021年)兩(liang) 部著作。張立文先生認為(wei) ,中國哲學的創新有三個(ge) 分析維度,即核心話題的轉向、人文語境的轉移和詮釋文本的轉換。《中國哲學思潮發展史》,全書(shu) 192萬(wan) 字,是張立文先生研究中國哲學50餘(yu) 年心血的結晶。全書(shu) 討論了中國哲學之所以形成思潮以及潮起潮落的內(nei) 外因緣,各哲學思潮之間連接傳(chuan) 承的規律性,各哲學思潮核心話題、詮釋文本、人文語境為(wei) 什麽(me) 會(hui) 發生變化以及如何變化,每一時代的哲學思潮如何體(ti) 現時代精神的精華,中國哲學的未來走向,中國哲學當代理論建設等重要理論問題,對2000餘(yu) 年的中國哲學發展做出了全方位、新角度的闡明與(yu) 解說,融史思為(wei) 一體(ti) ,寄往以思今,是哲學家寫(xie) 哲學史的一大力作。

 

《中國哲學元理》是係統論述中國哲學基本原理和根本精神的專(zhuan) 著。此書(shu) 依據天、地、人和合生生道體(ti) ,將中國哲學歸納為(wei) 七大原理:元亨利貞論、體(ti) 用一源論、理一分殊論、能所相資論、不離不雜論、內(nei) 聖外王論、融突和合論。張立文先生認為(wei) ,中國哲學的七大原理是對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人生價(jia) 值、人類理想的哲學反思,也是中國哲學特殊性的根本寫(xie) 照,是中國哲學根本精神的集中體(ti) 現。

 

張立文先生今年雖已八十有六,但身體(ti) 健康,思維敏銳,既關(guan) 注學界前沿的最新動態,又時刻關(guan) 注人類的前途與(yu) 命運。諸如氣候及生態問題、人工智能的發展,都是他深情關(guan) 注並在深入研究的問題。近年來,他仍然思考不斷,寫(xie) 作不斷,每年都有10萬(wan) 字以上作品問世,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他“人生就在於(yu) 奮進,生命就在於(yu) 創造”的人生格言。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