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衡山的書(shu) 院文化
來源:衡山縣政府網
南嶽書(shu) 院文化始於(yu) 唐肅宗時,鄴侯李泌賜隱於(yu) 南嶽煙霞峰下讀書(shu) 論道,居處藏書(shu) 極為(wei) 豐(feng) 富,其後李泌之子李繁為(wei) 隨州剌史時,在南嶽建南嶽書(shu) 院(現名鄴侯書(shu) 院)以作紀念,時約816-824年,這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書(shu) 院。南嶽書(shu) 院數量眾(zhong) 多,在全國居第一位。清代曾國藩在《重修胡文定公書(shu) 院記》中寫(xie) 道:“天下之書(shu) 院,楚為(wei) 盛,楚之書(shu) 院,衡為(wei) 盛,以肅嶽故也。”據《湖南通誌》統計,清光緒年間,在現南嶽區範圍內(nei) ,先後共有鄴侯、盧潘、集賢等書(shu) 院17處。
南嶽書(shu) 院地位崇高,有著很廣泛和深厚的影響。宋代胡安國父子在南嶽書(shu) 院講學,後張受業(ye) 於(yu) 胡氏父子,發揚程、胡之學,朱、張之學在此合流,形成有名的“湖湘學派”,推崇愛國主義(yi) 和“經世致用”哲學,故南嶽是“湖湘學派”的發源地。到明代王陽明、鄒守益、湛甘泉、蔣信、尹台、王宗沐等又先後在文定書(shu) 院、甘泉書(shu) 院講學,於(yu) 是宋、明“理學”、“心學”在這裏得到較大發展。明末王夫之則集其大成,批判朱、王兩(liang) 種主觀和客觀唯心主義(yi) 哲學(理學),高舉(ju) 樸素唯物主義(yi) 和愛國主義(yi) 大旗,影響後世,極其深遠,所以清末譚嗣同讚譽其為(wei) “萬(wan) 物昭蘇天地曙,要憑南嶽一聲雷”。
衡山著名書(shu) 院
南嶽書(shu) 院:南嶽書(shu) 院是南嶽出現得最早的一所書(shu) 院,也是國內(nei) 建立最早的一批書(shu) 院之一。書(shu) 院建於(yu) 唐代元和到寶慶年間(816-824),為(wei) 當時任隨州刺史的李繁。建此以紀念其父李泌,既以奉祀,又以藏書(shu) ,亦供後人瀏覽、講學。
宋紹興(xing) 3到4年(1134-1135),胡安國父子來南嶽定居,即在南嶽書(shu) 院講《春秋》之學,紹興(xing) 20年(1154)左右,張來南嶽,與(yu) 吳翌、趙師孟、胡大原諸理學家受業(ye) 於(yu) 胡宏(安國之子,號五峰先生)之門,相與(yu) 聚講於(yu) 南嶽書(shu) 院。以後過訪南嶽的一批批宋代理學家,均到南嶽書(shu) 院講學。講讀之風,盛極一時,湖湘學派實自此發端。
宋寶慶(1225-1227)年間,南嶽書(shu) 院重修,更名為(wei) 鄴侯書(shu) 院。
文定書(shu) 院:即文定公祠,今為(wei) 湖南省嶽雲(yun) 中學科技樓所在地。
文定書(shu) 院的創建時間和創建人均無確切的記載。約為(wei) 宋代乾道、淳熙間(1165-1189)建築,是胡宏、胡寅或朱熹、張~從(cong) 胡安國碧泉書(shu) 堂舊址改建用以紀念胡文定,並作講學傳(chuan) 世,培育人才的地方。
胡文定(1074-1138),即胡安國,字康侯,死後諡文定,因故稱胡文定。他於(yu) 紹興(xing) 3年或4年遷居衡山(事見本誌《人物傳(chuan) 》),紹興(xing) 8年逝世。他在南嶽讀書(shu) 著述五年,著《春秋傳(chuan) 》,築室號碧泉書(shu) 堂,進行講學,宋代理學家韓璜、李椿均在碧泉書(shu) 堂從(cong) 學。胡安國三子均為(wei) 宋代理學家。長子胡寅被尊為(wei) 致堂先生。次子胡寧,被尊為(wei) 茅堂先生。季子胡宏,被尊稱為(wei) 五峰先生。明末黃宗羲(1610-1695)著的《宋儒學案》有《五峰學案》、《衡麓學案》,對胡氏父子講學南嶽,上承孔、孟,下啟朱、張,作了介紹。張~是胡宏弟子,以後為(wei) 嶽麓書(shu) 院山長,湖湘學派,自此開端,南嶽學風之盛,領袖一時。
胡宏兄弟承侍父親(qin) 纂寫(xie) 《春秋傳(chuan) 》,曾在碧泉書(shu) 堂側(ce) 建春秋樓,辟春秋塘,現其遺址均在今嶽雲(yun) 中學科技樓右側(ce) 。
文定書(shu) 院自宋代建立後,曆經7次修複,自明至清累圮累修,尤其清代,幾乎平均50年修複一次。明代理學家湛甘泉、王陽明曾在此講學。
集賢書(shu) 院:集賢書(shu) 院前身為(wei) 宋代南嶽書(shu) 院改建更名的鄴侯書(shu) 院。修於(yu) 明嘉靖13年(1534)南嶽集賢峰下鄴侯書(shu) 院廢址上,因集賢峰而得名。辦學思想是“為(wei) 遊觀者勸”,“見群賢而思齊”(明·曾鳳儀(yi) :《重修集賢書(shu) 院記》中語)。
甘泉書(shu) 院:甘泉書(shu) 院,原名甘泉精舍、甘泉祠,又名衡嶽書(shu) 堂。明嘉靖甲辰(1544)湛甘泉(若水)來南嶽文定書(shu) 院講學,隨後又於(yu) 附近買(mai) 地築宅,號甘泉精舍。因甘泉講學於(yu) 此,後稱為(wei) 甘泉書(shu) 院。湖南武陵人蔣信,與(yu) 湛甘泉同遊南後,和湛甘泉的門人駱君堯、周榮朱、黃去淡等共聽甘泉講學。蔣信作《甘泉精舍記》。
在此以前,王陽明於(yu) 嘉精初年(1522)遊南嶽並進行講學。湛、王本相約同來,卻遲至20年後,湛始來南嶽(1544)。這一時期南嶽書(shu) 院林立,先後建有10所。比宋代淳熙學風更盛。一批理學大師如尹洞山、鄒東(dong) 廓、蔣信、羅洪先、劉黻、周怡、劉堯誨、王宗沐等人先後都來嶽講學。蔣信就先後來過三次(兩(liang) 次隨甘泉,第三次是明隆重慶2年即1568被邀開講於(yu) 甘泉精舍)。他們(men) 講的都是心性之學。湛、王兩(liang) 種唯心觀理論一時呈現高潮。
甘泉書(shu) 院舊址座落紫雲(yun) 峰下,現嶽雲(yun) 中學紫雲(yun) 樓側(ce) 建有甘泉亭,內(nei) 有甘泉石像及《心性圖說》碑石。
鄴侯書(shu) 院:鄴侯書(shu) 院是南嶽17所書(shu) 院中至今尚存的唯一的一所,係清代所建,位於(yu) 南嶽煙霞峰腰。
鄴侯書(shu) 院在南嶽原有兩(liang) 處,一在山上,一在山下。山下鄴侯書(shu) 院原建於(yu) 集賢峰麓,即集賢書(shu) 院。
山上鄴侯書(shu) 院原址在煙霞峰下,該處原為(wei) 唐代鄴侯李泌隱居的端居室,因地僻山深,後移建於(yu) 煙霞峰左支地勢平坦處的古壽佛寺側(ce) 數百步,即今院址,仍稱鄴侯書(shu) 院。現鄴侯書(shu) 院為(wei) 民國21年(1932)重修,是迄今為(wei) 止,南嶽僅(jin) 存的一所書(shu) 院建築。
鄴侯書(shu) 院現為(wei) 一進五間石室,已無藏書(shu) ,亦無曆史資料可資流覽,惟清風明月與(yu) 半嶺煙霞為(wei) 人作伴。進門石柱上刻有衡山人賓鳳陽撰寫(xie) 的一副楹聯:“三萬(wan) 軸書(shu) 卷無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雲(yun) 山不改,憑欄細認古煙霞”。情景頗為(wei) 貼切。1938年,郭沫若到南嶽,其《過鄴侯書(shu) 院詩》雲(yun) :“中原龍戰血玄黃,必勝必成待自強。暫把豪情寄山水,權將餘(yu) 力寫(xie) 肝腸。雲(yun) 橫萬(wan) 裏長纓展,日照千峰鐵騎驤。猶有鄴侯遺跡在,寇平重上讀書(shu) 堂。”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