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落實“兩個結合”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21-12-04 18:43:49
標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楊朝明

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dong) 梁山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學博士。現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山東(dong) 省政協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hui) 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等社會(hui) 職務。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術著作20餘(yu) 部。

落實“兩(liang) 個(ge) 結合”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作者:楊朝明(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濟南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十月廿八日甲申

          耶穌2021年12月2日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初心不改、矢誌不渝,為(wei) 了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曆史文化、適合中國社會(hui) 現實的寬廣道路,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這一重要論述大力彰顯了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自信,指明了進一步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方式與(yu) 方法,是對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光明前景的展望。

 

“兩(liang) 個(ge) 結合”是曆史總結更是未來瞻望

 

“兩(liang) 個(ge) 結合”的表述,是對曆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對曆史規律的深刻把握,是洞察曆史、遠觀未來的卓越識見,是建黨(dang) 百年尤其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成功實踐的切實總結,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拓展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內(nei) 涵要求,是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yi) 的原創性貢獻。

 

近些年來,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世界看到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強大力量,看到了中國作為(wei) 一種“文明”的存在及其意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men)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自身執政規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規律、人類社會(hui) 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境界,我們(men) 應該在這樣的意義(yi) 上加深對“兩(liang) 個(ge) 結合”重要論述意義(yi) 的理解。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的具體(ti) 實際相結合,主要是在現實層麵,是指應當直麵當下的現實狀況、基本麵貌、內(nei) 外實際。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主要是在曆史層麵,因為(wei) 文化體(ti) 現在曆史裏,除卻曆史無從(cong) 談文化。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在曆史中逐漸形成的,形成之後在社會(hui) 上相沿已久,它一定又活在當下。因此,我們(men) 必須從(cong) 服務於(yu) 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出發,結合具體(ti) 實際,以生動的實踐,更好地踐行“兩(liang) 個(ge) 結合”。

 

今天的中國是曆史中國的延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中華民族擁有在5000多年曆史演進中形成的燦爛文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擁有百年奮鬥實踐和70多年執政興(xing) 國經驗”,作為(wei) 中華兒(er) 女、炎黃子孫,每個(ge) 人都要“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就要鋪染屬於(yu) 中國自己的生命底色,有自己的道德和價(jia) 值。要做到這一切,就必須具有充分的文化自知,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從(cong) 而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昂首闊步走下去,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領會(hui) 和把握“兩(liang) 個(ge) 結合”的精神實質

 

馬克思主義(yi) 是一個(ge) 開放的思想理論體(ti) 係,正因為(wei) 這種思想的開放性與(yu) 包容性,才使得它在不同的時空環境具有更大的適應性與(yu) 指導價(jia) 值。更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yi) 又遇到了具有博大胸懷的中國文化,於(yu) 是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有的宗教與(yu) 信仰不具有這種開放精神與(yu) 包容意識,因此帶來了許多災難性的後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豐(feng) 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wei) 人們(men) 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wei) 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wei) 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chuan) 統文化中適合於(yu) 調理社會(hui) 關(guan) 係和鼓勵人們(men) 向上向善的內(nei) 容,我們(men) 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y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1840年鴉片戰爭(zheng) 以後,中國逐步成為(wei)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hui) ,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什麽(me) 是“文明蒙塵”?在現實中,一些人還存在對中國曆史文化的膚淺認識,有一些迷茫需要進一步衝(chong) 破。不少人不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內(nei) 涵,甚至建議在研究上削減中國曆史,尤其是對中國古代史,以及古代思想史的支持,他們(men) 認為(wei) 許多關(guan) 於(yu) 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幾乎毫無現實意義(yi) 。“多了解世界文明”自無問題,“少一點中國曆史”則顯示出對自身曆史的厭倦與(yu) 無知。看起來,類似這樣的表述似乎不缺少“世界眼光”,但缺乏“中國意識”,顯示了對中國文化的不自知、不自信。2021年3月22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談到文化自信問題時曾指出,“我們(men) 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我們(men) 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yi) 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中華民族擁有在5000多年曆史演進中形成的燦爛文明,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wei) 大的民族,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men) 要在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下,以辯證唯物主義(yi) 和曆史唯物主義(yi) 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對文化要有機融通、全方位結合,把握傳(chuan) 統文化精神實質。要了解儒學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地位,了解儒學與(yu) 諸子各家的關(guan) 係,了解區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關(guan) 係。弘揚傳(chuan) 統文化必須看清脈絡,抓住要領。“賢者識其大”,要“先立乎其大者”,從(cong) 時代發展與(yu) 國家意識的高度去把握文化問題。不能抓住一點、不及其餘(yu) ,不能現象本質分不清,一味突出地域而不兼顧國家。文化建設重在立德、樹人、化民。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如果不知從(cong) 何處著手,往往會(hui) 大起小落,不見成效。

 

經過一百年來的探索,我們(men) 終於(yu) 走出迷茫,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把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ti) 實際、同中國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在政治生態發生根本變化的今天,我們(men) 要從(cong) 理論邏輯、思想邏輯、實踐邏輯講清楚今天的時代特征,講清楚今天遇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把握理論重點和思想難點,在想不明白、說不清楚的地方多下氣力。

 

踏實努力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真精神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要著眼於(yu) 立德樹人,要將其有效融入國民教育、家風家教、社會(hui) 治理等具體(ti) 的工作中。

 

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儒學教人成為(wei) “人”,而不是成為(wei) 某一種人;儒學要求人們(men) 提升格局與(yu) 境界,用智慧解決(jue) 問題,用境界消滅問題;儒家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是要彰顯人性的光輝,用明德引領風尚。孔子說“君子不器”,又說“君子藏器於(yu) 身”,所以《禮記》有“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說法。要知道,這可不是輕視“藝”。“德”與(yu) “藝”的關(guan) 係,就像我們(men) 所說的“工匠精神”,可以說,“工匠”意味著技術,“精神”說的是心性。沒有一流的心性,哪有一流的技術?教育是耕耘土壤的過程,有好的土壤,種子才能生根開花結果。

 

第一,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學術上需要培養(yang) 大批人才。我們(men) 應當總結以往“中華文化標誌城”重大工程項目的探索,理解其初心與(yu) 用意,繼承其中有益的成果。由於(yu) 種種原因,目前社會(hui) 上真正了解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人相對較少,建議充分發揮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的作用,以世界儒學中心為(wei) 依托,適時建立“中華經典研修中心”,培養(yang) 立足當今時代,既有世界眼光,更有中國意識的中國文化傳(chuan) 道者。世界儒學中心還應是人才培養(yang) 基地,進行儒學傳(chuan) 播人員集訓,國際儒學交流推廣,海外華人儒學研修。

 

第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家庭中需要弘揚家教文化。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中國文化就是關(guan) 於(yu) 家的文化。中國人注重孝悌,就是要把在家庭中培育的愛與(yu) 敬的情感弘揚到全社會(hui) 。中華民族曆來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古語有雲(yun) “天下之本在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設有許多重要論述,他指出,千家萬(wan) 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他強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ge) 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什麽(me) 樣的家教,就有什麽(me) 樣的人;家風是社會(hui) 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尤其強調,領導幹部的家風,不僅(jin) 關(guan) 係自己的家庭,而且關(guan) 係黨(dang) 風政風。中國人曆來講究“大孝尊親(qin)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家齊而後國治”,應當充分挖掘和利用包括家訓在內(nei) 的豐(feng) 厚的中國傳(chuan) 統家教文化資源,大力培育新時代的君子文化。

 

第三,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學校裏需要弘揚君子文化。國無德不興(xing) ,人無德不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弘揚要著眼於(yu) 立德樹人。傳(chuan) 統文化的弘揚,幹部是主導,學校是主場。傳(chuan) 統文化要潤物細無聲地走進青少年的心靈,走進中小學的課本、課堂、校園。應當鼓勵各地各類學校積極探索,甚至寬容各地各類的各種探索,重視基層工作的創新與(yu) 創造,建設符合自身特點的校園文化特色,形成社會(hui) 的、學校的、家庭的合力,適時總結,大力推廣先進典型,利用好各類傳(chuan) 統文化優(you) 秀人才,走出自己的路,辦出自己的特色。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