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博士生楊鑫與他的《王心齋家訓譯注》

欄目:青春儒學
發布時間:2021-12-04 18:29:07
標簽:《王心齋家訓譯注》、楊鑫

原標題:楊鑫與(yu) 他的《王心齋家訓譯注》

來源:中山大學博雅學院辦公室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十月廿七日癸未

          耶穌2021年12月1日

 

 

 

楊鑫日常生活照

 

楊鑫,1992年生,江蘇東(dong) 台人,現為(wei) 博雅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wei) 宋明理學,以家鄉(xiang) 先賢陽明後學王心齋開創的泰州學派為(wei) 宗,以自我生命體(ti) 貼經典,自本科以來一直致力於(yu) 儒學研究與(yu) 講學實踐。他的新著《王心齋家訓譯注》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0年,楊鑫通過自主招生進入中大,剛轉到博雅學院時,他充分利用圖書(shu) 館資源,常拿水桶拎書(shu) 回宿舍夜讀。大一時期,楊鑫交給甘陽老師數篇長達一兩(liang) 萬(wan) 字的哲學論文,甘陽老師看完後讓他寫(xie) 短一點。而今年,他剛剛出版的《王心齋家訓譯注》或許就是他“寫(xie) 短一點”的成果。在這本書(shu) 中,他為(wei) 每一篇家訓撰寫(xie) 的“實踐要點”不過短短數百字,卻能讓找不到入手點的初學者輕鬆受到觸動和啟發,意識到聖賢之道並非空中樓閣。

 

 

 

《王心齋家訓譯注》封麵

 

“講學”是楊鑫讀博時期做的最重要的學習(xi) 和實踐活動。本科畢業(ye) 時,楊鑫選擇跟隨陳立勝老師繼續攻讀哲學博士,次年他在網上建立了讀書(shu) 群,起初原是與(yu) 家鄉(xiang) 三五好友一起踐行心齋之學,後來因為(wei) 便捷的網絡,心齋後人逐漸加入進來,各行各業(ye) 的學友也紛紛響應。此後三年內(nei) ,他每周進行網絡講學,從(cong) 未間斷,即使是過年期間或在通訊不暢的旅途中,都想盡辦法聯網,與(yu) 老師、同學、校外學友共讀哲學經典,並不斷實踐,與(yu) 學友在各自家庭之中運用。

 


楊鑫對社會(hui) 的關(guan) 切,同樣體(ti) 現在他將儒學思想與(yu) 當代兒(er) 童教育結合的嚐試當中。本科以來,他寫(xie) 了數篇兒(er) 童小說,剖析最隱秘、最天真的兒(er) 童思維,發表在《兒(er) 童文學》等刊物上,數年之後,仍時常收到讀者的感懷;在生活中,他與(yu) 學友一起進行兒(er) 童教育實踐,深受孩子與(yu) 家長的信賴;去西藏等地進行招生宣講時,他請學生們(men) 寫(xie) 下目前生活中最大的困惑,收上來一大包字跡稚嫩的紙條,他十分珍惜,像保存標本一樣保存在書(shu) 櫃中,希望未來某天能看到所有的孩子從(cong) 困惑的標本中走出來,走向一種堅定的人生。

 

 

 

2018年博雅學院帶隊赴西藏進行中山大學招生宣講

 

盡管花了大量時間從(cong) 事學術相關(guan) 活動,楊鑫也不會(hui) 為(wei) 此犧牲日常生活、犧牲與(yu) 家人的相處時間。他曾建議苦惱於(yu) 家庭關(guan) 係不佳的學友定期為(wei) 家人買(mai) 點小禮物,多加溝通,主動改善家庭關(guan) 係,而不是一頭鑽到孤獨的學術研究中去,置家人於(yu) 不顧。他身體(ti) 力行地實踐心齋先生的哲學思想:百姓日用即道。聖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僅(jin) 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也在家人、朋友以及更大的社會(hui) 結構之中。這樣,才能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過得更好,讓整個(ge) 社會(hui) 的氛圍變得更好。楊鑫一直處於(yu) 十分快樂(le) 的學習(xi) 狀態中,不懈追尋與(yu) 人類、與(yu) 動物相處之道,甚至借學校裏的流浪貓來講《中庸》的道理,做了一些更加大眾(zhong) 化的視頻,命名為(wei) 《中庸喵解》。

 


正如心齋先生所說:“隻是學不厭、教不倦,便是致中和,位天地,育萬(wan) 物,便做了堯舜事業(ye) 。此至簡至易之道,視天下如家常事,隨時隨處無歇手地。”能力不足時,努力調節自己的生命狀態,減少對他人的負擔,蘊養(yang) 未來的可能性;能力增長時,更要不斷精進,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造福他人的事業(ye) 當中,這也是博雅學子楊鑫長久以來一直在做的事情。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