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衍華老師在《論語·季氏》通講中的分享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1-12-04 17:21:37
標簽:《論語·季氏》、魏衍華老師

魏衍華老師在《論語·季氏》通講中的分享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十月廿八日甲申

          耶穌2021年12月2日

 


作者簡介

 

魏衍華,曆史學博士,山東(dong) 省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論語學研究》主編,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

 

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從(cong) 第十一篇《先進》,到本篇《季氏》,這些篇名理論上都應是有著內(nei) 在邏輯的。李澤厚先生《論語今讀》在本篇的最後一章這樣說:“這種情況尚有多處,前人亦有懷疑和議說。但本讀謹守‘前言’約定,將傳(chuan) 世《論語》視作整體(ti) 而盡力疏通。即使此‘整體(ti) ’乃虛構,但畢竟流傳(chuan) 兩(liang) 千餘(yu) 年,已有其完整價(jia) 值。它在中國文化傳(chuan) 統中之作用和意義(yi) 已有曆史性之積澱存在。”之所以要讀這一段,就是想要表達我們(men) 在讀《論語》時應有一種虔誠的態度和敬畏之心。《論語》在兩(liang) 千多年的傳(chuan) 承過程中形成了現在的版本,後世的注、疏等都是對作者《論語》文本的“體(ti) 貼”,這種“體(ti) 貼”是我們(men) 對編纂者的用意和《論語》中的智慧的感悟。按照我們(men) 現在的說法,整本《論語》是子思子所作,“取其正實而切事者”,也就是說《論語》中的記載都是“正實而切事”的,至少是大體(ti) 不離“夫子本旨”的。

 

本篇隻有十四章,雖然內(nei) 並容不多,但是仍然非常的重要。正如我剛才所說,《論語》當中記載的孔子之言、儒家之義(yi) ,都是“正實而切事”的,與(yu) 治理國家、修身養(yang) 性、社會(hui) 治理都是緊密相連的。我們(men) 結合本篇中的具體(ti) 章節來體(ti) 悟編纂者的用意。

 

第一章,“季氏將伐顓臾”章。本章非常長,我覺得此處孔子的批判蘊含著他的政治理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qing)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這一章應該是十分重要的。“季氏將有事於(yu) 顓臾”,“有事”一詞在前麵的《子路》篇也有提到,“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yu) 聞之。’”意思是說,冉有回來得很遲,孔子問他為(wei) 何回來的如此晚,冉有回答到“有政”,孔子糾正他說應該是“有事”。“事”是指私事,不是公家之事。本章還有一個(ge) 詞叫“分崩離析”,我借用錢穆先生的話來說,“分,民有異心”,老百姓和統治者不是一條心;“崩,民欲去”,老百姓想要離開;“離析,不可複合。”也就是無法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ge) 國家,形成一個(ge) 有機的共同體(ti) 。

 

第二章,“天下有道,則禮樂(le) 征伐自天子出”。如果單純從(cong) 整篇的體(ti) 係來看,我更傾(qing) 向於(yu) 將第二章放在第一章的位置。如果按這種方式進行編排,前兩(liang) 章就是在表達孔子的政治理想,將“天下有道”和“天下無道”這兩(liang) 種狀態放在一起,以此證實“季氏將伐顓臾”是一種天下無道的典型表現。

 

“天下有道,則禮樂(le) 征伐自天子出”,“禮樂(le) ”代表著一種現實世界的秩序,“征伐”代表著戰爭(zheng) 。“國之大事,在祀與(yu) 戎”,“禮樂(le) 征伐”分別體(ti) 現“祀”和“戎”。按照常理,“征伐”隻能由天子來執行,因為(wei) 他代表著天命。當然,還有授天子之命的諸侯也可以獲得“禮樂(le) 征伐”的特權,例如周文王。周文王曾受商紂王之命,他可以對西戎區域的諸侯進行征伐。受天子之命就是被授予征伐特權,隻有受天子之命才可以行征伐之事,否則都是非法的。“天下無道,則禮樂(le) 征伐自諸侯出”,其實春秋時期絕大部分的“禮樂(le) 征伐”都是非法的。例如春秋五霸的征伐活動,從(cong) 傳(chuan) 世文獻來看,他們(men) 即使有周天子的授權,也都是通過脅迫而得到的。

 

之所以如此說,孟子早就有相關(guan) 的表述,他說:“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意思是說,春秋時期的禮樂(le) 征伐大多數是非法的,是沒有經過周天子授權的。孔子生活的時代,“禮樂(le) 征伐自諸侯出”的狀態也早已經過去了,現在是“自大夫出”,甚至是“陪臣執國命”。我們(men) 可以聯係第一章中的“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nei) 也”,再聯係本章的“五世希不失”,季氏的“憂”究竟在哪裏?是在“蕭牆之內(nei) ”。孔子不幸而言中,過了沒多久,季桓子就被他的家臣陽虎拘禁起來,由此可見此時魯國的政權已不在季氏手中,而是在大夫的家臣手中。這可以和下一篇《陽貨》聯係了起來。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我認為(wei) ,天下有道之時,不僅(jin) 庶人不需要議,士大夫不需要議,諸侯也不需要議。天下有道時應該是“近者說,遠者來”,天子、君王都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老百姓都過著和平安寧的生活,那為(wei) 何還要非議朝政呢?當然,在天下無道時,就不僅(jin) 是庶人要議。據《孔子家語·禮運》篇記載,“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未有不謹於(yu) 禮者”這段文獻亦見於(yu) 《禮記·禮運》篇,隻是文字略有差異。六位君子是天命選出來的,選出來就是打破一個(ge) 舊世界和建立一個(ge) 新世界的。當然,即便是聖王也要以禮在位,也就是“如有不由禮而在位者,則以為(wei) 殃。”意思是說,天下無道的時候,不僅(jin) 庶人會(hui) 議,還有可能會(hui) 發生政權的革命,諸侯與(yu) 天子如果不以禮在位,就有可能身亡國消,天命也就有可能會(hui) 發生轉移。

 

第三章,“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yu) 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原本士大夫在魯國朝廷任官,爵位和俸祿都出自魯國國君,此時的真正決(jue) 定權卻是“三桓”,可見“三桓”的權力要大於(yu) 魯君。季孫氏已經掌握了魯國二分之一的權力,剩下的部分由孟孫氏和叔孫氏掌控,即使是幸存下來的“顓臾”這個(ge) “社稷之臣”,季孫氏也要去征伐它。本章想要表達意思的是:在季孫氏無道的背後,隱藏著重重危機。我認為(wei) ,第一章到第三章是一個(ge) 整體(ti) ,談的是“天下有道”和“天下無道”,以及孔子的政治理想和對現實社會(hui) 的批判。

 

既然出現了上述種種的問題,如何去解決(jue) 呢?下麵來看第四章到第八章。大家都認為(wei) 本篇與(yu) 前麵各篇的文體(ti) 不相同,前麵大多是“子曰”,本篇都是“孔子曰”。有學者指出本篇來源於(yu) 《齊論》,當然這一點還有待進一步商榷。我認為(wei) ,下麵的這五章就是從(cong) 正反兩(liang) 個(ge) 方麵來談君子的修養(yang)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如果我們(men) 有危機意識,既然天下無道的狀態擺在這裏,又該如何去解決(jue) 呢?君子應該如何來修為(wei) 自己呢?應該如何分辨是非呢?

 

第四章,“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剛才大家都談到了“三”的問題,本章是“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第五章是“益者三樂(le) ,損者三樂(le) ”……。我在想季孫氏伐顓臾之時,究竟樂(le) 不樂(le) 呢?我想如果他成功了,那麽(me) 應該是“樂(le) ”的。“樂(le) ”在儒家思想中是非常重要的狀態,孟子有“三樂(le)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le) 也;仰不愧於(yu) 天,俯不怍於(yu) 人,二樂(le) 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le) 也。”(《孟子·盡心上》)《列子·天瑞》記有榮啟期的三樂(le) :“天生萬(wan) 物,唯人為(wei) 貴;而吾得為(wei) 人也,是一樂(le) 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wei) 貴;吾既得為(wei) 男矣,是二樂(le) 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繈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le) 也。”一個(ge) 人在生活中通常會(hui) 經受許多聖王磨難,其實經受苦難也是一種修煉,在困苦中尋求“樂(le) ”也是一種修養(yang) ,“孔顏樂(le) 處”或許就是如此。常常會(hui) 有人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處於(yu) 一種很艱難的狀態,這其實也是人生當中的一次次修煉,大家可以從(cong) 困苦當中尋找到樂(le) 趣。

 

第五章,“益者三樂(le) ,損者三樂(le) ”。“樂(le) 驕樂(le) ”,是驕肆之樂(le) 。“樂(le) 佚遊”,就是出去遊山玩水。“樂(le) 宴樂(le) ”,是請客吃飯。李澤厚先生的《論語今讀》講:“如今宴請、佚遊,卻大有益處。特別是旅遊之樂(le) ,已成為(wei) 今日生活之需要。”在孔子看來,這三種“樂(le) ”都是不好的,但普通人沒有聖人的境界,當前社會(hui) 中的普通人,常常將遊山玩水、請客吃飯都作為(wei) 一種樂(le) 趣。

 

第六章,“侍於(yu) 君子有三愆”章。“三愆”就是三種錯誤。“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意思是還不到自己說話時就急著說話,就是急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該說時不說,就是隱瞞。“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不看別人的顏色就說話,就是我們(men) 通常所說的沒眼色,類似與(yu) 眼瞎。前一篇《衛靈公》中提到“可與(yu) 言而不與(yu) 之言,失人;不可與(yu) 言而與(yu) 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可與(yu) 本章相參考。

 

第七章,“君子有三戒”,其中“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德者,得也。”要做到“見利思義(yi) ”,但這並不是說老年人就不應該“得”,而是得要符合道義(yi) ,符合義(yi) 者才能夠“得”,其實不僅(jin) 是老年人,而且年輕人也要學會(hui) “舍得”。

 

第八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關(guan) 於(yu) “天命”,大家已經談了很多。“大人”與(yu) “小人”是相對而言的,指有位者。“聖人”是有德者。如果天子有德,那就是聖王。君子對有德者、有位者應心存敬畏之心。“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我們(men) 在對《論語》進行解讀時,要有“畏聖人之言”的精神。不能一味地求新解、新說,就認為(wei) 《論語》中孔子的某一個(ge) 說法有問題,已經過時了。我認為(wei) ,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不知天命而不畏”,就是在“侮聖人之言”,隻有那些與(yu) 君子不相類的人才會(hui) 動不動就批評大人,批評聖人之言。

 

第四章到第八章,主要是從(cong) 正反兩(liang) 個(ge) 方麵來談孔子心目當中的君子,以及對君子提出的要求:如何去交友,如何去苦中尋求樂(le) 趣,如何發表自己的觀點,人生的修養(yang) 要有三戒,還要有“三畏”之心。以上是對君子的要求,那麽(me) 具體(ti) 如何去做呢?那還是求助於(yu) 儒家最拿手的“學”,也就是第九章到第十二章所談論的內(nei) 容。

 

第九章,“生而知之者上也”章。這裏是將人分為(wei) 四等:“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困而學者”“困而不學者”。《孔子家語·五儀(yi) 》中將人分為(wei) 五等:聖人、賢人、君子、士人和庸人。盡管與(yu) 本章無法完全相對應,但“困而不學者”者是絕大多數人,是庶人、庸人,是社會(hui) 中的主體(ti) 。昨天有人與(yu) 我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認為(wei) 要放任自流,讓孩子自己學習(xi) ,不需要輔導。實事求是地講,即便是在父母輔導的狀態下,孩子都學不好,如果不進行輔導,自己的孩子就有可能會(hui) 成為(wei) “困而不學者”。反觀幾十年前的農(nong) 村,上過大學的人真的少的可憐。當然,“困而不學”可能來源於(yu) 多個(ge) 方麵,一是自己真的不學習(xi) 和學不好;二是環境達不到接受教育的條件。其實,由於(yu) 個(ge) 人或者家庭的原因造成的“困而不學者”實在是太多了。

 

第十章,“君子有九思”。通常說“思”是考慮、反思的意思。我認為(wei) ,“明”是“思”的一種狀態,看要看得明白,聽要聽得清楚,臉色要溫和……。“九思”是君子所要修煉成的九種狀態。這九點要求大家看似並不難,但要真正全部都做到,卻是非常難得,所以這裏應是孔子對他心目中君子、為(wei) 政者所提出的一種要求,所要達到的狀態或者境界。

 

第十一章,“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我們(men) 認為(wei) ,本章應與(yu) 十二章聯係在一起的。“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這說的是齊景公。“隱居以求其誌,行義(yi) 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這說的是伯夷、叔齊。當然,這種理解是否合適,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第十三章,“陳亢問於(yu) 伯魚”。上麵說第九章到第十二章是一體(ti) 的,我覺得也可以把第十三章與(yu) 上麵的四章放在一起,這裏是孔子的家庭教育問題,學“禮”,學“詩”,是一種培養(yang) “仁人君子”的途徑和方式。“鯉趨而過庭”,也算是伯魚對於(yu) 嚴(yan) 父孔子的一種逃避。在後麵的《微子》篇中,楚狂人接輿唱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提到了接輿“趨而避之”,“趨”是對長者、尊者、賢者的一種尊重,意思是小步快走。伯魚“趨而過庭”,一方麵是對於(yu) 父親(qin) 的尊重,另一方麵是逃避。就伯魚其人而言,無論是在中國儒學史上,還是在孔氏家族史上,似乎都是一個(ge) 可有可無的二世祖。我認為(wei) ,這可能是因為(wei) 他的父親(qin) 和兒(er) 子的光環太過耀眼,似乎看起來他顯得有些碌碌無為(wei) 。

 

第十四章,“邦君之妻”。很多人認為(wei) 這裏既沒有“孔子曰”,似乎與(yu) 本篇前麵的內(nei) 容也不相符。我覺得這章談的同樣是與(yu) “禮”有關(guan) 的問題。在當時,諸侯國君或其夫人的稱謂可能很多都不符合禮製,《論語》的編纂者想提醒諸侯、士大夫及閱讀者。關(guan) 於(yu) 這章為(wei) 什麽(me) 會(hui) 被放在這裏,有人說這是後人看到此處竹簡有空白,就把此章隨意抄在這個(ge) 位置,但這種觀點應該是有問題的,因為(wei) 無論是《古論》還是《魯論》,都有這一章。如果我們(men) 用心地體(ti) 貼就會(hui) 發現,這一章也是和“禮”有關(guan) 的,是在警示後人無論是行為(wei) 還是稱謂都要符合禮製,“名”正才能言順。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