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琦作者簡介:王琦,女,西元1976年生,湖南邵陽人,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中國哲學博士。現任長沙理工大學教授。主要從(cong) 事儒家哲學、經筵講義(yi) 等領域的研究,著有《論語探微》(中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等。 |
書(shu) 院為(wei) 什麽(me) 能夠延綿千年而不絕
作者:王琦(湖南汨羅屈子書(shu) 院執行院長)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十月廿二日戊寅
耶穌2021年11月26日
書(shu) 院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孕育出來的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組織機構,不僅(jin) 在中華文明傳(chuan) 承、學術創新、人才培養(yang) 、服務社會(hui) 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流傳(chuan) 至韓國、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地區,對儒教文明、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書(shu) 院為(wei) 什麽(me) 在中國能夠延綿千年而不絕?其獨特的精神與(yu) 價(jia) 值是什麽(me) ?錢穆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宋學精神,厥有兩(liang) 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創通經義(yi) ,而精神之所寄則在書(shu) 院。”這段話雖重點談的是宋學精神,但卻揭示了書(shu) 院在其興(xing) 起發展的過程中和社會(hui) 發展與(yu) 變革、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密切聯係。其實無論是宋明理學、陽明心學的興(xing) 起,還是乾嘉漢學、清末實學的發展,均是以書(shu) 院為(wei) 研究或傳(chuan) 播基地;而引領曆朝曆代政治、文化變革的眾(zhong) 多士大夫,如範仲淹、朱熹、張栻、陸九淵、王陽明、湛若水、高攀龍、顧憲成、惠棟、錢大昕、曾國藩、左宗棠等,他們(men) 或主持書(shu) 院,或於(yu) 書(shu) 院講學,或為(wei) 書(shu) 院培養(yang) 人才。正是因為(wei) 書(shu) 院的存在,從(cong) 而造就了一代代獨特的政治、學術與(yu) 文化風貌。
湖湘學派代表人物張栻在《嶽麓書(shu) 院記》中提出了“蓋欲成就人才,以傳(chuan) 道而濟斯民也”的辦學宗旨;朱熹撰《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學規,強調為(wei) 學修身、處世接物之要,認為(wei) 書(shu) 院教學當“講明義(yi) 理,以修其身,然後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wei) 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張栻與(yu) 朱熹這種力圖通過對經典、文化的創造性詮釋與(yu) 傳(chuan) 承,培養(yang) 不汲汲於(yu) 功名利祿,而是接續“道統”與(yu) “正學”,心懷家國天下、經世濟民之才的教育理念,成為(wei) 曆代書(shu) 院尊奉的圭臬。明代中後期,隨著儒學的轉向與(yu) “下移”,不僅(jin) 書(shu) 院向平民開放,而且出現了許多鄉(xiang) 村書(shu) 院,其化民成俗、教化大眾(zhong) 的功能進一步增強。可見,書(shu) 院之所以曆經千年而彌新,就在於(yu) 其能夠隨著時代與(yu) 社會(hui) 的發展,通過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學術創新以“文”化“人”、以“道”正“人”,從(cong) 而使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源遠流長、文脈不絕,並滲透到社會(hui) 、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麵麵,維係世道人心,化成天下,這乃是中國書(shu) 院的精神與(yu) 價(jia) 值之所在。
在走向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新時代征途中,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載體(ti) 的書(shu) 院,又該如何開拓創新,走向未來?
明確文化定位,傳(chuan) 承而不固守,開拓而不忘本。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興(xing) 起和發展是對時代與(yu) 社會(hui) 問題、文明傳(chuan) 承與(yu) 重建、學術創新與(yu) 人才培養(yang) 的回應。因而在當今世界,無論何種類型的書(shu) 院,均要直麵時代需求與(yu) 世界發展潮流,在堅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正”的同時,廣泛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對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換與(yu) 創新性發展,增強其適應性、現代性,服務於(yu) 中華文化重建、民族複興(xing) 、國家富強、社會(hui) 和諧與(yu) 個(ge) 體(ti) 發展,承擔起以文化人、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使命。雖然世易時移,書(shu) 院文化傳(chuan) 承的內(nei) 容、創新的深度或傳(chuan) 播的方式等會(hui) 有所變化,但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精神內(nei) 涵與(yu) 人文價(jia) 值卻始終值得我們(men) 傳(chuan) 承與(yu) 發揚。
促進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新媒體(ti) 的融合,突破時空限製,建構書(shu) 院文化傳(chuan) 播的新範式。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傳(chuan) 道授業(ye) 與(yu) 文化傳(chuan) 播,其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的方式主要靠師生麵對麵傳(chuan) 授、辨難,或師生弟子之間口耳相傳(chuan) 、著書(shu) 立說,即使打破地域與(yu) 學術壁壘的“朱張會(hui) 講”等文化盛事,雖有“四方之學者畢至”而致“飲馬池水立涸”的盛況,但其文化傳(chuan) 播的範圍也隻有上千人。在數字經濟時代,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與(yu) 大數據平台,采取“線下+線上”“文化+融媒體(ti) ”等方式,則可以突破時間與(yu) 空間的限製,讓有著不同個(ge) 性、不同興(xing) 趣愛好、不同地域的人群,通過網絡直播平台,自由選擇並聆聽不同學派的專(zhuan) 家、學者的思想觀點與(yu) 治學心得,從(cong) 而以一種更為(wei) 便捷、廣泛、高效的方式傳(chuan) 承、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影響社會(hui) 大眾(zhong) ,提升傳(chuan) 播效能。
打造全方位傳(chuan) 播矩陣,形成文化傳(chuan) 播“合力”,拉近學術與(yu) 大眾(zhong) 的距離。在網絡化、數字化時代,要拓展文化傳(chuan) 播的深度與(yu) 廣度,通過現場互動與(yu) 網絡直播的形式,傳(chuan) 播、分享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雖然能夠形成即時的熱度,但卻缺乏持續感染力、引導力與(yu) 影響力。因而還需全方位打造立體(ti) 的傳(chuan) 播矩陣,通過“中央媒體(ti) +省級主流媒體(ti) +市縣級媒體(ti) ”的形式,將國內(nei) 外一流專(zhuan) 家的思想觀點與(yu) 學術精髓層層擴散,深入到不同的受眾(zhong) 之中,擴大文化傳(chuan) 播的廣度與(yu) 深度。同時,采取“微博+微信公眾(zhong) 號+短視頻+書(shu) 籍出版”的策略,設置講壇回看、精彩瞬間、媒體(ti) 聚焦等欄目,實現多次、反複的傳(chuan) 播,並根據各書(shu) 院的文化特色設置經典導讀、國學課程、文化縱橫等豐(feng) 富的傳(chuan) 播內(nei) 容,提升文化傳(chuan) 播的質量與(yu) 趣味性、互動性、選擇性,從(cong) 而陶冶情操,提升受眾(zhong) 的文化素養(yang) ,構築精神家園。
促進書(shu) 院與(yu) 文旅有機融合,賦能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擴大社會(hui) 影響力。書(shu) 院大多建在名山大川、風景優(you) 美、適合怡情養(yang) 性之處,有著豐(feng) 富的文化與(yu) 旅遊資源,如嶽麓書(shu) 院位於(yu) 嶽麓山下、汨羅屈子書(shu) 院處在玉笥山麓與(yu) 汨羅江畔之間,白鹿洞書(shu) 院在江西廬山的五老峰下等,且中國各省市各種類型與(yu) 層次的書(shu) 院眾(zhong) 多,可因地製宜,依據其資源與(yu) 文化特色,構建書(shu) 院聯盟,打造合適的省內(nei) 、省外的旅遊路線,實現互相引流。同時通過文化品牌的打造、各具特色的研學活動的開展、主題活動的舉(ju) 辦、文創產(chan) 品的開發,甚至“雲(yun) 上書(shu) 院”資源開發與(yu) 共享,提升書(shu) 院的知名度與(yu) 文化內(nei) 涵。打造目標打卡地,提升對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吸引力,賦能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實現文化與(yu) 旅遊的有機融合,激活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現代功能。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