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儒會(hui) 通”的經驗對化解民族宗教衝(chong) 突有何借鑒意義(yi) ?
作者:楊桂萍(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yu) 宗教學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新聞社」2021年11月29日
中華文化素來溫和寬容,中國宗教也有和諧共生的傳(chuan) 統。千百年來,儒家與(yu) 伊斯蘭(lan) 和諧與(yu) 共,是人類和平交往、文明互鑒的曆史典範,更是民族團結、社會(hui) 發展的精神動力。新時期,中國倡導共建“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為(wei) 中國與(yu) 亞(ya) 非拉地區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及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新的契機。
尊重多元、理解差異、和諧與(yu) 共,儒家與(yu) 伊斯蘭(lan) 和諧共存的寶貴經驗,對當代世界不同文明間的平等對話、以和平手段解決(jue) 地區爭(zheng) 端及化解民族宗教衝(chong) 突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yi) 。
2018年12月,新疆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前的廣場上,當地民眾(zhong) 給鴿子喂食,享受冬日裏的悠閑生活。中新社記者劉新攝
當代世界信息交流頻繁而便捷,文化的多元屬性愈發彰顯,每一種文化或文明體(ti) 係都有其特色,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這就要求我們(men) 尊重多元文化,秉持寬容立場,發掘不同文明之間互補與(yu) 共融的可能性與(yu) 可行性。
在宗教文化問題上,尊重多元有兩(liang) 方麵的考量。一是世界範圍內(nei) 的宗教文化多元。伊斯蘭(lan) 教與(yu) 佛教、基督教並稱為(wei) 世界三大宗教,此外還有道教、印度教、猶太教、薩滿教等諸多宗教。它們(men) 都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所出現的文化現象,是不同民族對世界認知的產(chan) 物。從(cong) 宗教的發展曆史來看,基於(yu) 不同的生存環境、思維方式和認識水平,不同民族所信仰的宗教有著豐(feng) 富和多元的教義(yi) 。全球化體(ti) 係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直麵多元成為(wei) 不可避免的趨勢。
2013年12月,來自馬來西亞(ya) 的穆斯林朋友在甘肅臨(lin) 夏手工藝術掛毯“蒙娜麗(li) 莎的微笑”前向同伴介紹並合影留念。中新社記者南如卓瑪攝
尊重多元的第二層考量是特定宗教文化內(nei) 部的多元。以伊斯蘭(lan) 教為(wei) 例,回顧曆史,伊斯蘭(lan) 教在其內(nei) 部具有統一性的同時,在文化上多姿多彩。從(cong) 世界範圍看,西亞(ya) 、北非、中亞(ya) 、南亞(ya) 、東(dong) 南亞(ya) 有很多民族信仰伊斯蘭(lan) 教,阿拉伯人、伊朗人(古代稱波斯)、土耳其人、庫爾德人、馬來人、印度人的信仰和文化各有特色。
伊斯蘭(lan) 教進入中國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如同它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傳(chuan) 播與(yu) 發展,中國伊斯蘭(lan) 教也存在地域的、民族的、教派的、思想的多樣性。伊斯蘭(lan) 教在中國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和西南地區。90%左右的中國穆斯林屬於(yu) 遜尼派,10%左右屬於(yu) 什葉派。從(cong) 地域文化看,西北、中原、西南和東(dong) 南地區的伊斯蘭(lan) 教呈現出顯著的地域特征,體(ti) 現在穆斯林的建築、墓製、節慶、禮儀(yi) 等方麵。
伊斯蘭(lan) 教在中國本土化、民族化發展進程中,堅持與(yu) 儒家思想不斷交融並形成中國化的伊斯蘭(lan) 教。伊斯蘭(lan) 教在中國社會(hui) 凸顯其禮法特征和教化功能,有識之士以儒家和伊斯蘭(lan) 共有的超越精神、道德關(guan) 懷和普世價(jia) 值為(wei) 參照,在形而上層麵主動會(hui) 通伊斯蘭(lan) 教與(yu) 儒學。生活在華夏大地、熱愛中華文化的中國穆斯林修建具有中國建築特色和裝飾風格的清真寺,創辦融私塾教育與(yu) 寺院教育於(yu) 一體(ti) 的經堂教育,建立中國伊斯蘭(lan) 的教義(yi) 思想體(ti) 係。他們(men) 堅持伊斯蘭(lan) 教義(yi) 教理,同時“遵中國之禮、引孔孟之章,守性命之學”,用儒家的“仁義(yi) 禮智信”解釋伊斯蘭(lan) 的“念禮齋課朝”。
2014年7月,伊斯蘭(lan) “開齋節”,信眾(zhong) 在具有中國傳(chuan) 統建築特色和裝飾風格的北京牛街清真寺參加會(hui) 禮活動。中新社記者熊然攝
如果說,尊重多元是處理宗教文化問題的第一步,那麽(me) 理解差異則是進一步的要求。就宗教而言,西方製度化的宗教與(yu) 中國非製度性的宗教存在差異,西方的宗教自由與(yu) 中國的信仰自由亦有不同,用西方宗教概念或範式評判中國宗教,有一定的西方意識形態色彩。中國政教關(guan) 係體(ti) 現為(wei) 政主教從(cong) ,教權不淩駕於(yu) 政權之上,宗教與(yu) 主流價(jia) 值觀保持一致,發揮社會(hui) 教化功能。宗教界愛國守法,政府平等對待各大宗教、保護宗教界的合法利益。明清時期很多清真寺和藏傳(chuan) 佛教寺院的萬(wan) 歲牌,是宗教界愛國愛教的體(ti) 現,也是政府保護宗教的明證。
理解差異,首先是理解宗教文化發展過程中所產(chan) 生的曆史性差異。就人類曆史的發展而言,隨著社會(hui) 的不斷前進,宗教內(nei) 部的適用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遷。比如婦女地位問題,在過去的父權製社會(hui) 中,由於(yu) 社會(hui) 性質使然,男性與(yu) 女性所扮演的角色涇渭分明。現代社會(hui) ,女性地位得到提升,女性開始成為(wei) 伊斯蘭(lan) 教的解讀者、詮釋者。因此,在新的社會(hui) 政治條件下,對宗教的原則與(yu) 價(jia) 值的理解和運用可以根據時代的差異予以權衡、變通。
2020年7月,昆明順城清真寺,女性穆斯林前來參加會(hui) 禮,歡度“古爾邦節”。中新社記者康平攝
理解差異更重要的一方麵,是理解不同民族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就伊斯蘭(lan) 教中國化的進程來說,需要正視的是曆史上處於(yu) 正統地位的儒家思想,尤其是吸收佛道精髓的宋明理學,曾一度被欽定為(wei) 官方意識形態。基於(yu) 遊牧與(yu) 商貿社會(hui) 的伊斯蘭(lan) 教與(yu) 基於(yu) 農(nong) 耕和家族社會(hui) 的儒學存在宗教本位和倫(lun) 理本位、超越取向和現實取向、一神崇拜和多神崇拜等根本差異。例如,伊斯蘭(lan) 教強調眾(zhong) 先知以真主的啟示引領人類走向文明,而儒家則推崇周公、孔子、孟子等先賢的道德教化作用;伊斯蘭(lan) 教以後世說和死後複生說為(wei) 信條,強調現實人生的延續性和超越性,而儒家則關(guan) 注現實人生,淡化宗教的超世性,突出宗教的情感論與(yu) 功能論;伊斯蘭(lan) 教在包括飲食、婚姻習(xi) 俗、喪(sang) 葬在內(nei) 的生活習(xi) 俗上與(yu) 儒家傳(chuan) 統有很大差異,具體(ti) 體(ti) 現在衣食住行等方麵。這些都有其形成的曆史緣由,尊重與(yu) 理解是正視宗教差異、尋求文化融合的根本前提。
人類有著相同的本性,也有相同的人生問題或相似的社會(hui) 問題。求同存異、和諧與(yu) 共是東(dong) 方人化解衝(chong) 突的智慧。不同文化之間的互補與(yu) 共融不僅(jin) 可能,而且可行。“聖人之教,東(dong) 西同,古今一”,儒家與(yu) 伊斯蘭(lan) 的相同或相似之處在於(yu) 並重天道與(yu) 人道,二者都強調仁愛。
2014年8月,雲(yun) 南魯甸地震期間,由65歲的回族老人馬武芬發起召集的20多名穆斯林誌願者為(wei) 魯甸縣地震受災民眾(zhong) 和救援官兵分發飯菜和水果。他們(men) 每天準備1000餘(yu) 人的清真風味飯菜送進震中龍頭山,每天花費的5000多元都來自魯甸穆斯林民眾(zhong) 和各界的捐助。中新社記者劉冉陽攝
儒家強調“愛”源於(yu) 心性,道德價(jia) 值源於(yu) 主體(ti) 人的內(nei) 在心性精神。愛有親(qin) 疏,推己及人,由近及遠,由愛家人、愛親(qin) 友到愛眾(zhong) 人、愛萬(wan) 物,成己、成人。伊斯蘭(lan) 認為(wei) “愛”源自真主,愛有差等,神聖之愛高於(yu) 世俗之愛,通過無己而達到至愛。愛成為(wei) 形而上學的本體(ti) 、世界的本源,人類由愛突破了語言、種族、宗教和疆域的界限,結為(wei) 命運共同體(ti) 。另一方麵,儒家和伊斯蘭(lan) 都有濃厚的人文關(guan) 懷,關(guan) 注社會(hui) 人生,重視現實生活,倡導公平、正義(yi) 、良善。強烈的人道主義(yi) 思想是2300萬(wan) 中國穆斯林認同中華文明的思想基礎。
2017年6月,烏(wu) 魯木齊四世同堂的帕哈尼沙·熱合木圖拉老人一家迎來穆斯林傳(chuan) 統節日“肉孜節”。老人腿腳不便下不了床,兒(er) 子兒(er) 媳便帶著孫媳及雙胞胎重孫來到老人床前,給老人拜年。中新社記者劉新攝
中國伊斯蘭(lan) 教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穆斯林用東(dong) 方智慧來理解、詮釋、表達自己的信仰。東(dong) 方智慧是什麽(me) ?中國文化講“天人合一”,印度文化講“梵我合一”,伊斯蘭(lan) 文化講“人主合一”,這種思維模式超越了啟示與(yu) 理性、存在與(yu) 思維、主體(ti) 與(yu) 客體(ti) 之間的二元對立,強調包容,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和諧共存,強調天與(yu) 人、自然與(yu) 社會(hui) 、東(dong) 方與(yu) 西方的互補關(guan) 係,倡導中道、理性、寬容,鼓勵多元、合作、和平,反對排他、極端、狂熱,禁止分裂、對抗、暴力。利於(yu) 化解衝(chong) 突,也利於(yu) 文明互鑒。
2011年8月,穆斯林在北京牛街清真寺參加開齋節禮拜並合影留念。中新社記者富田攝
伊儒會(hui) 通的曆史經驗在於(yu) :
中國穆斯林身處於(yu) 伊斯蘭(lan) 和儒家兩(liang) 大文明中,保持伊斯蘭(lan) 的獨特價(jia) 值,也承認儒家的主體(ti) 性。通過以儒詮經,賦予伊斯蘭(lan) 教以獨特的中華文化內(nei) 涵,使中國伊斯蘭(lan) 教具有鮮明的儒家氣象。通過以經詮儒,用伊斯蘭(lan) 教豐(feng) 富儒家思想。伊斯蘭(lan) 教以先天來降、後天複歸的環形世界觀理解宇宙變化及人的生活世界的轉換。伊斯蘭(lan) 教的存在論關(guan) 乎存在與(yu) 本質,存在具有多種層級、多種樣態的思想,為(wei) 儒家形而上學提供了新的視角。
伊斯蘭(lan) 與(yu) 儒家和諧並存、共同發展。伊斯蘭(lan) 和儒家的關(guan) 係是和,是共生,是“美美與(yu) 共”。以和平方式化解民族、宗教、社會(hui) 矛盾,締造民族、宗教、文明間的和諧關(guan) 係。為(wei) 應對現實社會(hui) 的民族宗教問題提供豐(feng) 富的文本資源和深刻的曆史智慧。文明、文化之間的差異經過創造性的詮釋,外來的異質的伊斯蘭(lan) 教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中國社會(hui) 發揮積極作用。這些經驗對當代世界不同文明間的平等對話、以和平手段解決(jue) 地區爭(zheng) 端與(yu) 民族宗教衝(chong) 突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yi) 。
作者簡介:
楊桂萍,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yu) 宗教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ge) 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you) 秀人才”支持計劃。現為(wei) 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中國——阿拉伯友好協會(hui) 理事、中國宗教學會(hui) 理事。曾應邀在英國牛津大學、印度尼西亞(ya) 宗教研究所、澳門科技大學、北京大學等海內(nei) 外高校舉(ju) 辦學術講座,出席在聯合國總部等地舉(ju) 行的文明對話會(hui) 議,介紹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中國宗教多元通和以及中國民族地區的發展成就。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