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英】《禮儀中國》:重建日常生活的禮儀體係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1-11-30 14:13:54
標簽:《禮儀中國》、禮儀體係

《禮儀(yi) 中國》:重建日常生活的禮儀(yi) 體(ti) 係

受訪者:海英

采訪者:高丹(澎湃新聞記者)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十月廿四日庚辰

          耶穌2021年11月28日

 

編者按:禮儀(yi) 、言語、茶器、色彩……中國人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器一物是我們(men) 的日常審美,也都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優(you) 雅、美好的那部分,漸漸又回到了我們(men) 的日常生活中。

 

禮儀(yi) 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特征。在古代,中國被外國友邦稱作“禮儀(yi) 上國”,在幾千年華夏文明發展過程中,一直是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張重要名片。

 

最近,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職業(ye) 禮儀(yi) 講師海英所著的《禮儀(yi) 中國》,這是一本關(guan) 於(yu) 古人日常生活的禮儀(yi) 小書(shu) ,全書(shu) 圍繞行住坐臥、言談舉(ju) 止、衣冠服飾、迎來送往、宴饗婚嫁等幾個(ge) 部分,用圖文、案例並用的方式呈現出了一幅幅古代日常生活儀(yi) 禮圖景。此外,作者也專(zhuan) 注於(yu) 禮儀(yi) 的古為(wei) 今用,她選出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內(nei) 容,結合現代社會(hui) 的禮儀(yi) 規範,進行詳細圖解。

 

今天的中國,正處於(yu) 一個(ge) 中與(yu) 西,古與(yu) 今之禮相混雜的時代。傳(chuan) 統禮儀(yi) 不再是當代國人的通行準則,但不可否認,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美德的核心價(jia) 值理念“仁義(yi) 禮智信”以及“溫良恭儉(jian) 讓”的基本要求,仍融入在尋常百姓之家,深刻在日常生活之中。人們(men) 從(cong) 家庭瑣事到為(wei) 人處世,從(cong) 宴饗到婚喪(sang) ,從(cong) 私人領域到公共場所,親(qin) 朋好友、長幼平輩之間,都可以看到傳(chuan) 統之禮發揮的作用。對於(yu) 今天的每一個(ge) 中國人來說,“不學禮,無以立”,懂禮、習(xi) 禮、明禮、守禮仍是為(wei) 人處世、行為(wei) 準則上的一個(ge) 重要衡量標準。

 

坐立行走的規矩,衣冠服飾的款式,見麵待客的禮節,乃至餐桌上的一些基礎禮儀(yi) ,無不顯示著古人的謙遜、智慧與(yu) 風度,而不可否認的是,今天的我們(men) 對於(yu) 古禮是有曲解的,當前的一些影視劇中,也經常會(hui) 出現一些隨意的解讀和呈現。曾經的“禮儀(yi) 中國”是否已經遠去?而哪些禮儀(yi) 文化被賡續下來並編織進我們(men) 的文化基因?最近,澎湃新聞專(zhuan) 訪了《禮儀(yi) 中國》的作者海英。

 

 

 


《禮儀(yi) 中國》

 

禮失求諸野:漢唐遺風在日本韓國的延續

 

澎湃新聞:在書(shu) 中也多次出現這樣一句話:“後傳(chuan) 入日本和高麗(li) ,到今天仍在使用”比如在“跪拜禮”的部分、比如在介紹“席地而坐”的坐姿時,有時候我們(men) 講“禮失求諸野”,現在在討論中國古代文化時也常有這種感覺:或許在中國已經被棄置很久、隻是在文獻中“存活”的一些禮儀(yi) 需要在曾經中國文化輻射到的外邦去尋求。在研究和複原中國禮儀(yi) 時是否會(hui) 去別的國家尋訪,或者進行對比?可以以具體(ti) 的案例談談他們(men) 是如何保留某一個(ge) 禮儀(yi) 規範、或者是結合實踐做了哪些調整嗎?

 

海英:我們(men) 的國家曾經是向海外輸出“衣冠禮製”的禮儀(yi) 之邦,但是在今天,在國內(nei) 很少有這樣的禮儀(yi) 保留,最多也是從(cong) 古籍文獻、出土文物或者古畫中去尋找線索,甚至不得不“禮失求諸野”。我在書(shu) 裏,多次提到日本和高麗(li) 等東(dong) 亞(ya) 國家對我中國傳(chuan) 統禮儀(yi) 的延續和保留,這不僅(jin) 是給讀者一個(ge) 更為(wei) 直觀立體(ti) 的想象空間,更是一種對傳(chuan) 統禮儀(yi) 文化流失的提醒。

 

在許多年前,我幾次去韓國、日本參觀和感受。現在的韓國和日本的禮儀(yi) 規範,基本上是從(cong) 我們(men) 古代傳(chuan) 過去的,而且還保留得非常完整。

 

比如韓國的禮智院是一家由韓國文化部支持,專(zhuan) 門教授韓國傳(chuan) 統禮儀(yi) 文化的一所學校。進入學校大廳就可以看到牆上掛著一幅巨型孔子畫像,兩(liang) 邊貼著取自《論語》的兩(liang) 句“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這個(ge) 學院開設了大量不同形式的傳(chuan) 統禮儀(yi) 課程,有韓服文化,有專(zhuan) 為(wei) 兒(er) 童開設的日常禮儀(yi) ,重點講授日常的言行舉(ju) 止、揖讓應對等等。甚至還為(wei) 外國友人也開設了韓國文化、茶禮、學習(xi) 如何做泡菜、穿韓服。當然,傳(chuan) 統禮儀(yi) 在韓國是最基礎的教育,在學校還會(hui) 開設射禮、冠禮、笄禮。除此之外,韓國民眾(zhong) 每遇到中秋、端午、春節這樣的節日,家家也會(hui) 祭祖。祭祀中的儀(yi) 程,與(yu) 中國傳(chuan) 統禮儀(yi) 一樣,祭品擺放有位置規矩,家人按輩分高低跪列,在祖宗神位之前舉(ju) 行獻酒、薦飯儀(yi) 式。同樣,韓國也舉(ju) 行祭孔大典,就連祭祀人的步態,仍保留了我國傳(chuan) 統祭禮中“拾級聚足”的登階方式,就是一足登上一階後,另一足與(yu) 之並立,然後再登上一階,就這樣以一足一並,一級一級登階的步法以示敬重。

 


日劇《朝九晚五》劇照

 

日本的傳(chuan) 統文化,一直是最具我國漢唐遺風的,禮製也是。在《禮記》中有許多與(yu) 日本生活禮儀(yi) 有相似之處。比如在榻榻米上席地而坐的姿勢,手勢位置,行禮動作,跪拜姿勢等等,與(yu) 我國傳(chuan) 統禮儀(yi) 極為(wei) 相似。再如大家熟悉的日本鞠躬,對尊長、平輩的行禮度數,視線落在受禮人的哪個(ge) 區域才能表達敬意。給客人端茶倒水,會(hui) 用上托盤。不是直接轉身,而是後退幾步再轉身的禮敬姿勢,無不是我國傳(chuan) 統禮儀(yi) 的展現。日本茶道也源自我國宋朝的點茶,不同於(yu) 唐代的煎茶,我國宋人喝茶時,會(hui) 把茶葉磨成粉,有時還會(hui) 在茶湯裏作畫,這叫茶百戲。可惜茶百戲在今天卻消失了,但是在日本仍舊可以見到。

 

由此,我們(men) 如何重建新時代中華禮儀(yi) 體(ti) 係,如何讓傳(chuan) 統禮儀(yi) 走進校園、社區、尋常百姓家,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了。

 

澎湃新聞:具體(ti) 到個(ge) 案中,書(shu) 裏你也引用學者尚秉和的觀點:“蓋席地之風曆三代兩(liang) 漢,至晉而更。跪坐之容,曆三代兩(liang) 漢以訖於(yu) 唐,約數千年,至宋而革。迄於(yu) 今,惟日本、高麗(li) 仍席地跪坐,合中國無有也。且高幾、高案亦相因以起。凡讀書(shu) 、習(xi) 字諸動作,亦相因以變更。此乃中國起居史上之一大革命。”

 

其實在日本和韓國,尤其是日本後來演化的榻榻米,幾乎是席的照搬,而且成功地成為(wei) 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在諸多的起居陳設和舉(ju) 止儀(yi) 表中,席和由席而衍生的一切容止規範顯得非常突出,這背後有一種怎樣的文化背景?你怎樣看席在日本和韓國的接受?

 

海英:說到席,以及由席而衍生出來的古人日常生活習(xi) 俗和儀(yi) 禮,確實是非常突出的。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我在寫(xie) 《禮儀(yi) 中國》這本書(shu) 的時候,把席地而坐放在開篇的原因。

 

先秦時期,古人的民居住宅都比較低矮,空間也不太大。為(wei) 了隔潮,有錢人家裏會(hui) 把室內(nei) 都鋪上筵,再把席鋪在筵上,功能相當於(yu) 今天的座椅。人跪坐在席上麵也比較舒服。同時,圍繞著席而衍生出來的一係列日常禮儀(yi) 比較多。人們(men) 席地而坐,向對方表達最高禮敬的方式,也是順勢向下俯身,形成了跪拜禮,人們(men) 也常常促膝長談。隻有在席禮稍有區別,比如請尊長、貴客坐正席,有時會(hui) 在大席上再加鋪一張小席,或者為(wei) 貴賓另單鋪一席,叫貴賓席。在本書(shu) 的第一章“舉(ju) 止儀(yi) 表篇”的“衣冠”一節,講到了古人不管是著履還是穿屐,日常起居登堂入室有脫鞋的禮節,尤其是在朝堂,人臣見君王還要行履襪之禮。

 

自東(dong) 漢開始,隨著民族大融合,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衣著服飾以及家具用品都有了變化。其中西域的一種坐具——胡床出現,坐在胡床上是以跨坐的方式,讓膝蓋得到了解放。隨之而來的,比如榻,也在慢慢地加高。從(cong) 漢代經曆隋唐五代數百年,再到宋,高大桌椅的出現,並逐漸普遍,才徹底擺脫席地而坐,變成垂足高坐。同時,還直接影響了古人的飲食方式,圍桌合食開始慢慢得到發展。

 

當席傳(chuan) 入到日本和高麗(li) ,席地而坐的姿勢,甚至行跪拜的禮節,也幾乎照搬我國古代的席禮,能夠延續至今我想有幾個(ge) 因素。比如,日本是一個(ge) 民族比較單一的國家,沒有經曆毀滅性的禮崩,曆史文化也沒有較多的更替。而我國改朝換代和民族融合則很頻繁,中華傳(chuan) 統禮儀(yi) 不斷吸收、融合周邊文化,展示出了巨大的包容性,這是孔子說“禮,時為(wei) 大”的體(ti) 現。在日韓,席禮延續至今可能也與(yu) 這兩(liang) 國的民居空間較小有關(guan) 。比如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也有西式家具進入,也沒有造成多大的衝(chong) 擊,直至今日,日式傳(chuan) 統家具一直占據主流,席地而坐仍是一種最好坐姿方式。

 

 

 

《海街日記》劇照,由席衍生而成的榻榻米,成為(wei) 日本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

 

重建規範的禮儀(yi) 體(ti) 係,已經是一個(ge) 迫在眉睫的問題

 

澎湃新聞:這裏也有一個(ge) 比較突出的現象就是“器”與(yu) “道”的關(guan) 係:一個(ge) 新興(xing) 的物品的出現會(hui) 影響整個(ge) 禮儀(yi) 的習(xi) 慣和程式:比如八仙桌和圓桌的出現為(wei) “合食製”提供了可能,而胡床的流行又逐漸瓦解了沿用了千年的“席地而坐”和與(yu) 其相關(guan) 的一切禮儀(yi) 。你怎樣看這種現象?是否還有類似的案例?

 

海英:道與(yu) 器,其實是屬於(yu) 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關(guan) 係。我們(men) 翻閱傳(chuan) 統文化古籍文獻,都可以發現有一個(ge) 鮮明的特點,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器以藏禮”或者說“器以載道”是最重要的內(nei) 容。

 

通過器,可以展示一種生活方式和禮儀(yi) 秩序,比如你剛才說到的八仙桌和圓桌的出現,就打破了原來人們(men) 席地而坐和一人一案的分食的習(xi) 慣,變成了圍桌合食製。西域胡床的進入,讓席地而坐變成了垂足高坐,反倒凸顯出後世行跪拜禮背後所體(ti) 現的尊卑貴賤,上下高低等級。除此之外,器,還可以體(ti) 現一種典章禮製,是一種禮的尺度的體(ti) 現。比如,商周時期出現的青銅器,它不隻是貴族們(men) 日常所用的器皿,更是一種權力的象征。

 

澎湃新聞:《禮儀(yi) 中國》使用比較多的材料是三禮,年代久遠,三禮也是古代中國禮樂(le) 文化的理論形態,在當時的實踐中就比較有難度。甚至像是上一個(ge) 問題所呈現的,真正沿用到今天的是經過各個(ge) 時代的民族融合文化影響的新的禮儀(yi) 製度,而非周製。你的寫(xie) 作中怎樣對這些曆史材料進行取舍?比如是否在三禮的巨細和龐雜中選擇在後代的曆史中實踐的比較好的或者說對今天仍有意義(yi) 的?

 

海英:傳(chuan) 統禮樂(le) 文化浩如煙海,“三禮”(《周禮》《儀(yi) 禮》《禮記》)是我國古代禮學重要的理論形態。後世幾千年的禮儀(yi) 形式上變化了很多,但其禮儀(yi) 內(nei) 核沒有大的改變,其文化的源頭仍舊是三禮文化。

 

我想,現在除了能讓讀者從(cong) 本質上了解、認識古代日常禮儀(yi) 文化之外,對於(yu) 那些與(yu) 我們(men) 今天的生活有現實意義(yi) 的,可操作性的,符合這個(ge) 時代發展的禮儀(yi) 行為(wei) 規範也是可以提取出來古為(wei) 今用的。

 

比如,對當代青年人的“成年意識”較為(wei) 薄弱的問題,我從(cong) 《儀(yi) 禮》中挑選出周製的冠禮和笄禮,也就是古代成年禮。整個(ge) 儀(yi) 式繁雜莊重,從(cong) 古人選擇加冠日,慎重為(wei) 受禮者挑選加冠嘉賓,到儀(yi) 式上男兒(er) 頭發綰髻加冠,女孩加笄,行禮、跪拜,薦食、祭酒、取字、拜謝等等,每一個(ge) 儀(yi) 節和動作,每一句祝辭,都可以感受到尊長對即將踏入成年行列的青年殷切的希望。

 

 

 

揖禮

 

 

 

及笄禮

 

周製冠禮,是我國傳(chuan) 統成人禮最為(wei) 完整的一套儀(yi) 式,後世對其內(nei) 容刪減很少。可惜在今天的中國,沒有一套完整的成年禮的體(ti) 係。在今天的韓國,憲法規定十九歲到二十歲的男孩兒(er) 女孩兒(er) 都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參加成人禮,穿上韓服,男孩行冠禮,學習(xi) 如何使用扇子。女孩頭發綰成髻,插上笄。在日本,今天仍保留著擇吉日慶賀成年的儀(yi) 式,年輕人都要穿上傳(chuan) 統和服,到神社祭拜,以示成年。

 

澎湃新聞:你從(cong) 事一些很實際的禮儀(yi) 培訓的工作,像上麵說的中國禮儀(yi) 文化集大成的三禮太過久遠,它本身就不具備照本宣科的可操作性,那我們(men) 現在的禮儀(yi) 的形式,比如基本的坐、站、行走、見麵、待客等所要遵從(cong) 的禮儀(yi) 應該依照什麽(me) 文獻母本來推行?還是主要在實踐中摸索和製定更適合當下的?

 

海英:我國需要重建的是真正具有內(nei) 在約束力的信仰係統,需要重建規範的禮儀(yi) 體(ti) 係,而且這已經是一個(ge) 迫在眉睫的問題了。我們(men) 會(hui) 發現,去海外旅行,一部分中國人禮儀(yi) 缺失,一張張貪食、杯盤狼藉、損壞公共物品的不文明行為(wei) 的照片屢見報端。以上種種行為(wei) ,都與(yu) 一個(ge) 自古被外邦稱之為(wei) “禮儀(yi) 之邦”,擁有五千年曆史文明的古國,極不相稱。

 

史學家錢穆先生認為(wei) ,我們(men)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就是“禮”,如果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連自己最獨特、最具代表性的禮都消失了,那還談何民族自尊、自信。

 

所以我們(men) 一定要以中華傳(chuan) 統的優(you) 秀禮儀(yi) 內(nei) 涵為(wei) 根基,結合當下社會(hui) 生活特征,有選擇性汲取一些外來禮儀(yi) 文化核心,在形式上加以創新。禮學經典之一的《禮記》,裏有許多禮儀(yi) 精神和核心價(jia) 值仍具有現代意義(yi) ,比如一些為(wei) 人處世的準則和行為(wei) 規範。尤其是《曲禮》《內(nei) 則》《少儀(yi) 》以及《弟子職》等等這些篇章,講的都是古人言行舉(ju) 止、儀(yi) 表儀(yi) 態,進退揖讓、視聽飲食、灑掃應對、待客拜訪、謙恭辭讓、尊老進賢、鄰裏和睦等等日常生活禮儀(yi) 。後世朱熹的《童蒙須知》的教學內(nei) 容,都是從(cong) 《禮記》裏麵選取出來的。

 

澎湃新聞:可以談談中國的哪些禮儀(yi) 可以轉化,為(wei) 現在通行的國際禮儀(yi) 提供一些幫助嗎?

 

海英:從(cong) 社交往來的禮節上來說,比如見麵禮中,我們(men) 傳(chuan) 統的拱手禮、合十禮、揖禮都可以轉化為(wei) 通行的國際禮儀(yi) 。這幾種行禮姿勢端莊優(you) 雅,操作起來也簡單便捷,主動性強,一方可隨時隨地向對方行禮。相比西式的握手、擁抱、親(qin) 吻禮,我國這幾種傳(chuan) 統見麵禮行禮時,保持了距離,雖然少了身體(ti) 接觸的親(qin) 密感,但是向對方表達敬意的程度一點也不少。

 

從(cong) 禮儀(yi) 思想的高度來講,我們(men) 向外追求言行舉(ju) 止的規範,同時也向內(nei) 注重心性涵養(yang) 。古禮講究的忠孝信義(yi) 、舍生取義(yi) 的品格可以成為(wei) 當今世界現代文明的行為(wei) 典範和準則,尤其是“和而不同”的處世之道,正是當今新形勢下的世界需要的。另一個(ge) 核心就是“敬”,也是值得借鑒的。《禮記》有雲(yun)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人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即使是一個(ge) 挑著擔子沿街叫賣的小販,也一定有令人值得尊敬的地方。

 

澎湃新聞:你在實際推行禮儀(yi) 時麵臨(lin) 哪些實際的困難?比如是否對於(yu) 以哪一種儀(yi) 態姿勢為(wei) 準則大家各執一詞等等?在實際推行中不太好進行等等?

 

海英:在今天這個(ge) 十分崇尚個(ge) 性自由的時代,推廣傳(chuan) 統禮儀(yi) 是有一定的實際困難的。目前國內(nei) 禮儀(yi) 教育,重西式輕傳(chuan) 統的比較多,家長寧可讓自己的孩子花幾萬(wan) 元去學西方貴族禮儀(yi) ,學習(xi) 如何拿刀叉、拿紅酒杯,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學習(xi) 如何優(you) 雅吃中餐。許多女性朋友喜好英式下午茶,其實,在我國古代也有“下午茶”,禮儀(yi) 上的考究,與(yu) 英式下茶有過之無不及的風範。比如在唐代,宮廷女子常舉(ju) 辦“下午茶”,每位女子從(cong) 發型、頭飾、妝容、禮服,那可是一等一的優(you) 雅華貴,茶具、茶桌、坐具也都極為(wei) 精美考究,還有現場奏樂(le) 。

 

禮節是有其時代性和一個(ge) 逐漸演變的過程的,比如大家很排斥跪拜禮。而跪拜禮在先秦時期一直是常用禮節,為(wei) 何最後成為(wei) 了大家心中不接受的姿勢呢?一是在漢初叔孫通為(wei) 漢高祖製儀(yi) 時期,嚴(yan) 格規定臣下見君上須叩首跪拜,不跪不拜要受處罰。當然,還有隨著高足家具的出現,人們(men) 不再席地而坐,人們(men) 下跪行拜禮,反倒禮敬程度顯得更為(wei) 隆重,受禮人的威嚴(yan) 感更為(wei) 突出,到了後世,也徹底演變成了在封建社會(hui) 裏,用來區分高低貴賤的一種禮節了。

 

再如對古禮中敬語的推行,許多人覺得今天說這些文縐縐的話,很奇怪。其實古禮有許多敬語,有時候是適合的,比如在寫(xie) 信時開頭寫(xie) 上“某某敬啟”或“某某拜啟”,結尾寫(xie) 上“順祝春安”或“順祝安祺”,總比直接寫(xie) 某某收,結尾說“好了,再見吧”要有深意得多。“言語之美,穆穆皇皇”,與(yu) 他人交談,態度要恭敬,謙虛恭敬,明尺度懂分寸。對於(yu) 傳(chuan) 統敬語禮儀(yi) 文化,希望家長或學校,可以讓年輕人多多了解,理解許多禮節所要表達的“敬”意,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所以在禮儀(yi) 推廣方式上,不可隻注重形式,隻做操作層麵,一定要對每一個(ge) 禮節的內(nei) 在含義(yi) 講清楚,抓住深層的“義(yi) ”。

 

用今天這個(ge) 時代的眼光,正確對待這份綿延數千年的傳(chuan) 統禮儀(yi) 文化

 

澎湃新聞:回到這本書(shu) 中,《禮儀(yi) 中國》中也引用了很多古代繪畫材料,比如《曆代帝王圖》中出現的“憑幾而坐”,還有《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垂足坐”,您可以再談談在這種對比文獻記載和傳(chuan) 世畫作或者出土文物獲得更加直觀的理解的案例嗎?

 

海英:雖然傳(chuan) 統禮儀(yi) 在諸如《禮記》《周禮》《儀(yi) 禮》《左傳(chuan) 》等古籍經典都有詳細的記載,但是複原時還是有局限性的。而古代的傳(chuan) 世畫作、各種出土的文物、古墓壁畫等等,都是古人生活場景最為(wei) 真實的寫(xie) 照。

 

比如:在寫(xie) “席”禮一篇,我用了《曆代帝王圖》《韓熙載夜宴圖》的局部圖景,可以完全看清楚那個(ge) 時期坐榻的真實形製和坐在榻上的姿勢,以及由“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演變時間。其實在叉手禮一篇中,如何行叉手禮,也提到了這幅畫裏麵一位正在向韓熙載行叉手禮的情景,真實精準地再現了叉手姿勢。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再如,在寫(xie) “衣冠服飾”篇,不同時期的衣著服飾,發式和著裝禮儀(yi) 等等,配上了《曆代帝王圖》的局部,從(cong) 中獲取到了漢代冕冠袞服極其精準的樣式圖。在寫(xie) 宴飲一篇時,借鑒了東(dong) 漢墓壁畫《宴飲百戲圖》,全方位展示了古代宴饗場景,參加宴席者的服飾、坐姿、食物的擺放位置、現場舞者的姿勢。寫(xie) “拜見禮”時,古人往往初次登門去別人家拜訪時會(hui) 用投“木刺”的方式,讓主人對本人有個(ge) 大體(ti) 的了解,木刺其實就是一種用木片削成的簡牘,為(wei) 了讓讀者更為(wei) 形象地了解,便配上了出土的古時“木刺”圖,尤其是木刺上還留著古代拜者書(shu) 寫(xie) 名片的內(nei) 容,比如抬頭寫(xie) 什麽(me) ,問候語會(hui) 寫(xie) 在什麽(me) 位置,結尾還會(hui) 寫(xie) 上官職或字、籍貫等內(nei) 容,為(wei) 我們(men) 了解古代名刺書(shu) 書(shu) 寫(xie) 內(nei) 容,提供了具體(ti) 精準的範本。

 

澎湃新聞:還有就是《禮儀(yi) 中國》中設置五個(ge) 單元,可以談談為(wei) 什麽(me) 關(guan) 注到這五個(ge) 部分?

 

海英:全書(shu) 的內(nei) 容,總共分為(wei) 舉(ju) 止儀(yi) 表、向位禮儀(yi) 、社交禮儀(yi) 、飲食禮儀(yi) 和人生禮儀(yi) 五個(ge) 大篇章。

 

舉(ju) 止儀(yi) 表篇,具體(ti) 是對古人的坐、立、行、容貌和衣冠作了詳盡的介紹。之所以把“舉(ju) 止儀(yi) 表”放在開篇,正是有禮之貌的最好表達。第二篇“向位禮儀(yi) ”重點對古代居住宮室建構布局進行介紹,從(cong) 中了解古代不同地點、不同場合的方位禮製。對今天國內(nei) 、國際通用方位排序也作了詳盡的介紹。第三篇“社交禮儀(yi) ”,重點介紹了古代幾種常用見麵禮,比如跪拜禮、揖禮、拱手禮、叉手禮等等。第四篇“飲食禮儀(yi) ”介紹古代的飲食文化、各種器皿、筷子文化等等。最後一篇是“人生禮儀(yi) ”,選擇了誕生禮、冠禮、笄禮和婚禮四部分內(nei) 容。主要是對儀(yi) 式以及發展演變作一個(ge) 詳盡的呈現。其實,人生禮儀(yi) 篇當中,各種風俗儀(yi) 節背後所體(ti) 現的人文內(nei) 涵是非常重要的,包含了古人對天地、生命的敬畏之心,對社會(hui) 的責任擔當,婚姻家庭角色的不同思考。

 

澎湃新聞:其實現在的互聯網開放的環境導致對一個(ge) 事情的看法很容易片麵和激化,比如之前綜藝出現的徒弟為(wei) 師父倒茶,倒完茶後剛好茶壺口嘴衝(chong) 著師傅,就被批評不懂規矩,但是網友會(hui) 很激奮地指責這是一種“封建禮教”。包括現在稍微對於(yu) 女性的儀(yi) 容服飾進行規範就有可能被網友定義(yi) 為(wei) “女德班”,你怎樣看這些現象的出現?

 

海英:網友指責是封建禮教,我覺得有點矯枉過正了。給客人倒茶時,茶壺嘴不能對著尊長或客人,在傳(chuan) 統的茶道中也有這樣的講究。主要是為(wei) 了避免壺嘴裏的熱氣衝(chong) 著客人。這就像傳(chuan) 統禮儀(yi) 當中講到的,給他人傳(chuan) 遞物品時,帶尖兒(er) 、帶刃的一端不可朝向別人是一個(ge) 道理。我們(men) 平時喝酒,與(yu) 別人碰杯時,為(wei) 了向對方表達敬意,有時候需要把杯口稍低於(yu) 對方的酒杯,對於(yu) 這樣的禮節,大部分人就能接受,為(wei) 什麽(me) 就不能接受茶壺擺放的禮節呢?而且同樣也是一種傳(chuan) 統禮俗而已。

 

另外,女性對服飾妝容進行規範,儀(yi) 表妝容整潔,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的體(ti) 現。雖說今天是個(ge) 崇尚個(ge) 性化的時代,但不能把粗魯當個(ge) 性。有時候,對於(yu) 傳(chuan) 統禮儀(yi) ,我們(men) 要把目光放寬一些,一定要先了解其背後的文化內(nei) 涵和人文價(jia) 值,再做批評也不遲。不能眼前看到幾個(ge) 字,或聽到幾句話,就一股腦全部否定掉。當然,對於(yu) 那些確實不適合當代社會(hui) 生活的,尤其是那些陳舊保守、糟粕性的內(nei) 容,比如男尊女卑、三從(cong) 四德等等這些不符合今天時代發展的禮俗,絕不可推廣,更要杜絕。但不能因噎廢食,徹底拋棄。我們(men) 要學會(hui) 用今天這個(ge) 時代的眼光,正確對待這份綿延數千年、獨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傳(chuan) 統禮儀(yi) ,去蕪存菁,形成具有新時代特點,又不失中華傳(chuan) 統本色的禮儀(yi) 文化。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